查看原文
其他

影史第一背后的争议,造就了这场醉梦

小飞侠 看电影看到死 2021-08-10


憋了一整年,欧美的疫情依然处于高峰期。在现实面前,各路制片公司终于认清,流媒体才是现下能让影片接触最多观众的渠道;Netflix、亚马逊等平台的发行数量也随之日益地水涨船高。直到2020年最后一个月,果真来了一次小爆发,而最让我们期待的莫过于大卫·芬奇的新片《曼克》。



已经快六年没有推出新作的大卫·芬奇,近几年不是在忙着做监制就是拍电视剧,所幸进入2020年的大卫·芬奇又开始变得高产。除了这部最新的《曼克》之外,未来四年内至少要推出五部电影作品,全部由Netflix独家放送。



以大卫·芬奇的高质加高产,可以说为今后几年影迷们的“必看清单”备足了口粮。回到《曼克》这部电影,由于疫情的影响,影片自11月13日在美国上映以来,至今只录得八千多万票房;但烂番茄新鲜程度却一直保持在93%,可谓高口碑作品。



跟阿方索·卡隆的《罗马》和昆汀的《好莱坞往事》一样,影片《曼克》同样带着精心营造的“做旧”,甚至从形式上比上述两部片子更老派。电影开篇就是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式开场。随着字幕滚动,全景的黑白公路镜头,配以复古的交响乐,刚上来就交代完时间地点,继而铺开叙事。如果不是高清晰度的画面,估计很多人都会以为看得就是好莱坞老电影。



事实上,电影的片名已然揭开了故事背景。“曼克”指的就是男主人公,赫曼·曼凯维奇,那位大名鼎鼎的《公民凯恩》的编剧之一,也是当时好莱坞的黄金编剧。他一生为95部电影写过剧本,而电视剧、舞台剧等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电影《曼克》的故事,源自于大卫·芬奇的父亲杰克·芬奇多年前创作的剧本。而从七十年代开始,“关于《公民凯恩》的编剧到底是谁”就一直颇受评论界争议。如果说,杰克·芬奇的剧本是围绕着《公民凯恩》剧本的“原创争议”,那么大卫·芬奇的作品就是建立在这个争议点上,并由此引出来的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社会侧写。



显然《曼克》所呈现的意义远远不止于“原创争议”。它正如处于争议中心的《公民凯恩》那样,围绕着好莱坞黄金时期林林总总的各色人物, 包括编剧、导演、传媒大亨、情妇、演员等等。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曼克》,那么它就是关于电影的电影,是《公民凯恩》的《公民凯恩》。



当然,有所不同的是,影片《公民凯恩》是通过众人口中的凯恩去描绘一个“强人”的形象,而《曼克》则是通过一个人的视角和回忆去观察众人的形象。凯恩是一个人,也是众人。换句话说,《曼克》是以“《公民凯恩》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这一命题,去展现已经消逝了七十载的浮华年代。



早已写出过不少成功剧本的曼克,当年被指派给天才青年导演奥逊·威尔斯,为《公民凯恩》写剧本。在那个被众人称为“即将进入黄金年代”的好莱坞,制片人重要、女演员重要、特效员重要,导演自然不用说,资本简直就是王道,媒体大亨甚至更是指点天下的上帝。


而唯独编剧,“他是谁?”“赫曼·曼凯维奇,一个名编剧。”“你刚刚说他是谁?”“就一写稿的。”大卫·芬奇的这番手法既是自嘲,也是给那些瞧不起编剧行当的好莱坞名人甩一嘴巴。



影片在40年代《公民凯恩》创作时期和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之间不停地闪回穿梭。各州选举要靠暗箱操作和舆论造势,电影选角要靠“上面有人罩着”。一个国家的总统要通过传媒大亨和政坛大佬来共同决定,这无疑跟选角色一样荒诞。而那些真正有真知灼见的人,却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而被诋毁、被边缘化。这是三十年代,也是现在。



影片中,大卫·芬奇用大量对话和场景复刻着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名利场,这同时也是与《公民凯恩》的跨时空互文。法西斯采取鸵鸟政策的国政府,现实睁眼说瞎话的政客,只关心明星华服的贵妇习惯于作势的绅士阿谀奉承大腿的投资人,看似被众人当花瓶实则却洞察世事的女演员……看着《曼克》中这些人物与对话的不断重现,我恍然就理解了《公民凯恩》中那些情节的存在。



剧情在激化中不断地反哺着《公民凯恩》。我们从曼克和赫斯特的对话中,得以更清晰地看到,美国社会对资本主义的讨论,选举与权力的平衡,以及曼克自身的犬儒主义。然而,生存的另一端注定是毁灭。


曼克的厌倦,衍生出一套怪异的视角,去看待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正因如此,他才能写出这样特别而大胆的剧本。《公民凯恩》这个故事,看似是当时好莱坞式盛行的“造梦”,却也可以称为被“麻痹”包围下的另类之作。



虽然奥逊·威尔斯导演本人极少出现在影片中,他大部分时间仅以电话在“遥控”着;但他分明就是是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无形的压力。同时出现的,还有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电影制片人,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创始人路易斯·梅耶、大制片人欧文·索尔伯格和大卫·塞尔兹维克,甚至还有随时被揶揄的华纳电影。熟悉大卫·芬奇的影迷知道,芬奇无闲笔,落笔处必有其用意。



男主角曼克身处的环境中,充斥着这些“嗅觉灵敏”的电影投机者。但人在江湖,又不得不为这些电影资本服务,在卖命和反感之间平衡,拼命地找寻自己的立足点。影片的无奈是曼克只敢嘲讽、不敢反抗,而唯有无声呐喊。好莱坞造就了辉煌的传奇,但同时又逃不过冰冷的现实



他想反抗吗?他想反抗!他能反抗吗?他不能反抗!影片结尾通过两个不同时空的曼克,一步步推高他在压迫之下的反抗情绪。1937年,在赫斯特奢华的宴会上,曼克对一众虚伪的富豪们和上流明星们进行了讽刺和嘲弄;在他看来,精神层面的污秽才是真正的污秽。1940年,曼克向奥逊·威尔斯争取剧本署名权,却似乎显得更为纯粹,展现了他对剧本的坚持以及对自我内心的坚持。



在整部电影的尾声,当奥逊·威尔斯和曼克凭《公民凯恩》共同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时。曼克在采访中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是没有奥逊·威尔斯参与撰写的情况下,我会非常愉快地接受这个奖项。



而现实中的曼克显然没这么洒脱。在好莱坞奋斗几十年,最终也没能留下什么载入影史的作品;相比较之下,奥逊·威尔斯才20多岁便前途无限。如此计较一得一失,让曼克更加耿耿于怀。在致父亲的信中,曼克曾这样写道:“我对奥逊·威尔斯描述自己如何创作这部杰作的言辞感到异常愤怒!事实上,在摄影机开拍之前,他一个字也没写过。



当然,历史上的孰是孰非早作云烟散尽。而大卫·芬奇导演选择用电影回溯这段历史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呢?是复现一部传奇电影的横空出世?是重温三十年代浮光掠影的好莱坞?还是仅仅只为展现一个落魄剧作家的啼笑皆非?大概在不同的观众眼里,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吧。



而《曼克》在光影深浅中黑白交错所呈现的美感,对我们所有影迷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更不用说那些让人瞬间回到昔日好莱坞片场的经典场景。此外,还有不时出现在画面右上角的白色圆圈,意在模拟胶片放映时代胶卷上的记号;尽管影片是以数字彩色拍摄,但后期制作的用心也尽显作品的诚意。



放弃烧脑多年的大卫·芬奇,看似创作了一个面对冰冷现实的剧作家的故事,但《曼克》的诞生从某种角度上看来,不也正是大卫·芬奇献给编剧赫尔曼·曼凯维奇的一份迟到的纪念吗?


至少,时隔七十年,还有人会记得他,并用一部电影来记载他的故事。也因此有更多的影迷都会由衷地认同,“是的,你创作的《公民凯恩》的确是一部传世杰作!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 近 期 热 文 】


电影节的爆款,往往让人意想不到
发光的少年!年度评分最高的国片
失读不失声,他们的呐喊振聋发聩
删减是致命一击,但它不会被掩埋
很多人都低估了这部反套路惊悚片
这位导二代的新片,没有逃过差评
毫无疑问,这是同性小说最高境界
第57届, 依然还是尊重电影的影展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迷颜|电影节|花园|吉光片羽

纸上马戏团|影人纪念日|鲸鱼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