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堕落少女复仇记!致敬经典,难成经典

纪扬 看电影看到死 2022-05-14


毫无疑问,曾在今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亮相的《Soho区惊魂夜》是部好看的电影。


我所谓的“好看”,是指感官上的视听享受:五彩斑斓的光影与流行金曲串烧、精巧的伏笔和紧张的悬念,以及不断翻转的惊悚剧情,都很容易让人沉浸在这一怀旧氛围浓郁的故事中。


2021《Soho区惊魂夜》

 

但它究竟能不能算作一部好电影,恐怕就见仁见智了。对影迷们而言,这个故事的文本和主题显然有着太多似曾相识、致敬经典的痕迹。


经典大乱炖


就女主角埃洛伊(托马辛·麦肯齐饰)的角度看:外地女子来到伦敦、因为受特定环境的刺激而精神分裂,对肮脏男性的刻画和超现实意象的使用,都很像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早年经典电影《冷血惊魂》。


《冷血惊魂》与《Soho区惊魂夜》女主角穿越一群男人之手

 

而她通过睡梦穿越半个多世纪,回到无限美好的往昔岁月,似乎又与另一部经典老片《时光倒流七十年》如出一辙。


1980《时光倒流七十年》


换到另一位女主角桑迪(安雅·泰勒-乔伊饰)的视角:满怀希望的金发美女明星梦碎、惨遭毁灭的故事,让人几乎第一时间想起《穆赫兰道》。再往前,尼古拉斯·凯奇的《八毫米》也涉及同样的情节。


《穆赫兰道》观众席上的娜奥米·沃茨即将从梦中清醒


《Soho区惊魂夜》安雅·泰勒-乔伊不得不面对现实


而影片对流行乐的贯穿使用,男性凝视的展示与批判,女主复仇并葬身大火的情节,乃至具体的酒吧场景,又类似年初颁奖季的宠儿《前程似锦的女孩》。


《前程似锦的女孩》凯瑞·穆里根在沙发上等待“猎物”们上钩


《Soho区惊魂夜》安雅·泰勒-乔伊在沙发上应付一个个嫖客


更别说,全片最重要的意象跟道具——镜面。虽然埃德加·赖特导演凭借行云流水的镜头,将其运用得熠熠生辉;但从20多年前的《未麻的部屋》,到10多年前的《黑天鹅》,再到三年前的话题之作《阴风阵阵》,我们对这一展现内心冲突跟撕裂的技法早已不再陌生。


《未麻的部屋》与《Soho区惊魂夜》另一个“我”都对现在的我不满意


《黑天鹅》与《Soho区惊魂夜》镜面里的多重人影


在此我们不得不重点提一下,至今仍让广大影迷们始终念念不忘的今 敏大神。《未麻的部屋》这部诞生于互联网初始年代的作品,时至今日仍是无数影人创作的源泉和致敬的对象。不止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梦之安魂曲》和《黑天鹅》,更包括这部《Soho区惊魂夜》。


影片对其“致敬”到了什么份儿上呢?——已然到了倘若今 敏还在世,得跟埃德加·赖特好好谈谈的地步。譬如以下场景:


区隔埃洛伊幻想与真实、被屡屡强调的“梦醒时分”;



我对另一个“理想中的我”的追逐;



甚至具体到“在追逐过程中差点被一辆车撞倒”的细节(说实话这样的致敬有点过分);



以及,女主角遭遇生命威胁时的反杀戏(具体到取景:两个画面合在一起好似正反打)。



从以上这些对影史经典信手拈来的致敬痕迹来看,我们或许就能发现《Soho区惊魂夜》的问题所在。前面提到的几部电影的主题和内容都不尽相同,将其“拿来主义”地共冶一炉导致最终成片的剧作结构有着强烈的拼贴之感。



剧作的割裂


具体来说,影片《Soho区惊魂夜》的文本与价值形成了两次较为明显的断裂:前20分钟,也就是埃洛伊搬出学校、与老年桑迪见面前,叙事的重心都在涉世未深的少女初到大城市产生的种种不适应。


结合片头外婆对埃洛伊“伦敦让人难以承受”的警告,我们以为这个以欢快音乐起始的故事会逐渐往现实的方向靠拢:城乡的差距和人心的伪善即将勾起记忆的创伤,逐步升级的精神危机将摧毁一切想象中的浪漫......


埃洛伊的同学在背后对其肆无忌惮地挖苦嘲讽


结果,猝不及防的穿越戏码说来就来:无缝剪辑、移形换影的双人舞美则美矣,却也让观众们一脸蒙圈。


影片中最美的一幕,堪称剪辑教科书


当我们发现,埃洛伊可以与半个世纪前的女子心心相印、神秘交互后,整部影片的气质也随之一变:现实主义情节大步让位于表现主义幻梦,好似一部与幻想中时代同步的铅黄电影。


城市的压抑这条线完全断裂了,个体的精神危机倒是进一步地加剧,可原因却转换为对男性凝视与性剥削的极度恐惧。


多次出现的象征男性凝视的经典场景


虽说这一理由前20分钟也有所铺垫,但作为埃洛伊和桑迪的共情基础却显得很不充分:埃洛伊并未遭遇实质上的性侵,相反还有个对她不离不弃乃至奋不顾身的男友。


那似乎只能理解为:埃洛伊对桑迪的魂牵梦绕,源自现实中的丑小鸭对梦中白天鹅无奈堕落的深切痛惜。



但埃洛伊和桑迪毕竟完全不同:她们一个是服装学徒、一个是歌手;一个缺乏自信、在人群面前显得紧张局促,另一个则轻快张扬、走路生风、自带明星光环。


若说想体现桑迪正是埃洛伊的一体两面、理想自我,那就需要细致地呈现她们迥异的外在和性格下,心理上的趋同一面及各自天才。结果趋同的一面只有对成功的向往,而关于天赋,整部影片中的着墨也是轻描淡写。



譬如桑迪的那一首《Down Town》虽然很惊艳,却与埃洛伊的画作基本毫无关联。一个天才对另一个“被毁灭天才”的共情点,应在各自职业中寻找通融之处加以渲染;而不只是一个站在台下,像小迷妹一样盯着偶像。



而从老警察之死开始直到结尾,整部电影又从铅黄恐怖片瞬间转为《看不见的客人》一类的悬疑片。


老太就是桑迪这个最大反转倒不像一些人说的那么烂尾,因为这很好地解释了女主的幻觉从何而来——她所住的正是桑迪年轻时的寓所,也显得先前的伏笔更加巧妙。


譬如老太一登场,就向埃洛伊约法三章:“八点以后禁止男性访客”,“夏天把塞子塞好,否则气味会飘上来”等等古怪规矩都在片尾有了答案。



而老太提前收取租房押金的行为,也暗示了埃洛伊的幻觉可能并不是个例——老太先前的住客很多不辞而别,意味着只要住进这个房间,多半都能看到过往的幻象。



但这一反转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对桑迪的人物弧光形成极大的破坏。老太最后欲提刀杀害埃洛伊——那把刀可是她杀害无数罪有应得的男人的,怎么能拿来对付与自己同病相怜、此刻面临着同样恐惧和无助的女人?


这让桑迪从一个引人同情、作为女主分身的正面角色,瞬间滑向心理彻底扭曲的罪大恶极之徒。影片居然能让全力塑造的两个正面角色在最后一刻拔刀相向,足见剧作思路上的混乱。



而埃德加·赖特为了给人物动机的不足找补,让皮条客杰克的幽灵一巴掌将桑迪打醒:“一切都是你自己想要的。”意即桑迪遭遇的一切都是“咎由自取”,这让桑迪顿悟并放下屠刀。


殊不知这样一来问题更大:且不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命运还需要杰克来点醒?关键是促使桑迪“改邪归正”的居然会是全片的最大反派,观影情绪上就全乱了。



更别说那个狗尾续貂、强行阖家欢的结尾。让本来就停留在表面上的悲剧力度和自我救赎的主题再下一个台阶。


全片最敷衍、最没创意的一幕


这一“功成名就”的结局,似乎想要凸显二人的不同抉择导致彼此命运的迥异,可却完全没做出来“不同”究竟在哪里。


我们看到:直到反杀前,无法忍受大城市压力和内心重负的埃洛伊想要逃之夭夭。这种自我逃避的心态与桑迪的自甘堕落有何区别?不都是对现实深深的无力感么?



或者你会说,恰是经历了这一场反杀与目睹桑迪之死,让埃洛伊下定决心不向现实妥协、坚持做回自己。但问题是桑迪又该如何“坚持”呢?是坚持继续和不同的男人上床等待机会?还是像警察说的那样跑回家?


由此我们发现,二人的不同结局不在对自我的坚持,而主要是桑迪遇见一个坏男人无法抽身,埃洛伊的运气好很多。



而且,看似想要体现女权,也塑造了那么多面目狰狞的丑陋男性,最终却把埃洛伊的命运交付给一位黑人男性——倘若这位黑人男性最后不出现,埃洛伊不就被桑迪毒死了吗?


如此表现“自我坚持”堪称失败。而说到“人应做回自己”这层表达,影片八成也脱胎自《未麻的部屋》。


《未麻的部屋》同样涉及男凝、性压迫与自我坚持


老警察的意思是桑迪忘了自己是谁,“杀”了自己


但在《未麻的部屋》当中,手刃疯魔男粉丝以及幕后黑手留美的,可是未麻自己。对方才是迷失在他人身份里的人。自己拯救自己的未麻,才有资格说出“我是我自己”这样的话。


《未麻的部屋》战胜另一个“我”才能找回我自己


所以说,如果《Soho区惊魂夜》的结尾是桑迪听了埃洛伊一席肺腑之言,被女性之爱打动,选择向警方自首;或者埃洛伊亲手解决彻底堕入黑暗、万劫不复的桑迪,呼应“做我自己”的主题,恐怕才能立得住。


而不是像现在的结尾这样:埃洛伊能够保命,其一是因为男友敲门,其二是因为桑迪放过。我之所以成为我,是因另一个堕落的“我”饶过了我——这算什么自我表达?



文本的割裂与价值的混乱,也直接造就整部影片中除两位女主角外,全员工具人的尴尬。


全员工具人


就说埃洛伊的女同学乔卡斯塔吧,这一婊里婊气的角色本来应该凸显出贫富差距和阶层鸿沟,但其唯一的作用就是促使埃洛伊从宿舍搬走。


因为如前所述,埃德加·赖特后来其实早已无暇顾及这一附带主题了。于是这一角色也只能继匆匆黑化后又在结尾向埃洛伊鼓掌来匆匆“洗白”,看不出任何心理转变的动机。



还有之前说过的那位黑人小哥,其一往情深的形象也是单薄得可以。从正常人的角度看,面对一个愈发“魔怔”的女友,其无比淡定、无条件信任的姿态只能说明这个人也不大正常。


我不知埃德加·赖特在选这个角色的时候除政治正确外,有没有考虑过别的。这两个人完全不来电,全然是靠梦中的催化和启示强行“爱”上的。



还有母亲这条线,几乎是条废线。在埃洛伊刚穿越回60年代的时候,我一度以为这是要回溯她母亲的生活,但安雅·泰勒-乔伊的面孔明显又与母亲的照片对不上。


结果母亲最终只在女主出发前和女主成功后闪现,这让母女间的宿命纠缠沦为鸡肋——既然桑迪的角色功能与母亲相似,那母亲本大可不必出现。



想必埃德加·赖特又参考了电影《黑天鹅》中娜塔丽·波特曼与母亲的关系。


问题是《黑天鹅》中的母亲一角塑造得极为立体:作为一个失败的画家,她对娜塔丽·波特曼超强的控制欲和高压粗暴的教育方式,对于后者心理防线的崩溃和最终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Soho区惊魂夜》中,母亲究竟如何影响女儿这点就完全不甚明了。


《黑天鹅》中的母亲


总之,孤独的个体遭遇的精神危机、对自我的迷失与坚持、变幻时代下不变的男性凝视与性压迫、阶层的鸿沟与纸醉金迷的都市景观......这些导演全想讲,但哪一个都没讲清。


由此,我们在眼花缭乱中,走马观花地看完了一个高潮迭起的故事,与此同时内心升起无数个问号。因为这个剧本实在是徒有其表,浅尝辄止。时髦先锋的视觉奇观下,难掩思想内核的苍白老旧跟套路满满。



影片的表里之间就像它的人物内心一样分裂。当然在“表象”层面它又的确工整、顺滑、美轮美奂——这就是它的全部优点。


表象的胜利


虽然影片内里的脉络仿似一个迷影拼盘,但在无关主旨的外在细节这方面,影片反而严谨到就像是埃洛伊对桑迪亦步亦趋的跟随,毫厘不差。


影片中埃洛伊不断下意识地重复桑迪的台词


这类本末倒置的严谨,或许正是为了体现在先前提过的前后呼应的诸多伏笔。譬如老太太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很早就暗示她将一众渣男砌进了墙里。二刷之下才能发现乐趣。



以及老警察与埃洛伊鸡同鸭讲的对峙:老警察的所有台词都恰到好处地暧昧到足以使人误解的程度,你当他是杀人凶手抑或警察,这些话都讲得通。


老警察的意思是:桑迪杀人后逃走

埃洛伊理解为:老警察(杰克)杀了桑迪


除了细节上的严谨,影片的灯光、置景也值得称道。导演对闪烁流动、“叠”影重重的霓虹光线近乎炫技的使用,很好地体现出影片中人物的危险处境与挣扎心态。



最后,能在这部好看但经不起推敲的影片中,寻找下有多少致敬经典的画面也是种乐趣。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


“一个人的舞台”1.0版《未麻的部屋》


“一个人的舞台”2.0版《黑天鹅》


“一个人的舞台”3.0版《Soho区惊魂夜》


作者| 纪扬;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HiShorts! 厦门短片周影迷证


影迷通行证,全价688元;早鸟限时开放中,仅需488元

拥有它,就拥有整个冬天的快乐!


🎬 展映板块

200+部入围作品  60+场青年短片导演映后交流

以及大师短片、国际优秀短片、论坛长片、露天放映


🌏 论坛板块

10+场趋势论坛

(电影X戏剧/体育/女性/音乐/中国美/科技/民族)


🎵 社交板块

*琴舞台-音乐演出+音乐影像沙龙

*棋舞台-导演篮球对抗赛

*书舞台-评委读书分享会+移动图书馆

*画舞台-实验影像艺术展

更能见证闭幕红毯的星光熠熠

 

还等什么,扫描下方小程序

🔗 get尊贵的影迷证🤳🏾 畅享年末迷影时光




【 近 期 热 文 】


童年版《你好,李焕英》?求别闹
如此精致的悲剧,你为何大失所望
深柜之死,竟然是一场温柔的诱杀
热血开挂!终于等到这部娱乐爽片
扑街之后,这部热剧还能被拯救吗
这群新导演,撕开了这时代的阵痛
美女导演闯进大师之岛,拍私电影
93部!要选出年度最佳, 有点难度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陆上观影团,一个无风不起浪的电影俱乐部

在 陆 上 ,我 们 一 起 看 电 影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