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开富 等|中美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制度与理念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方法

曾开富 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04-20



本期 · 精彩

新刊速递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8期目录

特稿


高等工程教育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网;可下载本刊各期文章PDF全文;也可在线阅读本刊各期文章的XML格式全文


中美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制度与理念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方法

文 / 曾开富, 王孙禺, 陈丽萍


摘要:本文从中美研究型大学官方主页整理其工学系自我介绍文本并建立语料库,然后采用批判话语分析方法研究两国工学系的热词、词丛等话语方式。研究表明,两国工程教育的话语方式因为职称与学术头衔制度、学位制度、奖励制度等制度原因而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工程、研究、工程师等核心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工程师”一词在两国工程教育界都并不是热词。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 ; 工程教育 ; 语料库 ; 批判话语分析


作者简介

曾开富 ,清华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目录概览


一、若干概念的界定

二、热词统计及相关性研究

三、共同热词与教育制度的影响

四、中美工程教育理念的比较

五、结论



中美两国都是高等工程教育大国,探讨两国高等工程教育制度和理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批判话语分析方法对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工学系的自我介绍文本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学系的官方主页建立起相应的语料库,然后采用批判话语分析方法研究两国工学系的热词、词丛和搭配等话语方式。通过上述方法,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两国工学系讨论最多的概念是哪些,这些概念有何异同?(2)两国工学系对工程、工程师、科学、研究等核心概念的理解有何差异?


一、若干概念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美国大学协会成员和中国“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工学系(后文分别简称为AAU高校、AAU工学系和985高校、985工学系)。AAU高校和985高校分别是中美两国的顶尖研究型大学群体。本文以系为对象进行研究,因为系是现代大学组织教学、科研和各项活动的最基层学术单元。若从科层结构来看工程教育的组织,AAU大学一般都设有工学院,工学院下辖若干工学系;而985大学建立工学院的并不占多数,它们往往按照工学门类下的一个或若干个一级学科建立学院,其下辖若干工学系。本文所研究的AAU工学系,是AAU高校工学院所辖、冠名为engineering的系。本文所研究的985工学系,也是985高校中冠名为engineering的系。考虑到建筑学工程教育的学制同其他工程教育不同,因此建筑工程类的系不在研究对象中。


本文采用批判话语分析方法对语料库进行分析。话语(discourse),是指构成一个客体的陈述体系(Parker, 1992,p. 5)。有研究者把话语分析定义为“在文本和情景之间进行认真的、细致的阅读以考察话语的内容、组织和功能” (Scott,2006,p. 228)。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可以从文本中抽取出重要的例证和不断重复的语言,从而识别语篇隐含的思想。而且,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通常还会发现在研究视野之外的新思想,从而帮助研究者找到新的研究切入点。从性质上说,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方法有效地打破了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界限,或者说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合(钱毓芳,2010)。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曾开富、陈丽萍和王孙禺(2016)等人曾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方法研究30所美国知名工学院的办学定位。


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方法包括词频、词丛、搭配等技术。词频分析指分析语料库中词汇的分布情况,重点是发现出现频率较高的热词。词频能够帮助研究者辨别语料库的最基本特征及其所反映出来的话语意义,因而被认为是语料库中最重要的数据。某个词汇连同其左右共现的固定形式被称为词丛,词丛反映的是上下文及语篇惯用的结构。搭配的研究跟词丛有一定重叠,但更注重与某个特定词汇相伴的用法。搭配反映的是单词共现的“习惯性”和“趋向”(钱毓芳,2010)。本文用Nvivo 12.0软件对语料库进行分析,重点分析词频,然后对高频的热词进行词丛、搭配等话语方式的分析。


本文的语料库由中美研究型大学工学系的自我介绍文本构成。一般而言,工学系在本系或者所属学院的官方主页上有专门的页面介绍其办学目标、办学历史和办学理念等。因为篇幅有限,自我介绍页面的文本是该系认为最重要、最应当向公众推广的信息。因此,工学系自我介绍文本对于分析工程教育理念有一定的价值。为便于比较,本文对985工学系的研究采用其英文主页的文本,因为目前话语分析软件对于中文文本的适用性还有待提高。本文研究者在逐一浏览了所有AAU工学系和985工学系的官方主页之后,去除了没有英文主页、没有自我介绍或网络链接无效的工学系,剩下共计39所AAU高校的169个工学系和25所985高校的106个工学系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关于各校工学系的信息均来自于其英文官方主页的自我介绍页面,数据采集时间为2020年1月10—16日)。


本文对语料库做出了一定的技术处理,主要是对系的名称统一采用简称方式,以避免engineering等词频过高。经过技术处理以后,中美工学系语料库的字数分别有3.5万和4.6万字。


二、热词统计及相关性研究


首先对中美工学系语料库进行热词统计。需要说明的是,Nvivo 12.0有系统默认的停用词,包括a,the,about,and等常见英文冠词、连词等。Nvivo 12.0在计算词频时,会自动忽略停用词。本文对中美工学系各取40个热词,是因为从词频表的第40位以后,同一排序、同一加权百分比已对应多个词语,不再具有区分度。由于篇幅问题,本文在表1中列举了加权百分比超过0.5%的热词。


两国的共同热词有24个。共同热词的相关性可以通过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来计算(尹海洁,李树林,2018,第54页)。计算方法为:


式(1)的含义及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将共同热词提取出来,分别按照词频大小排序。显然,每个热词将获得两个排序。然后,计算两个排序的差值为di。将di和n代入式(1)得相关系数rs。n为共同热词的数量。在24个共同热词中,有graduate、faculty、community、program等4个热词在相关性分析中被排除在外。经过逐一比对文本中的语义发现,这4个热词所对应的相似词分别都有2种以上含义,并且中美两国在使用这4个词时分别用了不同的含义,在相关性计算时这种排序的差异就没有意义。因此,在式(1)的计算中,n的取值为20(如表2所示)。但作为热词,这4个词语在后文的话语分析中仍然作为研究对象。


相关系数rs的检验方法(尹海洁,李树林,2018,第227页)为:


按照式(1)和式(2)计算得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6436(p=0.0022),表明中美工学系热词是显著正相关的。根据批判话语分析方法,这表明两国研究型大学工学系的自我介绍文本所交代的信息有很大相似性。



从表1、表2和式(1)可以看到,中美两国工学系的热词在数量越大、排序越接近(即di2的值越小)时,二者的话语方式越具有一致性。“国家、全国”一词的di2最大,是将相关系数拉低的首要因素。


词频最高的共同热词是“工程”“研究”“科学”。我国工程教育领域常用的“技术”一词,美国工学系用得相对较少。需要说明的是,自表3开始,以后的词频统计都是精确统计,按照“完全匹配”方式查询文本。表1、表2的词频统计是探索性的,采用“留存的字根”查询。例如,表1、表2中的“工程、工程师”,检索的相似词包括字根相同的engine, engineer, engineered, engineering, engineers, engines等词,而表3中的“工程”检索词仅限于“engineering”。因此,表3及以后的热词参考点、覆盖率等指标,等于或小于表1、表2中的数据。




中美高校工学系在使用“科学”“工程”“技术”“研究”等词汇时,与其搭配的词语通常是学科、领域、专业或课程名称,例如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通信技术等。后文的进一步研究将重点分析除此之外的情况。


三、共同热词与教育制度的影响


对于热词所反映的中美工程教育在制度和理念方面的异同,主要通过两方面来研究:其一,共同热词在词丛、搭配等方面的异同;其二,非共同热词所反映出来的差异。


首先看共同热词。总体看来,共同热词反映了制度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尤其是职称与学术头衔制度、学位制度、教育与科研重点建设制度、奖励制度、工程认证制度对工学系的办学有重要影响。


1. 职称与学术头衔制度。如表4所示。一般地,中美工学系会介绍其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成就。985工学系对师资队伍的介绍多采用教授、副教授等词汇,因此“professors”是985工学系的热词。AAU工学系一般用“faculty”来称谓其师资队伍,因此“faculty”是美国高校的热词。此外,有社会声望的学术组织和头衔也会作为学系介绍的内容。例如,佛罗里达大学化学工程系介绍其教师队伍拥有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会员等。类似地,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介绍其毕业生有很多优秀代表,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坦克发动机的总工程师等。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往往被视为一国科学、技术、工程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因此,院士等头衔一般会在学系介绍中提及。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是这么介绍其师资队伍和办学成就的:“本系教师队伍中拥有16名美国工程院院士、4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和10名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在美国工程院院士中,有100名左右的化学工程师,他们中的20%是本系校友或教师”。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介绍其“很多毕业生已经成长为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他们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工程局局长、设计院院长、总工程师,也有市长、部长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学系介绍中涉及工程院、科学院的地方,一般都是介绍该系教师队伍中拥有院士或该系培养出了院士。值得注意的是,科学院一词在169个AAU工学系中只出现1次,而工程院出现了10次,表明美国工学系更多地同工程院产生联系。



2. 学位制度。如表5所示。高频词“program”在985工学系的介绍中既有用作学位项目的情况,也有用作科研项目的情况,且以后者居多。为了同“project”相区分,采用我国的说法,将表示学位项目的program统称为学位点。在介绍具体的学位项目时,中国高校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专业(major)一词。根据美国工学系的方式,program的内涵更为宽泛,既泛指该系的教育教学活动,又可以指代学位项目,还包括特定的教育项目。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提出,本系是全球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最重要的program,这里的program就是泛指其教学科研活动。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研究计划(Advanced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则是一个全校性的教育项目。美国工学系多在介绍中提及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况,因此program和degree是高频词。



3. 重点建设制度。如表6所示。相对而言,中国高校在介绍中多提及政府资助。其中,“985工程”被8次提及,“211工程”被5次提及,“973项目”被29次提及,“863项目”被32次提及。热词“key”在106个985院校工学系的介绍中共出现121次,其含义主要是“重点”,构成的词丛包括:“重点学科”出现24次,“重点实验室”出现40次,其余为“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关键问题”等。以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为例,一个典型的中国985工学系的介绍如下:车辆工程是全国重点学科,受“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资助;本系拥有国家级实验室2个(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本系承担了众多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863”项目等。这种重点建设制度在美国高等教育界并不多见,因此,项目、学科、实验室等美国高校的热词很少用“key”来形成搭配。985高校的国家级平台较多,因此“国家”一词也是高频词。


4. 奖励制度。如表7所示。共同热词“award”在中美工学系的介绍中一般指奖励,而且多数情况是科学研究奖励。985高校工学系一般会介绍其获得的省部级以上奖励。以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为例:近年来,本系共获得5项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科学奖、63项省部级奖励、9项国家关键技术进步奖和16项清华大学技术进步奖。以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系为例,美国高校工学系介绍其获奖情况一般如下:本系教师先后获得一系列奖励,包括诺贝尔奖、2项图灵奖、国家科学奖章、荷马奖、5项IEEE香农奖、3项马可尼奖、3项IEEE哈明奖、2项学院奖,并有教师入选美国发明家名人堂。可见,中美工学系介绍获奖情况的话语方式是基本一致的。差异在于,中国权威性科研奖励的设置者一般是政府部门,而美国科研奖励的设置者除了政府部门之外还有很多非政府组织。



5. 认证制度。如表8所示。在美国工学系的介绍中,工程技术认证是一个高频词丛。美国工学系介绍其教育质量普遍采用两种方式,其一是声明其通过了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ABET)的认证,其二是介绍其在全国的排名。


四、中美工程教育理念的比较


所谓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是指对工程、工程师、工程教育等基本概念的思考。从工学系的自我介绍文本来看,美国工学系对这些基本概念有一定的阐释。985工学系的介绍文本以信息居多,对基本概念很少做出进一步阐释。这是中美工学系自我介绍文本的一个重要区别。因此,这里重点将美国工学系的理念抽取出来讨论,以期能够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关于“工程”“研究”等概念的分析


首先看对工程的理解。美国工学系普遍认为,现代工程同科学是相区别的,但仍然是以基础科学为根基的。


工程与科学相区别之处在于研究出发点不同。普渡大学材料工程系对此有清晰的阐述。很多院校的材料系全称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普渡大学材料工程系的系名则不含“科学”一词,因为该系认为:工程聚焦“实用”,工程师重点回答“如何制作”的问题;而科学聚焦“美丽”,科学家主要完成理论体系的完美构建。根据这种理解,普渡大学材料工程系明确其主要目标是前者。


工程以基础科学为根基,意味着工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随着基础科学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广度越来越大,工程活动的知识基础也越来越多样化。从热词分析可以看到,系统方法、计算技能、设计能力、管理能力已经成为通用性的工程能力或工程方法,材料、机械、控制、电工电子、信息、能源、过程等很多领域已经发展成为通用性、基础性的工程知识。


如表9所示,在美国工学系,“计算”一词的覆盖率超过中美高校其他的热词。计算能力已经成为美国工程教育界最重视的一种通用工程能力。除了计算机工程或以“计算”冠名的工学系之外,AAU大学有超过40个工学系明确提及计算能力的培养,包括生物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等。



在中国工学系,“材料”一词的覆盖率最高。在985高校中,除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或以“材料”冠名的工学系之外,还有化学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核科学与工程系、电子工程系、通讯工程系、能源科学与工程系、量子电子学与光学工程系、道路与轨道工程系、水利发电工程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等19系开设材料领域的课程或开展相关的研究。


在通用的工程知识与工程能力中,“控制”“电工电子”“信息”“通信”在中国工学系介绍中的覆盖率要明显高于美国工学系;“计算”一词,美国的覆盖率要明显高于中国;“系统”“材料”“机械”“过程”“能源”“管理”等热词的覆盖率差异不大。


为什么通用的工程方法和工程知识会如此之广?对于工程活动的这种变化,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与系统工程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等有较为深刻的阐述。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提出,工程活动实质上是一个由测量(Measure)、建模(Model)、控制(Manipulate)和制造(Make)组成的“4M过程”。类似地,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也提出,现代工程涵盖测量、数据获取与分析、模拟、系统辨识等一系列方法。工程活动和工程学科有两翼——分析和综合。分析是指充分、彻底地理解基础科学,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综合性的工程设计,是为了综合工作具有可行性和可预测性。无论是新兴的工程学科还是传统的工程学科,无论是起源于物理学的机械工程还是起源于化学的化学工程,工程学科都遵循这一规律。在分析和综合所依赖的知识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中,基础科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工程学科虽聚焦于创造新技术,但仍然以基础科学为根基。21世纪的基础科学,其广度越来越大。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与系统工程系认为,正是基础科学的广度决定了专业化的水平。因此,21世纪正在见证工程学科和工程教育的加速分化。由此,出现了上文提到的情形,很多工程学科更多地从其他学科寻找知识基础、工具和方法,例如计算科学、材料科学等。


由于在知识基础和方法论方面存在上述现象,现代工程需要不断以研究活动开拓知识前沿,需要更多地关注问题。因此,“研究”和“问题”也是词频较高的热词:


1. 研究活动在高等工程教育活动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如表10所示,这是中美工程教育的共同认识。仅有23个AAU工学系和10个985工学系在简介中未使用research一词。以词丛来看,美国工学系多采用“前沿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词丛。显然,跨学科研究需要多学科合作,因此,“合作”是美国工学系的热词。美国西北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的介绍具有典型性:本系创造一种合作性的氛围,以鼓励师生开展跨学科的前沿研究。中国985工学系更多使用“科学研究”词丛,在106个系的介绍中“科学研究”词丛共出现59次。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为例,其介绍研究活动的方式为:“本系科学研究活动发展迅速,围绕一系列研究选题建立了研究团队”。现代研究型大学研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织载体是实验室,因此,“实验室”和“中心”在中美工学系介绍中的词频都较高。在AAU大学,“中心”出现的次数比“实验室”更多,这是因为“中心”多用于跨学科机构。近年来,美国工学系跨学科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力度很大。以普林斯顿大学电气工程系为例,该系介绍现有跨学科研究机构有8个,其中6个以“中心”冠名。



2. 在美国工程教育界看来,工程活动的目的是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美国工程教育界的一个共同特点。如表11所示,提及“问题”或“挑战”的AAU工学系超过80个,中国985工学系则不到30个。由于“问题”“挑战”“问题解决”这三个词语并非多义词,因此中美工学系使用这三个词语的话语方式基本是一致的。以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电气工程系为例,该系在自我介绍的开篇即指出:“本系致力于在自然与建筑环境领域解决当今社会最重大和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以研究活动来发现知识、发展工具和培养领导力。我们挑战传统的问题解决理念,着力产生创造性的、颠覆性的问题解决新方案。”以北京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系为例,该系介绍其“致力于解决工业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确立在中国和全球的领导地位。”



(二)关于“工程师”“领导者”等概念


我们都知道,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工程师。但话语分析表明(如表12),大多数工学系在自我介绍中都并未提及“工程师”这一概念。相比而言,中国高校更少提及“工程师”,中国高校使用“工程师”一词来做自我介绍的覆盖率不足美国高校的25%。



“工程师”一词的话语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教育制度相关的用法。例如,中国高校会提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总工程师、工程师职称等;美国高校会提到化学工程师学会、杜鹏特工程师荣誉称号等。这一类用法中的“工程师”实际上是大写的、专用的名词。另一类是工学系阐述其人才培养的目标。统计表明,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以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比例,中国的106个系中仅有5个系、占比不到5%,美国169个系中有52个系、占比约为30%。


鉴于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在工程教育理念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也对此作相应的介绍。52个美国工学系阐述其“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典型话语方式包括:


1. 将工程师培养作为核心教育目标,将“工程师”一词用于明确的使命、愿景、办学目标表述中。这种情况共有8个系。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提出,其目标是培养下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物医学工程系介绍其目标是积极培养宽口径(versatile)的生物医学工程师。弗吉尼亚大学工程系与环境系介绍其使命是培养工程师以服务弗吉尼亚州、美国和全球。普渡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使命是成为生物医学工程师和科学发现的首要来源。爱荷华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工程系的使命是培养化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师以服务爱荷华州、美国和全球。凯斯西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其使命表述中提到,本系拥有良好的研究环境,为培养工程师和科学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愿景则是成为研究数据、技术创新、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源泉。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化学工程系明确其使命是培养化学工程师。犹他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使命之一是发展世界一流的博士教育、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


2. 在本系简介中较为直接地提出培养工程师,但不是出现在使命、愿景、目标等表述中。这种情况共有11个系。波士顿大学机械工程系提出,“本系在2016年启动了贯穿4门课程的‘共同体培养’项目,以培养社会工程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系提出,其学生将培养成为航空航天工程师。美国西北大学美国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提出要培养下一代工程师。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提出,本系的重点是培养工程师。普渡大学化学工程系则指出,本系是培养化学工程师的地方。普渡大学核工程系在简介中两次提及培养“有伦理的核工程师”。爱荷华大学的工业与系统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等2个系都提出,其目标是培养未来工程师与领导者。密歇根州立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系提出,要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工程师。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提出,要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提出,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工程师和未来领导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提出,要培养下一代工程师与产业领导者。杜兰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提出,要培养未来新一代生物医学工程师。


3. 介绍工程师的社会功能、职业前景等,但并没有明确地将培养工程师确定为教育目标。简言之,这部分介绍是回答相应领域的“工程师是干什么的”“工程师应当具备什么技能”“工程师的职业前景怎么样”等学生关心的问题。在学系简介的有限篇幅中出现这些信息,表明相关的学系默认其培养目标即便不全是工程师的话,至少包含工程师在内。共有耶鲁大学电气工程系等33个系属于这种情况。一般地,对于本领域工程师职业的介绍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到宽口径性,从而说明职业的吸引力。绝大多数的介绍都是写实的,即以严谨的语言来说明本领域的工程师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例如,耶鲁大学电气工程系就提出,电气工程师是一个就业面广的优秀群体——电气工程师能够在技术领域或企业管理、金融、商业等非技术领域取得职业成就;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在超过160个国家拥有37万以上的会员,是对技术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全球性组织。也有少数系在介绍工程师的工作时采用了诗化的语言。比如,爱荷华州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系引用其20世纪20年代时任系主任的Orland Russell Sweeney的一句名言介绍化学工程师,认为“化学工程师能够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提出,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是先行者——发现新材料或将已有材料改造达到新的高度;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成功与否,根本在于是否对先行理念有深刻的理解。


中国985高校中仅有5个系直接或间接地提及把工程师作为其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北京理工大学制造工程系最直接地提出以工程师培养为使命:“我们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基础知识和动手技能、服务国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工程问题的高端工程师”。其他高校在使用工程师一词时,语句的表述重点并不是“工程师”。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提出:“我们对理论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都比较重视,学生获得广博知识的同时能掌握多项技能,从而为成为一名工程师、商人或学者做好准备。”吉林大学金属材料工程系提出:“完善课程与实践环境,培养未来的材料科学家、工程师和管理者。”吉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提出:“学习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科学与材料加工等基本理论,培养工程师所需的绘图、计算、测试、文献检索、工艺设计等基本技能。”四川大学通讯工程系提出,以合作教育培养卓越工程师。


在美国工学系,“领导者”是一个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概念。从覆盖率来看,美国高校使用“领导者”和“领导力”的词频高于中国高校。如表13所示,共有48个AAU工学系在界定使命、愿景或人才培养目标时采用“领导者”“领导力”等说法。例如,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化学与生物工程系提出,其目标是为明天的研究、教育、政府和产业界培养创新者和领导者。耶鲁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系提出,本系强调工程基础原理、创新、全球视野和领导力。中国985高校也有类似的理念,但只有6个系把“领导者”“领导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北京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系提出,本系致力于培养工业工程的下一代领导者,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关于其他工程教育理念的比较


除了上述教育理念之外,中美研究型大学的工程教育还有以下方面的异同值得关注和比较。


1. 全球视野与本土化。中美工学系普遍提及其在本国的学术地位。例如,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介绍其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获得A+的结果,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称其连续31年被评为全国最好的化学工程系。相对于985工学系,AAU工学系较多使用“全球”“世界”来介绍自身。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声称其在2019年的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位,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声称其师资队伍为世界一流,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声称它是全球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最主要的教育机构,生物工程系声称它为生物技术产业和学术界培养全球领导者。中国985工学系使用“全球”“世界”的话语方式与美国工学系类似。例如,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介绍其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本学科全球第14位,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声称将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工业工程系提出其目标是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与教育机构。表14显示,从覆盖率来看,中国高校在介绍中更多使用“全国、国家”,用“全球”“世界”等词汇的频率远不如美国高校。前文已述及,“全国、国家”一词的di2最大,是拉低中美两国共同热词相关系数的最重要词汇。



2. 使命与愿景。使命,是社会组织对其功能、目标等的基本认识;愿景,则是社会组织对未来情景的意向描绘。使命和愿景被认为是大学的魂魄(史静寰,2014)。很多AAU工学系有完整的使命和愿景宣言,但并未放在本系自我介绍页面中。即便如此,“使命”和“愿景”仍然是美国工学系的高频热词。以俄亥俄州立大学食品、农业与生物工程系为例,其使命是“在食品、农业、环境和建筑等领域发展科学与工程应用”,其愿景是“发展科学、传授科学原理及其应用方法、传播工程知识,以实现生物产品的高效制造、流通和过程处理,保存自然资源、维护环境质量、确保人民健康和安全”。从覆盖率上看,985工学系谈及愿景和使命的并不多。表15显示,有2个985工学系提出了明确而完整的使命表述。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提出,“我们的使命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实现前沿技术的突破,为信息、能源和精密医学等提供支撑”;北京理工大学制造工程系提出其使命是培养高端工程师。985高校使用“vision”一词共4次,都不是“愿景”的含义,而是与international搭配用作“国际视野”的含义。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美工学系的自我介绍语料库进行了批判话语分析,获得以下几个结论:


1.从共同热词的比例和相关性检验可以看出,中美研究型大学工学系的自我介绍文本在信息和话语方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2.信息和话语方式的相似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国拥有相似的职称与学术头衔制度、学位制度、奖励制度等。

3.中美两国的工程活动都面临着知识广度增加的现状和趋势,因此,工程学科和工程教育越来越依托于基础科学发展更具通用性的工程知识和工程能力。

4.大多数高等工程教育机构没有宣称以工程师培养为天职、使命,这一点可以在自我介绍文本中得到反映。统计表明,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以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数量,中国的106个系中仅有5个系,占比不到5%;美国的169个系中有52个系,占比约为30%。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此外,在重点建设制度、领导力教育、全球视野、使命意识等方面,中美高等工程教育也有较大的差别。


(曾开富工作邮箱:zengkf@mail.buct.edu.cn)


为适应微信排版已删除注释和参考文献,请见谅,如需阅读全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



上期回顾

特稿

胡钦晓:高校文化资本:内涵、类型及其特征

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

李子建, 邱德峰|反思教学的对称性

王丹艺, 崔允漷|义务教育阶段课前服务难题及其治理——基于系统论视角的分析

王占魁|培养“教师—学者”:重温威廉•巴格莱的教师教育哲学

职业教育

朱成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共生逻辑:结构与形态

王奕俊, 胡慧琪|“安全网”还是“分流器”?职业教育对于社会流动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CFPS的证据

高等教育

曹妍  等|项目制背景下激励机制对高校SSCI科研产出的影响研究

黄榕, 丁晓昌|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

学术争鸣

庄惠阳|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真谛何在——与李艺教授等学者商榷

本刊声明

        一、本刊对所有来稿不收取任何费用,也未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代为组稿。

        二、本刊严禁一稿多投,如因作者一稿多投给本刊造成损失的,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三、作者投稿请登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官方网站(www.xb.ecnu.edu.cn)。

        四、本刊联系电话:021-62233761;021-6223230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微信矩阵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网,可下载本刊各期文章PDF全文,也可在线阅读本刊各期文章的XML格式全文。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