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莫诗彬 | 谁的声音构塑了中国的全球形象

莫诗彬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 2021-01-20

点击上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可订阅哦!



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莫诗彬(Sabine Mokry) 在 2017 年新一期《当代中国》(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上的文章《谁的声音构塑了中国的全球形象》(Whose Voices Shape China’s Global Image?Links Between Reporting Conditions and Quoted Sources in News about China)于3月在互联网上做了预发表。该文通过一个有趣的视角探索了媒体报道构塑中国的全球形象的过程。该文的内容梗概编译如下。


世界对于中国本土发展和对外关系的兴趣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各国派驻的记者、通讯员和媒体报道数量的大幅增长。不过,这些来自国际的报道也经常有不谐之处。中国的民众和政府常常责备西方报道存有偏见,而国外的记者们则不时抱怨中国政府对他们的管制。研究中国的学者们和报道中国的记者们之间的关系也不融洽,并被描述为“别扭和紧张”。国际新闻报道里中国如何被表现,这一问题尚未得到充分关注,现有的研究文献不过是考察了哪些话题被报道而已,且大多数使用的是内容分析法。莫诗彬希望通过考察对华报道中的引述(quotes)来探究中国是如何被报道的,并借此分析来自哪些方面的声音对构塑中国的全球形象发挥了作用。


莫诗彬选取了英国的《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美国的《新闻周刊(Newsweek),德国的《明镜周刊》(Der Spiegel)、《时代周报》(Die Zeit)以及法国的《世界外交论衡月刊》(Le Monde Diplomatique)5 份报刊 2009 年和2014 年两个年份的中国报道作为考察对象。选取周刊(最后一种为月刊)是因为其刊发的文章较之日报更长,包含的背景信息更多,读者面也更广,对于中国认识的形成的影响也因此较日报更大。


总体来说,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和期间,国际涉华报道数量明显增加,而之后则明显回潮。2014 年是中国新旧领导人交替的一年,也是国际涉华报道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一年。2009 年的国际涉华报道关注的主要是发生在新疆的骚乱事件,而 2014 年反腐成为关注的重点。频率上,《经济学人》对华报道在 2009 年和 2014 年分别约为每周 2篇和每周 3 篇;《新闻周刊》从每周 1 篇降为每 3 周 1 篇;两份德国周刊保持约为每两周1 篇;《世界外交论衡月刊》单独讨论中国的文章并不多见。


莫诗彬对上述刊物的中国报道文章首先做了文本的定量分析,她标注了每篇文章的长度、主题领域、作者信息、引述材料的数量和引述内容,并对每条引述做了分类。此外,她还尽可能找到上述报刊的驻京记者,并对之进行专家访谈。


按照分类看,引述主要来自专家和政府机构,占比都将近 1/4。海报/广告和著作/书面文件被引用得最少。个人和企业来源的引述占比都略高于15%。来自媒体和民间团体的引述相对较少,都约为 7%。


从不同主题的报道来看,比较而言,在报道中国国内事务上,引述来源的丰富性要远超过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报道,对个人、民间团体和媒体的引述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后者的报道,引述来源主要是政府机构和专家学者。事关国内政治的主要引述来自政府机关。事关经济事务的主要引述来自企业。事关社会问题时,主要是依赖对个人和专家的引述而非民间团体。在文化话题上,对个人的引述起着重要作用。民间团体的声音只有在涉港和环境类话题上所占比重较大。


在对政府机构的引述中,52% 都来自中央政府,而其他如法院、公安和军队等部门的声音极少出现,地方政府占比也不过 7%。作者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她指出,尽管过去 20 多年里,中央政府多少放松了对境外记者的管制,但由于地方政府仍然对他们保持着高度警惕,不希望他们发出影响地方政府形象的报道,因此在地方层面,对其管控可能会变本加厉。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层面则致力于改善同境外媒体的关系,已经建立起来的三级(国务院、部委、省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加强了政府的透明度和公关能力。这些原因使得中央政府机构被引述的比例远超其他层级政府机构。尽管如此,境外记者仍然感觉中国政府内部非常神秘,他们往往会采取其他策略来获知政府的意图,例如利用官方媒体的报道。


在对专家的引述中,引述境外专家的比例远高于引述中国本土专家,前者是后者的两倍之多。


该报告的主要发现包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政府的管控与公关实践,中央政府是常被提及的政府机构,而地方政府或警察少有出现;由于中国学者愈发不愿意接受采访,国外记者非常依赖于在国外工作的专家;最后,中国国内新闻报道因易于访问常为国外媒体直接引用或作为素材。


作者简介:

莫诗彬(Sabine Mokry),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唐磊编译)


 往期文章推荐:

王建华 | 威权主义政治下政党话语的双重性分析——以抗战时期的国共两党为例游宇 王正绪 余莎 | 互联网使用对政治机构信任的影响研究: 民主政治的环境因素

史安斌 杨云康|后真相时代政治传播的理论重建和路径重构

 相关文章推荐:

李彦冰:政治合法性、意识形态与国家形象传播

理论探索 | 李智: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国家形象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专题 | 严文斌: 中国政治传播的全球意义

                                                                                                                   编辑:孙晓萌
校对:刘国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