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享经济太伟大,现实发展太艰难

2017-07-17 王德培 福卡智库


北京“共享床铺”被关门;

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更像是资本“笑话”;

共享雨伞集体“失踪”,某创始人坦言“藏伞于民”;

共享单车被偷、被砸、被丢下河,据说在英国也不例外;

深圳交警开出共享单车“禁骑令”,13615人被停用共享单车一周

……

关于共享经济的消息层出不穷,不胜枚数。

“共享自助休息舱”:24小时营业,长约2米、宽约1米,里面有恒温空调、小风扇、Wi-Fi、插座等设备,没有押金、没有额外计费,没有服务员,不用登记身份证,扫码进入开门就能睡,关起舱门自动锁紧。

依托于互联网崛起,从移动支付到大数据等,在“链接一切”中让共享经济坐上火箭,成为一种新经济的商业模式。


随着共享经济在中国迅速崛起,已渗透到生活各个角落,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商业运营模式。


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未来几年,共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共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到2025年占比将攀升到20%左右。


“共享”的本质

其实是一种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利用互联网等整合、激活闲散资源的使用权,使其充分利用,进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产能相对过剩(有闲置)是前提,共享平台是撮合供需双方的介质,而按需分配是手法,如利用大数据及分析合理调配资源,进而获得一定回报。因此,调配闲置资源才可称为“共享”的本质行为。


然而,当共享经济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却沦为“拼、烧、并”(拼规模、烧钱、并购)。当初滴滴PK快的,就成了腾讯与阿里双雄的烧钱比拼,以滴滴收购快的而告终,后来又以同样的方式收购了UBER中国。


如今相似的一幕在共享单车再度上演,ofo与摩拜两雄相争,小鸣等群狼环伺,无不烧钱抢市场、野蛮成长,在街头上演“春秋战国”。

据36氪报道,某知情人士透露,某行业领先的共享充电宝公司近期融资估值为20亿元,折合下来,一个充电宝价值20万元。

显然,共享经济已被资本劫持、以致神圣的共享本质“付之一炬”。


不仅如此,更多企业打着共享的招牌,做着传统的租赁买卖。


共享是要整合线下闲散物品或服务,最初ofo整合校园自行车和滴滴顺风车拼闲置座位,都曾做对了开始,却不料在资本搅局下最后都为抢占市场而变了味。


不单摩拜和ofo都大量投放公司定制的专用自行车(不是存量分享,而是做大了增量),而且,越来越多网约车的司机是专职的,车是租的,实际与传统出租车无异,也只不过将过去的“黑车”“转正”罢了。


毕竟,滴滴等冲着低价烧钱而去,等占领市场,又奔着专门赚钱和从业一路狂奔,以致共享一开始就其心不正,又哪能指望其真正开花结果?


就是号称鼻祖的Airbnb也越来越像一个向用户和租赁者提成的中介,到中国更直接从房东直租异化成二房东、中介横行的平台。

因此,中国所谓的共享说白了是种“伪共享”,只是带上O2O+SAAS(软件即为服务)的升级版租赁模式而已。

即便共享经济异化,并未阻挡“共享”的大势所趋。

因为全球有280个共享经济的企业代表,分别引领了16个领域。2015年全球市场规模150亿美元,影响10亿人,普华永道预计到2025年将达3350亿美元。

未来伴随第三次工业革命,能源、交通和通讯模式的互联和重塑,将让数十亿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在互联网上共享能源、信息和实物。

里夫金以此畅想,一旦社会的边界成本趋于零,届时,所有权将被使用权代替,共享价值取代交换价值,人类将进入“共享经济”新纪元。

于是,有人试图通过共享道路遥望起共产主义的星空:当社会资源都为人人所共享,没有私有制也就没有统治阶级,就能达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彼岸。


这也难怪凯文·凯利和比尔·盖茨为“共享”大吵一架。盖茨嘲笑免费软件的倡导者是当下的共产主义者,KK为此辩解“其更可能是政治自由主义者”。可安慰自由主义者后又话锋一转,引向社会主义。


因为如果说,共产主义对应中心化层级信息传播时代,与集约化的工业流程相称,那么“当每个个体无时无刻连接,我们正稳步迈向一种网络世界特有的、数字化的社会主义”,这一技术改良版无疑将和去中心化的信息时代相称。


未来在物联网和大数据支撑下,各种APP能通过时间、地点、技能的匹配将物品的使用权分配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将多余资源转化成为生产力。

共享经济正以理想化方式兑现一个物联网的社会主义。

就此而言,共享经济太伟大,是社会主义的变种。可理想丰满、现实终究太残酷!


共享经济发展,虽便利了消费者,却因无意坏了规矩、砸人饭碗而成“过街老鼠”。


UBER就因非法营运而被世界多国取缔,就连美国加州劳工委都要求UBER为员工提供社保等。


可一旦UBER将旗下闲散司机都作为全职员工,成本剧增、无法低价竞争不说,若比不上出租车高效,单靠烧钱补贴,那无疑陷入了资本市场的庞氏骗局。

这在中美是一丘之貉,只不过,相比美国从环保、科技、资源再利用出发,中国则在人多钱傻下更注重于再就业与挣外快,更重要的是社会方方面面都未准备好共享。

且不说,知识共享涉及难以定价与保障版权等问题,单从共享单车大战看,资本为抢占市场烧钱大量投入单车,结果偷盗损坏、乱停乱放影响市容、给城市添堵不说,一旦意外受伤,责任谁担?安全性问题更甚。


这让政策至今左右为难,既想鼓励创新,培育新经济,又因新事物惹事生非不得不管束。即便各地出招规范,也挡不住“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魔咒。


更何况,共享需要“信任”,可当下征信体系不健全,从产权到安全,从监管到法律,都尚未考虑新业态,以致共享经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于是在以上诸多未准备下,共享只能靠低价吸引眼球、以烧钱续命,被资本异化、市场扭曲、误入歧途也就是宿命使然。


最为关键的是,在市场经济强调私有产权下,独享经济不会轻易自己离开社会舞台。


比如滴滴一路过关斩将就是冲着垄断市场去的,可还没坐稳垄断宝座,就露出线上垄断出租公司的真面目——不仅对司机抽成高达26%(已超出传统出租车20%的“份子钱”),而且在去补贴后,对用户随意涨价、体验滑坡(因对司机的吸血政策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以致口碑恶化,供需双双流失。


在中国,从互联网到网约车,共享发展到最后都变成了垄断,BAT的“三国时代”即是明证,这恰恰是共享经济最难突破的。


于是,前有解决不了的成本问题(信用、监管等漏洞带来高成本,找不到盈利模式),后有独享(垄断)的矛盾冲击,共享经济的条件和准备都尚处于摸索阶段,离真正共享本质还远着呢!


不过,从共享企业、资本方到监管者,都将在共享的新生事物前不断试错、在问题倒逼下总结经验,反思共享,进而从建立信用体系到制定游戏规则,去纠偏,去创新,去逼近共享的核心本质。

如此,“伪共享”也就“死得其所”,因为它将在“滚地雷”的实战中播下“真共享”的种子。

不过就当下看,“伪共享”在资本助纣为虐下井喷式发展,不仅将透支市场未来,更将导致资源浪费,或造成更严重的配置错位,徒留一地鸡毛。


对此,监管者怎能不在新旧业态发展、供需选择等诸多利益下寻找公约数,有管控地未雨筹谋?


精彩推荐

新零售的“中国速度”

中国黑客报告

电梯的恐怖时代

G20:前所未有的“分裂”

互联网造车是庞氏骗局?

从企业债、地方债到国家债

高净值群体买保险?

高铁与汽车命不同?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