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大城市为何外围式发展?

2018-01-19 王德培 福卡智库


特大城市纷纷启动了“增肥”计划,进入“环环相扣”的时代。

济南开建大东环,刚奏响了五环之歌;

总投资120多亿元的北京“大七环”就真的来了,京津冀环线高速公路让河北人转眼成了北京“七环人”;

上海更是逆天,不到九年的时间,城市副中心就已扩散到外环线上,外环线内的虹桥、莘庄、吴淞等地通通晋升为中心城区,更大的“野心”还是打造16大副中心,分分钟秒杀其它城市!


特大城市中疏外扩,城市版图大了一圈又一圈。北京总面积10年扩大了4倍;新版杭州城规将新增3个城市副中心,杭州生活圈外扩50公里,让网友不禁感叹“90分钟我能从上海到苏州,可是我还没从外环到市中心”。


不单如此,特大城市的“扩散效应”也让外围城市“身价陡增”。

刚需群体和投资客旋即转战近郊区掀起“买房热”,上海周边房价半年涨了2.5倍,北京六环均价眼看就要突破60000/平米,昨日还备受冷落的大外环房价转眼让人高攀不起。

事实上,中央时隔37年再次部署城市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已然叩响了大城市外环之争的发令枪,这也意味着特大城市集体奔向外围“跑马圈地”是“政心所向”、大势所归。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特大城市为何突然“调头朝外”发起了外围式的进攻?

背后实则隐藏了特大城市逆向运动的现实与无奈,最显见的原因就是大城市收敛得太集中受不了了。


特大城市在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城市化中收益最大,但“谋得太少,动得太快”,楼层“越长越高”、面积“越摊越大”,反遭来双重高增长的“集中反噬”。


当初岳云鹏的一首五环之歌可谓是将特大城市的拥堵“歌颂”得淋漓尽致;工业文明和政策红利的“双手合一”又推高了大城市的环境恶化和产能过剩。


特大城市的功能被各种“负能量”所劫持,长期追求增量带来的“城市病”集中爆发,内部吃不消,外溢性辐射随之发生,借以疏解特大城市的非核心功能。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正是此种意图的极端体现。


况且,特大城市双重空间收缩,向大城市外部谋求理想的“战略突围”方向,也是各方利益群体的“应激本能”。


大城市的原始初衷本是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可如今城市内部发展空间收缩,企业利润空间也在收缩,边际成本上升、边际效应下降,特大城市反而“集聚不经济”。

一边是大城市希望在更大区域进行功能和设施的布局,早日实现“退二进三”;

一边是企业、资本希望寻找新的“价值投资洼地”。


各种好处在“此消彼长”中不自觉得就落在了毗邻的外围区域头上。


城市副中心崛起撕破了环线价值论!近郊区也转身成了“金九”楼市的主战场。


当然,再往深处看,大城市极化发展的“梯度格局”、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也是特大城市外围式的发展带动城市化率的综合性“政治考量”。


在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同时高度集中的时代背景下,特大城市强大的资源配置优势使其成为效率较高的“区域增长极”,技术、投资、公共服务等都一并尊享优先权,此种资源分配不平衡直接引发区域性“灯下黑”。


自我强化的“磁铁效应”又再度加剧了中心与周边强弱的“马太效应”。但无论是湖南省提出的“一核三极四带多点”,还是深圳1.4万亿元砸出的“东进战略”,均说明中国区域经济“从非均衡转向相对均衡”是城市化的必然。可见,城市化反向运动其实是特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宿命。


进一步而言,特大城市外围式的发展还肩担着“二次城市化”崛起的未来使命。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总是沿着“发展——困境——突破——再发展”的轨迹周期性螺旋式上升,“从增长走向成长,城市转型才能向死而生”。


若言,工业化是大城市发展的初始动力,那么由新经济、新科技、新能源“杂合以治”的新兴产业则是特大城市“二次崛起”的后续动力,大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正当时。


但调整必然需要“腾笼换鸟”的替代空间,与特大城市毗邻的都市圈无疑是上上之选。


更何况,特大城市已经享受了第一波城市化的“特有待遇”,无论是基建、资源、人才、创新等各方面都有先天优势。


当下的非核心功能输出,实则是利用现有资源对特大城市功能的“重新排序”。

譬如,美国东北部核心城市带动型城市群,区域内以纽约为核心,制造业带、交通带、城市带融入一体,区域内产业布局调整合理,增大了城市间的互补性,从而也增强了整个大城市连绵区的经济稳定性。

而对于正享受“扩散效应”恩泽的都市圈而言,新一轮的“二次城市化”也将让其在对接互补中实现自身的提档升级。


毕竟,特大城市的“退化”、过剩资源的外溢、都市圈低价带来的估值优势,都给了“围城外”的城市走进来的机会,“1小时生活圈”不仅是一个交通圈,更是一个经济圈、创新圈。

如日本东京50公里之外,有高新产业集聚地的科学城筑波;

上海旁边也有堪称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之城的杭州,实则都在“反向补充”特大城市的功能缺失。


由此观之,“市中心体现特大城市的繁华,外围体现特大城市的实力”,也不失为特大城市外围式发展的新特色。


特大城市的二次城市化,除了自身获益外,更能辐射带动整个周边城市的崛起。

 


精彩推荐

特色小镇建设钱从哪里来?

破解复杂的思想方法

GDP挤水分——戳破“数据谎言”

什么是“中国最佳商业模式”?

为何西方国家不玩全球化了?

医改的“牛鼻子”在哪里?

真正的无人驾驶要等40年?

人民币汇率从跌宕起伏到左右逢源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