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中国人讲信用有个信联就够了?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摘要


信用在未来可是每个人的“身份证”,作为基础设施。但想让中国人讲信用,或许靠不了法治,更在于科网技术倒逼。

5月23日,与“银联”、“网联”齐名的“信联”,在深圳正式揭牌,名为“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由互金协会牵头组建,收编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拉卡拉等8家企业机构,在股权上互金协会占比36%,余下八家各占8%。


对此,有人评价说,这标志着个人征信进入了“大数据征信时代”,就是政府与民间各大互联网企业联手撒下了一张无处不在的个人信用监管网络。更有媒体用更形象地语言评价,信联来了,老赖们颤抖吧,你们将无处可逃。


那么,果真从此中国人就开始讲信用了?情况没那么简单。


信联因何而生?

相比“银联”网住银行,“网联”一统网络支付,央妈再生“信联”,直接原因是为官方征信系统“打补丁”。


因为央行信用数据库中有征信记录的自然人仅3.9亿,占比不足三成,这意味七成个人客户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得信用服务。


如此庞大需求导致个人征信蓬勃发展,仅全国工商登记中带征信的企业就有50多万家,其中1/3以上想办个人征信,若以牌照管理岂非16万张牌照发到手软?


加之,征信是公共品,商业机构不具备第三方的独立性不说,关键谁都想形成自己的业务闭环,独资征信自然难以服众。因此,“信联”才效仿“网联”以第三方牵头、联合申办得以出世。


但根源看,“信联”更多是被互联网金融乱象给逼出来的。因为征信体系缺失,多头借贷和老赖成了互金甩不掉的“牛皮癣”。


仅2700家现金贷平台上,千万用户中就有200万户存在多头借贷,50万人在一个月内连续向10余家平台借款。这也难怪一整治现金贷,坏账风险就立马现出原形——互金行业平均违约率一个月翻倍,30天以上的逾期率由5%飙涨至10%。即便每个网贷公司都自建风控,也挡不住各自为政下让老赖等钻了空子,只要不上央行征信记录就能逍遥法外。


因此,此时祭出“信联”,一来遏制共债、减少互金乱象,二来实现数据共享,统一信用平台,不单让个人不良记录无处遁形,降低社会风险,也能让讲信用的普罗大众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央行的如意算盘自然打得叮当响!


信联有效发挥作用仍面临阻碍

只不过,成立“信联”容易,但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其难度可谓与虎谋皮。政府信息公开尚且因各部委权责而受阻,对于商业化企业,数据都是真金白银换来的核心财富,拿出来交换无异于割肉。


尤其对芝麻信用等已走在征信前沿,以其建模、风控及获取数据的能力,根本不差这份信用共享,倒还不如保留数据的独立性和稀缺性,做自己的大数据服务去赚钱,又岂会轻易同意和腾讯、京东等共享信息?


显然,八家抱团闯关,通过内部磨合解决了独立性问题,但以互金协会牵头,也很难以行政命令去要求民企共享数据。


即便“信联”最终照顾到各方尤其是巨头利益,形成市场化价值,让所有企业都愿意共享信息,难道共享信息了就能做成信用平台?


虽然,相比传统征信以借贷历史和还款表现为主,如今大数据征信遍布社交、交易、位置等一切行为留下的痕迹,可以说范围更广、维度更多、分析更精准。但这并不意味,谁拥有大数据,谁就都可以做征信。


因为,当前信息泛滥,获取容易却是真假难辨,尤其是用户已越发习惯在网络中伪装自己,一旦数据失真,就很难真实反映用户信用。


加之,据统计,大数据征信的来源,除10%为信用交易、10%为商品交易及行为数据,30%为收集的公开数据,余下50%皆为非正常手段窃取或通过技术手段扒取的。


大数据如此一味求全,不计代价,往往忽视个人知情权,甚至在隐私授权中“瞒天过海”,征信又如何平衡消费者信用权益变现与个人隐私保护?


即便“信联”确保了数据真实有效和合法性,实质的关键仍在于如何分析评定。且不说,如今数据孤岛未破、信用评分标准不一,仅是从建模到算法,乃至引入人工智能等最先进技术,也未必真能洞察人心。


大数据征信自然并非绝对靠谱,加之,“信联”仍带有运动员与裁判员一体之嫌,又如何保证不会监守自盗甚至形成垄断?


大数据征信仅是第一步

显然,“信联”命途堪忧,但却是标志性的第一步。至少,征信已是互联网金融的“命门”。因为互联网金融利用传统征信难以覆盖的“长尾”,无需任何抵押,仅以信用背书就取代银行干起了放贷,个个带上金融科技的帽子,变身金融公司。


但说到底,科技仅是手段,若对根子上的金融原罪(详见福卡金融专刊)不加以节制,那么只会放大危机。


大数据征信此一时作为“点石成金”的魔杖,彼一时反倒助纣为虐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即为明证。更何况,即便有“信联”,有大数据征信,难道就能让中国人讲信用?


如果说,西方讲契约精神,根源于宗教信仰,脱胎于奴隶社会,并沉浸于二三百年的工业文明,才形成了讲规则的法治社会;那么对于非典的中国来说,既无宗教信仰之根,又长期在农耕文明以混沌中庸之道处之,自然形成人治社会。


即便近30多年快速崛起,也是几重文明几重天,讲究的是实用主义,中国在大破大立中自然无法循规蹈矩。毕竟,创新就是要打破曾经的规则,若死守陈规,又岂有今天中国崛起奇迹?


不过,祸福相依,也正因中国人太聪明、太善巧方便,不单股市如赌场,政策市屡被诟病,就连城市早年都是地方政府经营,离西方所谓经典的市场经济、法治社会自然远了。



中国人讲信用还是要靠“两手抓”

不过,正是中国不东不西,一手政府、一手市场,恰恰误打误撞走出了中国模式,更在科技、网络上出现局部超车,引领世界。


“一带一路”20国就给中国贴上“新四大发明”,从高铁到共享单车,不单阿里、京东等让全球疯狂网购,就是支付宝一个都成了“百宝箱”。且不说,钱包、现金都不用了,只要打开支付宝,凭借一定芝麻信用分就可免押金借车、订酒店,还能分期付款、透支消费,甚至免签证、免抵押借贷。就连腾讯、携程等都陆续推出信用分,想打开信用即财富的宝藏。


2017年9月,阿里在杭州推出共享信用服务亭,11月芝麻信用宣布投入 10 亿元全面消灭押金。全国已有超一半的城市系统都在推进信用城市建设。


如此大干快上,显然已不止于先诊疗后还款,先上车后补票等功能,更将信用从束之高阁回归到生活必须品,告诉所有老百姓,信用已非概念,而是可以用来支付、借还的资源,功能堪比金钱又远胜金钱。


中国正势不可挡加速进入信用时代。尤其当“微信身份证”能刷脸轻松搞定。一旦未来所有信息数据都被互联网一网打尽,并集中于“微信身份证”,理论上,征信就非难事,也将进入全民信用变现时代。


如此,信用作为宝贵的稀缺资源,透支未来、提前消费/投资、拉动刺激经济,无疑也将成为一种新生产力。


由此可见,相较于西方靠法治进入信用社会,中国恰恰被科网技术拉进信用时代。


其实在美国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大数据征信。因为美国对个人隐私及信息滥用极其严苛的法律约束和行业监管,让互联网巨头根本无法、也不敢在个人征信上铤而走险。但完善的法治并非意味西方就真的讲信用。仅在应对本轮金融危机上,各国都不顾政府信用,开动印钞机转嫁风险。即便是法治最完善的美国,最大的三家征信机构不也屡屡被罚款警告?


美国尚且如此,想让中国人讲信用,显然靠不了法治,或更在于科网技术倒逼。


因为未来物联网时代,每个人的身份证都将集合所有功能、信息数据,并与之匹配信用评分。信用是行走江湖的通行证,物联网电网恢恢、疏而不漏,将让一切无处遁形。但凡不讲诚信,网民举报、人肉搜索,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仅唾沫星就淹死人了,更让人无路可退,违规成本如此之高,自然不敢拿信用当儿戏!


毕竟,信用在未来可是每个人的“身份证”,作为基础设施,以信联招安芝麻信用等,无疑是“政府+市场”的勾兑,即在国家掌控纲绳下走市场化。


届时,政府将确定底线、标准与规则,让信用市场自我纠偏。这就不难预判,中国在征信体系上势必将走上德国“三位一体”模式,既有政府主导的公共征信系统,又有市场主导的私营信用服务系统,还有会员制主导的行业协会。


如此,一边科网技术倒逼,一边征信体系逐渐完善,中国人或许也就越来越讲信用了!


精彩推荐

共享单车困境折射中国信用经济空间

遏制中国已成“心魔”?

很多人以为共享经济将死,其实它在“筹备”再生

为什么一边骂“戏子误国”,一边粉丝经济正把全社会一网打尽?

健康经济要的是钱,健康生活要的是简——谁来平衡协调?

海归竟成了就业困难户?——未来就业空间在哪?

中国人的精神要“摊上大事了”

为什么大量追逐科技变革风口的投资都将成为炮灰?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