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限秀令”方向对了,可这还远远不够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摘要


把跑偏的综艺节目拉回正轨,对文化娱乐节目正本清源,其意义绝不亚于去年以来对金融领域的整肃乃至拨乱反正。

                             


文娱节目管控之手未放松

继2011年“限娱令”,近日广电总局又祭出最严“限秀令”,今年火热的偶像综艺被泼冷水。


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做好暑期网络视听节目播出工作的通知》,对于偶像养成类节目、社会广泛参与选拔的歌唱才艺竞秀类节目,要组织专家从主题立意、价值导向、思想内涵、环节设置等方面进行严格评估,确保节目导向正确、内容健康向上方可播出,坚决遏止节目过度娱乐化和宣扬拜金享乐、急功近利等错误倾向,努力共同营造暑期健康清朗的网络视听环境。

 

与此同时,关于“《明日之子》第二季第三期停播,《中国新说唱》冠名商临时撤资”的消息在业内传开。


其实,去年广电总局就已对综艺节目”下狠手“,《金星秀》、《锵锵三人行》等众多热播的娱乐性或语言类综艺节目遭遇下架停播,以至于去年简直成了综艺节目的“大灾年”。当时,舆论一片哗然,争议颇多,有关某些节目停播原因的“阴谋”、“内幕”在网上疯传。


但事实上,近年来综艺节目被叫停年年有,只是去年数量之多、力度之大超过以往。今年上半年似乎风头已过,却不料“限秀令”有如当头棒喝,再次让人们感受到政策之手并未放松。


这不仅让百姓感到疑惑不解,从业者更是感到无所适从。有人就感叹,大量热门综艺节目停播、延播、下架,以后我们还能看什么?而面对有关部门的“砍刀”,如何既要为了点击率讨好观众,想尽各种办法蹭热点,又要丰富节目内涵,也要符合价值导向,就成了业内头痛的事情,生怕哪天还没搞清楚自己哪里做的不对就惨遭下架。


               


纠偏文娱节目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政策不断加压,从百姓到业内颇有微词,不少人认为政策管得太宽。但实际上,在综艺节目政策愈收愈紧的背后,文化娱乐节目确实到了需要时代性切换的当口。


近十多年来,在市场化以及争抢收视率的刺激下,各电视台为抢眼球“各显神通”,奇招频出,几乎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节目质量不断突破底线,每况愈下。典型的表现就是节目低俗化、欲望化、追求感官刺激化。


这类节目要么在主题内容上打各种擦边球,消费情色、消费女性,要么秀明星、炒绯闻,通过放大矛盾、冲突或人性弱点,人为制造所谓的各种看点,或者在节目中设置无聊游戏,插入一些低级笑料。比如,调侃别人的身份、攻击别人的相貌、嘲笑别人的工作,甚至在节目中穿插低俗笑话等,乃至公然鼓吹享乐奢靡风气,宣扬拜金主义。


更为恶劣的是,为了吸引眼球,节目造假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不仅艺人在节目中是“演戏”,而且现场观众也像艺人一样按剧本表演,煽情的时候就要立即泪流满面,欢乐时要开怀大笑,激动时鼓掌叫好。参演观众明码标价,演得越精彩价格越高。


非但如此,某些所谓反映社会现实、百姓生活的节目,其内容本身就是假的,比如,根据媒体报道,某综艺节目曾经出过一期引发热议的《我给儿子当孙子》的节目,结果后来被网友扒出节目中的故事竟然是瞎编的,不孝子也只是个临时演员。


而今年的偶像节目中也出现了太多有负面新闻的艺人,且有些节目的拜金主义比较严重,没有传递出正确具有能量的价值观。


这样的综艺节目不仅偏离了文化娱乐愉悦、滋养人们身心的基本功用,而且误导社会风向。


如果说近年来金融领域大大小小的各种庞氏骗局让不少人遭受财产损失,其破坏性影响立竿见影、显而易见,那么,综艺节目误导社会、荼毒社会精气神的危害性则相对隐蔽,更为深远。


要知道,当年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其覆灭的直接原因虽然是蛮族入侵,但罗马人崇尚淳朴务实、富于进取的精神的消退,腐化堕落取而代之弥漫社会,则直接促成了罗马的虚弱和内耗。


鉴此,把跑偏的综艺节目拉回正轨,对文化娱乐节目正本清源,其意义绝不亚于去年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领域的拨乱反正。


当下不断收紧的政策就意在于此。换句话说,文化娱乐政策也到了由放向收转变的拐点,有关部门“大刀阔斧”的目的就是推动文化娱乐节目向符合时代要求的方向转变,以便发挥好文化传播的责任。



文娱节目发展的主基调

事实上,早在2014年的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亮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显然,这席话是对当下文化娱乐节目管控的最好诠释,也指出了文娱节目未来发展方向。


                    


管控手段尚待优化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当下政策虽然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却缺乏时代性的有效手段。


目前对文娱节目的监管政策虽然已经从电视延伸到网综、网视,但在网络时代,用传统的针对电视的管控手段来“对付”无处不在的网络,效果无疑将大打折扣。


如今,各地电视开机率普遍在20%-30%之间,80%的卫视已经“零收视率”,即便是此前曾经一度热播的综艺节目《歌手》、《奔跑吧》、《欢乐喜剧人》、《花儿与少年》等,在其“火爆”之时,节目收视率也是呈现下滑态势,收视率都不足4%,其中,曾经霸占微博热搜榜的《花儿与少年》很快遭遇收视滑铁卢,在其停播前,平均收视率仅为0.62%,最后终因招不到商在今年3月份停播。


同时,相比电视节目,网络综艺节目的尺度更大,口味更重,受众更广,却往往成为被政策“遗忘的角落”。某些节目在电视上被叫停后,就另辟生路,转战网络,比如,此前《爸爸去哪儿5》在湖南卫视被停播后,就在芒果TV和优酷进行联合独播,只是上不了“星”,但依然可以上“网”。


事实上,从2015年到2018年6月底各大视频平台自制的选秀节目愈来愈火爆,且开始呈现出走偏的势头,本身就是以往管控措施没有跟上时代的结果。


而除了向网上转移,随着影剧院、商场等线下文化娱乐的红火,在电视上被禁的节目还将大量向线下转移,寻找“法外”生存发展之地。


也就是说,政策非但难以全覆盖,而且实际上只对正处于不断滑坡中的电视有影响。这样一来,一方面,对于已经被收视率搞得焦头烂额的电视台而言,很容易陷入“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


近来,在监管层轮番监管禁令与内容整改之后,电视综艺陷入了手足无措的困境,网络综艺却在几轮监管层下架与整改之后呈现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依然散发着肆意生长的生猛劲,原创入局者生生不息,也印证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文娱节目向网上、向线下的转移,其效果实际上相当于政策把门关好,被挡在门外的节目转个身又从窗户进来了。如此一来,政策的初衷如何有效兑现?


      


政策也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


实际上,从“限娱令”,到“限外令”、“限韩令”、“限童令”、“限真令”,再到如今的“限秀令”,”近年来文娱节目监管政策层层加码,不断升级,但却陷入猫捉老鼠的游戏,效果不佳,往往是“按住葫芦起了瓢”。

在这种局面下,娱乐化成为众矢之的,“去娱乐化”成为政策的发力点。


但是,在体验经济时代,娱乐至上是核心,极而言之,一切皆娱乐,一切皆可秀,泛娱乐是必然,硬是和趋势对着干势必制造各种拧巴,事与愿违。


而顺应趋势,吻合体验经济时代,就是要把真善美等价值导向隐藏在娱乐中,把人性中积极向上的能量作为灵魂深深植入到娱乐的骨髓,以吻合欣赏趣味性、娱乐性的面目呈现出来,让人们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获得身心的滋养。


这不仅是今后文娱政策导向的主线,也是业内人士把握尺寸的方向。也就是说,当文娱节目真正能够做到“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当下相关的矛盾和困惑也将迎刃而解。


精彩推荐

寻找中国人的血性

中国影视业从井喷到失速——大文娱时代到来

电影是一部IP、资本与人性合谋的大戏

为什么一边骂“戏子误国”,一边粉丝经济正把全社会一网打尽?

物质幸福已难以化解中国人心灵的千千结

中国新“文艺复兴”——世界新力量

大家都知道人工智能将改变世界,却不知道黑客的颠覆能级也将前所未有

让中国人讲信用有个信联就够了?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