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尔斯死了——大规模商业难出头,“迷你化”商业来突围?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导读


在大型商业遭遇困境之时,“迷你化”商业模式因完全符合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更多收益的商业经济逻辑,引爆商业博弈。那么,谁将收割“迷你化”商业的红利?


传统商业下坡路,“迷你化”商业再兴?


百货店这个零售业态的“祖师爷”、成立于1886年的西尔斯已正式向美国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从全世界最大的百货公司到陷入破产绝地,西尔斯走过了132年。


西尔斯的衰败,究竟是电商冲击严重,还是管理层操作不当,亦或这本就是难以逃避的宿命,存在争议。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近年来美国零售业接连遭遇倒闭潮。


据国外分析机构FGRT统计,2017年,美国主要零售商公布的计划关店总数达6985间,同比扩大229%。同样是2017年,美国共有超8000间零售品牌门店结业,其中一半是因品牌破产或直接倒闭。


而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保守来说,大部分美国专家都认为,至少四分之一的美国零售商场会倒闭。仅在今年,数据就已经显示有11家美国零售商申请破产。


近年来,这样的倒闭潮已在中国发生。单是中国超市的一哥华润万家,2015年~2016年底在全国的关店数量达到800家。


去年,北京翠微百货清河店、贵友大厦建外店、庄胜崇光百货北馆等多家百货商店闭门歇业,有“外资百货第一店”之称的百胜和日资的伊藤洋华堂都已经“关店关到只剩下一家门店”。


《2017中国连锁零售业预测》指出,大卖场在一线城市的衰败已是不争的事实;二线城市的衰落正在进行时;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还有2~3年左右的高潮时间;就算是五线城市,大卖场的风光也不会超过5年时间。


和这些大型零售商业持续走下坡路形成反差的是,新零售却风生水起,其中,“迷你化”商业呈指数级升温。


街头“夫妻店”、小超市成了商业巨头的抢手货,就是这种变化的写照。


一边是阿里插手“夫妻店”扬言一年要开10000家,另一边则是京东启动了“火车头一号项目”——五年“翻牌”百万基层便利店计划。


凭借共享优势,迷你KTV也迅速掀起了两平米的圈地争夺战,友唱M-bar造势宣传自己多方位的娱乐功能,咪哒唱吧则坚持以硬件优势赶超逆袭。


不单如此,商场、影院、街头随处可见的迷你“娃娃机”、迷你健身仓、私人影院也火得一塌糊涂。


就连迷你化的家族信托也在家族财富传承困局中大显身手。


若言巨头竞逐“迷你化”商业已是既定事实,那么,更为抢眼的当属“金光闪闪”的数据。不单价值10万亿人民币的市场早被“夫妻店”雄霸二十多年。


另据凯度预测,按每台自动贩卖机月营收6000元来算,中国2020年仅自动贩卖机的年营收就可达千亿人民币,谁曾想“小项目居然能爆发出大能量”。


可“人红是非多”,火爆异常的“迷你化”商业同样难逃非议。迷你KTV会不会走上共享单车烧钱的老路?


“夫妻店”竞争的最后,会不会陷入同质化烧钱的魔咒?


如今投资者多本着“宁可错投也不要放过”的心态抢地盘,迷你化商业真的“一本万利”吗?


一边是商业巨头的竞逐,一边是透心凉的质疑,“迷你化”商业让局外人傻傻看不懂!


“迷你化”商业的发力点

其实,放眼望去,虽然当下“迷你化”商业看似一团乱战,但基本上都围绕着以下三点进行:

资本“烧钱”式的抢位大战

任何市场,资本的催熟都是关键要素,更何况,在“钱没了出路”、商业过剩的大时代背景下,资本更是如嗜血的魔兽般敏感地去狩猎商机,尤其是像“迷你化”商业这类投入低、周转快、易扩张的新兴产物。


君不见,只有4平米的觅跑迷你健身仓15天融资2轮,一周之内估值就超过1亿元;友唱也获得了友宝在线的3000万元增资。


而在资本的撺掇下,娃娃机和迷你KTV占据商超,迷你化健身仓则切入社区场景,商业大佬更是奔向四面八方突袭抢位。

花式体验性服务染指“迷你化”商业

相比计划经济体制下,规模和体量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的主要指标,但市场经济则是以需求为导向,以“体验价值”为中心,服务又是体验经济的外化。


难怪,京东收编“夫妻店”送钱送货还送店;小小迷你商业体,空调、电视、板凳等一应俱全,即便“想消费者之所想,及消费者之所及”,商业大佬还唯恐在迷你化商业竞逐赛中失了先机。

“科技红利”的炫技

体验业态“迷你化”是市场需求与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


迷你KTV傍上了虚拟现实VR、蓝光5D电影震撼进入私人影吧,皆已印证在科技以爆炸式、颠覆式的方式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时,无疑也给商业带来了新的市场红利,精明的企业大佬又岂会错过?


尤其是迎科技之风而起的“双创”企业,更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艺”试图以最新的科技杠杆撬动最大的经济价值。


“迷你化”商业的本质

事实上,“商场如战场,事情远没你看到的那么简单”,除了在资本、服务以及科技上打围剿战外,“迷你化”商业其实根本聚焦于“商业模式”的角逐。


毕竟,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好的商业模式说到底就是简单而清晰的赚钱路径——赚钱才是硬道理。


更何况,“大而全”不如“小而精”的商业模式几成企业的普遍共识,在经济下行“投资无门”的资金空窗期,“迷你化”商业无疑是“送上门的一块肥肉”。


只不过,打法各不相同。当阿里收编600万家夫妻店搭伙赚钱时,京东则直接以自营模式下乡收割市场;当共享健身仓“抖吧”还在为自力更生拼命融资时,“觅跑”已经踩着万科V盟、鲁能集团等巨头的肩膀跑步进入社区“圈钱”。


总之,你打着你的自营牌,我拉着我的盟友群,在“迷你化”的商业新大陆虽然姿势千差万别,但终究殊途同归。


说到底,“迷你化”商业体实际上是“共享经济+新零售”的变种。


当支付方式的变革再配合共享经济的“长尾效应”,“迷你化”商业模式的价值愈发凸显,以至于各路企业纷纷谋求借助“迷你化”商业模式打开一条新通路。


“迷你化”的商业体,近乎于一个个移动媒体,除了靠着人流收钱,还能绑票广告投放捞金。


街头巷尾的“夫妻店”成了京东、阿里新零售商品的展示台;迷你KTV、娃娃机等更是成了广告的载体、消化过剩制造业的新渠道。


正如当年的共享单车和电商,乘着共享经济与新零售的东风,各路商家也在迷你化的商业领域打得热火朝天。


毕竟,“迷你化商业模式完全符合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更多收益的商业经济逻辑,引爆商业博弈也在情理之中!


背后的大趋势

而如火如荼的“迷你化”商业,在不断推陈出新、优胜劣汰的过程中,也给人类社会及未来商业开启了一片新天地。


爆发式增长的“迷你化”商业实际上对标的是碎片化时间的人群,不管是独自逛街的“孤独症人群”,还是等餐、等影开场的“无聊惊骇症候群”,迷你化的商业模式无疑给了人们除手机以外的更多选项。


此外,中国的“假日经济”屡遭吐槽,节假日扎堆式休闲娱乐,费时还堵心,“迷你化”商业的错位竞争,不仅成功绕过了人流高峰,还能勾兑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完美的解决了“痛点”。


因此,换个角度看,在这个娱乐至死、全民健身、共享经济泛滥的年代,人们总是钟情于能给他们带来全新生活体验的产品,而这也恰恰打通了新商业价值的“任督二脉”。


当完整的时间利用越来越稀缺,商家提供的服务却需要消费者一个完整的时间投入,这显然与快节奏、碎片化消费新趋势背道而驰。


更何况,从中产阶层精神富足下的选择来分析,简约、时尚、创意才是其消费的关键词。


个性简约、定位高档、主题鲜明的“迷你化”商业体无疑打开了未来商业的新天窗。


只不过,物极必反,围绕“迷你化”商业模式的过度竞争博弈很可能导致产能过剩,资源浪费。


在全国上下高喊着去产能的大背景下,街头巷尾、地铁站、商场等处处却可见迷你健身仓、夫妻店、娃娃机的身影。


据公开数据显示,迷你化KTV已出现了20多个品牌,覆盖了全国500多个城市,在千篇一律的模式、功能下,“迷你化”商业因闲置而造成资源浪费不说,事实上,还违逆了实体经济“去产能”的大势。难怪,对“迷你化”商业的各种质疑声此起彼伏。


但毋庸置疑,在历经新一轮行业洗牌后,唯有寡头企业能引领风骚。因为产业“烧钱”首先背靠的依然是雄厚的资本,此种竞争并不是中小企业能玩得起的。洗牌必定会淘汰一大批规模小、缺乏实力的中小企业,导致设备、人才等资源向规模化的企业流动,简言之,任何产业终究都难逃“二八定律”的再分配。




精彩推荐

看不懂拼多多、趣头条的精英们脱离群众了?

为何中东会成为火药桶?(下)(深刻好文)

加拿大大麻合法化!这是疯了吗? | 一周趋势看点

股市搞不好竟是股民的错?

身陷教育焦虑的梦魇,靠什么终结“越减越负”?

人工智能不仅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更厉害的是还将改变······

为什么税收问题这么“闹心”?

为何中东会成为火药桶?(上)(深刻好文)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