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金课”给新时代打call(含直播链接) |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研讨会暨“慕课开放周”启动圆满成功!
为了贯彻落实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深入推进“互联网+高等教育”,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推动高等教育变轨超车,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推动教师用好慕课和各种数字化资源,实现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推动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发展、课程体系重塑、教学内容重构、课堂教学改革。
2018年12月16日,由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辽宁向日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办,北京新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研讨会暨慕课开放周”活动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举行。来自教育界学者专家、承德医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承德护理职业学院等本地院校、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各院系负责人及一线教师约240余人莅临现场、2000余人观看直播。会议旨在通过专家报告、教师研讨、慕课体验等环节,使参会教师深入了解、学习和掌握精品在线课程的建设要求和原则,促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更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打造“金课”提供重要抓手。本次研讨会上午会议由赵翠华副校长主持、下午由教务处李克军处长主持。
苏国安校长致辞
苏校长结合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介绍了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重要性,致辞中提出一定要先淘汰水课,再利用信息技术努力打造金课,建设一批省级乃至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接下来将由教务处牵头依次推进相关工作,为提高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变轨超车奠定基础。
赵翠华副校长主持上午场
向日葵李艳飞总经理致辞
主题报告:《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
段会青:全国高等学校教研中心爱课程中心高级编辑、河北省课程建设区域负责人
段教授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理念、模式、应用建设及认定四大方面讲解和剖析。并从整体数据层面介绍了河北省在线开放课程的进展情况及未来规划。
主题报告:《打造金课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北京林业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尹大伟: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尹处长从八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北京林业大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经验,既具有建设高度又有学校层面的可操作性:1.传统在线课程建设成果(例如牵头十所行业高校成立全国林业高等院校特色网络课程资源联盟);2.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调研(以学生成长与发展为中心、通过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构建新型的教与学、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校特色优势、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实现行业示范引领);3.我们要优先遴选哪些课(教授领衔、团队授课、优中选优、类型多样)?4.我们要选哪些公司制作(以最优的价格找到最合适的服务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质量、进度、服务缺一不可)?5.召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启动会(校领导高度重视、政策积极引导、学院领导率先模范、辅导全面细致);6.快速推进课程建设;7.深入开展教学应用;8.未来发展。
主题报告:《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规范与应用服务》
崔博文:向日葵教育科技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崔博文副总经理从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规范及应用服务等方面分享了非常实用的经验。
主题报告:《PowerPoint小插件 翻转教学大智慧》
蒋玉龙: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微电子学院教授
蒋教授从慕课的设计制作出发,详尽讲解了如何完成一门精品慕课课程的建设和基于在线课程的原位翻转教学过程。蒋教授在讲座中提到:大学教学的现状是广播式被动过程,1950年代美国的大学课堂和我们现在差不多,也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传统模式受到限制,因为在教和学这对关系中,谁比较忙,谁就是中心。而要打造金课,就需要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精品课程,在线课程可有效地实现课堂阅读,传递交给互联网,课堂由学生来主宰,过程以互联网技术互动为支撑,100人的互动也是可以做的。蒋老师还总结了课的四个含义:课的本义,计量劳动果实;根据一定的标准验核;教学科目,例如必修课;教学时间,例如上四节课。最后蒋老师总结:信息教学,不求人,就是智慧教学的标准。
教务处李克军处长主持下午场
主题报告:《用好MOOC 升级课堂》
王杨:西南石油大学 计算机科学学院副院长
王杨老师分享了如何将慕课与传统课程嫁接,通过混合式教学使传统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高效,线上线下互通有无,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从而真正让课堂内容活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课堂评价活起来、让课堂质量活起来。
主题报告:《线上知识特点与表达》
王喆:中国大学MOOC课程制作顾问
王喆老师从慕课的教学设计方向讲解了如何通过五步建课法实现从传统教学到线上教学的转变。
主题报告:《MOOC 开发与应用》
孟抗美:保定学院二级教授、国家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艺术教育》课程负责人
孟抗美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建课经验:保定学院“艺术教育“课程,2017年被评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6年上线“爱课程”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至今运行5个学期,选课学生2万多人。
【直播界面】
研讨室同步中
工作人员直播中
【精彩瞬间】
【直播回看】
长按二维码即可回看
【迎评促建 鼎力助战】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的新维空间站
张学新教授“对分课堂”工作坊助力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应用型课程建设
【新维教师发展空间站】BOPPPS教学设计走进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这是一篇更撩人的推送 | 新维移动空间站走进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MOOC透视】为什么新维空间站会是后智慧教室时代发展的必然?》
《你写,我全知,我写,你全懂:是你笔成“仙”,还是我“千里眼”?》
| 新维空间站简介
新维空间站是新一代智慧教育和智能教室的一站式集约化解决方案,是在教育部20多年教育信息化规划和多媒体教室建设的探索实践中凝练而生。其核心是弘扬传统,重构模式,让广大老师在不改变传统教学习惯的基础上,实现大场景智能支撑和大数据分析助力的沉浸式教学。
利用三维信息技术构建教学环境的“三化”:以大屏幕互动为支撑的跨区域大课堂场景化(沉浸思维);以效率为核心的课堂游戏化(游戏思维);以表情、行为、笔迹、语音等自动识别、分析为基础的智慧化(大数据思维),用“三化”智能诊疗教学过程的“三率”(到课率、抬头率、互动率)问题,真正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重构传统,激活课堂。
通过世界首创保护视力的250寸新维海板实现无穷大面积的自然书写和线下线上教学的自然融合,极大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效果;通过新维小脸色等智能化应用自然量化和实时呈现课堂教学的核心“三率”,通过自动识别作弊预警系统实现智能化考场监控,有效预防作弊行为的发生。通过行为、表情、笔迹、语音等自然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实现教学过程非防御状态下的自动实时评测评估,为教学的精准减负提供高效的支撑平台。
新维空间站是高度集成的智慧教室新生态,基于下一代虚拟学习环境平台(VLEs),实现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和异地实时教学模式。空间站提供开源开放的MPOC(MOOC+SPOC)平台,支持互联网无线投屏、互联网视频实时互动、AR互动、智慧纸笔交互等多样化交互手段;通过智能录播、课堂智能感知和多屏联动、虚拟现实(VR/AR/MR)等技术,实现异地实际时并班教学模式;依托深度学习、云计算、自然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等技术,集成融合教育教学管理、富媒体教学资源管理和教育大数据分析系统;可为个人和机构提供不同模式的公有云学习空间,亦可为教育机构提供智慧教育空间站和私有云。
新维空间站的配套移动终端APP,具有教师、学生、管理者三大功能版本,登陆后自动识别用户身份,匹配不同权限的功能版本,为不同身份用户提供简洁、精准、高效的支撑和服务。
首个“新维空间站”自2016年5月28日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启用以来,经过近万名学者专家的高频参观和反馈,几十所各级各类学校的深度参与和体验,以及数千名校领导的指导,已经在很多校园和企业深入使用,例如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新维大健康空间站”、奔驰公司“培训中心”、武汉轻工大学“新维教师发展空间站”、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新维空间站”、福州大学“新维空间站”、中关村“新时代讲习所(智慧党员活动室)”等。
“新维空间站”,课堂教学的所有过程均通过信息终端进行;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语音识别、笔记分析、表情识别等功能,实现对自然教学的大数据记录,以及基于大数据的学习效果实时评估;通过自然纸笔输入和多模式电子终端提供全数字入口,支持多终端移动学习……从教育过程到各类教学设施、学习工具均高度数字化和网络化,全部学习资源都数字化地存在和产生,而整个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却再次以模拟的连续世界面貌出现,技术手段不再是教学者、学习者进行正常教与学活动的障碍,教与学回归本体。“新维空间站”还将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屏幕、每一个人都联动起来,从而让心灵和智慧联动起来!这一突破旧有思维定式、在新的维度上对未来教育形态的探索,打破了“鸽子笼”式的教室与教学模式!
新维空间站【百发百评】以“新时代、新科技、新教育”为主题,以“回归教育初心,引领发展前沿,创新未来教育”为目标,秉承“不只理论,不只理念,更要实战”的理念,内容涵盖智慧教育教学创新与教师发展(100场)、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100场)、工业革命4.0与产教融合智慧教育平台(100场)、“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智慧教育平台(100场)、智慧国学和智慧党建(100场)等系列研究与实践领域。论坛将陆续推出多维度、立体式的互动交流活动,依托MOOC中心研发的高端智慧教育新维空间站和MOOC知名公众号,邀请国际、国内知名教育、信息技术和行业应用专家,实现现场分享交流、异地实时并班互动、云端在线社群学习,旨在打造场景精品,打通国际环境,引领教育与科技发展前沿,回归教育初心,创新教育框架,形成未来教育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