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课本,让知识“美”起来 | 日课
今日叙事
2012年3月,“杜甫很忙”涂鸦事件走红网络。
改造课本,让知识“美”起来
文/黄春霞,蒲公英教育智库研究员
曾经有段时间,网络上盛传各种学生的涂鸦笔记,通过孩子们的奇思异想,把原本枯燥乏味的课本,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当属“杜甫很忙”事件。一代诗圣,在孩子们的笔下化身狙击手、美国队长、送水工、篮球运动员等各种角色,被戏称“大忙人”。
尽管这里面有许多娱乐的成分在,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在创造力这件事上的正面性。起码我们能看到当代的学生在美学和思辨上的追求。
提到课本美学,就不得不说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教材了,千篇一律的封面设计和插图排版,看了几十年,实在无法不审美疲劳啊。基本上我现在只记得一个小女孩扑蝴蝶的场景,那是所有童年的课本封面记忆。
没错,就是这个样子▼
近年来,我们也在谈论整合教材,也在思考如何让课本变得更加丰富灵动。其实,已经有人对此做了努力和尝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如果当你拿起一本书,翻开几页发现全是密密麻麻的字,再配上几幅马马虎虎的画作,想必你一定会将其束之高阁,不会再有何阅读的兴致。来自台湾交通大学的陈慕天,却用他对美的执着追求,让台湾的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有媒体称其是一个“不是教育家却用美改变教育”的年轻人。
陈慕天和他的团队
大四那年,陈慕天参加了英国和丹麦的交换计划,目睹了欧洲国家的建筑美,甚是感叹。更令他吃惊的是,一家高科技医疗机构,竟为了如何让包装更精美,争执得面红耳赤。回国后,在一次清华的创意比赛上发现,参赛者的各项能力都令他折服,但产品简报却像某些教授的PPT一样冗长乏味,感到十分失落。于是在那一刻他明白:
“美感、美学这种东西,
真的是国家的竞争力,
国家的精英应该要会的东西。”
文言文,有文言文的质感▼
水墨有水墨的韵味▼
插画有插画的创意▼
后来,陈慕天与曾经的伙伴组成了一个“美学细胞团队”,想到既然读书无聊,孩子们又很少有时间去图书馆,不如将两者结合起来,于是教科书就成为了他们的“猎物”。
经改造的课本前后对比▼
课本封面大面积留白,给孩子创造更多想象空间。用一个点作为启发,让孩子自己去补充完整,这就让每一个孩子的课本都变得与众不同。
课文《动物的尾巴》:用局部代替整体,更能激发孩子的联想思维。
经过数度周折,在网上募捐了200万(台币)开启项目,花费一年多时间的精心打磨,终于完成了新课本的设计。当把课本放到大湖小学的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的反应无疑证明了课本设计的成功。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本新课本
学校的一切活动或教育行为都是课程,一切设施及环境布置都应成为课程资源。广东省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就做得尤其好,将遍布校园的井盖作为资源,开发了“七彩井盖成语课程”。以成语典故为主题,学校设计了多彩的画面美化井盖,不仅增添了校园风景,还让学生学习了成语故事,汲取为人处世之道理。
关于《七彩井盖成语课程》教材,一册共80课,每课一则成语。内容由“井盖绘画、成语名称、成语拼音、成语出处、成语注释、成语译文、成语故事、文言知识”等组成,使用4个学期,供五六年级学生选择学习。
孩子们在这种氛围下,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还能在平日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美学素养。可以说,这是一次知识与美感的完美结合。
也许你想象不到,一群小学生,竟然会绘制课本,并且还完成得很有创意,很有美感。这群学生来自成都,学校在现有课本之外,增加教学内容,由老师指导孩子们手绘插图和图表,最后装订起来就成为了一本特别的课本,非常有意思。
制作课本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如小学六年级的天文地质课,老师先课堂讲授,再带孩子去博物馆实地参观岩石矿石;去海螺沟游学,现场观察地质构造。通过这种“格物致知”的学习方式,让孩子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在运用到课本绘制上,就会更加有趣,更加走心。
首先是封面:
然后我们再看看内文。
天文板块:
太阳与四季昼夜▼
日食月食▼
太阳系行星▼
地球上看太阳的运动▼
猎户座与大犬座▼
月亮与潮汐、植物、动物和人▼
地质板块:
地球的表面▼
地球表面的气候带▼
地球内部结构猜想▼
冰川与冰河▼
生命的演进▼
煤的形成的假说▼
(图片来自“悦艺圈”)
做笔记,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了,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做。然而,你一定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件看似寻常的事情,竟被一位学生“玩”出了新花样,完全刷新我们对“记笔记”的认知。
先看一张图,以为这是地理课本吗?不,这不是教材,这真的只是一个孩子的手绘笔记。
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孩子的手绘笔记,就像给课本做了一个微整形,为原本有些严肃的课本增添了生动和趣味,令人赏心悦目。
一开始,这种尝试仅限于自然科(如生物、物理、地理等)。
从“一颗心脏”开始的笔记人生▼
生物笔记▼
物理笔记▼
后来,兴趣蔓延到了历史和社会科。
历史笔记▼
(我只能说,这真的比我读的教科书有趣多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图,还要构架,还要梳理重点,哪来那么多时间?是上课边听边整理还是下课再整理呢?
其实,这个孩子上课从不做笔记,反而是专心听课,对照书本,同时在脑海形成笔记的架构图,随手把关键词写下来。他说,记笔记和理解笔记是两个概念,上课疯狂做笔记其实是一种浪费。
地理笔记▼
对于上课易分心的孩子,这种笔记法尤其合适。毕竟纯粹的文字阅读,很考验学生的耐心,但是这样子画笔记,需要思考和高度专注力,能够有效减少分心的时间,才有办法做到不熬夜、有效率。当然,这种方法不太适合难以图像化的科目(如数学、英文)。
历史笔记▼
其实,孩子们并非我们想象的,只需要一本图文结合的课本就够了,他们对设计、对美学、对审美,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属于未来,对美的理解越深,才能创造更美的世界。
“教育日课”
征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尊重原创,支持好文
喜欢本文,可识别下列二维码向作者打赏 ▼
▼
作者 | 黄春霞
责编 | 赵方
“新校长传媒”广告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日课”相关内容
/ 蒲公英大学2017年课程 /
点击下图,直接连线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