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校教研重视了对教与学的研究,却忽视了对人的研究

谢立清 新校长传媒 2018-12-04
第 019 篇


"教师没有积极主动地对教育问题进行钻研的教研,都不是真正的教研。" 那么,该如何激发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动性和持续性呢?



百度百科关于“研究”的解释是这样的:研究是主动寻求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从而为提高事业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而做的工作。我看到的关键词是“主动探索”。但是,在很多老师的概念里,“教研”就是开会,就是同学科的老师聚在一起说说教材,聊聊设计,听评公开课,评评作业,再闲话一下家常。


这样的教研活动,并没有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也谈不上让老师的专业有更进一步的成长。可以说,教师没有积极主动地对教育问题进行钻研的教研,都不是真正的教研。


那么,该如何激发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动性和持续性呢?


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激发教师活力的关键


每一位老师,无论你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还是初出茅庐的新兵,都会碰到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真实的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可以成为促进老师们互助式教研的内驱力,让老师们组合在一起去主动研究,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


德育教研要先行。老师们在办公室里,最喜欢聊的还是关于班上的问题学生的话题,而这其实是班级管理和学生德育方面的问题,也就是关于“人”的问题。这是老师最应该重点去研究的问题。


多年来,学校教研把重点放在对学科教学的研究上,重视对知识教与学的研究,却忽视了对人的研究。没有研究好学生,就算你文本解读到位了,教学设计很完美了,也分分钟可能被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给破功。很多新老师上不好课,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学校的一年级教师,在新生入学前,要去跟幼儿园的老师教研,研究孩子,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状态。开学第一周的课程设计教研,也都是围绕着“如何让孩子爱上学校、爱上老师和同学?”这个幼小衔接的问题来进行的。


全校班主任们有专门的德育教研的时间,在学校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的引领下,大家针对本年段孩子出现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的问题进行研究,阅读相关专著,倾听经验分享。只有解决好关于班级管理和德育方面的问题,班级的学科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老师们都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对班级管理和德育的教研也就积极主动起来了。


在教学中,能让教师们因为一个问题而走到一起深入研究的,还有课题的研究。学校要给老师们创造机会,促进老师之间形成一个个课题组。通过课题的引领,让老师们都成为研究者。


为了问题的解决,为了课题的顺利结题,他们自然会主动地阅读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实证研究。因为课题一般持续一两年,甚至是三五年,所以,同一个课题组的教师们就会围绕着课题进行主动的持续的教研活动。这样的教研活动是基于教学现实问题的,是深入研究型的。学校要做的就是做好课题管理工作,及时肯定老师们的研究成果。


在学校的日常中,还有一个躲不开的问题,那就是派老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这是调动老教师教研热情、提升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好时机。


怎样才能让参赛的老师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为学校争光呢?这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围绕这个紧迫的问题,我们成立了备赛团队,有邀请来的教学专家,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充满个性、敢于创新的青年教师,还有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属于混搭型。在比赛的紧张感中,这些教师的教研都是积极主动的,通过打磨一节课或者策划一场活动,教育理念、教材理解和教学方法等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这些可贵的碰撞往往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最后,虽然上台比赛一位老师,但是备赛团队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专业成长。



但是,这种因备赛而组合成的教研团队,是临时的、偶发的,还不能持续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老师都是因学校的课务安排而走到一起教研的。同年级同学科的教研,重点研究教材教法,这是学校教研的常态组合,也是学校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阵地。


为了让这样的常规学科教研更有效率,更有实效,我们淡化学校大科组的教研,加强同年级备课组的教研做到有规划、有固定地点、有固定时间有教研记录,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教研的主角。老师们轮流来当教研活动的主持人和组织者,轮流提出在文本解读或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这种常态的备课组该如何组合,也非常考验学校行政团队的智慧。我们大体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尽量让一个备课组内出现多种类型的老师。在同一个备课组里,再进行“一对一”的“师徒结对”,让师徒再围绕“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个问题进行两人间的教研。


当教研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存在,让教师们感受到教研对自己工作的实际帮助,他们对教研的热情自然就能被持续激发。在对问题的钻研与探索中,教师们也渐渐地看见了那个更美好的自己。


跳出教材束缚,在课程开发中释放教师潜能


如果说一个个驱动问题就像那个撬动地球的支点,撬动了教师们参与教研的主动性和持续性,那让教师开发课程的教研,就算是把这个教研的“地球”给挑了起来。


东平小学融课程的实施已经进行到二年级,老师们对教材的使用和开发拥有绝对的主动权:两位老师包一个班,除了有常规的分科课程,他们常常要开发和实施跨学科融合的主题学习课程和项目式学习课程。跳出了教材的束缚,师们的潜能在一个个需要自我开发或者加工的跨学科课程中得到了释放。


李慧原来是音乐老师,她在融课程教一年级的语文。春天的时候,一年级的老师们开发了瓜果蔬菜课程。教研时不分科,语文老师从游戏识字、口语表达等方面对课程提出了构想,数学老师们从比长短和比重量等角度丰富了课程内容,英语老师带着全体老师一起温习了各种瓜果蔬菜的英文名字,美术老师带着大家到国画室去体验如何用墨的浓淡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瓜果蔬菜,科学老师给大家做简单的实验,验证瓜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最后,还有一首《蔬菜进行曲》的音乐融入,李慧老师就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带着老师们唱唱跳跳。



不同学科的老师也会互相启发。比如语文老师想到用游戏“瓜果蔬菜蹲”来加强孩子的识字,这马上启发了数学老师,可以将序数知识渗透进游戏中。


在这样的跨学科主题教研中,因为课程开发的开放性,大家都脑洞大开。不同学科之间的碰撞,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也让教研活动变得更好玩刺激。


融课程常打破地域限制,让教研活动走出办公室,甚至走出校园。在做“我在新城坐地铁”课程教研时,全体老师在地铁开通的第一天,走出了校门,坐上了地铁,在地铁里为孩子们寻找课程资源。走出了办公室,老师们教研的内容变得生动好玩了,这不仅激发了大家教研的热情,更是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真正通向生活和社会的窗。


除了“走出去”,我们还会“请进来”。为了让课程设计更专业、更具实操性,我们会邀请社会的专业人士和家长,甚至是学生加入到教研的团队。在“小鬼当家”的职业课程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当小记者,去采访校园里的各种职业。为了让孩子们掌握更专业的采访知识,我们邀请了佛山小主人报的编辑和记者来跟教师们一起教研。


家长也是教育孩子的主体,家校的合体,让教研活动碰撞出更多火花。在“我在新城坐地铁”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就邀请了家长代表来参与教研。除了家长,我们也会邀请孩子参与教研。当教师听到来自孩子们的心声,自然更能走近孩子,让课程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老师的深度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破学科、打破地域、打破身份的教研团队的重构,让融课程的教研活动焕发了勃勃生机团队里的老师们常常主动加班教研,有时争辩得面红耳赤,有时一起唱唱跳跳、涂涂画画,有时低头不语,啃跨界的专业知识......


虽然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一个人却可以走得更快。一个人的教研,其实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最为有效。那又该如何促进教师一个人教研时的主动性和持续性呢?


一位妈妈,在看到自己正蹒跚学步的孩子迈出第一步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及时鼓励,然后再用一个好玩的玩具引导孩子往前多走几步。一位校长,当发现一老师在教学方法、班级管理、课程构建等方面有自己的钻研,并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做出改变的时候,最好的做法也是及时鼓励和提供帮助


给他们一个舞台,利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发推文广而告之;给他们一些及时的帮助,给他们创造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再给他们一些推动,办一场校内外的教师个人教研成果发布的教研活动,帮助他们出一本关于个人教研成果的专著等等。让这部分走得比较快的老师,成为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有规划、有追求、有理想的老师,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其实,一个人的教研,才是最高境界的教研,因为他经受了团队的洗礼再脱颖而出,又经得起寂寞默默前行,具备了独立思考、自塑风格、形成个性的教研气质,这往往会成为通向名师、大师之路。期待这样的教研更多地出现在教师群体中!



特约作者

谢立清

广东佛山东平小学校长


本文为“新校长传媒”独家稿件

欢迎朋友圈分享和底部留言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更多“专栏”文章 

教育者只有一个使命:让每个孩子长成自己的样子

李镇西:教育如何从根源上铲除不平等的土壤?

万玮:教育因果论——但行好事,不问前程

邱华国:校长理应是书生

李海林:用我40年的教育经验,谈谈学校工作计划为什么没人看


责编丨赵方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