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未来十年,什么样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星教师 Author 星宝
世界教育创新大会(WISE)曾向世界各地的教育家和教育创新者提出一个问题“2030 年的学校会是什么样的?”很多教育者已经洞察到学校将依然存在,但功能不再是课堂教育,教育方式将围绕解决真实的问题来设计。学生围绕特定问题形成学习小组,学校成为他们社交、议事和实践的地方。那么,那时的教师会是什么样的,哪些类型的教师更受欢迎呢?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学校的围墙坍塌了,其实每个人保持终身学习力已成趋势。不仅仅是指让自己知识丰富,更是让自身处于一种学习、创造、探索的状态,而具体到老师,这种状态一定会感染每一位学生。
所以,拿着一本书教书一辈子的现象已然已经再无可能,不断学习才是教师唯一不变的属性。
做一名终身学习者,就要制定个人学习目标,探讨前沿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学会和全球各地的人建立学习网络,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并保持当前的研究,只有这样教育才会一直饱满。
像设计师一样设计学习,包括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情景设计、学习行为设计等等。在每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评估学生当前的知识与技能,为每个小组设立学习目标,设定路径与设定学习计划。个性化订制教学、学科教材重组、跨学科融合、游戏化学习、与自然同步、与生活接轨,这些会成为教师的成长关键词,也意味着教师要学会把握学生的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如,在美国学校的一个二年级教室里,教师会将所有孩子分成不同的小组,根据学生学习情景,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中,学习任务、学习进度以及达成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等级,学习方式也不一样。比如12:40~13:40同样一个小时的数学学科时间,一组学生的45分钟分成3个15分钟,前15分钟以小组的形式,接受老师面对面辅导;第二个15分钟以个体为单位在移动终端上学习;第三个15分钟和同伴一起玩数学游戏。
另外作为设计师,老师还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征帮助他们去规划学习路径。
例如有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听觉型,有的是视觉型,有的则动手能力更强。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兴趣,帮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课程,成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协作者、支持者,这将是老师需要具备的首要技能。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原有的知识传输方式和建立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书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数字化资源会成为课程的主要呈现形式;共享共建会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式。例如最早的耶鲁大学公开课,到现在流行的各类资源平台、开放的图书馆资源等。
链接:被上海教委“钦点”、央视力挺的B站带头“搞学习”(B站最强学习资源吐血推荐)
博物馆+学科,原来课堂可以无处不在!
在探索中,你会发现,这些工具几乎都是免费。
当我们的学校已经采用了技术——几乎所有学校都配备基础教学电子设备,教师都已经学会了如何使用在线教学工具。但是,究竟怎样在这样一个新的教室环境中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呢?
想想看,如果没有合格的、称职的、和优秀的技术派教师,那么,所有这些被引入教室里的教育科技怎么可能会发挥作用呢?
所以,在不断探索拥抱新技术可能的同时,真正实现技术学得会、用得上、能减负、能提升劳动创造性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是新技术时代,给我们教师新的挑战。
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会越来越发现:学习知识,掌握信息,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很多知识并不一定非要记忆。只要我们能够搜索、查询的一些技巧,在我们需要它的时候,能够运动工具获得它就可以。
在这时候,学生其实更需要的是如何思考,如何能够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获得有效的资源,如何能够组合应用起来的能力。而这时,教师一个有价值的提问,其实就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的脚手架。而最重要的是,这个脚手架,它不是“知识的脚手架”,而是“思考的脚手架”。
老师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这个问题会引发学生的学习的过程,有了这个架子的指引,就会逐渐地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会唤醒学生内在的学生动机。
这是一种真正的学习,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人工智能能够进行大数据的收集,但如何把冷冰冰的数字转化成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报告?老师需要能够读懂大数据,知道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是什么,从而制定最适合学生个体的学习路径。
早在2011年美国就发布了有关教师数据素养改进教学的报告,2012年,美国19个州已经把教师是否具有数据素养列入了教师资格认证情境。
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老师需要有数据意识,能对现象背后所关联的因素进行分析,产生数据理解以及数据解释。
这样就能知道某个孩子数学成绩不好背后,关联的知识点到底是什么,是公式,还是概念,进而可以给他开展更个性化的辅导。
在芬兰的实习学校里,一个老师一天中80%的时间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观察每一个孩子的情绪表现,深入了解孩子们内心在想什么,找到最佳时机给予激励。
老师也不会忙着埋头写明天的教案,而是根据孩子今天的学习状态设计第二天的学习体验。
在这一天的学习中,教师自己也是学习者。他们要用自己的言语、表情、肢体动作、奖励机制等多种手段来调动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因为每个孩子每天的状态是不确定的,如何让他们始终拥有激情和动力去学习便成为了一个课题。老师能创造的就是一个个情绪体验的峰值,让孩子们有更好的体验感,从而更加投入和用心。
读懂学生、辨识行为、引导情绪、创造学习的巅峰体验。只有这样,课堂上以学为中心才能真正展开,教师也将在个别化和差异化的指导中获得职业的价值感和幸福感。他们要懂得如何去设计情绪体验、引导学生学习、反馈学习过程与评估学习结果。
看到学生、聆听学生,观察、帮助学生,这才是教师最大的价值。
人工智能或许在知识储备上比人类智能更胜一筹,但有一项功能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那就是情感需求。而情感需求恰恰是人类最重要的需求。
因此,老师的另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理解学生,与学生产生共情。当学生沮丧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当学生懒散的时候可以约束学生。在未来,人工智能能够“授业”,但“传道”和“解惑”仍然需要老师承担。
教育是帮助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学校教育需要抽取社会生活中的典型部分,并通过浓缩和提纯,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情境变成学校的课程,让每一名学生可以安全地试错和探索,帮助拥有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体验不同的成长路径,以及有可能遇到的社会情境。
从传统教室到学习社区,教师就需要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社区的空间和任务设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应对真实世界的挑战。
空间设计、艺术呈现,每个人都不会拒绝一个很美的东西。成人没有办法离开美而生存,那么对一个孩子来说,更是需要在美的环境中长大。为人师表,引导并帮助孩子们体验美感、建构美学、形成属于自己的审美力量,是未来教师的重要职责。
所以学科空间设计、教室空间打造,教学内容嫁接美学是接下来教师作为的新可能。
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人类的手脚被释放,头脑不断延展,未来教育的场景注定会更开阔更真实,十种类型的未来教师角色,其实也正在重塑着未来教师的素养图谱——自我管理能力、审美体验能力、理论教学能力、时间教学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研究发展能力、着眼全局能力、教学注重思维力建构、注重设计和美感、技术智能化、师生关系新样态、共情能力等等,这些趋势还将以我们无法预知的方式和速度继续塑造未来。
参考资料:杨春林《疫情后,未来教师的10种新角色》焦建利《教师如何在技术丰富的教室工作?》袁振国《未来教育,属于这6类教师》顾远《从 “教育工作者” 到 “教师创业者”》杨晓哲《未来教师的七个趋势》花洁《美国观察:未来教师的七种角色及成长路径》Jade《未来已来,教师这个职业将何去何从?》李希贵《教育现代化的8大挑战,决定了未来教师的趋势》
来源 | 星教师(ID:new_jiaoshi)责编 | 刘婷
• 尽量不上网课,家长不用插手,学生在家自主学习,效果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