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几次折腾后,这位妈妈终于让孩子从名校退学
我们都知道好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但为何依然无法避免孩子们在应试教育中苦苦挣扎,饱受痛苦?
这些年来,应试教育的堡垒坚不可摧,并非学校理念和意识不到位,更多是因为家长们陷入囚徒困境,无法自拔,谁也不肯放手——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准备胎教,几岁就带着孩子学跳舞、画画、电子琴钢琴……到了正式上学,更是锱铢必较,为了多考几分、提升排名,牺牲孩子所有的休息时间,高价报补习班,目的是考进重点初中、高中、大学……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明白,读什么样的中学或者大学,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于是,我们看到,选择退出应试教育这场残酷竞赛的父母越来越多了。虽然他们的出发点和理由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知道,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下面这位来自上海的妈妈,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几次“进进出出”之后,终于顿悟,决心让儿子离开那所很难进但并不快乐的名校。
在这位妈妈写给儿子现在就读学校(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李海林先生的信中,以及李海林校长的回信中,我们读到了家长们共同的焦虑和困惑,也看到了中国教育嬗变的力量和方向。
李校长:您好!
写这封信,是想跟您聊一聊这几个月来我对教育的一些感触和思考。我家孩子是小学五年级转来贵校就读的,六年级上学期转出,今年七年级下学期又转回来,来回折腾够呛。经历了这几次“转转乐”,我想说一点体会,给身处困惑的家长带来一些启发。
一开始,孩子就读于家门口的公办小学,一切按部就班,学习成绩优良。五年级时,我考虑给孩子多一个选择方向,于是和一些家长朋友,陆续考察了上海市的十余所双语学校。对于家长而言,能了解到的只有硬件,软件则来自学校招生办或校长的感性介绍。最终,大家各自为孩子选择了契合的学校,而我被您的演讲深深打动,就将孩子转了过来。
正如您演讲所说,老师们富有爱心,校园活动有趣,孩子过得开心自信。六年级上学期结束时,我们又有新念头,决定让孩子参加中考,于是又转回到公办小学就读。
然而,孩子回到公办学校后,他感受到了差距,首先抱怨的是学校伙食,还说校园没有趣味性,日子单调,班级气氛压抑,老师严肃。虽然他的成绩仍然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他,但他却没有之前开心了。说句公道话,公办校就该如此啊,对于家长而言,老师认真负责,孩子成绩棒棒就可以了,但对于思维活跃的孩子来讲,他想有更多展示的机会,他看不上简单化的表扬。
之后,孩子顺利考上重点初中,入学考成绩在那所重点初中班级排名中等,差距在英语和数学,很多知识他没有学过。重点初中的数学进度要快很多,英语重点是学校本教材,比教学大纲难得多。去这所学校前,老师反复叮嘱,作业量非常大, 要有思想准备,很多孩子撑不下去而转学。当时,我和孩子对视了一下,想着试试看。结果,一个学期读下来,五味杂陈,身在其中,我和孩子才深深体会到了重点初中的各种“恐怖反常”。
一是生源过滤和虹吸效应。从学校师资配备上说,平时家长们一提到某某学校就会说:那所学校好啊,很多学生都能上市重点,殊不知很多名校并不是老师多厉害,而是生源筛选极其严格。把成绩优异的孩子都集中在一所学校,中考成绩能不好吗?如果不挑生源,中考成绩还能杠杠的,那才是真厉害。
二是极度摧残身心健康。一个学期下来,孩子凌晨12点睡觉是常态,家长也要陪着。孩子睡眠不够,作业写不完我就催,催了孩子就会发火。他火了我更发怒,一家人都休息不好,形成恶性循环。孩子说,如果生活就是每天写这么多作业,人生毫无意义。我劝诫他说,这么好的学校,成绩好的同学在一起,齐头并进多好啊。他说:妈妈,可是我的睡眠不够啊,我白天困啊!
三是老师们极少职业幸福感。重点初中的孩子,比其他同龄孩子成熟。在学习上几乎不需要外力督促,是大家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老师们应该很轻松吧?其实不然。当我了解老师们的日常后,从心底感受到了他们的不易——老师们从孩子们六年级开始,就绷紧一根弦,要为孩子们考进四校、八校和市重点努力。
他们每天打着鸡血,有的老师甚至上班不敢多喝水,因为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听起来夸张,但是从月考年级排名看,你就能感受到那种“血腥竞争”。一位老师跟我说,不知道这样高负荷的工作和精神压力,自己能撑多久。工作太压抑,毫无幸福感,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如果老师没有职业幸福感,他能教育出有幸福感的孩子吗?
那段时间,孩子焦虑,我也焦虑,经常失眠,就找了一位医生朋友聊天。他说,现在的教育有问题啊,急功近利。成绩好的家长焦虑,成绩差的家长也焦虑。
“你看我现在,在三甲医院当医生,但我并不是上海毕业的,我当时考的外地大学,之后考研究生回到上海,一样在这里当医生。学习是漫长的过程,学习强度要看孩子的承受力,量力而行。考不上重点可以上普高,考不上上海的大学可以上外地,没必要搞得鸡飞狗跳。让孩子在初中阶段尽可能身心愉快,这对他以后的学习有好处。”
听了他这一番话,我减压很多,回到家与孩子沟通,让他做出选择。结果他说,我还是喜欢新纪元。见他言辞恳切,双眼放光,我厚着脸皮,联系上了孩子当时在新纪元的数学老师乐主任。听到乐主任的声音,我们倍感亲切。乐主任说:如果回来了,就安心在这边读吧。
当朋友们得知孩子要重返新纪元时,无不惊讶地说:孩子成绩那么好,可别再折腾了。那边的老师也极力挽留,说孩子品性善良,知识面广,还代表学校参加市区比赛,虽然课业压力大了点,但这需要孩子和家长一年的适应期,让我们坚持住,不要轻易做决定。
虽有舆论阻力,我却越发坚定,决定遵从孩子的想法。我渐渐意识到,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身心感受,为他们提供最适切的教育。尤其是初中,孩子正经历青春期,家长与孩子应该共同对未来,做一个理性判断。
正如贵校两位老师说的:初中的孩子可塑性强,只要老师给予更多关心,更细致的帮助,更精细的学习管理,他们的兴趣是会被激发的。前两周,孩子的三位主课老师开了一次线上家长会,对网课教学进行分析总结,与家长们互动,研究采纳一些建议,这太好了。在镜头前看着三位老师,她们像家人一样亲切。
当“挑生源”成为重点初中的法宝,教育变得急功近利的今天,有情怀的校长已经不多了。我想,对于一所民办学校来说,它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怎么过滤生源,而在于坚守某种教育信念,正如李校长您演讲说的: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事业。家长也好,老师也好,不要用鞭子催促,而是精心呵护,静待花开。
最后,我想告诉因择校陷入困惑的家长朋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一所有爱的学校值得珍惜。
李海林校长收到这封来信后,非常感动,他很快做了回复。
尊敬的**家长:
看完您的来信,我深深感动,有一种找到战友的感觉。我2015年辞去教授之职,来到崇明岛创办这所民办双语学校,的确是带着理想来的。
我从30多年的教育经历感觉到,教育不是天天刷题,除了刷题什么都不管。孩子是有血有肉的人,怎么能够长年累月“服劳役”。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他的心灵是荒芜的,怎么可能成为有用人才,怎么可能有幸福美好的个人生活?心灵,是需要滋养的。人的一辈子,最需要心灵滋养、最容易被滋养心灵的时代,正是青少年时代呀。
所以我来到崇明岛,两耳不闻窗外事,躲在岛上一心只办学。我想办一所 “有温度的学校”“有美感的学校”“有风度的学校”,关注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让孩子们喜欢学校生活,让孩子们从容不迫,表现个性,强调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并把这一点作为立校根本。
五年来,我们不断向老师分享这样的观念,我们在设计每一个教育的内容时都会想,学生喜欢吗,学生会我们感动吗?
亲爱的家长,看了你的信,为什么我格外欣慰?这五年,我一直在坚持这种信念,但是压力很大,也不是没有过动摇。社会上能真正理解这种教育追求的人不多,或者一时半刻能接受,转过头又不能接受了。所以这样一所“小众”的学校,还需要格外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大多数家长的认可。
我在很多场合下说过一句话:我们挑学生,也挑家长,但不挑家长的富,不挑家长的贵,只挑家长是否认同我们的教育理念。家校一心,其利断金。
我当然知道,这也跟社会环境和教育大局有关,但也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从今年开始,国家不再允许民办学校挑生源,只能通过摇号招生,这是非常厉害的一招。我估计,今后三到五年,民办学校会发生巨大变化。既不能挑生源,就只能从适应学生、全面发展来想路子。这应该是民办教育发展的一条正道。
尊敬的家长,你的来信,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全校教职员工。我已经把你的来信,发给全体管理人员,全体教师,告诉我们的老师,一定不要辜负家长的信任和希望,沿着学校既定的方向走下去。这是国家的提倡,也是我们的理想,这是家长的希望,更是为孩子们的未来着想。
也正如约翰·缪尔在一本书中写的,虽然他形单影只,但是世界因为他的存在而丰腴。
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李海林2020.04.25
责编 | 陶小玮
排版 | 又又
25948897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