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警惕!那些我们以为正确的学习方式,也许源于错误的认知 | 一周精读



《最强大脑》评委Dr.魏曾说,科学往往是反常识的。学习领域也是如此,那些我们常常认为是正确的观念、方法,并不一定是真相:减少作业就是学习减负?学得越多越快就会赢在起跑线?“后进生”不适合自我引导学习?等等。


本期一周精读,我们搜集最近“走出学习误区”方面的好文,从观念、科学、实践三个方面为你做个分享。



观念类


  • 学生消极的学习体验才是学业负担的实质


来源 | 基础教育课程 《学业负担的实质:学生消极的学习体验》

作者 | 张丰



学业负担是因为大量作业吗?是因为课外补习吗?是因为社会竞争压力吗?本文认为这些都没有说到核心本质,学生消极的学习体验才是实质性的原因。不管是作业压力、还是补习压力,如果学生的体验是积极的,那就不是压力而是动力,只有体验是消极的,才会形成负担。负担是一种紧张、焦虑等消极的心理感受,而不是任务量的多少。


而消极的学习体验在中国学生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文中列出数据,20世纪初一次调查发现,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消极体验不断上升,从6年级的13.3%,到7年级的26.6%,到了8年级,达到46.5%,已接近一半孩子感受到学业负担。


负担感让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内驱力,它会造成孩子没有心思去体会学习方法,而只是进行简单化的训练,负担感带来的进步通常都是”伪进步“;它会让学生身心疲惫,产生心理和人际上的不良应激反应,影响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那么负担感来自哪里呢?作者谈到了学生面对的任务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因素,任务有作业量、在校学习时间、课外补习活动等,环境有排名次、人际关系、家长或教师的期望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者个体的”负担阈值“,即不同个体对负担的耐受力是不同的。作者认为在客观外在因素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负担阈值“来间接达到减负的作用。具体的做法就是,加强体育锻炼、发展兴趣爱好、改善人际关系。



  • 负面清单落地的关键,是让家长们走出超前学习的误区


来源 | 中国教师、校长会 《别让负面清单,成为超前教育的“行动指南”》



为了给学生减负,5.9日教育部发布了一份负面清单,针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数英、物化生六门学科的超标超前内容,清单列举非常细致。从国家层面提出具有权威性的负面清单,这是一件好事,可以让学校、家长、学生,都避免走入一个学习的误区——学习越多越快,越好。如果有效执行,的确能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


不过一些教育人也开始担忧,规定如此细致,监管难度其实不小,如果监督不到位,清单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还有一些人认为,像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是不是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孩子,适当的多学一点,完全“一刀切”不一定合适。


著名教育人熊丙奇则提出一个更大的忧患,负面清单会不会成为一些学校、培训机构超前教育的“行动指南”,以前超标超前教学可能不“科学”,现在有了这份清单,一下子变得清晰了,操作性更强了。


这种情况为什么可能出现呢?熊丙奇认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可能为了升学指标,进行选择性执法。如果要避免这个可能性,还要从强化依法治教上着手,加强对地方教育部门教育履职的督导、检查和责任追究;同时,取消以升学政绩考核地方发展教育成就的方式。


当然,除此之外,负面清单能真正落地执行,还需要家长们形成一个共识,违背教育规律的超前超标学习,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厌学情况,不利于长期发展。



  • 让学生在犯错中学习


来源 | 莫国夫《教室中的“犯错”与“关系学”》

作者 | 莫国夫



本文认为学校是为了学生走上社会的准备场所,而每一间教室都是一个“微社会”,“社会”风气的好坏将决定孩子学习的好坏。一个好的教室风气应该是具有归属感、相互信赖感的,应该给孩子包容、犯错的机会,而不该像是审判学生学习优劣的法庭。


作者进一步阐述为什么孩子应该在错误中学习。因为经历过错误和教训,才会让知识与深刻的体验相连接,从而产生深度的理解,而仅仅知道正确的知识概念,它是苍白的。所以,请教师把犯错当做一种权力赋予孩子们。


另外,允许犯错,还可以让孩子产生安全感,而安全感正是塑造孩子良好精神世界的基础,让他们不会想发言时对老师察言观色,提问、回答时审时度势、紧张恐惧,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课堂的喜爱,对学习的兴趣,会收起自己与外界联系的一切通道,就像穿上了一身防御“铠甲”。于是,虚假学习就产生了,因为知识对于他们已不是第一需要。


作者说教育的底层逻辑其实是“人与人的关系之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转移的过程,更重要事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过程,让自己成为一个让孩子喜欢的老师,让自己成为教室里最好的那个学习环境,只有让学生喜爱,才能让他们向往学习。



科学类


  • 促进学习的不是分数,而是内在动机


来源 | EdSurge "Grades Fail at Motivating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Works Better"

作者 | Tim Klein



这篇文章基于一个现象和一个心理学研究,提出用内在动机促进学习而不是分数才是正确的做法。


现象是,现在美国很多地区取消了成绩考核,或者只用及格/不及格来衡量,这个现象促使人们去思考,不用分数,怎么去激励学生学习?这就引出了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Richard Ryan 和 Edward Deci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心理学理论——”自我决定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当学生具有内在动机和自我决定能力时,他们会更努力地学习,更有可能在学校茁壮成长。而内在动机受三个要素的影响:自主性、能力和关联性。


自主性,就是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由自己控制的,而教师要做的,是给予他们有意义的选择或接受可供选择的任务。教师必须从告诉他们学什么转向提供多个项目,授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同时,教师还要从教学生学习转向辅助学生学习。


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学校能学习到新技能,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觉得自己在不断成长。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学校应该转移注意力,从优先重视学习内容知识转向技能发展。只要学生学会了沟通、协作和批判性思考,他们可以将其应用到各个方面。为了培养能力,学校还应该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个人的学习方式。


关联性,是指学生需要归属感和有意义的联系,让他们感觉是学校集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他们感觉自己受到尊重和关心时,他们就会关心别人。所以,学校应该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比成绩更重要。教师们应当转变思维,不是总想我应该教他们什么,而是想我该如何帮助他们,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其他地方。


当学校做到以上三点时,激发起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可能成绩就真的不重要了。



  • 学习应从深刻理解简单知识开始


来源 | 笔记侠《当下,如何有效思考?》

作者 | 爱德华·伯格、迈克尔·斯塔伯德



快速变化社会下,所有人都在追问:引发高效学习、领悟、创新的基本思维策略究竟是什么?


职业网球选手时刻注意球的运动轨迹,成功的商业家会定期审视企业战略战术是否偏离底层逻辑——文章作者认为,深刻理解简单知识,就是通往高阶的基本思维策略,或者说,就是有效思维的起点。


进而追问,深刻理解简单知识究竟指向怎样的学习过程?作者提出,学习者要为自己设定一个更高的“理解”标准。比如,学习钢琴曲时,不仅要练就手指的肌肉记忆,还要理解曲子的结构;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不仅要记住要点,还要理解矛盾发生的历史渊源、背景,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站在教育角度,这即是指,学习者需要对正在学习的事物有更多维的思考、挖掘,从而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内化,而不是被应试教育、测试通关的标准束缚。


文章还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将基础知识磨砺和深化为高层次技能知识的方法:花5分钟写下某个想深入学习的技能或学科独有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把随之浮现出来的概念都列出来;从这个清单上选出某个条目,再用30分钟主动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程度。



实践类


  • 户外学习可能比室内学习收获更好的效果


来源 | edutopia "Simple Ways to Bring Learning Outside"

作者 | Trey Jones



在我们过去的认知中,教室里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而剑桥大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自然环境中更能集中注意力;也有研究表明,户外活动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语言和数学能力。户外教学活动的力量其实超出我们的想象,当然,前提是我们需要将之设计得科学、有趣。


社会研究:让学生考察家里、公园中动植物、石头的起源,如果它们非本土产物,探究是何时何人带来的;对于一些社科概念,比如人口密度,可以让学生们通过统计城市和乡村、某段历史前后的人口数量区别、变化来理解。


数学:我们可以为概念创建物理表象,比如,在“比例”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小范围的绿植数量来估算一个大区域内的绿植数量,或者让学生测量较大的物体——汽车——制作成比例模型或图画。又比如,让学生在室外足球场、篮球场计算投掷距离。


科学:学生可以收集岩石和矿物、植物、昆虫、土壤,从而识别树木,了解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以及生物生长的形态变化。水承载了大量信息,还可以让学生从水坑、湖泊、溪流、海洋或降水中收集水,检查样本中的动植物群和矿物质,从中学习pH、环境污染相关知识。


读写能力:亲身体验、表演室外戏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文字描绘的场景、剧情。许多学校和公园的后山、看台,都为戏剧表演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甚至能还原一些著名场景,这些公共场所也适合学生放开嗓子活动。此外,身处大自然中也有利于自我反思,学生可以在大自然中积攒日记、作文的灵感。



  • 课堂提问不一定都能达到学习的效果


来源 | 思维智汇 《掌握这些提问技巧,你能提出激活学生大脑的好问题》

作者 | 梁栋、孙习涵



课堂提问,这个构成课堂的重要环节,不仅能看出教师的核心能力,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效果。这要求课堂提问不能是打卡完成任务,而需要大量具备目的性的科学设计。


1. 把握问题的梯度与难易度:基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从简到难的梯度;遵循“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让孩子通过一定的努力得出自己的答案,并锻炼思维能力、获得成就感。


2. 梳理整堂课的问题:抓出几个核心主问题,围着这些主问题为核心设置具有逻辑性的问题群;将较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带领学生逐一攻克。


3. 讲究问题本身的设计和抛出问题的技巧:问题要让学生眼前一亮,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如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新旧知识结合,以及要让所有孩子都参与进来;抛出问题讲究时机——当学生的思维受困时;当学生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有所领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当学生胡思乱想,搞小动作,精力分散时;当学生概念模糊时;一次给一个问题,而不是给多个问题;结合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合的问题引导。



  • “后进生”也可以进行自我引导式学习


来源 | EdSurge、探月学院 《缘何自我引导式学习对所谓“差生”很重要》

作者 | 珍妮佛·巴泰尔



大量讨论认为,学习表现不佳的“后进生”有以下三个问题:缺乏完成自我引导型作业所需的专注力;如果不通过直接引导,就没有动力去完成作业;容易因各种媒介(例如手机、电视等)或和同伴的协作而分心。进而,学校是否应该大规模开展自我引导式学习成了长期争议。


文章作者珍妮佛·巴泰尔是南加州哥伦比亚春谷高中的一名英语教师,过去,她同样认为“后进生”要尝试自我引导式学习是“有风险”的,但经过一段实践实践努力后,她推翻了自己的想法。她认为,问题不在学生身上,而是“有风险”这个对学生的评级标签,让教师没法下定决心让学生尝试自我引导式学习,最终阻碍他们建立自信。每一堂针对“后进生”调整改良的课都可能会磕磕绊绊,这并不意味着“此路不通”,坚持鼓励他们锻炼学习自主性,他们同样可以通过练习成为独立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珍妮弗提供了自己针对“后进生”的课堂改良路线:将一堂写作课分散到两天完成,留出充足的时间,并布置了一份作业——以往,她会在一趟课上讲完13个叙事要素,这次,她让每一个学生仅仅关注3个叙事要素,并要上台展示,分享自己的成果,展示方式不限,但必须通过两个例子对每一个元素下定义,例子可以是一篇从来没读过的文章、一首歌或者一部电影。对于完成作业的问题,珍妮弗开始用更温和的方式来提醒学生。


其结果是,学生之间正向的讨论比往常多,除了开始探讨展示形式如何才能脱颖而出,还热烈地讨论各种文章、电影、歌曲。四个班的学生,从六成学生会交大部分作业,转变为九成以上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



责编 | 王小波、芋圆

2594889720@qq.com

• 如何帮助学困生跨越5大学习障碍(小工具撑起教育者的大格局①)

• 大脑是如何学习的?效率低下背后的神经科学真相

•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方式,全球教师贡献了这9种创意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