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此刻,我们当目光向远,再次思考学校的意义 | 头条

小新君 新校长传媒 2021-12-23



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疾风飚进的科技进步,让学校再也不是独立于世的象牙塔,学习方式的多元组合,校内外场景的融合与变化都将全面开始。而学校要迎接的,和坚守的都有什么?


本周精读,综合一些散落如珠的思考,或可做他山之石。


朱志峰: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温和而坚定、

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来源 | 问对教育《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就个体而言,你是社会的一部分,当你发生改变时,意味着社会也随之改变。


过去我们常说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一种崇高的情怀,但是如果你明白好社会从何而来,就知道更可靠的说法应该是“以己任为天下”。电影《辛德勒名单》里有一句话,“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这个人包括你在关键时候需要救起的他人,同样包括你自己。


我们最不缺极端的力量,我们最缺: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所以,朱志峰有 5 个建议:


找到你的兴趣与使命;

以独立之心,做合群之事;

保持一点抵抗的精神,守住自己的良心一厘米;

悲观是卧底,不要活在恐惧里;

相信时间、相信大势。


 小新君摘录 


我向来认为,国人从不缺少扶危济困、改造社会的热忱。而我们更多的人最想做的事情,绝大多数时候都只停留于美好愿望,或只是有想法,或缺少行动,终不能做到“有愿、立志、力行”,更难以做到“知行合一”。


好在我有所醒悟,知道自己点滴做事的意义。人人多流一滴汗,社会少见一滴血。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那就改变小环境,如果小环境也改变不了,至少可以改变自己,所以我说,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是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我承认,恐惧乃人之常情,人不能没有恐惧和敬畏之心,社会在某种程度上说也要依靠人内在的恐惧得以正常运转。否则,人会无法无天。


但是,有美好理想的人不能终日生活在恐惧的怀抱里。“出师未捷身先死”是悲剧,更大的悲剧是很多人还没出师,便被自己吓死了。恐惧应该是用来增进我们的理性,而不是消灭我们的理性。


不要用过去毁坏我们的现在和将来,也不要用归纳来全盘指导我们的生活。


我说悲观是卧底,是因为悲观会里应外合摧毁我们的斗志。以我有限的观察,许多人有理想却一无所成,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处世悲观,过度强调环境的负面因素,然后用这种负面因素指导自己的生活。别人限制你一次,你限制自己一生。这种过度的自我审查与其说是慎思慎行,不如说是自我毁灭。


朱学勤、莫国夫:  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来源 | 莫国夫《阅读推荐 | 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真正的大学是什么呢?


越是文明的社会,越是需要有一批专业学者来构造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所有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而这些有智慧的知识精英形成的共同体,就是大学。


朱学勤、莫国夫在文章里写到:


今天西方人强大的奥妙:科学和法律,都是从希腊哲学演变而来的。这两个东西看起来好象不一样,法律是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律是管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的,但在西方语言中是一个东西,都叫“Law”。它们都是从柏拉图那里来的,相信万物背后有一个普遍的共性在起支配作用。这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用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小新君摘录 


未来中国的唯一出路是文化立国。世界上所有成功的现代国家都是文化立国的。因此,必须有自己的大脑,自己的智慧,要有自己真正的大学。


所以,首先要做的还是自己内心的崛起。现实中缺少真正的大学,但我们可以做一个真正的大学生,在自己的心灵中,在自己行动中,营造健全的“大学生活”。


真正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不在权威讲坛,不在那些嚣张的东西,而在每个灵魂的生命里,具体表现为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形成超越的对话与交流,建立学术氛围,一步一步蔓延,把越来越多的人包裹在其中,整个国家就有了希望。


郑钢:教育进化,迎接 3.0 版教育的到来


来源 | 第一教育《教育进化:迎接3.0版教育的到来》

作者 | 郑钢


教育 3.0 时代正在到来,如果我们不能为孩子准备好未来,那么他们将失去未来。


它是以学生自我为导向、以兴趣为基础,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创新和创造力的教育。这背后是 Web3.0 的技术无所不在,学习内容免费、易得、和高度互联;以多向多维交互为特征的教学网络空间的功能无比强大,正有取代传统教学空间之势。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内容学习,使得泛在教育有了可能。


 小新君摘录 


学生是知识的连接者、创造者和自主建构者;

教与学的维度得以无限拓展;

学习的本质是意义的获得;

学习场所将被重新定义;

定制化将使教育充满活力;

定制化将使教育充满活力。


李斌:最好的教育只做三件事


来源 | 李斌的梦马界《最好的教育只做三件事》

作者 | 李斌



教育的根本使命古往今来一以贯之,即“如何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同时包含“两个侧面”:1. 尽可能帮助学生个体的自由发展;2. 尽可能推动所有人的共同发展。


 小新君摘录 


再说教育的空间。检索关于“空间”的延伸意义,有一个关键词叫“自在”,另一个叫“孵化”。学校底线之上,必须有生命自在的可能,有成长孵化的空间。


有“空间”的教育,允许学生的“自由生长”,所以它必须由各种各样可选择的学习内容构成;孵化学生的“内在生长”,所以它允许甚至鼓励失败,既有刻意训练,也有小心引导,更有静待花开;包容学生的“多元生长”,所以每一个孩子在这里都被尊重,被关注,被发现价值、点亮可能;追求学生的“自律生长”,所以那些承担责任、自我规划、自主管理、不断试错的孩子,才是有最大可能,成长为动力与规则内生,自律且自由的人。


杨斌:教育得要回归本来,才能面向未来


来源 | 湛庐文化《杨斌:教育得要回归本来才能面向未来》


“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了一次居家进行学校教育的大规模探索。以其中最有组织肯担当的中国学校来说,除了实验类的课程之外所有课程都能有秩序地进行,师生云上见面,课堂以不同平台多样交互的方式实现出来。”


“如果在线教学的质量有保证,那么是否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完整的了呢?如果不完整,那么,还缺了什么?”


好消息是,知识的生产效率在加速改善,伴随着这个好消息的那个坏消息是,教育却还在以从知识稀缺情境遗传继承下来的模式有效率地进行中。


 小新君摘录 


教育要想面向未来,就要更加回归本来,这个本来,说的是器识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以及,教与育的完整与平衡。


领导力不是运算速度更快算法更精妙占有数据量更大的极值优化程序。


跟极值优化程序相反,领导力恰恰是在某一个时点,跟基于硬数据的线性外推相反,选择不被主流所看见的歧见、异见并变成组织意志、共同意愿后使之实现——直到这时候,我们才以后见之明,“追认”他有远见。


与远见常搭配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个词,叫卓识。卓识是个非常美妙的词语,但其实,卓字就意味着不群,被孤立,卓识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变为组织和社会的共识,对拥有它的领导者而言,就意味着一种充满风险的担当。注意,这时候的看得见不是通过逻辑严密的推导而来的,而是因相信、凭器识所致,这是依靠逻辑、基于证据的算法智能所无法替代的。


卓识变共识,对领导者和他所在的组织、行业来说绝对是惊险的一跃,而对社会、对世界来说,这是改变历史进程、让人类向前进步的重要的一瞬。


卓识变共识,很多时候都不是逻辑数学智能的用武之地,而是要靠人际之间的激发共鸣。这时,共情力与故事力让领导者那些富有前瞻但却缺少证据支撑的愿景,能够成为追随者所共同向往、愿挥洒拼搏的梦,这又是依靠理性基于数据的算法智能所无法替代的。


 所以,如果问“什么才是未来教育的要领”,我的回答是——有温度的“育”,育出人的“器识”,这是教育的本来,也会支撑起教育的未来,并塑造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黄全愈:STEM 是一次教育革命吗,

能给中国教育带来质变的希望吗?


来源 | 搜狐教育《黄全愈:STEM是一次教育革命吗,能给中国教育带来质变的希望吗?》

作者 | 黄全愈



为什么美国花样翻新的 STEM 翻不出无形的手心——素质教育?


STEM 强调的只不过是 What(什么课程)而已,素质教育却解决了 How(怎么去学习)和 Why(为什么要这样学习)的撷精览萃的制高点。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美国的素质教育已经解决了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独立思考、以渔会学、学以致用等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的问题,剩下的就是学什么、教什么的流程。


也就是说,只有打好素质教育的底色,才能确保 STEM 不跑调、不变色。


中国教育当前要解决的是素质教育的底色问题,而不是 STEM 的具体课程;是一栋大厦的基础,而不是大厦的门窗。


 小新君摘录 


中国教育的危机感不应该来自 STEM 这些学科,而应该是给所有的学科打上教育的根本底色——素质教育。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STEM 的门窗就会通透光亮。


有人说,STEM 教育是一个可以把四个学科的知识整合到教学中的新桥梁,学生可以把割裂的知识变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因此,STEM 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法。但是,那是以素质教育为粘合剂的 STEM 教育。


STEM 教育的唯一出路是推行素质教育去培养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等科学思维的核心要素。否则,STEM 不过是 STEM 而已,是没有思维、没有灵魂的死课程。


季明明:牢牢把握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精髓


来源 | 在线学习《重磅|季明明:牢牢把握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精髓(重读国家教育信息化系列文件若干思考)》

作者 | 季明明


全面理解与准确把握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精髓,读懂其“历史使命”“战略任务”和“核心价值”。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抓好“重头戏”,推进“深度融合”,构建“全新教育生态”,推广混合学习模式,凭借信息化,致力于破解教育系统性变革之难题,有力地推进我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小新君摘录 


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历史使命”就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

教育信息化“战略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

“核心价值”就是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推动教育系统性变革;

加快构建基于信息化的我国基础教育新生态。


George Zoeckler:学校应该如何面对东西方的教育差异?


来源 | 探月学院《当东西方教育相遇:让理想在「真实」的土壤中生长》



我们都一致认为东西方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致力于培养学生沟通、合作、批判式思维和创造力等可迁移性技能,让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能积极应对、采取行动,提供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东方教育强调学习要有用,要能建设一个更好的世界;西方教育强调通过思考来探索真理。那么, 如果把东西方教育体系结合起来,会怎么样?把当下的创新型教育和东西方传统教育结合,又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


 小新君摘录 


东方:一切都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始为终,教育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的利益。


西方:不作为一种手段而存在,教育本身即是存在的目的,使得人们能充分发挥生命的活力。


如果把东西方的教育传统结合起来会怎样?


东西方教育传统存在一个巨大的重叠部分:关注发展个人性格和卓越性。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教育所学,学习者都可以提升对于当地、国家、国际社会的“大我卓越”。


所以,世界大同,教育的力量是初始动力。


责编 | 三石

2594889720@qq.com

• 在时代风口浪尖的场景下,教师何以安身立命?

• 警惕!那些我们以为正确的学习方式,也许源于错误的认知

• 今天,我们的孩子为什么需要国际教育?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