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时代风口浪尖的场景下,教师何以安身立命?丨一周精读



今年以来,教师群体几乎一直置身风暴中:


▪  近日,一位学生模仿部分教师对差生的鄙夷、对音体美学科的轻视、对学生的讽刺挖苦等等现象,迅速在全网走红,社会各界对此褒贬不一。


▪  5月30日,一名家长在微博控诉其班主任体罚学生,导致学生吐血昏迷,引发全网对该名班主任的强烈声讨。经警方调查证实,此为不实信息。


▪  5月19日,特级教师熊芳芳的辞职信传遍全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


▪  5月7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桂林镇中心学校一位初三年级班主任于学校坠落身亡。该老师患有“焦虑状态伴抑郁”,其家属表示:复课后校领导强加升学指标、对胡老师嘲讽、工作压力加大所致。


▪  4月,一位班主任兼语文教师被家长联名举报。一串罪状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竟是这名女教师怀了二胎。


……


以上种种,令人五味杂陈。风暴面前,我们不禁思考:成为教师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当今社会,将面临哪些挑战?教师何以安身立命?


而若要避免被风暴裹挟,我们需要进一步回答:教师如何建构良好关系?教育场中的各个角色应该怎么做?


本周,我们与您分享教育界同仁的思考和智慧。



不让教师在矛盾中“单打独斗”


  • 当矛盾出现,学校更应成为教师的“后盾”


来源 | 校长会《那个欺骗了1000万网民的母亲,在老师们心中埋下“不敢教”的恶果》


学校让老师有安全感,教育才能充满安全感。但现实中,老师与学生发生矛盾纠纷后,为了息事宁人,学校乃至教育部门往往选择处罚教师,一味地让家长满意,其结果只能是纵容了“熊家长”,教师再也不敢管学生。


其实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老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财富,遇到类似事件,校长应坚决地站在老师的一边,成为其背后坚强的后盾。


1.将辱师行为记入“黑名单”,震慑不轨


学校可以尝试将辱师行为记入学校违规名单,作为涉事学生中考、高考以及参军等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学生乃至家长的行为作出有效的约束。


2.为教师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职业环境


校长致力于情感浸染的追求,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给予关怀,创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温馨的工作环境。


3.避免出现教师“单打独斗”的情况


校长要运用机制的力量强化团队合作。集体备课、合作教研、协同备考、全员育人,充分凝聚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从而产生1+1>2效应,切实减轻教师“单打独斗”的孤独感,营造出一种团结协作、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


4.努力改善教师工作及生活条件


作为校长,要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例如,加大信息技术装备的投入,配备硬件设施,加强信息资源库建设,为教师的业务学习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物质保障。


  • 学校管理的“两难”这样破解


来源 | 教者絮语 《学校管理中两级的困境及意义》

作者 | 汪正贵


为学校管理,经常会陷入到“两难”:


当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价值冲突时,是教师第一还是学生第一?是服从上级还是遵从下级?


当目的与手段、动机与结果、程序与实质、合情合理合法等层面出现价值两难时,是强调目的与动机,还是重视过程与结果?是更多地关注合理性,合情性,还是合法性?


当教育的均衡与发展、公平与效率发生矛盾时,是更关注均衡与公平,还是更多关注效率与发展?


当学校管理中自由与纪律、统一与个性需要价值选择时,是更多地考虑学校的法纪和统一性,还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由与权力?


本文认为我们不能超越二分法的根本原因是站位可能不够高。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博尔(Bohr,N)提出的一个基本原理:“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立的,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 所以当我们被拉向两极并感受到紧张时,那种张力并不是要固执地把我们撕裂,而是要使我们的心胸更开阔。


另外,解决的方法就是寻求价值两极之间的平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切决策都是折中的问题。


最后,作者还提醒我们,按照既有的伦理规则去考虑和解决问题时,出现两难对立且不可调和,这时候可能的选择之一是重新审视这些伦理法则,暂时搁置这些法则,追问这些法则的合理性。比如,作为学校管理者,服从上级是基本的行政职责要求。但是如果上级的要求明显不合理,就不能简单地按照服从上级的法则行事。


  • 给教师一个“星巴克”式的空间


来源 | 汤勇晓语《让学校多一些“星巴克”,多一些教师精神成长高地》

作者 | 汤勇


每一个人置身于环境舒适的星巴克,都不仅仅止于咖啡的品尝,咖啡更多像是一种纽带,被赋予一种文化的味道——自由、宽松、温馨、祥和、宁静,而校长在学校为什么不建立类似的“星巴克”?


本文认为,比起待遇,老师更需要充分的活动和对话空间,学校有必要给教师在校园中建一些“星巴克”,如“阅读吧”、“咖啡书屋”、“休闲阁”、“心灵屋”等,给老师忙碌的身姿以一个停泊的港湾,给教师的的心灵以更多的栖息之地,也给教师与校长搭建一个温馨的沟通交流、交心谈心的平台。


这样,许多误会和摩擦会在这种柔和的氛围中化解,许多思想和智慧会在这种和谐的环境里迸发,多灵感和创意会在身心压力的缓解、疲劳的消除,思维的活跃状态下激活。


  • 看英国学校如何支持教师实施惩戒


来源 | 中国教师《教育惩戒 | 英国学校支持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举措与借鉴》

作者 | 秦鑫鑫


从全面禁止体罚、恢复教师惩罚权力、规范教师惩戒权到进一步完善教师惩戒权,英国教师惩戒权也是从探索逐渐日趋完善,其中专业的惩戒制度落地,这四点值得中国学校借鉴。


1.良好氛围基础上,有共同行为识别标准


营造良好氛围,减少学生不合范行为产生的频率和程度。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乃至学生家长在学生行为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对“好的行为”与“坏的行为”有共同的识别标准。


2.明确学校作用及实施细节


2016年出台《学校行为与惩戒:给校长和学校员工的建议》,第一,明确了学校惩戒和教师惩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解决了惩戒权的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二,明确了学校和教师能够采用哪些具体的惩戒手段,同时与学生的行为相对应。第三,规范了惩戒实施的过程,确保学生和教师的合法权益同时受到保障。


3.家长多渠道参与


家长有多种途径参与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制订和教育惩戒规则制订的过程。另一方面,当学生受到惩戒时,过程公开透明,保留档案,及时告知家长其中的缘由和过程。



唯有专业,方为安身之本


  • 教师职业已经从“电梯模式”转到了 “登山模式”


来源 | 莫国夫《教研札记:写给2020的教师》

作者 | 莫国夫


“电梯”就表示那些稳定的、确切的通道。我们的教育模式,包括我们老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基本就是"电梯模式"。我们按部就班,从入职到退休,一般都沿着各种事先设定的程序。在追求标准和批量的工业化社会,"电梯模式"有着独特而巨大的优势。


但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我们以为熟悉的世界会发现越来越难以清晰掌控。与十年前相比,我们见识到学校教育更是一片充分混合的、不断新生的问题和事实。


对于教师个体来说,我们可能会越来越难以找到或者复制确定的路径抵达你想抵达的目标。我们可能需要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同时多角度地观察它、使用它,甚至让问题与问题互为解决的路径。这就是“登山模式”。


登山从来是一大片路径的选择,可以选择走中规中矩的步道,可以抄羊肠小道,也可以自己独辟蹊径。这也意味着路径和沿途风景的不确定,探索与风险并存。


教育的世界就像登山。到处都有乱石和荆棘,它阻挡你的前进,也给你机会向上攀爬。你不知道哪里会有意外,哪里会有机会。只有自己尝试攀登,才会知道哪些地方有问题,哪些地方是前进的机会。


登山是习惯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过程。“登山模式”的每一步都在考验我们的选择力和创造力。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以“登山模式”定位自己的专业生活,其核心价值在于认真地经历真实的过程。


事实上,人之一生,我们会有太多想登、但登不了的山顶。那个永远更远的山顶,我们不妨把其想象成是一种职业的使命和召唤。


  • 建构顺畅沟通,先建构“教育共同体”


来源 | 7 tips for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dministrators and parents

作者 | Chad Reid


老师、学校管理人员、家长之间沟通不脱节,才能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教育成果。沟通在国外的学校中也非常重视,其中有这样几个沟通原则我们可借鉴:


定期交流,分享各自想法和故事,建立沟通纽带;


不管通过移动设备还是面对面交谈,学校随时保持欢迎沟通的状态;


交流即时反馈,并在24小时内外展活动做出回应;


而这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家长、老师和学校的沟通信任,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教育。


  • 好的老师,会与压力共处


来源 | 源创图书《聪明的教师与压力“共处”》

作者 | 井上麻纪 周津


超过80%教师“压力较大”,近40%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做过的一项调查结果。


所以,学会与压力共处,是聪明教师处理常态矛盾和自身状态的方法。怎么做呢?本文认为,在意识到压力后,要注意“发泄”。


方法因人而异,只要是不感到疲倦的事情都可以做,甚至极端疲乏时,就好好休息,保证睡眠。


方法举例:


远离压力源。

好好睡一觉。

向信赖的人吐露心声。

将心事说出来,让对方理解。

向友人寻求建议、帮助。

向别人请教解决问题的方法。

转换心情,做轻型运动。

为了看清事情的本质,试着暂时抽离出来。

做完一件事时,给自己一定的表扬。

告诉自己“那并不是什么值得担心的事情”。

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不快和愤怒。

思考再三,试着改变对某种状况的看法和自己的思考方式。

做新的事情之前,试着预估并制订计划。

告诉别人自己工作太多、太忙了。


  • 保护创造力,也是最好的引导


来源 | 文化客厅《钟美美“神模仿”老师之后:我们对创造力依然有误解》


未来,大概有2/3的学生会在将来从事目前尚未发明出来的工作,所以,只有具有终身创造力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清华大学前校长陈吉宁提出教育中有两种学生:“A型学生”和“X型学生”。所谓“A型学生”,指遵守规则和指示的学生,而中国更需要一种新型的学生,也就是“X型学生”,愿意承担风险,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乐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解决教科书里的问题。


而网络事件“钟美美”们之所以能够在千篇一律的创意中脱颖而出,靠的正是孩子的童心纯真与创造力。作为教育者,保护孩子的创作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成为孩子学习生活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不高不低、不媚不拒”是最美的职业姿态


  • 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命在场


来源 | 腾讯文化《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什么?》


教育中,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


本文认为,在小学阶段,学校如果要朝向积极变革,首要研究的就是儿童,同时不随便放弃某一些“不重要”的教育工作,或压缩扭曲工作的价值——比如不开艺术课、体育课,只重视“主科”。


作为教师,也首先要成为生命的教师。一方面,知道学习形式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再次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


另一方面,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包括趣味、才艺、价值观、人生的丰富性的要求,只有这样,才会“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推动生命”。


在课程开发中,知识系统的建构不是重点,而是在对儿童身体,对儿童发展的心理、生理等特别了解基础上的一种设计。


  • 上课前,想清楚教育的基本问题


来源 | 中国教师 《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要想清楚教育的基本问题》

作者 | 魏勇


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课堂有一个好的、正确的认识。我们得从原点出发,去思考一些有关教育的基本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才可能把课程上得很顺。


1.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应该是让学生变得更有智慧、更加开放,这时,教师的角色更多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2.每个学科的目的是什么?


就历史来说,以史为鉴就是学科目的。这样才对这个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材才能成为一个个的案例,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和学生一道,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提炼出历史的学科思想、学科思维,令学生养成一种批判性的思考习惯。


3.要有什么样的哲学观?


教师的哲学观直接影响到教育观和课堂观。如果我们认为真理是不断地推翻以前的相对真理,然后再抛出一个新的相对真理,那么可能更会倾向于在课堂上谨慎一点,不会再有真理在握的狂傲。这时候的课堂,就会是探求式的,是“你可能对、我可能错”的。因为我们谁都不掌握绝对真理,我们都是在路上的一群孩子,无非老师是大孩子而已。


  • 教研组,让教师始终有专业对话的机会


来源 | 林卫民 《中小学学科教研活动:为何与何为》

作者 | 林卫民


教师的专业地位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之上。这个知识基础,就是学科教学知识。那么教研组的存在意义,就是更多帮助教师获得更多更好的学科教学知识。


科学地筛选学科教学的知识内容、有效把控教学难度;在实践的反思中获得“学科教学知识”;促进教与学的联系。


1.让所有成员制订个人的学习和研究计划


不是教研组长独立制作,而是由每个人制定计划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合约;计划中的教研活动既包含系统的、学术性的教学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与研讨,也包括灵活的、应用理论模型的、以慎重推理为特点的实践探索。


2.以融合的方式推进好课行动


教学的主体是“认知对象”,它不是僵硬停滞的知识,而是活灵活现、有声有色、有着“心灵和灵魂”的生命活体。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知晓它的超然意蕴,将认知对象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既涉及心智也涉及道德,还涉及知识、技术与工具的融合,为变革“由教师转述知识的传统做法”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3.打造有效的“对话共同体”


分享经验、诚实对话,教师比起其他行业更需要“对话共同体”的支持。


对话,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教师去议论“关键时刻”,也就是对学生可能开启或关闭的一个学习机会。


当学校领导、教研组长或学术领衔人物,引导教师讨论关键时刻时,我们会发现教师的话语将会变得更加开放。


教师的工作是在一个极其纷杂的场景,时代和社会对我们提出各种复杂的应对要求,而这时越是变化的时代,其实我们越应该回归到“内核”,回归到教育原本的美的状态。


责编 | 田佩

2594889720@qq.com

• 将儿子送入世界名校后,这位妈妈总结了提升孩子学习效率的4个秘密

• 外出学习受限,学校该怎么规划和落实教师培训?

• 成绩和素养如何兼具?一所“深度学习”世界级示范校的11个细节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