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只需要六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思维智汇 Author 思维智汇



教育应该注重什么素养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具备面对未来的能力?

21世纪学生发展能力报告通过综合梳理六大权威21世纪学生能力教育框架,提炼了13项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其中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其中一项重要能力。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2020年人才市场最看重的10项技能”。其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10项技能中排在首位。近年来,中、高考的命题趋势也越发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可见,问题解决能力已经成为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是寻找有关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某种目标的一种思维活动。它之所以如此重要,一方面是因为从衣食住行到人生大事,生活之中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等待我们解决;另一方面,正如鲍波尔所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问题解决能够不断地推动创新、创造。


遇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奥苏贝尔等人在1969年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模式,包括了四个阶段:

呈现问题情境命题。以图形、符号或文字的形式给出问题已知条件和要求达到的目标,目的在于为问题解决者构成实际的问题情境。

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问题的情境命题只是对问题的潜在意义的陈述,明确问题和已知条件,有助于理解所面临问题的性质和条件。

填补空隙过程。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所谓“填补空隙”是指调动已知知识,运用解题策略联系问题与答案。

检验。即检查推理答案是否错误,解题方法是否最为简捷。

纵观问题解决模式,其中少不了思维的活动。而当将目光转移到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教学的过程与思维的过程是相同的。“学思维”活动课程围绕教授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包括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的教学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较为一致,它是指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时采用的教学模式,除了强调各种思维方法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情境评价解法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培养学生的判断决策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尽管问题解决能力训练是“学思维”活动课程围绕教授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来提出的,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却是一个共性的教育目标,是学生发展中应该具备的能力,因此,本文结合实例介绍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教学模式,希望能为各位教师带来启发。



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教学模式包含六个步骤:

  • 第一步,问题导入


这是发现问题和表征问题的阶段。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提出可能的问题。对于缺乏经验的问题解决者来说,这应该是学习的第一步。因为在解答问题时,如果在没有弄清问题是什么之前,就匆忙开始寻求解决办法,往往会徒劳无益。让学生在弄清具体问题之前学会延迟解决,这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

  • 第二步,问题剖析


这是以有计划的方式着手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教师将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分组,让学生在组内对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和解决,这是学生深入思考、相互倾听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向的、立体的分析,穷尽问题各个层面上的内容,并对“同构问题”和“表面相似问题”进行讨论。

  • 第三步,产生解法


各个小组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对解法进行周密的解释和论证。对于一些探究性问题,产生解法的过程包含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阶段,需要进行实验或者实地观察,对假设加以验证,这是一个缜密论证的阶段。

  • 第四步,解法选优


在各个小组汇报完结果后,让学生分析、探讨、评价问题的各种解法。通过比较不同的解决方案,学生会以新的眼光重新评价本组提出的方案,进而拓展思路,完善解法。学生可以根据集体探讨的结果,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选出自己愿意接受的最佳解法。

  • 第五步,评价反思


问题解决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以谈话或文字的形式反思: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从他人的发言中收获了什么?在以后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对相似问题或是反向问题可以作出哪些归纳?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使学生通过反思将他人教授的思维技能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技能,培养学生对整个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和反思能力,帮助学生提取有用的策略、经验和模式,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并为可能的直觉思维积累更多的经验。

  • 第六步,迁移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把该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中去,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能主动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解决问题,并逐渐形成自动运用问题解决思维程序的习惯。



六个步骤如何融入课堂教学?

了解了六个步骤,我们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以“学思维”活动课程《蜗牛的故事》一课为例,我们来一探究竟。

在活动导入环节,老师可以借一只名叫“贝贝”的蜗牛之口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帮助蜗牛贝贝讲述它的难题:

我住在一棵大树下面。一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我便开始从树根往上爬。我爬的速度时快时慢,有时还停下来四处望一望,躲避可能发生的危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我终于爬到了树梢,就在树梢上好好睡了一觉。

第二天清晨,也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我从树梢沿着昨天爬行留下来的印迹,时快时慢地向树根爬去。有时我也停下来望一望,或者吸食一点树汁。总体来说,向下爬要比向上爬轻松多了,所花费的时间也少一些。这样,太阳还没落山的时候,我就已经爬到了大树的根部,也就是昨天清晨我出发的地方。

在我往返的途中,是否存在着这样一个位置:第一天向上爬时经过这一点的时刻,和我第二天向下爬时经过这一点的时刻完全相同?


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学生会发现问题的已知条件不足,难以用常规方法解决。这时,需要老师提醒学生:题目只要求回答是否存在这样一个位置,不需要回答位置在哪里,并引导学生寻找更多、更简便的解法。

既然常规方法无法作答,不如尝试寻找其他方法,例如画示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将问题转化为相遇问题——将“同一只蜗牛第一天爬上树到第二天爬下树”的过程转化为“在同一天,有两只蜗牛,一只从树顶部往下爬,另一只从树底部往上爬”的过程。那么二者相遇的点就是要找的那个位置。

同时,老师要注意,如果学生有其他合理的解题思路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

随后,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让学生认识到面对复杂问题可以尝试一种解决思路,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最后,再通过其他活动进一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一堂课中,不难看出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教学模式是如何落实入课堂教学中的。例如蜗牛贝贝的难题是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即第一步——问题导入;让学生从蜗牛贝贝的经历中初步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包含了问题剖析的步骤,而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更多、更优的解法又体现了产生解法这一步骤……

要真正践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教学模式,需要老师对分析问题、提出解法、解法选优的程序有清晰的理解,并能通过提问等教学行为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使用这套程序来解决问题,这也是实践这一教学模式的现实条件。

而一堂课有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关键应该是学生能否领会问题解决的思路,按照步骤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教学模式的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需要落实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这要求老师能够理解教学原理,能够在进行具体活动的教学设计时根据活动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活动内容进行具体的描述。


来源 | 思维智汇(ID: swzhihui)责编 | 三石

▲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立即报名线上直播
2594889720@qq.com

• 课堂提问不只是问号,更重要的是思维

• 学生不愿回答问题?也许是课堂提问的方式不对

• 北大考试院院长:“宁招5岁爱提问的孩子,也不愿招只会埋头考分的学霸!”


▼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