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满意度超95%的学校IT服务中心,是怎么架构和运作的?丨头条

赵海涛 新校长传媒 2024-03-19


 

人少事多累成狗、人员流失、员工抱怨增多,技术升级、资金有限、服务质量满意保证,信息系统太多总是被动救火效率太低。校园网络安全天天抓,责任层层下达,到了中层这里如何处理......


面对这些困惑和问题,中层需要破局的智慧和勇气。


提起中层,有一个普遍现象:许多人以为学校发展规划对教学部门、教务部门、德育部门、技术部门、总务部门、后勤部门的工作对象以及工作属性制定了明确规范以后,他们的工作就应该能够服务于全校师生、学校的核心业务和战略目标,但实际上很多部门却做不到。


原因是什么呢?源于我们的评价机制有问题,中层的评价取决于上层领导,这就导致中层的行动中心是学校领导,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领导满意,而不是让真正的用户满意,也不去做用户需求调查、满意度评价和使用反馈。


要避免这个现象,一方面学校要变革评价机制,实现评教评学和对中层的综合评价,一方面中层要认清一个残酷的事实:校长是会流动的,而部门则相对固定。一所学校的成绩,归根结底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结果。投资校领导是风险投资,投资师生员工是长远投资。所以,为领导做事、满足学校战略目标的同时,中层一定要认真考虑一线教师、员工的真正诉求。唯有如此,一个中层部门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正确的服务意识,是一个中层部门的生命力。

 


中层三千烦恼丝,“缘愁”都一样

 

中层部门的问题,无非以下几点:


其一,人少事多、累成狗。尤其是一些可能被当作边缘部门的,人更少了。事情不少,责任很大,所以总是有忙不完的活。我们总是在畅谈“未来学校”,聊学校发展,首先要把老师们从这些繁琐中解放出来。


其二,很多情况下,对中层的评价是“不清楚”“不满意”。中层管理人员是“夹心层”“三明治”,通常很难受。


其三,职能过多、工作效率低。经常有老师说:“我的部门太多职能了,既做建设,又做运维,既做管理,又做教学。”


其四,系统太多,服务质量无法管控。新学校刚起步建设的时候好规划,但是发展了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时候,应用系统越来越多,以前的应用系统也不知道是哪个部门建设的,负责人已经找不到了。


其五,被动救火,故障处理效率非常的低。比如事情发生了,领导电话打过来,才发现链条上的前一个人没有告知,自己很被动。


其六,人员流失。好不容易培养起一个员工,结果过了一两年去别的地方了。如何将员工的流动对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立足问题,我们再去思考背后的根源,会发现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对关联事件的影响考虑不周;教职员工对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的质量不关心;主管领导不清楚部门的实际工作效果,当然也不支持部门工作。


当有了清晰的问题,我们才能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服务部门如何“破茧”?

 

确实,任何部门的成功,跟学校领导层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学校领导给到足够的自由度跟宽松度,让中层能够依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但是对中层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有“向下管理”和“向上管理”的智慧。


我刚开始当信息中心主任时,先从建设部门文化开始,就八个字:民主、合作、包容、创新。这是必要的,一个团队的发展,从文化浸润开始。一所学校要走得更远、更好,也是如此。


民主,是有关一个部门持续创新的基础,绝不独断专行。值得一提的是,民主氛围的基础并不是自由,而是清楚未来的愿景,部门的边界,为你决策负责。


合作,是任何事一定要由团队去做。我们把事务分为一个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一个具体的负责人,问及事情的进展,就找这一个人,但这件事是靠他背后的团队共同完成的。


创新就不多说了,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有包容创新的文化。做创新肯定会犯错,作为中层领导,要能允许下面的员工犯错;有的时候知道他是错的,但是代价并不是特别大,就可以让他去犯错,让他增长智慧,所谓“大智若愚”。


我去参观了深圳中学,发现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有关学生的所有事情——假条盖章、成绩单查询、饭卡充值、校园卡挂失等等,全部集中在一起解决,不再让学生甚至家长东奔西跑。这给了我很大感触,也给了我一个启发:可不可以把IT服务独立出来?

 


当时的信息中心是一个综合性部门,既有学科老师,又有信息化建设人员,既有建设职能,也有教学职能。我将这个部门的功能做了细分,将运维事务独立出来,成立了IT服务中心,剥离了服务职能。这不仅给部门减了负,更是让服务专业化、科学化,提升质量。


其次,如果所有事情都在一个空间里解决,效率很低。独立的空间有助于实现人与空间,人与物的联系,从而提高服务效率。所以,我们在教学楼单独找了一个地方作为IT服务中心的大本营。最后,我们IT服务中心的办公室有8个工位,1个前台。

 


您可能要问了,一个部门这么多人,都从哪里来,薪酬怎么办?


首先,一个学校组建一个服务团队,多多少少有一些专项资金,但很多中层就想着拿这笔钱买硬件、买软件、做培训,却没有想过“买人”;其次,我们的 IT服务团队没有花多少钱,“买人”也是有讲究的。


在我们部门里,一共有8个驻场服务工程师,其中4个人是学校聘请的IT服务人员,每个人一年的预算也就10万元;其他4个人都是通过不同项目外包带进来的——比如,学校做教师培训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时,我就要求参与项目的人员里面包含1~2个做技术服务的,规定好他们驻场服务时长。这样一来,也不用重新走审批环节,解决了学校不方便单独购买驻场服务的难题。


接下来,为了把服务做得更好,我们制定了IT服务方针,包括4个方面:


 内容要明细——面向全体师生公开承诺的服务目录科学、严谨、清晰


 方法要规范——日常操作、应急处理等操作严格按照操作指南执行


 流程要标准——服务台、事件、请求、变更、知识、问题等管理流程固化


 质量可控——用户满意度应该达到95%以上,核心业务可用性也要在95%以上


难点在于质量可控,怎样做到呢?

我们借助了技术的力量。首先定制了一些IT管理工具负责“对物的管理”——包括监控目前学校里所有的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存储和应用系统的运行状况;
 

之后是“对人的管理”,将IT服务人员每天的工作情况记录下来,目的在于做评价。
 

服务是需要规划的,团队是需要培训的。我们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在开展服务工作之前,IT服务中心的成员要学习IT服务知识。



冷部门“C位出道”,讲究7个技巧

 

确定服务范围 


服务的范围、边界很重要。

我们确定了用户对象,一部分老师,特定的服务终端——学校配置的平板、笔记本电脑,数据中心的部分服务器、设备,部分应用软件。

发布服务目录 


我们给每个老师发一本纸质白皮书,里面就是IT服务目录,以这种方式告诉老师们,学校的技术部门可以提供哪些服务:邮件服务找谁开通,硬件出现问题后怎么处理……IT服务目录不仅仅是关于服务内容的公示与承诺,也是展现部门价值的重要手段。

不仅是技术部门,其他如教务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都应该发布自己的服务目录。一个服务部门,必须说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制定服务级别 


做完服务目录,要对服务的每一项内容定义服务级别,也就是质量标准——比如财务部门,老师把转账手续上报后,需要花多长时间完成转账工作;技术部门,当用户请求维修电脑后,多长时间能把电脑修好。

服务级别是对服务能力的一种承诺,也是对服务质量的一种承诺。

此外,我们也在白皮书里向老师们公示服务级别,以实现内部管理。


建设服务流程 


服务流程一定要以用户为中心,服务方式要多元化,让用户可以用不同方式来申请。

具体而言,我们要有一级、二级、三级工程师,一线工程师是在现场驻场服务的,他们解决不了的转二级,以此类推,二线和三线负责解决复杂问题。

考核服务绩效 


当我们为服务人员的工作做好记录后,就要考核他的服务绩效。如果服务非常到位,满意度评价也很高,服务指标达成情况也很及时,那么服务人员就应该获得更多的奖励。

形成服务报告 


每个月,我们会把所有对物、对人的管理报告综合在一起,递交学校领导审核。

这份服务报告有讲究,内容包括:

学校目前在用哪些应用系统?有多少人在用?情况怎么样——哪些硬件的损坏率比较高?哪些硬件基本没人用?哪些人员比较辛苦?哪些人员的服务满意度比较高?

这样一来,对于做这些事的目的,学校领导一目了然。当然,一开始这个事情的阻力大,比如部门员工不愿意给校长看到最真实的东西,但是我跟他们说,这恰恰是我们强大自信和能力的体现。

此外,这份服务报告也会影响校委会关于信息化投资的决策。如果我们引发了好的改变,学校还会不投资吗?之后如果校长换了,问起学校的经费情况:钱投了那么多,都花到哪里去了?你也可以说得明白,请校长接下来也继续支持我们。一系列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中层压力很大,但要减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对领导、老师的理解。

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服务报告发现的问题,还可以用来改善服务质量,重新梳理服务流程等等,形成一个闭环。

复盘一下我们的思路和结果:

 职能过多——通过服务外包、成立单独的IT服务中心解决;


● 系统太多,质量无法管控——通过SLA解决;


● 被动救火,故障处理效率低——通过专门的管理工具解决;


● 人员流失快——通过建立人员的知识库解决。


你会发现,如此一来,很多问题都解决了,甚至领导对信息系统也开始关心起来。

我们学校的5个关键系统业务,人大附中官网、智慧校园平台、在线教学平台、邮件通讯系统的可用性在95%以上;用户满意度评价方面,我们会定期对一线老师收集评价,服务的现场也有评价,服务结束后还会有抽查回访。最后,我们部门获得了ISO20000的认证,人大附中也成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的试点校。

达成这些目标后,我们部门又开始重新定位——专注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与技术的结合以及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将更多学校推向更美好的未来。

所以,当中层管理参透了管理智慧,哪怕是一个原本在学校没什么存在感的冷部门,通过变革,也能越变越好,越走越远。


作者 | 赵海涛,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中心主任来源 | 本文整理自作者于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中层领导力峰会上的演讲整理 | 芋圆责编 | 沧月排版 | Maggie

2594889720@qq.com

 没有抽象的学生,只有“立体的生长”,这所学校为此绘就一幅“全息图谱” 

 这所学校的“学生社团”存活率只有50%,教育效果却达100%! 

 未来学校场景革命,从四个维度进化出育人价值


▼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