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造成全球供应链大震荡 “柔性”建设是突围之道吗?
☝ 关注上方蓝色 亿邦动力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当下,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展现出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外运东北公司赵鑫就如何在全球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机,拓展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以及在疫情结束后如何提高供应链的可靠程度,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良好反应机制,做了一个分析。
赵鑫认为,突发事件对供应链的影响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对物流企业的影响、以及对生产企业的影响。
在应对措施方面,赵鑫建议,疫情期间,国内企业要高效利用国际市场信息,抓住机遇主动对接国际市场,有针对性的满足各国企业因疫情产生的需求。
同时,企业要在做好防疫的基础上,逐步有序恢复生产,确保不因枢纽结点衔接不畅影响物流运输总体效率。
此外,政府需要帮助企业建立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预警体系,并推动建立产业平台以及产业集群,带动产业供应链的参与者完善供应链体系。
不仅如此,企业也要建设柔性供应链,具备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调整采购策略,重新评估采购成本,由集中采购转变为集中与网络备份供应商共存的采购模式;推广供应链数字化平台,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监控体系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计划。
以下为赵鑫分享内容,经亿邦动力整理:
突发事件对供应链的影响
(1)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具体来讲,某个地区的突发事件会影响全球供应链运转。首先,由于突发事件的扩散性与衍生性,一个地区的突发事件可能会传导至全球并衍生出次生损害,扰乱当地的供应链。其次,在全球供应链范围内,采购、加工、生产、零售等商业活动分散在全球各地,通过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紧密相联,当突发事件对某个国家的产业链造成冲击时,也会通过传导效应影响到世界各地的企业。
疫情国际蔓延也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调整。疫情打乱了全球供应链产业节奏,为了恢复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各国企业必然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推动供应链恢复秩序,由此会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倒逼产业升级,全球供应链将面临深度调整,而其调整的方向和速度则取决于各国经济与防疫实力的博弈。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在这次疫情中必须抓住机遇,大力拓展全球供应链。
(2)对物流企业的影响
在新冠疫情期间,物流企业面临营收下降与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由于疫情期间许多企业生产停滞,使得物流企业业务量大幅下降,这种情况在专线运输、生产工程物流等领域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物流企业面临人力、仓储、防疫等多方面的成本上升。首先,由于疫情期间的隔离政策和交通管制,又逢春节返乡,大部分不在本地的一线员工无法复工,而在当地临时雇佣的人工成本也大大提高,物流企业面临人员不足、工作效率下降的困境。同时,疫情期间口罩、消毒剂等必要投入也增加了复工成本。第二,由于供应链上其他环节的运作停滞,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畅,许多物流企业因为干线受阻导致货物积压,甚至出现爆仓的现象,仓储成本明显增加,“复工难复产”的情形普遍存在。第三,为了阻断病毒传播,各地实行交通管制、设置检查消毒站,降低了物流流通效率,增加了在途时间,运输成本大幅提高。双重压力之下,物流企业的现金流面临很大考验。
此时,业务的多元化的综合型物流供应链企业可以通过市场策略的调整来降低损失,受打击相对较小。疫情面前,物流供应链价值越发凸显,全环节、全链条的解决方案能力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3)对生产企业的影响
此外,突发事件对供应链网络产生影响时,首当其冲的便是生产制造业,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国内生产秩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供应商的停工、入厂原材料和出厂成品物流的中断都会对制造业生产、销售造成冲击。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汽车销量自2018年起止步增长,此次新冠疫情使车企的处境雪上加霜。整车制造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整车制造企业普遍资产负债率较高。疫情初期企业被迫停产、市场需求下降,最直接的影响便是销量下降导致收入骤减,但原料采购、贷款、场地租金、工人工资等支出并不能减免,由此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长远看,此次疫情会对国内供应链布局会产生一定影响,国内的中小型企业应该从这次疫情中窥见自身不足,借此调整发展战略,从内部制定资金投资规划,并且完善资金管理模式,同时企业关注的重点除了产品本身以为,还应当加强对危机的应对与风险的防范。
应对策略
对于企业来说,不断完善供应链的运作机制并提高其抗风险能力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最好方法。在此次疫情中,企业应当意识到自身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并看到时代洪流中产业升级的新要求,并以此为契机完善自身供应链建设。
对于供应链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赵鑫对各企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国家层面
① 抓住全球抗击疫情的机遇,开创全球供应链新局势
疫情期间,国内企业要高效利用国际市场信息,抓住机遇主动对接国际市场,有针对性的满足各国企业因疫情产生的需求。另外,由疫情、油价股价等引发的国际市场震荡,会导致部分企业陷入困境,国内有关部门和企业可以借此机会,收购部分拥有重要资源或先进技术、利于社会发展的企业,深入推进国际供应链战略布局。例如,关注国外紧缺资源的产能,这样不仅有利于支持国内生产,同时在发生重大紧急情况时,可迅速支援国内,从而降低国家或区域发生重大不确定性事件的风险。
② 恢复生产力,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虽然疫情没有影响到中国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但是确实对国内供应链特别是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破坏,在疫情防控进入攻坚战的当下,恢复生产力,恢复经济活力是当务之急,企业要抓紧打通各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保障供应链运转畅通,为开创全球供应链新局势提供良好基础。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多项措施帮助企业实现复工复产,保障供应链运营稳定,特别是优先保障在全球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在审批制度方面,为提高复工复产便利程度,国务院办公厅下令实行简化复工复产审批和条件、优化办理流程的措施,同时建立复工复产诉求响应机制、清理取消阻碍劳动力有序返岗和物资运输的管控措施,为复工复产的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在财政支持方面,各部委出台多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对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给予税费优惠;对包括交通运输在内的四类困难企业延长结转年限;人民银行部署专项贷款,实施优惠利率,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于中小微企业,国家也出台了专项政策给予扶持,包括贷款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降低贷款利率等。对于物流问题,交通运输部批准低风险地区物流园区全面复工复产,鼓励引导尚未返城的农民工在就近物流园区择业。
中、高风险地区内,要在做好防疫的基础上,逐步有序恢复生产,确保不因枢纽结点衔接不畅影响物流运输总体效率。
③ 完善供应链风险预警与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抵御突发事件对供应链造成不利影响,政府需要给予企业外部支持与配合,帮助企业建立弹性供应链,增强各产业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首先,建立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预警体系。政府通过尽早识别风险并进行预警,给予企业足够的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在这一过程中,各政府部门应和企业充分协同,通过建设信息数据平台,形成行业信息数据实时监测体系,同时将监测的数据和信息及时反馈给供应链参与者。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行业特点,遴选关键指标和事件进行预警分析,检测数据为后续的政策出台提决策依据。其次,充分推动建立产业平台以及产业集群,带动产业供应链的参与者、特别是中小企业,完善供应链体系。鼓励核心企业构建供应链平台,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供需精准匹配,推进供应链向全流程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2)企业层面
① 建设柔性供应链
据悉,供应链柔性是指供应链应对环境或由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的能力,提高供应链柔性有助于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供应链柔性一般包括三部分:一是缓冲能力,即抵御环境变化;二是适应能力,即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供应链在不改变其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作出相应调整的能力;三是创新能力,指供应链采用新行为、新举措,影响外部环境和改变内部条件的能力。在供应链中采购、生产、物流环节以及相应的信息系统都应具备一定柔性。
首先,建设供应链弹性节点可以提高供应链柔性。在供应链管理日趋精益化的今天,企业对供应链及其供应商能力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使企业在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更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建设弹性节点虽然能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但需要付出更多的运营成本,企业往往为了追求效益而忽视这一点。因此,平衡好抗风险能力与成本应是企业思考的重点。在弹性节点建设上,共用性与通用性应该重点,例如,多功能战略级物流中心可以对多种业务兼容,在紧急情况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物流能力的补充或扩大。其次,在供应链全程都可以采取适应性策略以提高柔性。在物流阶段,企业可以通过储备多种不同的物流资源提高供应链柔性,如空运、海运、铁路之间的替换使用或综合使用,并增加具有相应资源的平台性供应商储备。
在研发环节,企业可以通过增加模块化和零部件的通用性来提升供应链柔性,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更容易集中调配资源以维持供应链运转。在生产阶段,企业可以提高生产线的通用性,在保证品质、交期、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生产线在不同产品之间高自的由切换,从而灵活调整生产策略。这种做法在常规时期可以满足下游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而在非常时期则可以抵御环境变化,随时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弹性释放产能。
最后,在构建柔性供应链的过程中,企业需要通过在运营实践中反复摸索找到最适合自身的运营举措。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收集数据与反馈,通过量化指标来系统地评价并持续改进运营举措,不断提高供应链柔性,从而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② 调整采购供应模式
在采购方面,单一的供给源会增加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因此企业应调整采购策略,重新评估采购成本,由集中采购转变为集中与网络备份供应商共存的采购模式。一方面对上游供应商的长、短期生产能力进行逐层、全面调查和评估,开发潜在供应商并识别采购风险,提高对供应商的监控力度,形成供应商备份网络和应急采购计划。当企业供应端风险较高时,应尽可能在本地或可控性高区域寻求多源供应,并对关键原料和物资建立缓冲库存,降低供应端风险导致供应链中断的可能;另一方面要对上游供应商进行财务健康性等评估,着重监控长期供应商,必要时对重要环节的上游供应商一定支持,与供应商共渡难关,维持供应链稳定。
③ 数字化供应链管理
在经营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的状况下,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增强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供应链动态应对风险的能力,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做出快速反应。企业应推广供应链数字化平台,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监控体系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计划,做到供应链全程可视、可追溯,对各节点的状态的监控及时、可控。上下游企业进行充分协同,提高供应链信息的完整性和透明性。实力较强的核心企业应利用自身的能力强化供应链管理,整合供应链网络中的参与者,提升供应链网络效能。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核心企业帮助与带动产业中小企业,稳定供应链运营,提升应急反应效率。
④ 设置安全库存
企业需要在考虑供需平衡的前提下,重新设置安全库存,做到在突发事件时,也能有能力保障一段时间的供应链稳定。
⑤ 推广智慧供应链
疫情期间,基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的智能化工厂与智慧物流中心成为一大亮点,随着未来5G的商业应用的普及,智慧供应链是一种必然趋势。智慧供应链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时收集并处理信息,并基于此做出最优决策的供应链体系。智慧供应链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注重与客户及供应商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加持下,通过各企业各部门的协同,供应链业务流程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优化,显著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同时有利于供应链变得透明、增强供应链柔性和面对突发事件的敏捷程度。
打造智慧供应链还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通过使用人工智能,企业可以减少人工成本,降低劳动密集性。例如,在智能物流中心里,智慧化运作能轻松实现从商品的入库、储存到拣选、出库等一系列流程无人化,通过对物流中心系统的远程操控完成数万种产品的自主流通和运转,监控操控两不误。
【结语】
此次新冠疫情对整个供应链体系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考验,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和冲击,使许多企业的运营遭受重创。同时这次疫情也创造了众多机会与机遇,如对柔性供应链、智慧供应链等的需求。
面对未来愈加复杂多变的运营环境,企业只有通过学习与实践,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不断完善自身,才能从容的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需要对供应链应急体系高度重视,在突发事件前迅速做出反映,从而帮助各产业供应链化危机为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END
想要了解更多?立即扫码进群↓↓↓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