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3月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历史上的今天:林语堂出生

随手传福音

suishouchuanfuyin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给其他在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上帝真理之光是灵性的纯洁之光,在人的教训中没有可以比拟的。当他进一步教人宽恕且在他自己的生活上示范时,我接纳他为真主及我们众人的救主。只有耶稣,没有别人,能带领我们这样直接的认识上帝……这是一个领导人类的完美理想。

——林语堂




来源/ 维基百科等多个网站

编辑随手君(ID:suishouchuanfuyinjun)


在历史上,10月10日发生过很多事件。此文让我们看看这一天出生的一个人:林语堂。


林语堂的信仰之旅:从基督徒到异教徒,再到基督徒


清光绪二十一年,也就是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

林语堂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父亲林至诚是一名教会牧师。父亲对林语堂的影响十分深刻,他小时候也接受基督信仰。

父亲的朋友华纳斯牧师还为林家带来了许多小册子、书籍、报刊,里面有基督教文学以及关于西方世界、西方科学的书籍。林语堂说:“西学就用这种方式来到我家。”也正是父亲的先进观念,林语堂被送到了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并且,因为不从习俗,林家的男孩不梳辫子,而是留着短发。

在林语堂的时代,“被培养成基督徒,就等于成为一个进步的、有西方人的心的、对新学表示同情的人”。基督信仰让教徒们抛弃了许多当时的陋习,如立妾制度和缠足,还使他们支持民主、教育普及的观念,并以说英语为荣。

但基督教教育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一方面,接受基督教教育意味着和中国哲学与中国民间传说绝缘。林语堂说:“我被骗去了民族遗产。这是清教徒教育对一个中国孩子所做的好事。

1912年,林语堂进入圣约翰大学。最初林语堂想成为一名牧师,但神学院的学习经历让他备感受挫。神学教义不能给他的疑问以逻辑自洽的解释,这让他陷入矛盾,最终丧失了学习神学的兴趣。监督判定他不适合成为一名牧师,他自己也表示赞同,便离开了神学院。

成年后,林语堂开始对中国圣哲思想深切爱好,极其推崇乐天知命、清静无为的生活境界,逐渐远离了基督。经过几十年的艰苦跋涉,最后又回到主的怀抱里。但他的妻子廖翠凤始终是虔诚的基督徒,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参加教会侍奉。1959年1月26日,美国《时代》杂志报道林语堂在美国纽约麦迪逊街基督教长老会教堂介绍他信仰基督的体验,在青年时代未接受基督,但到后来才深刻理解并接受,他说:“基督是力量,是生命的力量。神是爱,使我们今生今世有更充实的生命,所以基督是生命的根基。






林语堂的父亲是位穷牧师,而岳父是福建厦门的银行家,两家贫富悬殊。林语堂是上海圣约翰大学出类拔萃的高材生,曾在一次典礼上四次上台,开创了学校得奖的记录。

廖翠凤是看上林语堂的才华,订婚前,母亲提醒女儿:“你觉得怎么样?林牧师家是没有钱的。”而女儿坚决又得意地说了句连她自己都感到吃惊的话:“穷有什么关系?”林语堂在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前,与廖翠凤在国内一座英国教堂里举行婚礼,但他那时还没有真正接受基督。他去美国学习后,又到德国留学,廖翠凤陪读。从此,他们恩爱与日俱增,辗转漂泊,甘苦与共,相扶相携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1923年后,林语堂先任教于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1932年起,主编多种刊物,提倡写小品,被誉为“智慧大师”。

林语堂40岁时,曾用犀利的词锋强调“没有永生”、“没有天堂”、“尘世是惟一的天堂”。凡是不信耶稣而看过林语堂的著作《生活的艺术》的人,都认为他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思想和深奥的见地,他那种入世而清醒的哲学令人佩服和感动。那时,他相信死就是整个的完了,他强调我们只有这一生,而没有永生。他认为这样是很好的,可知道人类的寿命有限(当时很少能活到70岁以上),这样人们在现实的环境下,尽量过快乐的生活。然而过这样的生活,心中必有困惑、犹豫、彷徨、失望和灰心。但20年后,这位自称异教徒的林语堂,终于肯定了基督信仰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基督发出的威严大光,使他变成基督徒。现在还未信耶稣的人,虽然还不曾经历神的同在,对世事的看法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地,但至少可以想像,这位幽默大师,忽然推翻了他那“尘世是惟一的天堂”的信念,而相信永生,一定有他的道理所在。

1976年,林语堂用英语写作并出版了《信仰之旅:从异教徒到基督徒》一书。

在《信仰之旅》序言中,他说:“我获得宗教,走的是一条难路,而我认为这是惟一的路;我觉得没有任何其它的路是更妥当的,因为宗教自始至终是个人面对那个令人震惊的天,是一种与神的事;是从个人内心发出来的东西,不能由任何人来‘给与’”。他一生寻求真理,从中国的哲学到西方的存在主义,从东方的佛教到西方的各种思想和基督教,最后他在基督的大光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

林语堂在《信仰之旅》中说:

“30多年来,我惟一的宗教是人文主义,相信人有理性的指引就什么都不假外求,而只要知识进步,世界就会自动变得更好。可是在观察20世纪物质主义的进展后,我发现人类虽然日益自信,却没有变得更好。人越来越聪明,却也越来越缺少在上苍之前的虔诚谦恭。我不知不觉地逐渐转向童年时代的基督信仰。我好像初次悟道一样,重新发现耶稣的教训简明纯洁得无以复加。没有人说过像耶稣那样充满怜悯的话:‘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或者如此微妙玄通的话:‘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太18:5)这是多大的启示!是无可比拟的教训!我极受感动,觉得这是主的教训。我的探索圆满结束了!神不再是无形的,他经由耶稣变成具体可见了……圣经中有耶稣温柔的声音,同时也是强迫的声音,一种两千年来浮现在人了解力之上的声音……耶稣传达了对神的直接认识和爱慕,而进一步把对神的爱和遵守他的诫命,就是彼此相爱的爱,视为相等……把耶稣放入一切人类教师中,他那种独特的、炫目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来自他教训的态度和声音,及来自他个人的示范。

林语堂说,耶稣与其他贤哲相比,就好像太阳与蜡烛,他说:“耶稣的世界是阳光下的世界,我们都愿走进这个世界,沐浴神慈爱威严的大光,驱赶我们心灵中的蒙昧,再造一个智慧和丰盛的生命。”他读着耶稣的话,就跪下来说:“你是我的救主,我的主。”是耶稣的爱即宇宙之主的爱,打动了他。

林语堂在佛、道、儒、基督教等多种思想中遨游、碰撞,最后定位在基督教,认为这是绝对真理、惟一真理。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是由佛、道、儒三家所塑造,虽然它们有可取之处,但更有不足之处。主要的问题是对人的罪性认识不足,总认为可通过教育、修养来改造。圣经告诉我们,人不能自救,必须通过耶稣的救赎才能得救,才能得到新生命。当人藉着圣经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时,精神和物质必然会发生极大的飞跃。

有人说:“中国知识分子容易把基督教当迷信,而一般群众又容易把迷信当宗教。”林语堂晚年时的领悟,也是许多知识分子寻道者共有的经验。他们在追寻真理的路上跋涉千山万水后,终于发现道路、真理、生命的答案就在耶稣身上。耶稣在世时,所有接触他的人,都因他的言行有所改变。要不就拒绝他,要不就接受他;要不就反对他,要不就降服在他的主权下。他所带给人类的,不是一种新宗教,而是一种新生命。这生命使人与永恒的神结合,从神那里领受无尽的智慧、能力和慈爱,这不是任何以人为中心的哲理、宗教所能比拟的。正如林语堂所说,建立个人与神的关系,是基督教的特质,耶稣正是建立这关系的惟一道路。两千年来,有无数的古今中外人士已对这独特的基督,作了最正确的抉择,他们一生因而截然不同。



林语堂生平

  • 清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廿二日(即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生于大清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父亲是林至诚牧师,有9个小孩,林语堂排行第5。

  • 1912年,林语堂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英文,1916年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于清华大学英文系任教。1919年赴哈佛大学文学系留学,并于1921年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接着他前往法国为YMCA(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同年转赴德国攻读语言学,先入耶拿大学,后转入莱比锡大学、师从孔好古并于1923年以《古汉语语音学(Altchinesische Lautlehre)》为博士论文获该校博士学位。1920年与廖翠凤女士结婚,廖翠凤出生于富裕的基督教家庭,两人相伴一生。

  • 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同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到武汉任中华民国外交部秘书。随后的几年当中,他创办多本文学刊物,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对之后的文学界影响深远。1924年5月将英文的“humor”译为“幽默”,有人说这是中文“幽默”一词首次出现,其实并非如此,这只是首次把英文中的humor对译为中文中的“幽默”。

  • 1930年代林语堂所编著开明英文读本,与张其昀所编初高中地理和戴运轨所编著初高中物理教科书鼎足而立,成为全国各校通用之教材。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撰写《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1939年)、《风声鹤唳》 (1941年)等作品。《吾国与吾民》介绍和译述中国的传统思想、哲学和文化艺术,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性格、精神作出了叙述,为当代欧美人士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他的许多著作都被再翻译成其他语言,作品风行各国。《生活的艺术》更是所有著作中,译本最多,销路最广的作品。1944年到重庆讲学。1947年林语堂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后到巴黎写小说《唐人街家庭》。

  • 1948年返回美国从事写作。1954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受聘担任首任校长,但后来由于经费等问题,与南洋大学董事会意见不合,在大学开学前离职。

  • 有鉴于那个时代的中文检字技术不够发达,学术界普遍不满意康熙字典之部首检字法,乃倾家荡产全心研究中文检字法则,历经“汉字索引制”、“汉字号码索引法”、“国音新韵检字”、“末笔检字法”、“上下形检字法”等,终在1947年,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这架打字机高9英寸、宽14英寸、深18英寸,储有7000字(常用的汉字约5000字),1952年获美国专利,历时长达六年半。“上下形检字法”后来也用于《当代林语堂汉英词典》,并曾授权神通电脑作为其中文电脑之输入法,神通电脑称其为“简易输入法”。

  • 由于研制打字机导致破产,林语堂曾向赛珍珠告贷遭到拒绝。林语堂和赛珍珠的合作不融洽已是后话,当时美国出版社一般是拿10%左右的版税;而赛珍珠代理林语堂的书却拿了50%,并且版权还不属于林语堂。林语堂和赛珍珠打官司,赛珍珠打电话给林语堂的二女儿林太乙问“你爸爸是不是疯了”,最后两人形同陌路。

  • 1966年定居台湾,论古说今的杂文后来收集在《无所不谈》一集、二集(1967)中。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他于1972年和1973年被国际笔会推荐为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同年四月移灵台北,葬于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林语堂故居后园中。

  • 根据诺贝尔奖官方数据库,林语堂曾于1940年、1950年被赛珍珠及斯文·赫定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历史文章


从怀疑到信仰( 桑安柱)

中国的西敏神学院:华北神学院与赫士校长的故事

圣经为什么不能被封杀?

他是“中国教会三巨人”之一,与王明道、倪柝声齐名的中国教会领袖,却鲜为人知

深入非洲三万里——世界上最伟大的探险家英国传教士李文斯敦



今日经文


点击图片,可保存,可转发



随手传福音,始于2013年4月7日。

6年时间,总有一篇文章,给你带来爱与希望。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

suishouchuanfuyin@163.com

除图片、视频、音频,不要使用附件。


某日登录后台,发现一条通知:

关于公众号被责令处理的通知

你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图文消息“基督教对中国的历史贡献”已被相关部门责令删除。


我已经忘了这是哪天发布的文章了,

但是他们记得。


看完了?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