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图文] 国内外专家研讨全外显子组测序临床应用 第二届领星肿瘤精准医疗国际峰会召开
神外前沿讯,3月24日,由领星生物科技、《NEJM医学前沿》主办,嘉会国际医院肿瘤中心协办的“不忘初星,践行前沿——第二届领星肿瘤精准医疗国际峰会”在上海开幕(本届会议日程链接)
虽然与上次大会(第一届领星会议报道链接)相隔仅仅一年时间,但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堪称一日千里,并更多的应用到临床诊断指导工作上,本次大会的多位专家都带来了全外显子组技术在临床上应用的经典案例。
本次大会由北京大学医学部詹启敏院士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来自海内外的顶级专家学者,精准医疗领域的专家教授、国内外肿瘤临床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临床热点难点,共谋精准医疗未来。(说明:现场报道均未获得发言者审核修改)
北京大学医学部詹启敏院士致辞表示,今天的主题是面向肿瘤的精准医疗。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每年430万新发肿瘤,每年280万人死于肿瘤,其中肝癌很多瘤种死亡率排在世界第一位。目前我们在肿瘤医药和装备等领域的创新还与国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肿瘤医疗发展要以创新驱动。第一,基础研究上要把肿瘤发生和发展机制搞清楚,通过分子标志物“看清楚”肿瘤。发展分子病理,分子影像等技术,以此促进临床创新,比如近些年除了靶向药物,免疫治疗也有了很大发展;第二,要关注肿瘤肿瘤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致辞表示,精准医学给外科医生的任务越来越重,我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在外科临床工作中深刻体会到微创和精准医学的巨大价值。目前二代测序在临床应用上发展迅速,很多免疫治疗技术在肿瘤治疗上取得了一定效果,让很多病人从中获益。今天大会将会带来精准医疗上很多进展,相信能从大会演讲中学到很多前沿知识。
主办方领星生物CEO许强博士致辞,在去年我们和临床专家做了诸多合作。第一,公布了2015年开始的领星千人行数据,这是第一个中国肿瘤患者全外显子组数据;第二、我们与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等达成战略合作,让国内患者通过远程获得国际优质医疗资源;第三、领星医学检验中心正式成为北大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的精准医疗中心;第四,开展了领星基金项目,通过与专家合作让全外显子组测序帮助更多患者。感谢全国各地临床专家的合作和支持,我们希望通过世界领先的基因组生物信息和临床解读技术,帮助国内专家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NEJM医学前沿执行主编肖瑞平教授致辞表示,NEJM最早吹响了进军精准医学的号角,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我们NEJM中文版需要有中国的见解,比如说肝癌、食道癌等要有中国的研究。另外是我们人才培养的问题,临床研究国家很重视,希望中国学术尽快和世界接轨。
学术报告环节开始,美国西雅图瑞典肿瘤研究所执行董事、MD安德森癌症中心前副总裁、领星生物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 Thomas Brown博士做学术报告《The Future of Cancer Care Through Biologic Profiling and Big Data》,介绍了肿瘤精准医学在分子病理等领域的最新进展。Thomas Brown博士具有30多年丰富的肿瘤中心管理经验,曾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任职近10年,先后担任胃肠道肿瘤学的教授、肿瘤药物分部主任,以及癌症中心副总裁,主管中心对外项目和国际事务。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劲松教授(访谈链接)做学术报告《脑胶质瘤分子病理诊断华山经验交流》。目前,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和病理科共建分子诊断中心,该中心对既往五年的1000例脑胶质瘤重新进行了基于分子病理的筛查和分类,得到了很多新发现,比如之前的分类少突星形细胞瘤,应该“不存在”、TERTp突变在少突中提示预后好,在胶质母细胞瘤提示预后差。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王海涛教授做学术报告《二代测序指导下的晚期难治性治疗精准治疗探索》,结合临床介绍了分子病理在晚期难治肿瘤上的探索和患者获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教授主持了第二节学术报告,
哈佛大学医学院布列根和妇女医院肝癌外科副主任、领星生物首席医疗官王济平教授做学术报告《The mechanism and solutions after clinical resistance of precision therapies, the experience from US and China》,首先通过一例肝内胆管癌的治疗介绍了精准医学的临床实践。这位复发肝内胆管癌患者,再次手术后化疗,之后再次复发并做了基因检测发现相关靶点,进而选择了Debio1347药物靶向治疗,治疗效果良好。之后通过免疫治疗等多个案例,阐述了基于分子病理的精准医学临床进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卢实春教授做学术报告《全外显子组测序在肝胆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通过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案例,分析了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在临床的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NEJM医学前沿》赵剑飞博士做学术报告《NEJM精准肿瘤学之浮光掠影》,梳理了过去五年在NEJM上发表的精准医学类稿件,其中应用到临床上的占到56%,至少从论文比例上看到全外显子组测序已经不是基础研究阶段,而是走向了临床应用。
领星生物CEO许强博士做学术报告《全面、高相关性的肿瘤基因组数据与临床精准医疗的结合》,许强博士指出,因为肿瘤的异质性和复杂性,临床工作尚需要更全面的基因组分子信息。比如近期领星基因检测的一个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病例,该患者在临床上使用PD-1治疗2个月后出现耐药,之后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检测,发现了分子上对PD-1的耐药其实有非常明确的提示。国际上相关研究显示,部分患者PD-1在两个月后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我们领星做过的中国患者检测中,发现过各种各样导致爆发性增长的原因。未来在PD-1在国内上市之后,临床上是否要考虑这些更为复杂的原因?另外,我们自己的数据中研究发现了中国人相比西方人的诸多差异,在比肝癌上的突变中国人的rTMB数量较多。
下午的神经肿瘤专场报告,请继续关注神外前沿,我们将会继续报道(本届会议日程链接)
神经肿瘤周刊:
领星会议相关报道:
[述评]胶质瘤神外医生要有“两把刀” 领星分子诊疗专题会侧记
图文报道| 2017领星肿瘤精准医疗国际峰会召开 聚焦全外显子组测序
[演讲]天津总医院杨学军: 识别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真面目” 分子病理起到什么作用
[演讲]麻省总院Batchelor: 针对脑胶质瘤IDH1靶向治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演讲]协和医院马文斌:脑转移瘤发病率是原发脑肿瘤3-10倍 神经外科如何有效治疗
[发言要点]领星生物脑肿瘤精准医疗沙龙在沪举行 多学科讨论病例
[演讲]中国医大一院吴安华:如何准确预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生存期 T淋巴细胞NK细胞是敌是友?| 领星东北脑胶质瘤MDT会议
领星会议相关访谈:
[第83期专访]华山医院盛晓芳: 低龄儿童脑肿瘤放疗问题和脑胶质瘤MDT执行
[第82期专访]天津环湖医院姜炜: 胶质瘤长期生存患者无一不是手术全切除 判断假性进展等常见问题的正确逻辑是什么
神外前沿:神经系统疾病医学情报;收稿邮箱vip@vipyiy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