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前沿]通过影像技术预测脑干胶质瘤H3 K27M基因突变概率 清华廖洪恩和天坛张力伟团队建立人工智能模型

神外前沿 2019-07-03

学术前沿

第20期 

图注:课题组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实现脑干胶质瘤自动分割及H3 K27M基因预测,入选《IEEE生物医学工程汇刊》2018年最新一期“热点文章”


神外前沿讯,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廖洪恩课题组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张力伟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大量脑干胶质瘤患者磁共振影像学特点,深度挖掘其与该基因的关联,获得普通医学研究手段难以获得的诊断经验。


系列研究成果以题“一种级联的深度学习网络用于脑干胶质瘤的自动化分割及基因预测”(A Cascaded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for Joint Segmentation and Genotype Prediction of Brainstem Gliomas)刊发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知名期刊《IEEE生物医学工程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并入选该期刊9月份的“热点文章”(Featured Articles)。


同时,还在临床核医学领域知名期刊《放射治疗与肿瘤学》(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上在线发表了论文,题为“基于机器学习的利用磁共振成像和临床参数特征预测脑干胶质瘤H3 K27M突变的模型”(A Machine Learning-based Prediction Model of H3 K27M Mutations in Brainstem Gliomas using Conventional MRI and Clinical Features)。


上述两项工作,前一项实现了方法学的创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大量脑干胶质瘤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学特点,深度挖掘其与该基因的关联;后一项贴近了临床应用需求,利用机器学习探索影像学与基因的关联度后建立易于使用的简易预测模型,帮助医学界获得基因学的诊断依据,其方法分析上用到与基因关联密切的影像学与临床参数,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中国“脑计划”(脑科学研究计划)作为重大科技项目被列入“十三五”规划。中国“脑计划”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以探索大脑秘密、攻克大脑疾病为导向的脑科学研究,及以建立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向的类脑研究。脑疾病是我国乃至全球人口健康领域正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绝大部分脑疾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而脑胶质瘤是神经外科脑疾病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占脑部肿瘤的一半以上,其中脑干胶质瘤是脑部肿瘤治疗中最复杂、难度最大,也是致死和致残率最高的原发性肿瘤。针对脑干胶质瘤提出有效机理解释和临床治疗手段,对于脑部肿瘤的治疗意义重大。


为了提高脑干胶质瘤的诊疗水平,清华大学医学院廖洪恩教授团队与临床紧密结合,首先在临床数据上分析了脑干胶质瘤(Brainstem Gliomas,BSG)疾病相关的特异性基因H3 K27M与患者生存曲线的关联,表明了H3 K27M突变可用作BSG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选择的合格生物标志物,该基因对BSG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然后,课题组从诊断经验出发,提取BSG患者的磁共振影像特征结合采集到的临床参数,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建立预测模型,计算出脑干胶质瘤患者发生H3 K27M基因突变的概率。在此基础上,考虑到脑干胶质瘤大多为弥漫内生型桥脑胶质瘤,肿瘤边界模糊难以区分,研究团队又进一步通过深度学习自动化提取脑干胶质瘤区域,并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结合深度学习与机器学习技术,自动化分割脑干胶质瘤的同时构建出脑干胶质瘤特异性H3 K27M基因突变发生的人工智能预测模型。


实验结果证明,该模型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无创、术前预测脑干胶质瘤患者发生H3 K27M基因突变的概率,帮助医生对患者的预后进行更加有效的评估,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图注:磁共振影像特征提取与机器学习建立基因预测模型框架图]


在此之前,H3 K27M基因仅能通过立体定向活检及肿瘤切除手术进行肿瘤样本提取,然后送到基因测序中心进行基因测序才能获得,过程成本高昂。而且这是一种有创检测方法,对患者身体造成损伤。


另外,目前医生无法通过脑干肿瘤的磁共振影像进行预测H3 K27M基因突变的发生风险。研究团队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影像组学等技术,深度挖掘脑干胶质瘤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与特异性基因间的关联,取得了目前医疗手段难以获得的诊断效果。 


[图注:两例脑干胶质瘤体积医生标注(绿色)和分割结果(红色)重叠三维可视化及基因预测不同方法比较结果]


廖洪恩教授和张力伟教授是“一种级联的深度学习网络用于脑干胶质瘤的自动化分割及基因预测”一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廖洪恩教授的博士生刘佳为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廖洪恩教授和张力伟教授是“基于机器学习的利用磁共振成像和临床参数特征预测脑干胶质瘤H3 K27M突变的模型”一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刘佳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博士后泮长存为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


上述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的经费支持。


廖洪恩教授带领的团队“清华大学微创诊疗与三维影像实验室”积极响应中国“脑计划”的号召,与脑外科疾病诊治领域国内领先的北京天坛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等临床机构深度合作,致力于解决脑外科精准诊疗的关键科学难题。


课题组从临床需求出发,将信息学、电子学和医学整合融汇,开展了智能医学图像处理、三维影像可视导航及智能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先后提出并实现了基于术前术中多模态信息融合分析实时诊疗引导脑外科治疗系统,智能型微创手术机器人辅助脑外科精准诊疗理论,三维影像空间透视融合导航技术等领先成果,为脑外科疾病的跨尺度多模态成像引导智能化精准诊疗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关研究被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诊疗》(Theranostics)《医学影像分析》(Medical Image Analysis)《IEEE医学影像汇刊》(IEEE Transaction on Medical Imaging)《IEEE生物医学工程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IEEE 生物医学与健康信息学》(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报道,团队提出的应用于脑干组织分割的研究在2018年度物理与生物医学工程国际学术会议(World Congress On Medical Physics&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还入选了“青年学者奖”。


主要作者简介

廖洪恩 博士、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特聘专家。微创诊疗与三维影像领域专家。分别于1996年获北京大学学士学位,2000年和2003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3年任日本学术振兴学会特别研究员,2004年起任东京大学工学院特任教员、助理教授,2007年晋升为准教授(副教授),其间2006年夏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客座研究员。2010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获国家特聘专家称号。翌年起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生物医学工程系副系主任、人事处副处长。 


张力伟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及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副院长、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脑肿瘤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肿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学分会第七届委员、神经肿瘤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北京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副主委、肿瘤组组长,中国颅底外科多学科协作组组长。国家863课题专家评审委员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选委员,教育部、卫生部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卫生部高级职称评审专家,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审稿专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NEUROSURGERY》杂志中文版肿瘤分册主编。

本文来源:清华新闻网,2篇论文全文下载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IEEE生物医学工程汇刊》:一种级联的深度学习网络用于脑干胶质瘤的自动化分割及基因预测


《放射治疗与肿瘤学》:基于机器学习的利用磁共振成像和临床参数特征预测脑干胶质瘤H3 K27M突变的模型


《学术前沿》往期报道:

[学术前沿] 探索免疫治疗  天坛医院江涛团队证实HLA-DR评分与脑胶质瘤侵袭性密切相关

[学术前沿]研发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  北京协和医院王任直团队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并举行项目启动会

[学术前沿]南昌大学一附院洪涛团队基于内镜手术在国际上提出颅咽管瘤新分型 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

[学术前沿]天坛医院杨新健团队通过虚拟支架技术评估血流动力学变化 以预测动脉瘤术后复发几率

[学术前沿] 卞修武院士团队发现伊布替尼特异性杀伤肿瘤干细胞  可提高脑胶质瘤疗效

[学术快讯]301医院神经外科完成国际首例混合现实配准多模态导航下神经外科手术

[学术前沿] 人工智能预测脑胶质瘤相关癫痫发生 天坛医院与中科院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学术前沿]重度强迫症手术治疗的神经环路机制何在  瑞金医院孙伯民团队联合中科院神经所研究揭示

[学术前沿]脑胶质瘤诊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介绍-江涛尤永平王伟民等 | 201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术前沿]下丘脑错构瘤治疗新突破  SEEG微创毁损疗效优于手术 宣武医院赵国光单永治团队在国际上首发相关研究成果

[学术前沿第9期]天然蚕丝蛋白“变身”颅骨固定系统 华山医院毛颖团队与上海微系统所陶虎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发表

[学术前沿第8期]术前如何预测功能障碍发生几率  天坛医院江涛团队首次发现胶质瘤与脑功能区定量位置关系 <6mm是高风险因素

[学术前沿第7期]人脑岛叶“兼顾”感觉与情绪功能 清华大学王小勤团队发布论文首次揭示

[学术前沿第6期]左耳与右耳"不一样“  301医院余新光团队在"Neuroscience“发文揭示大脑处理听觉信息偏侧化特征

[学术前沿第5期] 脑功能保护要从"区域"升级到"网络"  解放军总医院余新光团队脑连接组学研究将为脑肿瘤脑外伤癫痫等提供新视角

[学术前沿第4期]卒中和TIA复发风险预测又有了新指标 天坛医院潘岳松 王伊龙 王拥军团队连发两篇力作

[学术前沿第3期]探索胶质瘤免疫治疗 301医院余新光 陈凌 刘天懿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利用GBM外泌体构建DC疫苗 获得可喜进展

[学术前沿第2期]探秘脑功能研究制高点 余新光及陈霖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精准重建记忆环路  并发现人类存在海马腹侧联合等可能性

[学术前沿第1期]功能磁共振定位准不准?江涛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揭示胶质瘤与运动区位置关系对于功能磁共振定位的影响 距离4mm是分水岭


中国神经学科新媒体;收稿邮箱5388094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