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301医院李宝民: 为什么脑血管介入工作中的神经内科医生比例在逐渐增加 | 神经介入周刊第7期

神外前沿采编 神外前沿 2019-07-02

神经介入周刊

 第7期


神外前沿讯,近日,国内三大神经介入年会之一的第十五届脑血管病天坛之声会议在京举行。(详见[会议纪要] 神经介入技术日新月异  第十五届脑血管病天坛之声会议举行 | 神经介入周刊第1期)


目前,神经介入工作中,随着技术和装备的进步,神经内科医生的比例在逐渐增加。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宝民教授长期从事神经介入工作,而且历经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介入科,究竟哪个科室做神经介入工作更有技术优势,未来神经内科医生的占比会不会越来越高,李宝民教授可能是最有发言权的专家之一。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宝民教授在本次会议上做学术报告《静脉窦病变的介入治疗》,并在会议期间接受了神外前沿的专访。


以下为访谈内容:

 密网支架 

神外前沿:有专家认为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是介入革命性的进展,您是怎么看介入最新技术趋势的?

李宝民:从技术上看,这么多年都是一样,神经介入的发展主要依赖材料科学的发展,设备材料更新比较快,涉及面也越来越大。


具体到动脉瘤治疗和应用中,血流导向装置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因为其操作简单,而且从目前看来效果也还是比较满意的。根据这种情况,将来随着多种的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其应用和普及是势在必然的。


神外前沿:对血管畸形和动静脉瘘呢?

李宝民:血管畸形和动静脉瘘发病率不如动脉瘤高,但在出血和损害健康上,不可轻视;目前,我们对血管畸形和动静脉瘘还是以栓塞为主,靠液态或固态栓塞材料处理掉畸形病灶和瘘口。相比较动脉瘤来说,血管畸形和动静脉瘘所需要的术者经验和技术性设计可能会更多一些,因为它有入路选择和一些具体的操作方式,其难度也会比动脉瘤要大一些。


神外前沿: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密网支架出来后会降低动脉瘤介入治疗难度?

李宝民:可以这样说。但是高龄病人因载瘤动脉断面不全是圆形的,所以密网支架如何更好的贴壁,以及怎样在必要时处理密网支架和血管壁之间的残腔以减少出血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可能会成为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神外前沿:会不会让更多的病人得到治疗的机会,如之前外科医生少,做夹闭的人数少,有些动脉瘤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

李宝民:这个回答比较难,因涉及到医疗保障和技术成熟与推广的双重问题。我们确实有一些病人因为经济的问题可能会放弃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甚至就是普通栓塞的使用都可能存在一定的经济困难。


 神内介入医生增加 

神外前沿:有种说法是说有了密网支架之后,除了神经外科医生,像神内医生等也能做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了?

李宝民:上次会议就提到这问题,神内医生能不能做介入。从目前来看,介入医学仍然是一个跨学科专业,无论神内医生、或神外医生等,只要具备了咱们国家规定的医生资格,具有技术性训练的经历,还有很好的工作平台;我觉得谁去做不太重要,关键是谁或大家都能做的更好一点。


神外前沿:介入技术起源是欧美的放射科医生创立的,一般放射科医生在做,神外医生也在做,理论上神内医生也可以做。您的经历很特殊,您原来在神经外科么?

李宝民:我最早在神经外科,1985年就做颈动脉穿刺的脑动脉造影,为神外手术提供手术的诊断和解剖依据。后来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就到了介入科,然后从介入科又回到神经外科,现在从神经外科又转到了神经内科。虽然几个科转来转去,但工作性质、工作的范围没有变。所以说我归属哪一个科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医生对治疗本专业疾病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神外前沿:很少有专家像您这样在这三个科室都工作过,您觉得,这三个科做脑血管介入各有什么优势和弊端?

李宝民:实话实说,真正一个好的神经介入医生应该不仅仅是“玩导管”的,如果单纯搞导管技术就是个匠人,还谈不上是完整的医生;要做医生就既要有技术性的手段,很好的较全面的基础医学知识,还要懂得什么时候应该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这种情况下,内科在保守治疗上可能比外科医生做的多一些,操作技术上外科医生比内科医生可能机会要多一点,他们之间的互补,最后诞生一个合格的介入医生。所以把介入医生单纯的倾向于外科或者内科,似乎都不太合适。非常好的介入医生应该是良好的外科操作技术加上内科严谨的诊治评估水准。


神外前沿:我们也访了一些专家,神经内科能不能做介入确实是最近大家讨论比较热点的话题,现在是否已经出现这个趋势了,神内医生做介入的在逐渐增加?

李宝民:神内的介入医生现在肯定是在增加,特别是在脑卒中的急症处理等方面。


神外前沿:为什么会增加呢?

李宝民:介入毕竟是操作性的技术专业。我刚也说过,一个好的医生不仅会诊断或评估或用药,他还应该有一些技术性的操作能力。很多内科医生在临床上也发现自己好像缺点什么,所以愿意从操作性的技术中寻求补充,所以学习和尝试介入等专业的医生就不断增加,这在整个内科系统如神内、消化科、心内科、呼吸内科和血液科等都一样。


将来的介入发展趋势也是不会特别限制在哪个科室,如内科医生具备善于查体、用药等优势;但疾病研究的发展可能会逼迫着外科医生也要去了解很多,让外科医生更好学习基础的医疗、查体甚至用药、研究病理机制等,而不仅仅是开刀。


神外前沿:回归到内科话题,未来您觉得做神经介入比例大概是多少呢,会不会出现比较极端的像心内科-心脏介入那样几乎都是内科来做的情况?

李宝民:我想这可能还不会,神经内科医生都会去做介入可能超不过一半。因为心脏内科的疾病范畴应该比神经科还是少一点,神经系统不仅血管病的比重大,而且病种范围比较广,相互之间的关系有相对比较独立,如肌肉病和血管病就是两回事,还有免疫、感染、精神心理和变性等领域都需要关注和探讨;神经内科主要还是搞血管病的医生做介入的多,其他医生还有很多疾病需要靠常规和传统的方式去处理。


 新的技术方向 

神外前沿:从您的经验来看,在脑血管病中,哪个部位或哪个类型的病最受益于神经介入?

李宝民:大血管受益最大。大血管便于操作,首先能够到达目标位置才能做这事。如果血管特别细小,导管等达不到那个位置就困难了。所以我觉得主要是相应疾病血管的直径和大小。我现在也尝试小血管的处理,但是难度还比较大,至少目前操作和材料都有点问题。


神外前沿:现在的介入中,最需要攻关的是哪些地方?

李宝民:创新有两种形式,一是技术创新,一是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就像现在谈论用各种材料应对不同的动脉瘤,或用不同栓塞方式处理的问题;而理念的创新要发现了新的材料、新的发病机理,然后解决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像当初大家都从动脉途径栓塞,突然有专家从静脉途径来栓塞,这就是理念上的改变。当然这理念能不能被实践所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来验证。科学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坚持科学的方法容易获得正确的结果。


现在的研究,在理念上创新可能还需要过程,确实很难。因为技术上的创新就是熟练度的改变,理念的创新会带来一场革命。


神外前沿:现在最容易在哪些方面突破呢?

李宝民:还真不好预测,当然我们一直也在做努力。我们会不会用介入技术治疗其它的疾病,如用介入的方式能不能对包括头晕耳鸣、睡眠障碍、焦虑等功能性神经损害做治疗?功能性神经损害和血管一定没有关系么,都不一定,所以我们在探索这个问题。


神外前沿:举个例子,比如说做胶质瘤手术把功能碰到了,术后偏瘫了,那算这个范围么?

李宝民:这还不算,这是破坏性的继发损害的意思,我们所讲的功能神经损害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一种功能减退;所谓功能性就是没有明显的器质性改变或表现。


神外前沿:您现在研究最明显的一类病种是什么?

李宝民:我现在研究最明显的是我们这一类神经症状和微循环有多大的关系,如介入治疗是大血管的问题,我们现在重点考虑小血管的问题,大血管有问题了小血管是一定有问题的,怎么能够证实小血管有病,而且可以纠正它,对脑神经和大血管又有什么反馈性的影响,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研究。


神外前沿:通过小血管的处理来减少一些功能性病变的影响?

李宝民:对,这个病种也非常大,这个病种远大于我们现在的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的范围,值得去努力。

 

受访者简介

李宝民  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2000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进修,并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介入专业组副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介入分会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前副主任,中华外科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等10余家杂志编委、特约编委等。主要从事脑血管病、介入神经血管内治疗专业。 目前共做神经介入神经血管内诊断和治疗手术20000余例,已完成对颅内动脉与颈动脉、椎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和各种脑动脉瘤、AVM、CCF的栓塞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溶栓和静脉窦狭窄的支架成形等综合处理等各种介入神经血管内治疗项目已超过6000余例,手术成功率达95%以上,并发症1-3%,死亡率小于0.2%。其专业工作获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2001年获首届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一项。多次获全军优秀保健个人和中央保健工作优秀个人荣誉。共在国家核心统计源医学期刊发表专业论文逾100篇。主编《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学》一部,参编其他专著4部。


神经介入周刊往期报道

[专访]郑大一附院管生:巨大动脉瘤仍是介入手术最大挑战  哪些影像新技术能助神经介入一臂之力 | 神经介入周刊第6期


[专访]郑大一附院管生:年神经介入手术近2000台 中原大地的脑血管介入为何由放射科引领 | 神经介入周刊第5期


[专访]华山医院张晓龙:1000多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致死率为零 未来更关注再复发问题 | 神经介入周刊第4期


[专访]宣武医院张鸿祺: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存在治疗过度现象  医者何时应该敢于说不 | 神经介入周刊第3期


[专访]天坛医院吴中学:中国神经介入开拓者三十年一回首  未来路在何方 |神经介入周刊第2期


[会议纪要] 神经介入技术日新月异  第十五届脑血管病天坛之声会议举行 | 神经介入周刊第1期


联系我们

医生或患者联系我们请请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行注册;

神经介入周刊

 

《神经介入周刊》由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与神外前沿新媒体共同采写制作,旨在传播最新神经介入学术信息,审稿人杨新健教授,转载需注明出处并保障文章的完整性,联系邮箱53880941@qq.com;获得学习交流与患者就医渠道,请点击本文左下角的阅读原文,进行注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