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争鸣】“校长”配称老师吗?

2016-08-04 李镇西 杨德发 校长传媒

【杨德发专栏】

“校长”配称老师吗?

文|杨德发(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培训中心教研员,《学本式教师培训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微信:cq-ydf)


【题记】校长不上课,却被称为“老师”,这和现在的“专家”有什么区别!尾巴指挥脑袋,想想都头痛。

     

《新课程》2015年07期卷首发表了李镇西校长的一篇文章,《请称“校长”为老师》。读后,感触良多。我想请问李镇西校长及现在的各位中小学校长,现在的“校长”配称老师吗?


 什么是老师?教学生知识的人,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老师一词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学生的学习引路人,是生活的指导者,人生的方向标。


我们平时虽然称呼学校里某教师为“某老师”,但这里的“老师”其实是教师这种职业,“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功能。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直至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校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并一直沿用至今。


事实上,现在“老师”的外延比“教师”的外延要大,除可以称“教师”为“老师”外,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某老师”表示对别人的尊称,类似“老师傅”的简称。


“德高为范,学高为师”,从这个标准衡量,老师要先正己身,方可施教于人。老师职责首先是育人,其次是教书。先成人,后成才。教知识,只记得一时,而育人,却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为人师表,答疑解惑。


笔者认为,在学校给学生或教师上课的人,才能称为老师。凡是不给学生或教师上课的人,不能称为老师,否则老师贬值了。


现在一所学校,有一名正校长,几名副校长。他们给学生上课吗?他们给教师上课吗(他们做教师培训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则不能称校长为老师。否则玷污了老师的名号。据我所知,现在的中小学正副校长几乎不给学生上课,也没有几个会做教师培训的。还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正副校长到了55岁就当调研员(退居二线),当调研员不搞任何调查研究,在学校你连人影都见不到。校长不上课,怎么知道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毅力等学情?有的不上课的校长要经常去教室听课,有的不上课的校长很少去听课。现在的校长有办法;在办公室听汇报。我们常说领导不下基层,中小学的基层在哪儿?在课堂和教师办公室。校长不下基层,他的决策就往往脱离实际。校长不给教师上课(做教师培训),如何带好团队?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现在的校长有办法:外聘专家,他们不差钱。可是外聘专家了解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吗?外聘专家了解本校老师的心态吗?外聘专家能天天在校内指导、培训教师吗?


现在的校长选拔是任人为贤?还是任人为亲?现在的校长就是一个“官”。称校长为老师,把校长降格为与老师平等的地位,岂不降低了校长的威严?现在的校长,绝大多数都没有履行老师的职责,怎么能称校长为老师呢?岂不使老师的称号贬值?当然,对少数上了课的校长或做了教师培训的校长,称他们为老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也是听课者发自内心的敬称。


据说贵州省一般正校长不上课,但副校长必须上课。重庆市这边正校长不上课,副校长也不上课。有的学校后勤主任、招办主任、科研主任、教务主任等也不上课。魏书生当校长时就一直坚持上课。


校长不上课,做教师培训也行啊!现在的中小学校长,有多少人会做教师培训?原重庆市凤鸣山中学校长龚雄飞会做教师培训,仅用两年的时间就把风鸣山中学的教师带动起来,全校六个年级均在实施新的学本式卓越课堂(自学、互学、展学结合),原来凤鸣山中学在重庆市95所重点中学中排名在80名左右,今年高考一本上线率列重庆市第18名。龚雄飞每年在凤鸣山中学要做数十场教师培训。像龚雄飞这样,能做教师培训的校长,称他们为老师是天久地义的,毫无疑问的,发自内心的。


对不履行老师职责的校长,称其为老师,不敢苟同。就是有人提倡,学员(学生、教师)也会从心底抵触,因为他们不配称为老师。

 写于2015年9月14日

(本文杨德发老师原创投稿,已发表在《新课程》杂志2016年第1期) 



延伸阅读:

请称“校长”为老师

文|李镇西(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校园里有许多称呼, 比如学生对老师的称呼,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还有学校同事之间的称呼,等等。这些称呼看起来似乎是小事——不过就是一个称呼吗?但实际上,不同的称呼折射出某些不同的观念。称呼里面“学问”大着呢!


比如,一般情况下,学生见了老师都叫“某老师好”,这是没错的,但如果碰见学校干部叫“某校长”“某主任”,总觉得怪怪的。


如果都以叫干部职务为时尚,那对同学的称呼,是不是也可以有“某班长”“某班委”“某主席”(学生会主席)“某书记”“某部长”(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某副部长”呢?若真这样,那学校则成了官场了,学生干部之间则应该互称“同僚”,在老师面前则应该自称“卑职”!多么可笑,更多么可笑,又多么可怕!


为什么不称呼“老师”而要叫职务呢?背后的原因,还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中国人都习惯于叫干部的头衔,比如“某局长”,“某校长”,“某主任”。而且有趣的是,第一,从来都把把副职叫成正职,比如王副市长,往往叫成“王市长”。第二,叫着叫着还把“长”给省略了,简称为“黄县”“陈局”“胡科”“王队”之类,让人莫名其妙。


还有一种称呼,表面上平等,其实还是透着官场气息,就是称“某某书记”“某某校长”“某某主任”。比如,在成都,李春城倒台前,对他的规范称呼是“春城书记”,以此类推对其他干部的称呼也是“名字加官衔”。我也经常被人称作“镇西校长”。我搞不懂,“李春城书记”和“春城书记”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最后的落脚点不都在“书记”上吗?绕来绕去,故作亲切与平等,但骨子里面还是官本位。


我想到八十年代,那时候人们对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称呼不是“胡总”也不是“耀邦总书记”,而是很简单的“耀邦同志”;对当时的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也不是叫“赵总理”或“紫阳总理”,而是“紫阳同志”;对邓小平同志的称呼,也就“小平同志”四个字,有时候连“同志”都省略了,直接称“小平”——1984年国庆阅兵式上,大学生打出的横幅就是“小平您好”!


中国现在是共和国,每一个国民都应该是公民——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应该”,就意味还实际上还有不少公民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公民。公民,就意味着拥有民主情怀和平等思想。这种民主情怀和平等思想,可以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可以体现于生活细节,比如称呼。作为理应成为现代公民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唾弃任何具有封建色彩的官本位思想。在校园,学生之间只应该有一种正式称呼,叫“同学”——一同学习的伙伴;所有教育者——无论他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或者是主任、校长,在同学口中也只有一种称呼,叫“老师”。“同学”和“老师”是校园最美的称呼,既平等又尊重。


其实,学生之所以有诸如“某校长”之类的称呼,还是受成年人的影响。在校园里,老师口中“张校长”“陈书记”“王主任”之类的称呼太普遍了。其实,无论校长还是主任,无非是学校工作的分工不同而已,而本质上都是教育者,因此彼此最好的称呼还是“老师”。这是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


我自当校长第一天起,就给老师们提出了要求,希望不要叫我“校长”,而叫“老师”;而且不只是对我,对其他干部一律叫“老师”。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谦虚,更不是故作谦虚,而是希望从称呼上在学校倡导一种平等意识。这么多年来,学校许多老师一直叫我“ 李老师”,但或许是由于某种惯性,很遗憾也有老师一直叫我“李校长”。我希望以后所有学校的老师和学校干部之间,都互称“老师”,这是一种真正的尊重。而且互相为师,彼此学习。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境界!


职衔不是不能叫,但要看场合。一般来说,正式的会议或某种公共关系场合,叫“官衔”是应该的,不叫则不得体且有失礼仪。但日常生活中,彼此完全不必以这个“长”那个“长”互相称呼。包括在学校,有的场合亮出行政职务也是必要的,比如在一些正式会议上,需要校长代表学校讲话,如果主持人宣布“请某老师发言”显然不妥。那么,我认为主持人可以这样说:“下面,请我校校长某某某老师讲话”。这个“矛盾”不久解决了吗?同样,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向新生介绍学校领导班子,也可以这样介绍:“这位是我校校长某某某老师,这位是我校副校长某某某老师,这位是我校德育处主任某某某老师……”这不挺好吗?


老师们对学生的称呼比较多,又叫“同学们”的,也有叫“孩子们”的;单个叫学生,有直呼其名的,也有省去姓而直叫其名的。我认为,种种称呼不可以一概而论,还得看具体场合。比如,在课堂上,就不宜叫“孩子们”而应该称“同学们”,因为在庄重的课堂上,叫学生的姓名更能体现尊重。同样的道理,在课堂上单独抽学生发言,叫其全名而后缀“同学”——如“某某某同学”,更得体一些。而在课余活动中,或私下交往中,叫“孩子们”更亲切,对单个学生也完全可以直叫其名,甚至叫他的昵称。


平等不等于民主,但没有平等绝对没有民主。不过我们一说到“平等”,往往只想到指人们在社会上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等等。这完全是正确的。但“平等”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些细处。称呼的平等,往往折射出人格与尊严的平等。


公民意识,从细节体现;平等观念,从称呼开始。

写于2015年7月1日

(本文为李镇西校长原创,选自李镇西校长的博客)

 延伸阅读: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

一张神奇的书签

如何让“坏人”变成好人?

分数能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吗?

不仅要拥抱新技术,更要重视科学

提高语文素养之我见

做什么样的人?

为解决问题而阅读

你的智囊中装有什么?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