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一个懂得拒绝的校长

2017-08-07 史录选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史录选专栏】

做一个懂得拒绝的校长

文|史录选(甘肃省泾川县丰台镇张观察小学校长)

 

在一篇文章中,提及到这么一件事:在某地,雷夫当着一千多位老师的面拒绝了一个小朋友的要求。那是互动环节,一个小朋友要求雷夫跟着自己学说中国话,结果,雷夫严肃地拒绝。他说:“我来中国是跟老师们交流的,不是来娱乐大家的。”这就是雷夫,恪守自己的原则,哪怕面对的是孩子,哪怕是在大庭广众之下。


当然,对雷夫的这种做法,我们还是要批判性地借鉴学习。有一点,我觉得值得我们思考:不屈从于人情世故,果断舍弃脸面,不惜犯众坚守自己的需要,这一点,一般人很难做到。


就我而言,做校长十多年了,先后接触过的教师上百人,有好多老师或者私下,或者当众提及一些需求,或有理,或无理,每一次,我处理的并不是那么如愿。每一次处理之后,总会听到老师们议论纷纷,指责我不坚持立场,欺软怕硬,或者指责我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我制定制度,我又来破坏制度。乡村小学,我总觉得“体制”有些疲软,特别对个别教师的管理上,“一让再让”,总想着“这些教师混一口饭也不容易,做些妥协,下不为例。”恰恰,这些人得寸进尺,自以为“一个小学校长,能把我开除了,我就这个样子,你把我也不能怎么样?”有时候,学校安排一些工作,个别老师挑肥拣瘦,斤斤计较,自己不但不愿意做,还背地里怂恿别人:“你们这些人真傻,看看我,坐享其成,岂不美哉?”对这些不做事的老师,大不了会上批评,严重一点地就是罚款处分。在乡村学校当校长,很不容易。既要对得住上级领导,又要安抚住学校所有老师。


我又想:中国乡村教育的出路是不是寄托于民办教育?2008年,我在咸阳市一所私立学校呆过一段时间,这所学校的制度管理真正是管理,平时,考核每个老师的工作,具体细化,肢解到一节课,一次活动,老师们的工资待遇也是根据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量发放,如果有的老师今天不想工作,会有另外老师来顶替,真正实施了“多劳多得,优效多得”的原则,个别不努力工作且不上进的老师,一学期下来,自动淘汰出校。再看看公办学校,年龄大一点的老师墨守成规,得过且过,等待退休;年轻教师自以为毕业某某大学,不求理论联系实际,啃老本;平时诸多繁杂的工作,很少有老师乐意去做,因为,这些工作纯属于“义务性”。


乡村教育发展的滞后,依我之见,问题主要出现在“人”的身上,或者因为校长,或者因为教师,或者因为学生家长,还可能因为教育主管领导,前几天,几个乡村小学校长听说我自费去厦门参加“教育行走”研修活动,电话中带着嘲弄的口吻说:“你这般年龄,真傻,教育局没有安排你去参加,自己掏钱,合算吗?”当即,我挂断电话。因为,我觉得:利用暑假,参与这样的研修活动,自费特别值得。一来,走出去,和数位外地老师交流,对自己的工作理念、生活心态是一种开拓,二来,长时期呆在学校,暑假该走出去拓展视野的时候了,这次,我到厦门,收获很多,至少,圆了我有生以来的一个梦——我看到了大海,亲自领略了海水的温柔,看到了厦门这个经济特区的发展状况,羡慕之余,给我心态无不是一种有效的矫正和柔柔的慰藉。教师研修,教育局安排,数量毕竟有限。有的老师当了一辈子教师,还没有参与过一次出外研修的机会。湖南唐世民老师说“凡是免费的培训都是效率不高的培训”,这句话说的当然有点片面,但,这句话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刻的。人就是这样,免费的不加珍惜;自己出钱的,格外爱护。


上面我说了这么一段话,无非还想表达另外这么一个意思:一个教师自己必须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很重要。春秋时代,宋国有一人得到一块宝玉,拿去献给高官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拿去给玉雕师傅看了,这是一块珍宝。”子罕说:“我以廉洁为宝,你以玉石为宝。你把玉给了我,我们都丢失了自己宝贵的东西,不如你留着玉,我们两就都能有各自认为是宝的东西。”


这个故事,首先让我想到了——因为懂得自己,所以选择拒绝。山东王维审老师说:“在教育生活中,只有拒绝了热闹,才会有宁静的心态;拒绝了繁华,才会有朴素的坦然;拒绝了权势,才会活得轻松;拒绝了贪念,才会有生活的潇洒;拒绝了诱惑,才会有一生的坚守;拒绝了懒惰,才不至于沦为平庸。”有的老师说王老师的这段话纯属“心灵鸡汤”,而我却不这样认为。这段话中的“拒绝”,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竭力去做,就没有做不到的。恰恰,有好多老师沉迷于一种诱惑进而否定这一切。我一直相信:有付出,终究是有回报。回报需要一段时间,或者,经历一个酝酿期,方可呈现。付出和回报之间,不会立竿见影,两者之间的距离,遥遥,甚至还会遥遥,但最终是很丰满的。


我曾经在班里做过一次测试:从沙滩捡回一块青石,对全班同学说:“真正想要这块石头的,请举手?”结果,全班32名学生,只有5名学生举手。随后,我问了没有举手的几个同学,他们说:“不就是一块没有作用的青石吗,要了还等于白要。”接着,我又问了举手的几个同学,一个同学说:“我个子很矮,我把石头踏在脚下,可以增高呀。”另一个说:“可以做成一件艺术品。”朱永新说:“同样的石头,背在背上就是包袱;踩到脚下就成高度。同样的遭遇,有人哀怨,有人奋起,哀怨者得到包袱,奋起者成就高度。”


这就给我一个启迪:我要以平和地心态面对教师的要求,在对他们拒绝之前,首先,让心静下来。引导他们学会自己懂得自己,让他们自己拒绝自己,如果,每一次,拒绝这个任务,校长一个人包揽,最终,被拒绝的教师心里不犯嘀咕才是傻子。有求就要有报,这是人的一种天性,世间万事万物何尝不也是如此。狮群为了捕获猎物,有时也会残杀自己的幼崽。人的索求欲,如果处于一种对自己无知的状态下,则是特别残酷的;只有自己认清自己,该要什么,不该要什么,哪些东西可以驾驭,哪些东西难以把持,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不会主动向别人要求什么。


别人拒绝我,我也拒绝别人,每一次,我心里总会凝结成一块结石。现在看来,别人拒绝我,是因为我对自己的半斤八两认识不够,一心想着懒蛤蟆想吃天鹅肉;我拒绝别人,是因为我对别人引导不够,为啥拒绝非要让我说出来?


做一个懂得拒绝的校长,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用心引导别人,拒绝,本该属于一个人自己该做的事,与他人无关。

(本文为史录选校长原创,首发1+1教育网-雪猫的日志)

作者简介:

史录选,网名雪猫,现任甘肃省泾川县丰台镇张观察小学校长。先后荣获平凉市第一届青年教学能手,平凉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平凉市骨干教师。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等刊物发表教育方面的文章近百篇。

延伸阅读1:

我终将感谢现在努力行走的自己 

——参加全国第三届“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有感

文|史录选(甘肃省泾川县丰台镇张观察小学校长)


我已到中年本该属于沉静的时候,可,我越加疯狂的行走。我自己也不明白,如此行走的疯狂,行走的匆忙,究竟为了什么?有人也这样问我。每到此时,我便会懒懒地回答:不为什么。人,如果每次行走之前,就急于追问这个问题,那就预示着一种行走的沉重,注定,我这一辈子永远奔波在行走的路上。小时候,被父母牵着走,生怕我被摔倒;上学时,被老师拽着走,担忧我走错路;结婚后,被妻子捆着走,担心我走偏眼。于是,在人的一生中,突围行走而又不丢弃行走,将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在突围行走的旅途中,我彷徨,我纠结,我欢悦,我痛苦,无论何等的情愫,也改变不了我最初的行动。我坚持行走,或者独立,或者结伴。行走,总会给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带来喜悦,带来享受。


1

抉择,需要执着一些


回忆总是苦涩的。


2016年7月17日,身患淋巴癌的母亲因病情稍微减轻从西安唐都医院回家。18日清早,我到母亲的住处,做最后的辞别。因为,我想去湖北武穴市参加第二届“教育行走”教师研修夏令营活动。当时,大哥、大姐再三规劝我,母亲的淋巴癌已到晚期,生命离去是早晚的事,为了不留下遗憾,让我放弃这次出行。作为儿子,我爱自己的母亲,我也想陪伴母亲走完走后一程,可是,要去参加教育行走的想法是那么强烈。我纠结、难过、摇摆……我再次向医生询问母亲的病情。医生的诊断,在一月之内,母亲的生命没有多大危险。于是,在这抉择的十字路口,我依然选择了出行。家人见劝我无济于事,一个个沉默不语,就在我最后一眼看着躺在床上的、那被病痛折磨的特别蜡黄的面容时,我的泪水不由地溢满眼眶。当时,母亲已经言语不清,只是看了看我,微笑了一下。时至今日,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唯有母亲那抹微笑清晰地闪现在我的眼前,我从武穴回家之后过了不到四个月,母亲离开了人世。那次,我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不是错了,但,我相信,现在已在九泉之下的母亲是会理解儿子的一番苦心。


人这一辈子,面临着无数次的抉择,也面临着无数次的行走,要想行走的坦然和彻底,也许得忍痛割爱吧,方可成为真正的行者。武穴,我终生难忘的一个地方。武穴,真正地让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武穴,让我在中年之际,坦然地走出了属于我的又一个光华岁月,人这一辈子,需要有几次惊心动魄的沉浮,不要总认为自己老了啥也不做了或者不能做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年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这样的一种豁达的胸襟,笑对人生。有的人,看重的是财物;有的人,看重的是精神;有的人,总是畏畏缩缩,不乐意往前走一步;有的人,总是夸夸其谈以哲人自居。而要我说,身外之物不属于自我,用自己的肉体,往前挪,哪怕挪一寸,我想:这要比获得金钱、美色愉悦的多。


只有执着的抉择,才会换得一生的刻骨体验,这种执着有点残酷。

2

行走,需要坚强一些

期待总是神圣的。


教育行走,我还是把心搁在了行走的方式和感受上。行走,是免不了肉体的煎熬。从甘肃平凉到厦门,我上网查阅,总行程2400公里,随行的小张问我,坐飞机还是坐动车?我毫不犹豫地说:“坐火车。”她又说:“坐火车至少需要34个小时才可以到厦门。”我又说:“既然是行走,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亲自感受一下漫长行走过程中的艰难?”


漫漫旅程,两个夜晚加之一个白天,使我的身心始终没有停歇下来。夜晚,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什么东西,只有我的思维极其活跃,多少个日子,我没有如此地用心思考;人生会有几次,会在这样移动的时空让我久久思考;白天,透过车窗,我看到了沿途的景致,美丽的,萧瑟的,熟悉的,陌生的,空中,地上,此时此刻,我的视角不再受到任何限制而放纵的审视,我不止一次地感受到这个世界其实存在着残缺,存在着完美,这个自然充满笑和泪。一路上,我就这样看着,想着,或者,回眸周围的一切,那些平和的或者狰狞的面孔,我没有以往的那种恐惧,反倒觉得这一切是何等的正常。我终于悟出——一个人,只要用正常的心态面对一切,这个世界这个自然才会正常。


“教育行走”不同于旅行,我们为什么非要坐飞机去?“教育行走”对我们生命个体来说,就是一次历练。只有真正坚持下来的人才会真正感受到自己原来有多强大。教育行走的特别意义就在于对生命的历练而不是对生命的忍让,这一点,触及到人性最柔软最敏感的地方,这些日子,我在认真阅读每一篇“行走文字”,差不多,篇篇都有写作老师的深切的感悟,如果进一步地剖析,我们就会真切感受到这一群人饱满的教育情怀。暑假,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该停下来或者静下来?什么事也不做?我们的思维为什么不对着动的方向转移:暑假,出去走走。只有真正地走出来,你才会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有多大。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尽量给自己找些艰难,经历过一次,第二次就不那么可怕。一个人要想变得优秀,必须永远行走在路上。


3

思考,需要深刻一些

刘良华老师的讲座给我的思考:一种怪异的思维下蕴含着的确合情合理的东西。他说的有一句话“人的身体不好,那是人品不好”,这句话看似荒诞,是这样就要批判,但,仔细一想,又有三分道理。凡是得病的人,包括动物,机器,植物,那一样不是因为破坏而导致这样的病态,我听到这里,立即想到了得病如何复原的问题,刘老师接着阐述了人本身蕴藏着一种强大的复原力量,即“抗压”。这就是讲座给我的一种能量,促使我的思维不断地围着自己生命圈旋转,并且还让我找到了解决的途径,病态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抗拒,一味地依靠药物,遗憾地是会减弱自身最可贵的这种东西“抗压”,这是一种韧劲,也是一种弹力,人就要激发出这样的一种力量,才会战胜一切!

陈香吟老师的讲座给我的思考:最早知道陈香吟这个名字是源于一本名为《不乖教师的正能量——海峡两岸30位优秀教师的修炼之道》的书,30名教师的事迹,我不大记得,但是,作者我可记忆特别清楚。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大都走得是一条蜿蜒崎岖、高耸入云的路,当时,我读完这本书,不止一次地问我自己——我距离优秀还差多少?我最终能不能成为优秀教师?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教师最大的可悲就是至死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处在那个台阶,是平庸还是优秀?这本书会让我明知这一点。或许有缘,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刀哥已是老熟人,而陈香吟老师,第一次见面,人长得漂亮,又有温柔贤淑。陈老师的讲座让我第一次聆听了一位来自台湾老师的教育,仅仅相隔一海之遥,教育差异如此之大。陈老师的讲座仅仅就是一滴水,足可以隐射出台湾整个教育——思辨如何教育?以角色亲自参与的活动形式,引导每一个人的思维,这一点在大陆,特别在乡村学校是个短板。陈老师的讲座,给我最突出的是一种思考角度的启发,即思辨在平时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运用,听之,我总在想:僵化呆板的学校管理,甚至依靠权力震慑,已经远远不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陈老师的讲座给我透视了一扇窗口,一扇通向外面的窗口,即任何教育只要有思辨的成分,至少不会走歪路,因为思辨是激发活力的一把钥匙,思辨是自我纠错的一剂良药。思辨说到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修正的过程。 


张文质老师的讲座给我的思考从去年到现在,我先后阅读了张文质老师的4本书,即《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的微革命》《生命的见证》《奶蜜盐》,每读完一本书,我都会有一次接连几天的酝酿期,我在思考:我在什么地方做错了,或者,我做的事情怎么没有给孩子们带来好的东西,甚至,我抱怨自己的某些教育理念过于陈腐,就这样,我是带着刨问的心态去读张老师的书,说句心里话,的确纠正了我身上好多过激的教育行为。“教师如何写一本书”,作为任何一个教育人来说,心里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十年前,我试图把自己的一百多篇文稿做了整理,托朋友投寄给一家出版社,一则认可这么多年我和文字没有白白打交道,二则在我们这个小区域一鸣惊人,让同事对我刮目相看,结果,那家出版社很快给我回复:文稿审核通过,需要2万元的版权费。这一下子,我顿然恍然大悟——自己掏钱出版书籍,这至少证明了文稿没有多大的价值,如果是好东西,出版社不会看走眼的。从此以后,我彻底打消了出书的想法,因为,从我思想、文字诸多方面,还不足以达到免费出书的条件。这次,张老师的讲座又提及到这个话题,从我思想的角度来说,无论是自费还是免费出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出书,我们必须要为读者服务。南京柳咏梅老师已经出版了自己的好几本书,我也曾经读过她的两本书,最使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她写得“班级史记”,深深地震撼了我,“班级史记”这是她长期积累、思考鉴别、甄别特色、凸显本质的结果,加之她过硬的语文功底,才促成了这一本书。这次,柳老师送给我她自己的四本书,我好吃惊,同样是老师,她为何有如此的成果?羡慕之余,我的内心涌动的不是一种焦灼,而是一种冷静,即如何走自己的路,这一点也是张老师所倡导的。中国有句俗语,走到山前必有路,恰恰,有好多老师还在半路上走,还没有走到山前,世间之事,只要用心去做,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李晓蓉老师的讲座给我的思考:从“精彩一簇”到“人间四月”,整整五年时间,她带领的这个团队,一路行走,一路奔跑。当我开始从网络上关注她的时候,她正好在外地支教。期间,她写作了大量的支教日记,图文并茂,我不止一次地翻阅,好几次,我组织学校老师集体浏览,有老师问我:“是不是有教育情怀的老师都特别傻?”当时,我看着问我的那个老师,笑了,我说:“傻人有傻福吧!”这次,我从网络走入现实,看到了李老师以及她带领的团队成员,首次感触,有一种浓浓的正能量,这一点在我们那个地区,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从“精彩一簇”到“人间四月”的过渡,我不难看出这个团队的一种发展过程,前者,蕴含着一种“希望”,精彩一点;后者,表现的很含蓄,也很诗意,有句古语“人间四月芳菲尽”,这里,芳菲不尽,正待开放。这次,我和李老师没有过多的交流,只是用一种沉默的方式,体察她们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我希望从他们团队个体上面,搜寻到什么。这才是我和同乡最佳相处的方式。

钟杰老师的讲座给我的思考:钟杰这个名字,我早有所闻。这次,在美丽的厦门,聆听了她的讲座,果然她和厦门一样美丽而富有魅力。钟杰的讲座,笑点很多,可,我关注的却是笑点背后的东西。我感慨:原来名人出自我们身边,钟杰的人生经历,从四川到深圳,这不仅仅是地域的跨越,这期间包含着个人的爱与恨、苦与乐。尤其从她的言语阐释中,我真正地看到了一个对学生“不抛弃、不放弃” 的好教师的形象。钟杰在许多人看来,很成功,但,我从她娓娓道来中觉察出她的一种痛楚,迷茫。成功者当初是一个善于挑战自己、敢于追逐梦想的人,对此,我深深滴感到惭愧,平日里,因为某些琐事,我自暴自弃,难道我不能从钟杰的身上得到一种淡定、从容、坦然的生活态势。山东徐云栋老师和我闲聊,说“钟杰孤身创深圳,并在此立足,真是一个不简单的女人。”教育行走给于我们的就是这种充满正能量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让我们从中反思自己,这也就是我久久眷恋教育行走的主要原因。

刘发建老师的讲座给我的思考:一个研究鲁迅达十年的老师,是怎么一步步地走过来的,我始终不理解,但,他做到了。有的老师说:“刘老师坚持的好!”而我认为,这绝不是坚持的问题。坚持,如果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可以做到,恰恰,在坚持的过程中,如何创造辉煌,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执着于用心做好一件事,就已经非常伟大了,这就是刘老师给我的最好的启迪。晚上,徐云栋老师批评我,在平时阅读过程中,重视数量,不图质量。徐老师说:“专注于一年之内,读好读透几本书,读到这本书作者的心坎上去,就足够了。”这就涉及到精读,徐老师的建议也有道理,但在我看来,博览群书,也是不能缺少的。如果只读一个人的书,会把人读死;读书多读几个人的书,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刘老师的讲座对我而言,从阅读的视角上给了我好多启发。另外,刘老师讲到他寻找钱理群老师一事,我不由地想起一个词“不耻去问”,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言“执着的几次打电话,出版社也是会动心的。”凡是教师,大都薄面,尤其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面子算的了什么,好多时候,我们还是要撕下脸面,潇洒上路,何尝不是一件乐事。

涂玉霞校长的讲座给我的思考:涂校长来自于美丽的江南武穴,我一想到“大美武穴”就不由地想到了这位美丽智慧、优柔娴熟的女校长。涂校长竟然把数学玩出了“原汁原味”,这的确不容易。在眼下这个时节,好多老师崇拜于教科书,崇拜于专家,在课堂中始终没有授课教师自己的东西,一节没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的,没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孩子们会喜欢吗?我认为,涂校长的“原汁原味”的数学教学其实就是一节节生命化教学,涂校长所在的“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有个公众平台,一年来,我从上面得到了很多我需要的东西,最使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教师演讲”视频播放,我效仿了这种做法,原来,我发现在自己的身边,并不缺乏这种人才,只可惜平时,我忽视了对老师们的引导和展示的机会。学习涂校长,更多地要关注她的教育管理思想,审视她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教育情怀,涂校长,是我学习的楷模!

杨虹萍老师的讲座给我的思考:江南总是盛产才女的地方,一点不假。杨虹萍,这位来自湖北孝感的美女老师,从“一厘米的改变开始”,竟然“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春天”,在我的身边,每学年一开始,有好多老师拒绝不乐意担任班主任工作,甚至,个别老师和组织对抗,为此,我听杨老师的讲座,重点关注她是如何潜心做好班主任工作,难道这是一个责任性的问题吗?杨老师对我们讲述了自己的许多做法,“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在聆听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审问自己:老师为什么不乐意当班主任?老师为什么做不好班主任?我认为:杨老师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她把已经摸索出的班级管理经验不是拿去当做奖牌,而是从经验中获取生活、工作的快乐,享受快乐,自然喜欢。原来,我在班主任的工作方法管理中,切入点没有放在享受,总在强加,这一点,是我今后急于改进的地方。

吕云萍校长的讲座给我的思考:我数次聆听了杨东平的讲座,隐隐蕴含着这么一个教育理念:中国教育的复兴要从民办教育开始。我不知道这种理解对不对,厦门英才学校吕校长的句句凯言,陈词证明了这一点。英才学校的校徽上有两个词“爱和创造”,这就是教育的精髓。教育因爱而存在,教育因爱而繁荣;教育因创造而发展,教育因创造而幸福。几天会议,吕校长登台发言不多,但,我从平日的细节安排,足以看到了一个“细节决定成败”的校长,这次厦门之行,英才学校让我看到了中国民间教育的强大,我想:一个人,一个普通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坚持中创造辉煌,在坚持中奉献爱心,最终,会成为被人敬仰的人,吕校长,这位民办学校的校长,付出的又有几人知晓,可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的是更多的做。足矣!如今,因为体制,公办学校存在的诸多肌瘤,还需要我们敢于撞击,妥协、抱怨,只会加剧缩短我们寿命的期限,英才学校,英才团队,促使我开始以英姿飒爽的形象迎接未来。

孙明霞老师的讲座给我的思考:孙明霞老师是我入驻教育1+1最早认识的,我经常去看她写得文章,去年,我特意购买了她的一本书《只为做一个良师》,这本书我是用心读完的,这次,孙老师有用这个书名作为讲座的主题,所以,我特别留意这次的解读对我曾经的阅读又有什么样的指导。说句实话,我也不止一次的奢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良师,结果,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越来越让我觉得自己距离良师的差距很大。良师,不能仅仅的定位于“好人”,孙老师心目中的良师,不只是爱,还需要有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如果简单一点说,就是我们究竟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孙老师是生物老师,他的学生的作业,图文结合,形象生动,差点让我误认为是在讲美术课,教学不能拘泥于墨守成规,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跳出固有的圈子,尝试我们自以为优秀的做法,这一点就是孙老师给我最重要的启发。


尾声——

我还是用刀哥的一句话结束吧:教育需要独唱,更需要合唱;教育需要静守,更需要行走!每年的这个时候,在某个地区,我们这一群人相聚相知,这该是一种多么感人的场景。人的一生中,真正感动的时刻不是很多,但愿,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相聚!


(本文为史录选校长原创,首发“行走拓宽世界”)

延伸阅读2:

【校长手记】带着觉悟去管理

阅读,才是最好的“补课”!告诉孩子多多读书吧

求酬与守道

孩子这样子,我们怎么培育?

完美课堂是课堂教学最大的缺失

教学最可贵的修养贵在灵活

“中国式教育”补课

教师要谨防借责任批评学生

对教师保持沉默是校长的一种修养

孩子教育中的“对比教育”不可取

孩子的底线,碰什么,不碰什么

关于体罚,认真你就输了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