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张都现专栏】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写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
原创作者|张都现(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科研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1.家长下了班的路应该是指向回家的方向,不是牌桌,不是饭局,更不是娱乐场所。
与孩子共进晚餐,聊聊学校里的事,社会上的事,工厂里的事,乃至个人生意场上的事,对孩子都有好处,有些高中生都不知道家长是做什么的,这样的家长其实很失败,家长的打拼,家长的辛苦以及家长的不容易,应该让孩子体会家长的成功、家长的失败。
教育孩子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孩子愿意与我们敞开心扉交流了,我们才能把握孩子的发展方向,给孩子以正确的指导,有些时候,倾听也是一种尊重,孩子在与我们交流的过程中,他也会整理自己的思想,升华自己的认识,家长适时的点拨,对孩子特别重要。
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有时候孩子还没有开口说一两句话,家长一大套的理论就出来了,弄得孩子没有了兴致,我们永远要记着,孩子就是孩子,他还是成长中的人,他毕竟有他幼稚的一面,不成熟的一面,所以有时他的话我们听着不那么合适,不那么圆滑,因为成长,所以伟大,说话的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这句话对父母同样有启发意义。
2.教育孩子与种庄稼有异曲同工之妙,工作对象都有生命,需要我们精心呵护,要遵循生命的生长规律,辛勤劳作,要精心,要专业。
人勤地不懒,同样适用于教育,也适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付出才有回报,要先反思我们付出了什么?
孩子自由自在的生长,不是肆无忌惮地生长,不是无法无天的生长,更不是野蛮的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然有我们需要纠正的错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早发现、早纠正。
这几年,专家满天飞,关于家庭教育的各种流派花枝招展,姹紫嫣红,你方唱罢我登台,很热闹,教育其实就是一件很简单、很朴素的事情,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春种夏管,秋收冬藏,不违时令,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播种,浇水,培土,施肥,修枝打杈,把工作做在平时,落在实处,自然就有收成,农业生产如此,教育何尝不是如此?侍弄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需要有大学文凭,高超的学历,喝过洋墨水,摆弄过尖端仪器,教育也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很多老农民大字不识一个,也把孩子教育的非常好,大道理他讲不出来,但是至少他知道,该修枝打杈的就要修枝打杈,该给孩子提醒的就要提醒,该管的就得管,放任自流只能是荒草一片,这就是教育的规律。相反,不少高知精英白领迷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罔顾孩子的成长规律,盲目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所谓的智力开发不过是商家的炒作罢了,浪费金钱不是事,贻误孩子健康成长可是追悔莫及的。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心平气和,淡泊流年。
3.别让手机成为亲子交流的障碍。
手机无所不能无处不在,许多家长也是“手机控”,玩游戏、刷微信、上微博、玩吃鸡、看影视剧,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陪孩子重要还是玩手机重要,这本身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但在现实中,却是一个很多家长没有处理好的关系,手机已经成为小孩子争夺家长的爱的“敌人”。
平时,很多家长工作忙没法陪孩子,下了班,休息的时候,终于有时间陪孩子了,却手机不离手,宁可玩手机,也懒得与孩子互动游戏,有时候就是和孩子一起玩耍,也是三心二意,心猿意马,潦潦草草,应付公事,身在曹营心在汉。我们经常见到,有些家长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时候,陪孩子逛街的时候,甚至,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陪孩子做游戏的时候,倾听孩子谈话的时候,都时不时地低头看看手机,其实,孩子是很敏感的,他需要一个专心专注陪自己玩耍的朋友和伙伴,而不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感情,对自己一点也不关注的玩偶,孩子必然疑惑:“在父母眼里,我重要,还是手机重要?”
“手机控”首先影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阻碍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幼儿对家庭成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极有可能走出家庭寻找情感支持,或者创造不理性的行为来引起父母关注,比如接触社会青年、早恋、去网吧上网等行为,另一方面,父母天天玩手机,也对孩子形成一个不好的示范作用。
4.与孩子交流要备课,最好有点知识含量。
家长与孩子的日常交流可以很随意,但是,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与孩子谈话要精心准备,威海一中的许斐老师是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她在孩子读高三时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例如18岁成人礼、大型考试等都要写一首诗,最后精选出100首,这个月要正式出版。我们不会写诗,但是可以做点准备再与孩子谈话,否则,絮絮叨叨信马由缰不着边际的父子、母子谈话必然惹得孩子厌烦,效果可想而知。
与孩子交流也是一门学问,家长要多学习,常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如果家长的终身学习态度潜移默化影响了孩子,收获大哉!
我们要与孩子真交流,不是假交流。网上有一篇文章《14岁女孩1个月2次自杀:埋怨单亲爸爸“不听话”》,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看。
5.家和万事兴。
花儿,要开在春风里。对孩子来说,一个平安和谐的家庭最重要,家庭关系融洽,和和美美,平平安安是最大的福祉。我观察到有些离异家庭的孩子,无论与人相处,还是学习成绩,与同龄人相比,发展都要差一些。在个人情感问题上,有些小小年纪在班里有早恋倾向,寻找感情的依托,有的终生不敢找对象,惧怕家庭生活,这都是拜童年父母吵架的阴影所赐,这是后天没法弥补、抱憾终生的事情。
为了我们的孩子,请父母相互之间多一份包容,少一份争吵,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本人曾经的一个学生,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了,跟随父亲。父亲后来又重组了家庭,她与我谈起后妈的时候,总是说“那个人”怎么样怎么样。我教育她要尊重父母,尊重长者,“那个人”是阿姨,也要尊重。她反唇相讥:“她是干什么的?跟我有什么关系?”一个人天天生长在这样一种压抑的环境里也是蛮可悲的。
6.家长对孩子不要有补偿心理。
我教过的几个孩子,成绩非常差,纪律意识、行为习惯都不好,因为违规违纪多次被我约见家长,家长无一例外地讲道:孩子小的时候,夫妻双方都在煤矿工作,煤矿的管理很严格,前几年煤矿效益好,上班时间特别紧张,只能把孩子锁在家里,下班后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很短,疼还疼不过来,总觉得亏欠了孩子,所以对孩子的管理非常少,没有“管”就谈不上“理”,“管理”本来是一体的。最终的结局往往不太好,很多孩子都成了“双差生”(成绩差、习惯差)。实际上我们对孩子应该这么说:“爸爸妈妈忙,忙事业,忙工作,没有时间陪你,你要学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管好自己。”不管什么原因,对孩子不能有亏欠心理,不能有补偿心理,该管的要大胆的管,科学的管,没有人说过管孩子就是打,就是骂,棍棒教育是最劣质的教育,最无能的教育,后果最可怕的教育。
管孩子也要讲大道理,父母的责任,就是要工作,要赚钱,要养家糊口,所以孩子要多受些磨难,这没什么,我们唯一能够补偿的是把更多的闲暇时间用来陪伴孩子,而不是下了班再外出,喝酒打牌跳舞,用放松对孩子的要求来补偿严重的得不偿失的错误。
7.有些人说,我管不了自己的孩子,这是很悲哀的,你是父母,你跟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付出的最多,你尚且管不了,其他的人谁能管得了?
孩子天生是一张白纸,是我们家长赋予了他生命,赋予了他生长的色彩,赋予了他的个性,管得了与管不了都是家长教育的结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管,或者没有正确的管,到后来管不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心理学上有个行为主义流派,他们认为人的所有习惯都是强化的结果。例如一个小孩在商场大哭大闹要东西,如果家长满足了他,尝到甜头的他就会在心里建立一个联接:哭闹——得到想要的物品。家长无形之中就是强化了他的哭闹行为,从行为到习惯只需2次即可,而一旦演化到习惯的层面,再改变就困难多了。教育孩子如同种树,枝枝桠桠随时修剪,等到旁枝歧节高耸入云以后再行修剪就要伤筋动骨了,所以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也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8.不要对老师妄加指责,更不能对老师尖酸刻薄。
我一个朋友的亲戚是个体户,平时在商贸城摆摊卖文玩、挂件和旅游方面的小工艺品,尽管自己初中没毕业,却自我感觉深谙教育之道,经常自诩 “对教育不外行”,评论教育头头是道,对孩子的老师的评价甚低,经常听他讲:“(孩子的)数学老师水平太低,不会讲题,数学嘛,应该讲例题,例题还不会,能考高分?英语老师不行,不认真,英语嘛,应该当堂提问,当堂把所有的单词背过,背不过单词怎么造句;语文老师也不行,光布置作业了。”
我知道他孩子的成绩在班内倒数,他也挺着急,但是,我一直怀疑他对于老师的这些负面评价来自哪里?谁提供了信息源?估计是他的孩子。我很想告诉他,你的孩子所说的可能有一些情形是真的,但是,一个班有五六十个孩子,完全依据你的孩子确定教学定位,其他的孩子吃不饱怎么办?另外,当着孩子的面贬低老师,除了收获你自己孩子对你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崇拜外,负面影响你考虑过没有?
家长对老师尖酸刻薄,妄加议论,对学校评头品足、横加指责影响极其恶劣。孩子都有向师性,老师的权威崩塌对小孩子来说是一场山崩海啸一样的灾难,轻则,孩子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学会推卸学习的责任,重者,逼迫老师放弃了你的孩子,家长可否想过,这枚苦果谁来吞咽?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9.家庭管“教养”,学校管“学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各负其责。
我的老师,山东省教科院副院长李文军博士提出过一个重要观点:家庭教育重在培养“教养”,学校教育重在培养“学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功能要厘定清楚。
目前的家庭教育,特别是高知、精英家庭的家庭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家长越俎代庖,幻想包揽“教养”和“学养”双重任务,家长的本意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儿童,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龄受限,家长追求的教育效果总是遥不可及,这是家长焦虑的根源。比如,很多家长盲目攀比孩子早期识字的多寡,唐诗、英语会话的数量,钢琴达级,数学计算等显性指标,这就是片面追求“学养”的表现,完全背离了家庭教育重在培养“教养”的基本方向。(顺便说一句,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实,早期的识字、背诵对于智力开发没有一毛钱的裨益。)
家长越位抓“学养”,本来应该抓好的“教养”束之高阁,不少家庭造就了一批不懂礼貌、目无法纪,不懂感恩,没有责任,不服管教的“小霸王” “女汉子”,后患无穷。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不尽它给你带来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在偿还无尽的债务!
家庭教育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注重培养孩子的教养,包括爱心、尊重、责任、细节、正派、光明磊落,特别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学校抓“学养”创造条件。
10.教育者有责任首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有些人本来就是教育者,教育别人的孩子,但是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不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过去讲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把自己生病的孩子撂在家里,自己到学校上课,一直忙到放学的时候再回家,结果孩子因为耽误了救治,出现了问题,这些人被推荐为优秀教师,作为师德楷模,到各地巡回演讲。这其实是一种错误,孩子不仅仅属于你,每一朵花都属于祖国,谁都没有理由摧残任何一朵花,我从来不主张教育工作者放弃自己的孩子去教别人的孩子,蔑视生命是没有人性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我赞成一句话:教会孩子做人比教会孩子学习更重要。无才无德是废品,无才有德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才有德是上品。教育孩子要做到:不做孩子“学习的鞭子”,要做孩子“做人的向导”;不做孩子“生活的拐杖”,要做孩子“成长的榜样”;不做孩子“疏远的对象”,要做孩子“交心的朋友”。
11.家长别拿工作不当回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在无形之中模仿者我们!作家长的上进心强,工作认认真真,行动麻利,事务条理,业绩非常优秀,自然,孩子就要向这样的家长学习。有些家长本身偷奸耍滑,浮皮潦草,敷衍塞责,工作极不认真,孩子看在眼里,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超一流的孩子,很难,因为这个教师就不称职。我们干的是自己的工作,但是在无形之中,在潜移默化中也教育了自己的孩子。为了我们的孩子,自己的工作干好,至少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敬业上进优秀的榜样。
此外,家长还要注意,不要把工作上的不良情绪带进家庭,因为孩子不是出气筒。
对孩子要提出合理的要求,包括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家长要讲究礼仪,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要时刻反思自己,深刻反省,有错必纠。
如果你有大宝、二宝,你需要公平对待,具体内容参加拙文《14岁女孩缘何杀死亲弟弟》。
2018.5.5星期天
作者简介:
张都现 山东省新泰一中科研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多篇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目前系山东省教科院访问学者。
(本文为张都现老师原创投稿)
延伸阅读:
耶鲁大学跟踪研究40年, 发现1-14岁孩子的成长密码(请对号入座)
穷养儿富养女都不如好教养:这10个气质传给孩子,胜过10栋房子!
杨东平:我们的学校教育最令人痛心的是, 对孩子太狠、太敢下手
独家对话 | 杨东平:“疯狂补习”真的是一道无解的教育难题吗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教育圈兴趣部落”轻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