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部明确禁止用微信和QQ布置作业,你怎么看?

综合报道 校长传媒 2021-09-22


教育部:不得通过微信和QQ布置作业

浙江等地严禁使用学习类APP布置作业;

学校方面称电子设备和软件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近日,有多家媒体报道,教育部明确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现象。消息一出,引发家长热议。


以前,老师布置作业

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

不少老师布置作业

变成了这样



“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一则教育部针对政协委员提案的回复,让“禁止电子作业”成为关注焦点。


近段时间以来,教育部持续下达“减负令”,有关学校对学生及家长布置和提交作业的话题也讨论不断。不久前,浙江发布《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拟禁止学校使用APP布置作业,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地区。


“妈妈,我今天留的什么作业来着?”自学校老师通过微信群布置作业以来,每到做作业时间,河北省某学校六年级学生晨晨都会习惯地向妈妈提问。


不仅是布置作业方式,晨晨做作业的平台也转到了线上。


如今,电子作业对中小学生来说越来越平常,“这种方式可以让家长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进度情况,并与学校一同督促孩子完成作业。”但晨晨妈也有苦恼,APP上的趣味“游戏”总会让孩子“流连忘返”,“我担心长时间使用对视力有影响。”



政策

多地规范学习类APP使用


针对全国政协委员此前提出的《关于停止小学老师用手机微信和QQ对学生及家长布置和提交作业的提案》,近日,教育部在官网上做出回复称:明确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或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现象。


不久前的2月12日,浙江省教育厅联合多部门,发布征求《浙江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告,明确严禁使用APP布置作业。福建省也曾出台明确规定:原则上不布置电子家庭作业,确有需要的,初、高中生每日电子作业总时间不长于20分钟并向学校报备。


事实上,自去年起,儿童青少年电子产品使用就已成为监管重点。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学校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教学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



家长

担心APP不良内容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


“孩子都处在被APP包围的大环境中,一味禁止不合适。”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家长、校理事会理事长黄中表示。在他看来,信息时代成长的孩子,无法避免与各种APP“打交道”,学会健康使用信息化产品,如善用电脑搜索需要的资料,是新型人才必备的技能。


也有家长支持限制使用学习类APP。东城区板厂小学学生家长陈女士认为,APP上的一些游戏甚至不良内容,会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回归传统的纸笔作业,对孩子来说是好事。


近期,黄中对学校家长进行了一次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过半数家庭安装有1至3个教育APP,有近三成家庭有3到5个APP。APP用途方面,有76%的被调查者表示用于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59.5%的被调查者利用APP学习其他知识,如英语口语等。


对于纸笔作业替代线上形式,有43.8%的家长表示赞同,原因包括使用APP时间过长影响视力、孩子容易被APP上的小游戏吸引等。


广州日报记者了解到,在广州,老师通过微信和QQ布置作业,在小学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还是比较常见的。这种做法,多为孩子书面登记作业的补充。


吴女士的孩子正在上小学一年级。她告诉记者,孩子刚上学时,大字都不会写,老师会用图画代替文字,让孩子把作业抄在作业登记本上。朗读就画一张嘴、预习就画一本书、抄写就画一支笔。吴女士自己也觉得挺有意思的。因为担心孩子抄漏了,或者家长看不清楚,各科老师每天都会在把作业发上QQ群,方便家长对照。后来,孩子学会了拼音,开始用拼音登记作业,但是老师依然会把作业发上班群。许多家长表示,对于这种形式的“线上布置作业”,他们并不反感。“这其实是老师负责任的表现,他们不仅要写在黑板上,还要发到群里,工作量不减反增。对于线上布置作业的行为,也不应该一棒子打死。”吴女士说。


但也有家长表示,最反感老师在线上临时布置作业。家长林女士表示,孩子班上的老师经常在线上布置“临时作业”。“晚上八九点,突然就在微信群里布置一项作业,弄得家长措手不及。如果家长没有看到,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就要被老师批评。但这能怪家长和孩子么?很可能就是老师自己忘了,突然想起来就发到群里。觉得这样自己的义务就尽到了,责任就全在家长身上了。”林女士表示,倘若没有了线上布置作业的渠道,老师自己忘了,就没有办法临时布置了,也没办法把责任推到家长身上了。所以禁止线上布置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督促老师更加尽职尽责,同时为家长减负。


还有家长告诉记者,老师会在线上布置“补充作业”。“现在都要求减负,老师不敢多布置书面作业,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吃不饱,要求老师多布置一点。于是,老师就会在线上布置补充作业,让孩子们选做。现在的家长,都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谁会不做呢?”家长刘先生说。



家长们对此事各自有看法


正方观点:


首先,学校禁止学生上学带手机,要求家长尽量让孩子少接触电子产品,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有一种说法:你想毁了孩子吗,就给他一部手机吧。对于一些家长来说,手机就是孩子的洪水猛兽,一定要多加防范。如果利用微信群布置作业,就人为的制造了让孩子接触和使用手机的机会,不好。


其二,不利于小学生良好的记家庭作业习惯的养成。


一般情况下,老师们会在教室的黑板上或者电子白板上,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教师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记作业的本子,每天坚持记录下来作业。


如果教师在微信群里发布家庭作业,就会使一些学生懒得记作业:反正回家以后看手机,就知道作业了,课堂上就不用记了。


其三,增加家长负担,让简单的事情变得繁琐。


本来,教师上课的课堂上布置作业,学生作好记录,过程简单。现在,再把作业传到群里,从群中传给学生,人为的增加信息的传送环节。


一是增加教师的负担,二是学生一次次找家长确认作业,也让家长对此心生不满意。


从以上角度看,教育主管部门的做法,确实不错的。布置作业,是老师的事。记住作业并完成,是学生的任务,二者关系清楚、权责明确,不要再传手给家长过多的参与。


反方观点:


不过,许多家长认为:教师运用微信等网络媒体布置家庭作业,是通过学生家长实施的,加入微信群的不是学生本人,是学生家长。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家长很清楚学生的家庭作业是什么,有什么建议和意见,还可以通过私聊跟老师沟通,这样方便快捷的网络媒体,为何不可以运用到家校沟通、作业布置上呢?


还有家长认为,能否用微信、QQ布置作业不能一刀切,有时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比如有学校布置了四项寒假作业,要求班上的学生所有作业,都要微信上传到班级的微信群里。有家长反映,有的学生看到其他的同学已经完成了作业,也特别有紧迫感,也赶紧要做完上传到群里,学生们你争我赶,学习气氛浓厚。


有家长认为,老师布置这样创新形式的作业挺好,既能够督促孩子们每天定时完成寒假作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有家长也担心,如果禁止用微信、QQ布置作业方案真正实施的话,各个学校可能又要联合一些软件或者机构,用校讯通之类的软件来代替微信、QQ进行作业传达、成绩查询等,之前有些学校已经开始使用了。其实用微信或者QQ监督孩子或者布置作业真的没到可怕的地步。


学校

电子设备辅助教学不可避免


实际上,学校早已启动教育信息化实践。记者了解到,在不少地区的中小学校里,采用APP布置线上作业、利用微信群等布置作业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下,信息化技术及设备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有不少APP进入校园,有些从教学场景切入,有些则从作业场景切入,例如“一起作业”(后更名“一起教育科技”)“作业盒子”等。


“利用信息化设备辅助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是毋庸置疑的”,北京教科院丰台学校校长张广利表示。在不少学校老师看来,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利用电脑等智能硬件辅助教学已成为趋势,电子设备辅助教学不可避免,未来可能会更加频繁。


不过北京教科院丰台学校很少利用电子设备布置和让学生完成作业。张广利称,原因是很难保证孩子正确使用电子设备,家长也很难随时监督。“电子设备和软件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很多自制力较差的孩子以做作业为名,看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


除此之外,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几乎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微信群辅助实现“家校共育”,不少老师会利用群聊发布作业、通知等。


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争议。朝阳区某学校一位不愿具名的老师表示,通过微信群等线上渠道布置作业有利有弊,一方面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进度,帮助监督孩子;另一方面也可能让孩子形成依赖,自己不记作业,不利于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养成。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校长郝玉伟认为,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理解力、接受力不同,所对应的作业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只要有益于学生发展,各种完成作业方式都可以,不能抛开作业的作用和目的单纯谈形式。


广州协和小学校长孔祥明表示,微信群、QQ群是工具、是平台,对于老师来说,关键是怎样用好、管理好,教育部作出规范是有必要的。与此同时,每一个家长的需求也不一样,有的家长认为看微信群、QQ群是负担,有的家长又认为很有必要。“我们学校有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老师不太习惯用微信群、QQ群跟家长沟通,也不怎么在上面布置作业,有的家长还找我反映,希望老师多用社交平台,加强家校沟通,让老师把作业发上去呢。”孔祥明说。


他表示,布置作业的方式要注重学段的区分。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书写能力较弱、学习习惯还在养成中,老师通过线上布置朗读、背诵、实践作业,让家长对照、监督完成,这也是家校共育的一种方式。三年级以后,日常的作业老师可以尝试放手,让孩子独立抄写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再通过线上布置让家长对照。此时孩子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如果作业没有抄齐全,他们应该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没有完成作业,被批评的后果也应由自己承担,不应再依赖家长了。


■ 行业影响

学习类APP将面临转型


i-EDU教育产业投资人俱乐部高级分析师王妍认为,浙江省的相关意见如按照目前征求意见稿的版本实施,将对学习类APP中的工具类APP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帮助老师完成作业分发和批改”的APP。


近年来,应用市场上涌现了不少提供作业批改、自动生成试卷等服务的APP产品。“若浙江省的相关意见落地,提供相应功能的APP或将面临业务的调整。”王妍说。一方面,在线工具类APP切入场景或将向教育信息化方向转型;另一方面,在线工具类APP的业务更加丰富,习题辅导或课程培训或许会成为主要功能。


事实上,对于学习类APP监管早已有之。去年年底,教育部下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备案审查制度,“凡进必审”。


随着多项政策相应落地,王妍认为,“技术是实现教育个性化需求的一种工具,将老师从更多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针对性进行教学,有助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政府监管也是旨在规范相关APP的使用,让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如何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为教学体质增效,是长期需要探讨的命题。”


■ 专家声音

学习类APP不应禁用不如进行管理和甄别


“因为担心学习类APP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完全禁止,不免有些因噎废食。”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李维明表示。


在他看来,教育APP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随着教育信息化节奏加快,将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教育产品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目前看来,进入学校的学习类APP多以老师或教育部门推荐为主,学生自主选择空间不大。


“学校引进这些APP,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实施教学计划,而不是从学生角度出发。”李维明认为,需要从顶层设计上规范APP进校园。例如,某个地区、省市基于当地的教学情况和学生水平有规划地引进相应产品,且与各个学科的课程设计有机结合,物尽其用。


“从课堂步入社会,碎片化学习会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孩子工作和生活中,学习类APP的应用也将越来越深入。与其一味限制,不如多进行管理甄别,让更多优秀的产品为学生所用。”


多部门近期发布的“减负令”


●2017年7月


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7年中小学生暑期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有偿补课。


●2018年2月


四部门发布《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提出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等不良行为。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


●2018年8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要求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时间不得和当地中小学校教学时间相冲突,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不得留作业;严禁组织举办中小学生学科类等级考试、竞赛及进行排名。


●2018年8月


八部门联合下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学校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教学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


●2018年12月


九部门印发《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要求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你认为这样规定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呢?欢迎留言发表你的见解……


(本文根据新京报、东南早报、东南网、教育部官网、华商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梅州日报、光明社教育家等综合编辑,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史上最严“减负令”来了!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减负三十条”,你怎么看

为什么家长一边反对负担,一边反对减负?

《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火爆朋友圈!中小学减负,怎么了?

有的寒门,不管减不减负,都难出贵子!

日本教育减负30年反思:我们的孩子有没有“减负”呢?

“教育减负”是穷人孩子的海洛因

别带着误解看“减负”!听听5位专家怎么说

上帝为每一只笨鸟都准备了一个矮树枝

教育焦虑背后:学校减负最终还得学生和家长背起来

为何赢在起跑线上往往输在终点线?

郎咸平:我为什么反对教育部减负令?

杨东平:我们的学校教育最令人痛心的是, 对孩子太狠、太敢下手

独家对话 | 杨东平:“疯狂补习”真的是一道无解的教育难题吗

杨东平:我们的孩子是怎样被撕裂和掏空的

如何把孩子教好?李瑞老师现身说法倾吐肺腑之言

各个年龄段怎么去“爱"孩子,值得所有父母一看!

为什么顽皮的野孩子会更聪明、更有出息?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查看历史消息”轻松阅读更多文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