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爆款/平价/快速上新...“快美妆品牌”正抢占Z世代梳妆台

华映资本 华映资本 2019-04-12

不久前,全球第二大消费用品制造商联合利华(Unilever)在美妆界又有投资新动作,这次吸引这家超百岁老牌巨头的是一个刚刚成立9个月的美妆品牌Be for Beauty(以下简称Be),目前联合利华已经买下了这个美妆新生代四分之一的股份,看中的就是其紧跟趋势的“快”。



到底有多快?

 

Be在成立的9个月中,已经推出了三个美妆子品牌Base、Bod和Hax,并且打算在未来三年内,再推出22个新品牌来撬动消费者的钱包。虽然大多品牌现在连个概念都没有,但创始人Mark Curry称,想要永远跟紧变化,“快”才是王道。“我们几乎没法提前计划,只有当趋势显现时,以最快的速度跟进。这就是Be整个商业模式的重点。”


Be不是第一家这么做的公司,E.l.f. Comestics在2004年就提出了相似的概念,这么想的还有Winky Lux和ColourPop,他们在市场上都是以“快”取胜。



毫无疑问的是,这波主打快美妆的公司正在颠覆行业,在传统美妆行业的内部也掀起了改革风潮。雅诗兰黛和科蒂集团已经成立了内部快美妆团队,想要绕过传统以“年”为计时单位的长线产品周期,让流行产品在数月内就进入市场。这些“善变”的操作,正在成为消费者们难以抵挡的“诱惑”。


从“快”产品到“快”品牌

美妆新生代的尝试


Be:想要“快”,首先得“专注”


和传统美妆行业只快速推出产品的不同,Be想要快速推出整个品牌,公司的商业计划书也着重在每年能够推出多少品牌,而不是每个品牌所带来的收入。

 

“我们对于消费者喜欢的东西是很开放的,并且可以很快地对此做出反应。”但这个“快”也不是仅仅为了快,而是相信“整个市场是需要更好的产品的,而不是更多的产品”。

 

“现在的信息传递速度很快,消费者们想要的东西没有变多,而是变少了,但他们现在就要,立马就要,趋势的变化也如同闪电一般快。”作为Be创始人之一,Colette Newberry认为,Be就是要适应这个越来越快的速度。目前他们已经能在18周内就将产品推向市场。

 

同时,Be推出的产品也都专注在非常具体的需求上,比如说Bod制作了一系列身体护理产品,专注解决身体皮肤的问题,如20 Min Detox Bath Prep和Daily Tighten;另一个牌子Hax则专注在流行的美妆造型,推出的美妆盒是囊括了打造流行彩妆造型需要的所有产品的套装,比如The Cut Crease Kit和The Glitter Lip Kit;Base则是制作了专门解决唇疮问题的唇部产品,而不俗的销量也证明了他们策略的正确性。

 


支撑Be“快”模式背后,是流程的创新。Be建立了一个消费者与研发人员实时沟通的流程,通过线上收集消费者对于各类产品的反馈,直接传输给研发人员,这让他们能够比大型美妆品牌更早的掌握创新公式。借由这样的方式,他们也获得了一些大品牌客户,提前将需要大规模商业化的样品交给Be这一“快渠道”进行市场测试,进而根据消费者反馈再确定是否需要大规模生产,Be在这样的合作中“名利双收”。

 

E.l.f.:只有“快”才能抓住女人“善变”的心


不同于Be自诞生之日就追求“快节奏”,E.l.f. Comestics则是一个成功的转型案例。4年前,E.l.f.每年大约推出40个新产品,平均每个产品从开发到上市需要32周,2017年,这两组数据已经变成了120个产品和22周,并且推出新品的速度还在加快。



E.l.f.认为,爱化妆的女孩们其实都有颗“善变”的心,她们想要尝试各种不同的产品, 没有人会三四年只用一支口红。因此,上新快、多品类、低价是E.l.f.的特点,它的目标人群也更为年轻,甚至是学生一族。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买一支30-40美元的大牌口红,还不如买10支3美元的口红,而这也是催生E.l.f.转型进入快美妆行业首要原因。


另外,E.l.f.也练就了“快速复制”能力,一旦哪个大牌的口红颜色火了,E.l.f.的“快速复制”优势便得以凸显,他们会迅速推出相应的更为便宜的替代品。更重要的是,E.l.f.非常注重在社交媒体上的运营与传播,他们会通过各种达人网红的推荐,让年轻人们第一时间知道替代品的出现,通过扩大影响力进而增加销量。



Winky Lux:想要卖得快,供应链得快

 

另一个快美妆品牌Winky Lux的定位同样在“能够负担得起”:一管唇膏的定价大概在14美金,而眼影盘也不过二十几美金。公司CEO兼联合创始人Natlie Mackey不仅仅把Winky Lux定义为一个时尚公司,“我们还是一个潮流和有趣的美妆公司”。在这里,产品从概念到上市只需要45天,而诸如Tinted Moisturizer这类粉底液从研发到售卖也只耗费了4个月左右的时间。



为了达成45天的上市周期,Winky Lux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研究产品生产,尤其专注在如何提高中国制造商的生产力。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团队首先考虑了来自生产线的人,然后才考虑美妆产业的其他部门。为了确保产品质量,Winky Lux会对工厂进行审计,中国成为了他们的一大“根据地”。

 

“中国有成百上千家的工厂,精细制造能力很棒。当我们在和工厂接触的时候,也会要求工厂优先生产我们的产品。我们对于生产商的期待就是,在能力范围内快速生产制造。”公司CEO兼联合创始人Natlie Mackey说道。


虽然快美妆吸引了大量的人关注,有美妆行业本身的从业者,也有新入局者,但这个概念并不适用于所有品牌。尼尔森消费者洞察副总裁Jordan Rost认为:“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候,快是好的。但如果为了速度丢了信誉,就得不偿失。”在他看来,回应消费者需求方面,要把握好一个平衡点。行动快没错,但根本是质量有保障,产业链跟得上。

 

行业催变

传统巨头“脚步”加速


新品牌们都在加快脚步,也让行业内的美妆“巨头”们开始有所警惕。在雅诗兰黛旗下的美妆品牌MAC里,有团队专门研究如何推动美妆行业的速度。科蒂集团也有类似的团队,欧莱雅旗下的品牌也开始加速,比如科颜氏已经可以在9个月内就完成片状面膜的商业化了。不过公司越大,面临的因质量不过关而被投诉的风险也就越大但这依旧没组织巨头们加快脚步,入局“快美妆”。

 

MAC:节奏加快才能了解Z世代

 

MAC一直是以紧跟潮流闻名,自然对快美妆这件事极为认真。在MAC内部,已经实施Fast Beauty Pilot计划,就是要施加压力迎接挑战,改变其赖以生存了多年的复杂的流程和协议。这个项目推出的第一个产品红毯唇膏,在3月份已经上市。



团队以红毯季为灵感,在美妆艺术家Gregory Arlt的指导下做出成品,然后在奥斯卡期间宣传推出。

 

从慢到快的改变确实影响到了MAC的铺货渠道。“MAC出现的时候,Z世代还没出生。我们需要像红毯唇膏一样的产品去打入他们,然后巩固品牌形象。对于一个品牌来说,可持续性就是和新消费者打交道的能力,而不是只停留在已经是用户的人群。”MAC国际产品中心的品牌副总监Otero介绍到。



Markwins:社交媒体/电商平台,快渠道一个都不放过

 

拥有32年历史的美妆品牌Markwins,也将“快节奏”定为接下来3-5年公司的重要目标之一。市场部副总监Evelyn Wang认为,快不仅仅意味着垂直地结合产业链上的部分,还要从团队构造等水平层面进行革新。


“当社交媒体和电商成为消费的主流,品牌主得迎合消费者消费信息的速度和节奏”。彩虹高光应该是Markwins最火爆的产品,从概念产生到电商售卖一共历时4个月,上线第一天销量过万。为了这款产品的推出,Markwins建立了一整套新的规划方式,让产品的推出能够绕过大公司复杂的人事安排,减少不必要的参与人员,只关注核心生产与运营层面。


 

科蒂集团:小团队运作动作快,紧跟潮流热点

 

因开创了现代香水业而享誉全球的科蒂集团也有类似的快战略,目前科蒂集团内部有两个团队,分别负责快美妆和长期创新。

 

 

“消费者看到网红用某个产品,他们也想要,而且是以能负担得起的价格,这是快美妆趋势崛起的逻辑,也重塑了我们对于创新的想法。”负责彩妆的高级副总裁Mike Bryce认为快时尚和快美妆的逻辑类似。

 

一度在市场上很火的妙巴黎雾色唇釉即是科蒂集团旗下的产品,不同于过往产品“漫长”的研发周期,这一款打动万千少女心的产品从概念产生到问世也只用了6个月,对于大公司来说,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突破。



另外,面对快美妆趋势,科蒂找到了另外一个实现销售增长的机会。比如去年曾在社交媒体上很火的孔雀蓝色眼影,其本身就是科蒂的产品库里产品。快美妆团队在及时跟进社交媒体等潮流研究后,认为在当时的时间点适合推出产品,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将产品概念重新设定,主打个性化与年轻态势,也获得了一众年轻人的追捧。很难想到的是,这个快美妆团队仅有5个人而已。


 

从很多方面来看,快美妆和快时尚一脉相承,都是由趋势引导、具有颠覆性,且商品价格不高。但是相比快时尚,快美妆有着自己的限制条件,因为美妆品牌需要申请安全和质量证书,不能像快时尚一样进展迅速。挑战生产时间线、如何把小众需求和大众需求结合起来,都是品牌们要思考的问题。不过即便如此,美妆行业也依然正在向着“快”的大方向迈进。


Reference:https://wwd.com/beauty-industry-news/beauty-features/fast-beauty-new-business-models-cause-industry-wide-shift-1202648539/


▲ 当轻奢饰品都在贩卖美好体验:谁能是下一个潘多拉? | 华映新奇捕手

▲ 华映资本「新兴消费品牌」升级趋势报告

▲ 千禧女子消费图鉴 | 华映报告

▲ 消费升级不只买了好东西,新中产不少钱花在了“上课”上

▲ 有人在3点钟群彻夜不眠,有人在硅谷踏踏实实投资消费品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