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鹤与美方通话释放积极信号,国际合作如何实质性加强?

CF40研究部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020-09-03

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将近半年之后,中美双方牵头人首次通话——

5月8日上午,刘鹤应约与美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通话。双方表示应加强宏观经济和公共卫生合作,努力为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落实创造有利氛围和条件,推动取得积极成效。双方同意保持沟通协调。

在疫情肆虐的当前时刻,中美关系早已超越双边范畴,对世界和平、安全、稳定、繁荣意义重大。此次刘鹤与莱特希泽、姆努钦通话,为中美双方相向而行、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做出榜样。

在抗击疫情与恢复经济方面,全球各国应如何加强合作?主要经济体还有哪些政策对应空间?

近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与欧洲50人论坛(Euro 50 Group)、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共同主办“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以“疫情冲击的影响以及中美欧的应对与合作”为主题展开讨论此次交流会为线上闭门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和欧洲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位与会嘉宾针对上述关键议题展开对话。

与会专家表示,疫情爆发后,全球围绕债务延期和金融援助等方面的国际协调迅速展开,但合作瓶颈日趋凸显。

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应对疫情的财政需求远大于现有财政空间,多边金融支持无法填补缺口。另一方面,美元主导的全球货币体系难以满足全球流动性需求。国际合作缺乏实质性推进,深层次原因在于国际领导力缺位。

与会专家建议,国际社会应实质性地加强抗疫医疗、贸易开放和金融援助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深入推进全球货币体系改革。我国作为最早进入第二阶段的国家,亟需启动更积极的刺激方案,围绕企业、民生和就业需求,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度,维持社会稳定。

本文系CF40要报,执笔人为CF40青年研究员杨悦珉。


疫情影响具有长期性

全球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除中国外,一些欧洲国家也将在未来一至两周内陆续宣布解除封禁、重启经济。但有专家指出,虽然目前一些国家疫情趋稳,但若急于解封,在疫情跨季传播的可能之下,或爆发新一轮疫情。

更有专家表示,在疫苗和治疗方案出现之前,人类将与病毒共存,而疫苗的研制至少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因此,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在今明两年难以消散,甚至将持续至2022年。

从应对政策来看,许多经济体在疫情爆发后的第一阶段采取大规模的货币宽松和财政纾困措施,及时稳定金融市场,有力保障中小企业的基本生存,以及就业、民生等需求,与会专家对此持积极评价。

第二阶段主要矛盾将从供给冲击转向需求冲击,尤其是外需骤降。前期供应链中断导致市场供需关系在短期难以复原,恢复期将持续较长的时间。各国在该阶段将启动更积极的刺激政策,相较第一阶段也将耗费更多资金。

专家指出,疫情加剧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需提前防范各国央行大幅扩表后面临的各部门债务激增、通货膨胀飙升、汇率体系失衡、全球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具体来看,大量对冲资产负债表风险暴露的操作将导致汇率大幅波动,带来货币危机和通胀飙升的风险。大规模财政需求也将带来货币政策领域的财政支配现象和赤字货币化风险。

此外,全球将长期面临“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或诱发流动性陷阱问题,储蓄难以流向最有生产力的投资而将保持高度流动性,对实体经济和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有专家指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公共卫生危机如果无法得到妥善解决,或将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人道主义危机隐患,发达国家也将因此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疫情反输入、移民压力、出口暴跌、供应链断裂和债务违约等。此外,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或将呈抬头趋势。

全球领导力缺位

国际合作缺乏实质性协调

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区域多边和双边框架下的金融合作迅速展开,内容主要围绕债务延期和金融援助等方面

在全球层面,二十国集团同意从5月初至今年年底,允许最贫穷国家延期偿付高达140亿的美元债务;IMF随时准备调动其1万亿美元的贷款能力来满足紧急需求,并将各类紧急基金的使用量增加了1倍;世界银行及其他多边开发银行已宣布提供2200多亿美元的金融援助。

在区域层面,欧洲稳定机制和清迈倡议多边化已分别准备4000亿欧元和2400亿美元的信贷资金用以援助。

在双边层面,各国在二十国集团及其他框架下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其中,人民银行已与11家G20国家的央行或货币当局,以及G20外其他19个经济体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

然而,全球金融合作瓶颈也日趋凸显。

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财政需求远大于现有财政空间,多边金融支持不足以填补这一缺口。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尚未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完全调整过来,又面临疫情的冲击,财政空间非常有限。

而二十国集团除了暂停对低收入国家的债务之外,没有采取行动为抗击疫情增加更多的资源,也没有为多边发展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只是重新安排了现有资金池。

此外,IMF等多边金融机构的潜在资金缺口凸显,全球金融安全网的现有资源远远不足。

另一方面,以美元主导的全球货币体系难以满足全球流动性需求。虽然美联储已通过与其它央行建立货币互换机制网络,但这些信贷额度有限且具有临时性,机制的实施没有保障,更难应对所有危机情形。

此外,美联储法定职责的国内导向使其很少关注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危机发生时,发展中国家不仅遭受国际资本撤出压力,还将面临美元升值带来的外债违约风险。

同时,美国政府往往出于内政外交目的滥用美元特权,进一步削弱全球货币体系的可信度和稳定性。

与会专家表示,相较于企业、医疗机构等民间合作的积极有效,官方合作缺乏及时、充分的协调,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国际领导力缺位,国家之间合作信任基础不足。

一方面,美国领导全球治理的积极性显著下降,与其国内经济衰退、不平等加剧、民粹主义抬头等因素有关。11月大选将成为美国下阶段国际参与的重要变量。若拜登当选,将在国际事务上比特朗普总统更有作为。但即使如此,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建设性地参与国际事务,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领导能力和意愿将不复以往。

另一方面,近年来中美关系日趋紧张,在当前美国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双方若要形成建设性的关系,并实质性地推动国际合作,需要付出更艰苦的努力。

国际社会应加强疫情防控、

金融援助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认识到疫情防控的长期性、全球性和复杂性,下阶段,国际社会应加强医疗合作,重点关注新兴经济体疫情防控、债务可持续等问题。

第一,公共卫生合作必须在国际政策协调上占优先级。目前,国际社会在医疗领域亟需更大程度的合作,尤其在促进信息交换,加强医疗物资的生产供应、跨国流动和公平分配,以及开展治疗方案和疫苗研究等方面。目前,各国民间和研究机构之间已展开部分合作,亟需在官方合作层面有更加积极的进展。

第二,加快恢复全球贸易物流体系,尤应优先保障医疗物资的正常运输。病毒爆发后,许多国家和地区被迫暂停航班、海运和陆路运输,60多个司法管辖区限制了医疗用品的出口,一些地区还禁止从疫情严重地区进口原材料。国际社会亟需采取联合行动,促进贸易和物流的正常化,尤其应尽快恢复医疗用品及相关物资的运输。

第三,进一步加强国际社会关于债务延期和金融援助的支持力度。二十国集团债务延期倡议具有重要意义,还需要将多边开发银行、私人债权人等更多利益相关方纳入倡议。作为主要债权方,多边开发银行的参与有助于确保主要债权方的平等地位,促进主要债权国之间形成协同效应。但需要认识到,债务延期是灾难救助计划,不是债务重组计划,仍需密切关注相关国家后续偿债能力。

针对全球流动性资源不足的情况,专家建议:

第一,充分利用特别提款权(SDR)份额分配。对于大量持有美元债务的新兴经济体,新增SDR分配将有效改善储备状况、缓解偿债压力,及时稳定市场情绪。没有紧急需求的国家也可以考虑使用新分配的SDR支持低收入国家遏制病毒。

第二,鉴于全球七大区域金融安排的潜在贷款能力甚至超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必要加强相关资源的协调和统筹。

第三,国际社会应更加高效地利用国际流动资产,共同管理包括流动美元工具在内的储备货币供需调节。

第四,建立更加稳定的汇率制度。考虑到当前全球货币框架下,主要货币国服务于国内政策目标,加剧对发展中国家的外溢影响。当前亟需探索全球货币体系改革,加强制度约束。具体可考虑将主要货币锚住一篮子货币,或与一系列基本原材料价格挂钩;对全球汇率体系建立恰当的多边监督机制;对称性地改善和调节全球国际收支平衡等。

我国应采取更积极刺激方案

提高政策精准度和灵活性

鉴于第二阶段主要矛盾为需求冲击,我国亟需启动更积极的刺激方案,加强民生和就业保障,维持社会稳定。

财政政策应进一步加强主动性和精准度。鉴于当前中国债务占GDP的比例尚处低位,可考虑给予实际需求,适当提高预算赤字占GDP比重。

此外,考虑将短期刺激与体制改革、结构性改革目标结合起来。譬如中央和地方专项债务发行可结合养老、医疗、防疫等制度改革;通过对中小银行进行资本重组,增强中小银行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和服务能力;支持设立金融担保基金和特殊目的公司,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等。

货币政策需要更加灵活适度,强调就业目标。当前货币政策首要目标应从通货膨胀转向就业稳定,完善就业统计,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就业。

疫情爆发后,部分企业利用大量低门槛、低成本资金购买资管产品,下阶段需要更有针对性地阻止寻租和道德风险,利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重点领域和部门,尽可能规避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副作用。

此外,需关注银行部门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货币当局应确保银行正常借贷,而非通过放松监管要求释放流动性。

关注企业在特殊时期的生产经营困境,疏通退出渠道。鉴于境内外疫情发展仍存极大不确定性,即使融资工具充足,若出口订单取消和供应链中断局面短期难有改善,企业也不敢借贷投资。下阶段宏观政策需要与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和增长目标协调一致。

若企业因疫情导致债务违约甚至破产时,一是尽可能简化破产程序,并避免给企业持有者留下信誉污点;二是资产质量和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及时介入,特别是航空产业等,通过共同持股等形式对企业进一步提供流动性;三是避免市场出现掠夺性并购的情形。

CF40-Euro 50-PIIE
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

本次CF40- Euro 50-PIIE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包含三场专题会议,分别聚焦“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各国经济韧性”“各国货币、财政与金融政策应对”以及“危机下的全球合作应对”。

欧洲50人论坛主席Edmond Alphandéry、CF40秘书长王海明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Adam Posen致开幕词。Edmond Alphandéry担任会议主持。

在第一环节,多位与会嘉宾就新冠疫情冲击下中国、美国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经济韧性展开讨论。国际清算银行(BIS)货币与经济部门主任Claudio Borio,CF40资深研究员肖钢,荷兰中央银行行长、金融稳定委员会副主席Klaas Knot,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非常驻高级研究员Karen Dynan先后发表主题演讲。

在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CF40学术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意大利裕信银行首席执行官Jean Pierre Mustier,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非常驻高级研究员José de Gregorio发言讨论。

第二环节探讨“货币、金融与财政政策的应对”。在这一环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席经济学家Laurence Boone,美国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James Bullard,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主席Lars Feld,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发表主题演讲。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C. Fred Bergsten高级研究员Olivier Blanchard,法国兴业银行董事长Lorenzo Bini Smaghi,CF40特邀成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及资本市场部副主任何东在圆桌讨论环节发表意见。

第三环节聚焦“危机下的全球合作应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总裁Jacques de Larosière,欧洲稳定机制总裁Klaus Regling,CF40成员、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朱隽,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名誉主席、美国前财政部长Robert Rubin先后发表主题演讲。

欧洲投资银行经济部门负责人Debora Revoltella,CF40 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非常驻高级研究员Edwin M. Truman参与圆桌讨论。

此次CF40- Euro 50-PIIE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是CF40与欧洲50人论坛和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再一次携手合作。从2015年开始,CF40积极举办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活动,有效促进了中国、美国与欧洲的经济学者和监管人士等在重大经济金融问题上的理解与合作。在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旧严峻的关键时点,为中国智慧与国际声音搭建桥梁更具意义。


2015年


▲ 2015年度“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
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活动始于2015年,有效促进了中国、欧洲与北美的经济学者和监管层等在重大经济金融问题上的理解与合作。
2015年8月29日,CF40联合欧洲50人论坛及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在京举办2015年度“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50余位中美欧金融领域专家及官员就“中国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进行了深入交流,并集中讨论了全球流动性充裕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思路,中国的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热点问题。

交流会上,各位专家学者提出,全球流动性过剩局面下大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应多考虑溢出效应,且浮动汇率制度是货币国际化的关键。此外,加强各国的沟通、协调非常重要。谈及人民币国际化,中外专家一致认为,人民币加入SDR是大势所趋。

2016年


▲ 2016年度“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
2016年9月30日,CF40联合欧洲五十人论坛和加拿大国际经济治理创新中心在巴黎举办了2016年度“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中美欧经济学家就全球贸易不平衡、中国和欧洲的金融改革进展和全球货币政策协调等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讨论,并对中国及欧洲经常项目顺差增长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与会专家探讨了储蓄过度和国际收支不平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对全球货币政策的效果以及政策协调空间进行了评估,还对中国金融改革的顺序和欧洲银行业监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2017年


▲ 2017年度“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
2017年9月16日,CF40联合欧洲50人论坛以及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在北京共同举办了2017年度“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主题为“新全球化时代的应对策略”。来自中美欧的六十余位经济金融领域专家及官员就“国际经济体系建设”、“国际贸易政策”、“汇率与国际货币关系”、“中美欧三方经济关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交流会上,中美欧经济学家都对当时的国际贸易形势表达了较为乐观的态度。诸位经济学家认为,无论各国采取怎样的贸易政策,在多年来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全球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各个国家和企业的紧密联系是难以切断的。在全球贸易中,市场力量是决定性的,政治上的干扰很难动摇这种决定性因素。

2018年


▲ 2018年度“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
2018年10月26日,CF40、欧洲50人论坛和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在法国巴黎联合举行“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会议主题为“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
此次会议主要讨论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在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时面临的问题,以及这些政策对整个金融市场产生的溢出效应。与会专家分析了非常规流动性供给理论,并认为应该重点关注货币基础异常增长和零下限的实体经济传导机制利率。

2019年


▲ 2019年度“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
2019年11月8日,CF40与欧洲50人论坛、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和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共同组织第五届“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邀请来自中国、北美和欧盟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共同分析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体系和监管环境的演变,并对当前金融部门的稳健性进行评估。
围绕“应对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这一主题,二十余位经济金融领域专家及官员通过四场全体大会,共同探讨相应的政策应对。

责编:宥朗 视觉:李盼 东子
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