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中国出口是否依旧可期?

CF40研究部朱鹤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021-03-14


2020年中国出口超预期增长,为国内经济回归常态做出显著贡献,2021年中国出口是否依旧可期?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青年研究员朱鹤近日撰文表示,2021年中国出口可能面临从顺风到逆风的局面,上一阶段的支持性力量会逐步减弱甚至消失。他认为,与2009年相比,现阶段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为结构层面,即本轮经济衰退实际上是服务消费不足,而商品消费早已恢复疫情之前的水平。未来,随着疫苗逐渐普及,全球经济的复苏将主要体现为服务消费的增加,同时伴随着发达国家供给缺口的收敛——这对中国出口的带动效应不会很明显。未来还能有多大的增长空间,朱鹤认为,这取决于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能否持续改善,实际上在于财政刺激政策的退出节奏,并非经济复苏本身可以完全决定。

顺风飞翔之后,

2021年中国出口何去何从?

文 | 朱鹤

图源:网络
对任何国家来说,出口增加无外乎两个基本逻辑:外需增加或份额提升。前者是做蛋糕的逻辑,对应了全球需求扩张;后者是分蛋糕的逻辑,对应了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新冠疫情对中国和发达国家产生了差异化的影响,发达国家出现显著的供给缺口,而除中国以外的新兴经济体生产能力均受到了疫情冲击,以致无法弥补该缺口。与此同时,中国快速复苏的生产和缓慢复苏的消费拉开了国内的总需求缺口。
两相结合,中国出口增速快速上行,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实现V型复苏的重要引擎。在出口带动下,工业企业现金流快速改善,制造业投资增速随之反弹。得益于强劲的出口和稳健的房地产投资,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出现了快速复苏,且在11月出现加速上行。
出口是理解2020年中国宏观表现的重要线索,更是影响2021年中国宏观表现的关键变量。目前,市场普遍对2021年的出口形势比较乐观,主要理由包括:全球经济复苏带动的需求扩张、疫苗普及后全球供应链的恢复以及中国在前一阶段积累的出口竞争力。这些理由似乎都能成立,但还有不少细节值得推敲和斟酌。
本文的结论表明,与2009年相比,现阶段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为结构层面,即本轮经济衰退实际上是服务消费不足,而商品消费早已恢复疫情之前的水平。未来,随着疫苗逐渐普及,全球经济的复苏将主要体现为服务消费的增加,同时伴随着发达国家供给缺口的收敛。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财政政策在2021年也会减弱甚至退出,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能否稳定在当前水平,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些都意味着前期推动出口走强的边际力量都在减弱甚至消失,上半年出口或许会受益于低基数,同比增速表现不会太差,但实际出口的表现取决于疫苗发挥作用的时间和发达国家财政政策的力度。


一、出口增加的两个基础逻辑:做蛋糕和分蛋糕

对任何国家来说,出口增加无外乎两个基本逻辑:外需增加或份额提升。前者是“做蛋糕”的逻辑,是总量效应,即伴随全球需求扩张每个国家的出口都会受益。做蛋糕后者是“分蛋糕”的逻辑,是结构效应,即出口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会获取更多的贸易份额。两种效应有时会互相叠加,推动出口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较高的增速;有时又会互相抵消,最终结果取决于哪种效应更强。
2000-2008年,中国享受到全球化的红利,做蛋糕和分蛋糕两个逻辑都在发挥作用。一方面,这一时期是全球经济持续景气的阶段。全球总需求扩张、国际分工深化等因素都带动了国际贸易的扩张。
我们用世界出口金额/全球GDP来衡量全球贸易扩张的速度,如图1所示,1980以后全球出口占GDP比重先下降后上升,到2000年才回到1980年的水平。2000-2008年,全球出口占GDP的比重快速上升,并于2008年达到历史高点。
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需求增速超过国内产出增速,中国则相反[1]。最终的结果就是,中国弥补了发达国家的供给缺口。两方面因素共同驱动中国出口增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持续增加。
图1:世界出口金额/全球GDP(1980-2019)
图2:中国出口/全球出口(1981-2017)
我们还可以将中国出口增速简单拆分以观察两种效应的力量。给出以下恒等式:中国出口增速=世界出口增速+(中国出口增速-世界出口增速)
上述恒等式将中国出口增速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代表总需求扩张带来的出口增速,第二部分代表份额增加带来的出口增速。显然,这种划分相对粗糙,但可以帮助我们观察这一阶段的基本事实。如图3所示,2000-2008年间出口增速的两部分都足够高,表明两种效应确实是在共同发挥作用。
图3:衡量中国出口增速(1980-2018)
如果出口结构保持稳定,或者导致出口结构持续变化的逻辑保持稳定,那么对出口的判断就可以做线性外推和历史类比。例如,2000-2008年间,全球经济持续景气且发达国家需求扩张速度高于国内产出增速的大逻辑不改变,则中国出口的增速就会大概率保持较高水平,全球出口份额占比也会持续增加。
同理,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因此在疫情暴发初期,市场对中国出口的表现普遍悲观。当时一个普遍的做法是参照2009年的情形,推断2020年中国出口的表现。2009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衰退,当前中国出口同比下降16%。如果2020年经济衰退程度至少跟2009年处在同一个量级,那么中国出口的降幅也应该在10%左右。
市场猜对了开头,却没猜对结局。全球经济确实陷入了衰退,全球贸易衰退程度甚至超过了经济衰退程度,但中国出口增速迅速企稳并快速增长,成为全年最超预期的宏观现象。之所以市场在疫情初期会对出口出现普遍的、系统性的误判,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没有考虑到、或者说没有足够重视结构效应,即中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显著增加。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疫情会导致如此显著的结构效应,以至于可以对冲掉同样显著的总量效应?


二、疫情冲击的差异化表现:对发达国家是供给冲击,对中国是需求冲击

现实中,经济结构往往会面临各种类型的冲击,有些冲击会影响到结构并诱发逻辑变化。要回答疫情如何导致结构效应,首先要对疫情的冲击类型进行界定。这是理解当前中国出口表现的基础,更是判断未来中国出口方向的关键。
不同国家应对疫情的策略存在非常大的差异,这导致疫情对不同经济体的冲击性质完全不同。对中国而言,得益于快速控制疫情的防控措施和相对克制的宏观政策,生产迅速恢复常态。但是,受制于收入的缓慢增长,国内消费的恢复速度比较缓慢,因此疫情的影响最终体现为国内需求冲击
发达国家正好相反。出于各种原因,发达国家始终没能有效控制住疫情的扩散,国内生产体系受到了显著影响。疫情对发达国家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疫情会影响到企业生产,包括出于员工健康的停产和半停产、因现金流不足引发的企业倒闭等。二是供应链系统的紊乱,疫情对服务业造成了显著影响,发达国家的物流体系面临巨大挑战。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制约了发达国家供给能力的修复。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特别是通过财政政策直接向国内居民部门发放补贴,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上并未减少,因此疫情的影响最终体现为国内供给冲击。
图4:“双缺口”带来结构效应
总结一下,新冠疫情对中国是需求冲击,形成了需求缺口;对发达国家是供给冲击,形成了供给缺口。“双缺口”带来了结构效应,推动中国出口快速增长。这就是2020年中国出口的故事。
这在中国同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中得到了最清晰的验证。美日欧三个经济体占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是影响中国出口最重要的变量。疫情以来,中国在这些国家的进口份额占比与相应国家的供给缺口变化在节奏上高度一致。2020年二季度,欧美日经济体均出现了巨大的供给缺口,来自中国的进口占比也迅速增加。其后,欧盟的供给缺口快速收敛,但美国和日本的供给缺口收敛相对缓慢。对应的结果就是,中国占欧盟进口的份额显著下降,不断向去年同期水平收敛;而中国占美国和日本的进口份额则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且显著高于去年。
图5:美日欧是影响中国出口的最重要变量

可以设想,随着疫苗逐步发挥作用,发达国家供给能力的修复会加速,带动供给缺口收敛。随着发达国家供给能力恢复后,中国的出口份额将恢复常态。如果考虑到逆全球化和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中国出口占比可能还是会回到占比下降的通道,长期看不会持续增加。

同时,本轮全球贸易萎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际供应链紊乱导致的生产端萎缩,而不是需求端的萎缩,中间品贸易的萎缩程度显著大于消费品。因此,虽然疫苗普及之后很可能看到全球贸易的改善,但这种改善主要体现为生产层面,即国际供应链恢复正常带来的贸易额扩张。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中国中间品的出口,但具体效应有待观察。整体来看,结构效应会由正转负,这是2021年压制中国出口的主要力量。


三、服务消费驱动的全球复苏很难拉动出口继续增长

疫苗会在改善供给的同时也改善需求。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是大势所趋,在总需求改善的情况下,总量效应会不会开始发挥主导作用,并对冲到结构效应对出口的负面影响呢?这是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观点,也是市场普遍看好2021年出口的主要依据。
这种观点忽略了本轮衰退的特点:疫情对服务消费的影响要显著大于商品。而发达国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保住了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非对称效应。中国出口中增长最快的仍然是终端消费品,而非中间品,目前,美欧日的商品消费已经超过疫情之前的水平,以GDP增速反映出的经济衰退主要来自服务消费的萎缩。
因此,后续全球经济复苏主要推动力是服务消费的复苏,这对中国出口的带动效应不会很明显。更准确的说,总量效应实际上已经发挥作用,2020年三四季度是发达国家零售快速复苏的阶段,也是中国出口增速快速增长的阶段
未来还能有多大的增长空间,取决于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能否持续改善。这一点实际上取决于财政刺激政策的退出节奏,并非经济复苏本身可以完全决定
我们还可以跟2008年的情形对比来说明当前的状态。如图6所示,2008年发达国家GDP增速与零售同比都出现大幅下降,且零售的跌幅要大于GDP。随后两者开始相对同比的缓慢复苏,到2010年两者增速才回到2007年的水平。
在本轮衰退中,零售增速的降幅要小于GDP,且得益于国内财政政策的支持,零售增速在三季度就已经超过去年同期的效应。如此快速的恢复显然可以排除基数效应。而GDP的复苏显著弱于零售复苏。如图7,美国是更典型的例子。2009年商品消费的衰退程度显著高于服务消费,本轮商品消费的衰退显著低于服务消费,2020年三季度个人商品消费的同比增速接近2006年以来的高点。
图6:发达经济体零售同比增速小于GDP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经作者自行计算    

图7:本轮美国商品消费衰退显著低于服务消费

数据来源:wind,经作者自行计算                            


四、结论

回顾2020年,中国出口实际上同时获得了两种力量的加持。二季度的出口企稳靠的是结构效应,三四季度的加速上行是结构效应和总量效应同时发挥作用。
2021年,随着疫苗普及,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端的复苏以及服务消费复苏。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商品供给缺口收敛会制约出口的改善,而发达国家商品需求已经超过疫情之前的水平,继续扩张的空间已经不大。
在全球经济普遍改善的背景下,各国财政政策面临退出,目前在边际上已经明显减弱。此时,发达国家的商品需求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两种恶化情况。一是前期商品需求快速扩张中有一部分是超额消费和一次性消费,这部分需求在2020年已经释放出来。二是财政刺激退出后,如果经济恢复速度不及预期,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反而可能下降。
综上,2021年中国出口可能面临从顺风到逆风的局面,上一阶段的支持性力量会逐步减弱甚至消失。疫情之后,我们在浙江调研了几家制造业企业,了解出口形势和制造业投资的变化,企业家跟我们说了一段话:
“其实我们都知道2020年的出口订单暴增是不可持续的,也知道2021年某个时候,订单或许要减少一半,只是到底什么时候会发生还不清楚。只希望我们自己能在这之前早做准备,把国内市场开拓出来,要不然可就难受了。”

[1]至于中国为何会出现如此高的需求缺口,或者说如此高的储蓄率,学界有很多经典研究,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责编: 瑟瑟 视觉:李盼 东子
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