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总量】中高端制造强于低端:科创的力量——中国经济的几个背离思考4
【注:微信公众号文章推荐规则近期改变,如您想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请将公众号添加星标】
本公众订阅号为海通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方向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唯一发布信息的平台,从未以荀玉根个人姓名开通过任何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核心结论:①从出口、工业增加值等维度看,我国出现新能源、通信等中高端产业发展加快,而纺服等低端产业优势削弱的结构分化。②分化背后是我国经济驱动力在转变,可能类似美国1980年代,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支撑产业升级。③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或正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数据、算力、算法等是核心。
中高端制造强于低端:科创的力量
——中国经济的几个背离思考4
当前欧美发达国家积极鼓励本国高端制造业发展,且我国在芯片、发动机、数控机床等领域仍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高端制造业正面临越来越大国际竞争压力。但从近期的出口和工业生产结构等维度来看,我们可以观察到部分新能源、信息技术相关领域制造业正快速崛起,而纺织制品等低端制造业优势有所削弱。我们前期已通过系列报告对当前中国经济出现的一些新的“背离”或“分化”现象进行剖析,本文是该系列的第四篇,将对我国中高端产业向上,低端产业优势削弱这一结构分化进行分析。
1. 背离现象:中高端产业向上,低端优势削弱
随着我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与发达国家的重叠度提高,我国高端制造业向上攀升难度将加大,叠加逆全球化背景下欧美积极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本土,我国高端制造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在加大。但在总量和产业的视角下,我国部分中高端产业发展仍呈现向上趋势,而前期具备优势的低端产业有所削弱。
中高端产业向上的势头正好,中低端产业优势削弱的迹象初见端倪。从出口角度看,外贸产品从原来的中低端逐步迈向中高端。产品结构上,“新三样”取代了“老三样”,对我国出口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大。回顾2022年,以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122.1%、62.9%、79.2%,拉动出口整体增长1.7个百分点;而以服装及衣着附件、家具及其零件、家用电器为代表的“老三样”出口同比增速仅为2.9%、-5.4%、-13.3%,对出口整体呈现极大拖累。这种外贸出口主打产品的“新旧之变”在今年仍在持续演绎。作为外贸增长新动能,今年上半年,“新三样”出口表现十分亮眼,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163.8%、10.4%、58.1%;而“老三样”外需则持续滑落,服装及衣着附件、家具及其零件、家用电器同比负增长,增速分别为-5.9%、-1.0%、-2.0%。产品类别上,受外贸新旧动能变化的影响,机电产品出口增速显著高于劳密产品,成为出口主力。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6.66万亿元、同比增长6.3%,占出口总值的58.2%;出口劳密产品1.97万亿元、同比增长0.04%。
从工业增加值看,产业结构加快向中高端、新技术产业靠拢。就中高端产业而言,一方面,中高端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增长。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2年的15.5%和31.8%。另一方面,我国高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远高于低端制造业。2022年我国电气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1.9%,高于制造业整体的3%,也高于纺织服装的-1.9%、家具制造的-6.7%。今年1-6月,我国高端制造业依然表现亮眼,电气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5.7%、运输设备为8.0%,高于制造业整体的4.2%,也高于纺织服装的-8.2%、家具制造的-10.2%。
从产业发展来看,中高端技术产业链具备全球竞争力,而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外迁加速。就中高端技术产业链而言,我国在新能源产业链、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利、应用、市场规模等方面逐渐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新能源方面,以电池环节为例,据澎湃新闻援引SNE的统计,22年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达37%,而松下、LG等海外电池企业市占率却逐年下降。通信方面,从5G基站建设情况来看,中国5G网络覆盖持续推进,根据世界互联网大会援引中国信通院数据,截至23/05,我国共建成5G基站264.6万个,全球占比高达60%。
而我国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生产要素成本上升、逆全球化思潮、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有外迁的趋势。由于我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多数集中于投资周期短、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因此,我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可窥见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外迁进程。2010-2021年,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制造业直接投资规模由4.86亿美元增加至86.20亿美元,制造业直接投资规模占我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规模的比重从11.0%上升到43.7%。
2. 背后原因:科创成为产业转型的重要动力
中国中高端产业向上,低端产业的优势有所削弱,这背后是我国经济驱动力转换,产业结构升级逐渐演进。借鉴1980年代美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历史,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
科技创新支撑1980年代美国产业转型升级。1970年代粮食危机和石油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滞胀泥潭,对美国钢铁、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也造成了巨大冲击,美国钢铁业全球市场份额从1960年的26.8%降至1980年的14.2%。面对美国国内的困难局面和国际上的激烈竞争,1980年代美国宏观、产业、金融政策三箭齐发,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转型。政策支持下,美国研发总投入不断增加,企业成为科研投入的中流砥柱,企业R&D投入经费从81年的359亿美元增长到95年的1109亿美元,企业R&D投入占美国全部R&D投入的比重从49%上升到60%。巨额的研发投入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信息技术产业中半导体、路由器等硬件设备技术不断革新,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渗透,逐步应用到其他行业。随着科技渗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其他创新活动的产生,美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增加值从1987年的1613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6329亿美元,信息技术产业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4%增长到6.2%。在美国传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衰落的时候,信息技术产品为美国打开了新的市场,1994-2000年,美国半导体产品出口总值从252亿美元增长到600.79亿美元。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且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设备的更新等对传统行业进行了改造,提高了传统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应用成为了80-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美国GDP增速中枢从1970-80年间的2.9%上升至1981-2000年的3.4%。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重视技术进步的力量。回顾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其背后的推动力是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这正符合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默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罗默认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行为将促进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人力资本投入和政策支持能够有效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我们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来观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根据格罗宁根大学测算的各国全要素生产率(不变价,2017年=1)数据,可以发现1970年代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在0.8附近波动,而在1980-2000年间美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之后,全要素生产率从1980年的0.78上升至2000年的0.91,推动了长期经济增长。
从宏观背景的角度出发,当前中国与1980年代美国相似,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这也正是近年来我国中高端产业向上,低端产业的优势有所削弱的背后原因。结合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才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不竭动力源泉。根据格罗宁根大学测算的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不变价,2017年=1)数据,2010年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陷入瓶颈,当前我国更应重视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技术进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激发长期经济增长动能。目前来看,我国发展科创已经在政策、人力资本等方面具备坚实的基础。①人力资本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我国工程师红利正在取代人口红利,工程师红利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将逐渐显现。教育部预计202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为1158万人,若以2020年比例(STEM专业毕业生占比62%)推算,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相关专业)毕业生数将超过700万。②政策方面,我国已经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今年3月机构改革提出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强化中央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
3. 未来重点:抓住人工智能技术浪潮
自十八世纪步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至今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分别是十八世纪60年代至十九世纪中期,以蒸汽机技术引领的机械化革命;十九世纪70年代至二十世纪早期,以电力、内燃机等技术引领的电气化革命;二十世纪40年代至二十世纪末,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引领的信息化革命。回顾此前三次技术革命,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推动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根本动力,大国崛起也都是抓住了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的著作,当前我们正处在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中,这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和地缘格局变化。
人工智能或将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类似1980年美国,我国已经处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关键阶段,更需要重视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站在当下,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凭借其良好的通用性和泛化性,正显著降低人工智能的应用门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大规模落地,人工智能或将成为科创赋能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根据新华社报道,人工智能应用ChatGPT在推出仅两个月后月活用户已经突破1亿,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应用,拉开了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产业蓬勃发展的新篇章。AI浪潮下,海外科技巨头已经率先布局,2023年2月,Meta组建开发团队专攻生成式AI技术,并计划加大投资推进人工智能;亚马逊宣布与Hugging Face开展合作,提供先进技术工具以加速开发创建生成式AI;谷歌进一步将人工智能明确作为公司核心优先事项,并于3月推出AI聊天机器人Bard对标ChatGPT,并寻求进一步完善其功能。国内科技巨头也不甘人后,腾讯长期投资机器学习领域并持续拓展模型训练的广度和深度,并拥有大规模云基础设施,混元大模型亦实现了迅速优化提升;3月百度推出“文心一言”,旨在打造中国版“ChatGPT”,未来百度还计划将其多项主流业务与文心一言整合,如搜索、智能云、Apollo自动驾驶等。谷歌、百度等科技行业巨擘纷纷入场布局人工智能,或意味着新一轮科技变革或将加速到来。
我国应抓住AI产业发展机遇,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核心领域。正如我们前文所言,现象级产品ChatGPT的诞生标志着当前人工智能已从1.0时代走向2.0时代,新一轮科技变革或将加速到来。那么在席卷而来的人工智能浪潮中,有哪些重点发展的领域呢?
数据、算力、算法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基础要素。①数据:数据是训练和优化人工智能系统的基础,大量、高质量的数据能够提高模型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数据可以来自互联网、物联网设备、企业数据库等,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人工智能提供了进步基础。当前我国在5G技术赋能下,万物互联逐步演进,根据科学网援引IDC的数据,国内数据量增速更快,预计2018-2025年间CAGR达30%,我国数据量占全球数据量比重从18年的23%上升至25年的28%。阿里、百度、华为等企业在大数据领域都有布局,产业基础雄厚,工信部提出25年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达3万亿,21-25年CAGR约25%。②算力:算力是AI大模型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AI正从单模态向多模态演进,将使用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多种数据进行训练,将进一步驱动算力需求爆发。根据IDC&浪潮信息发布的《2022-2023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预计2026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1271EFlops,22-26年期间CAGR达47.6%。但我国在AI芯片等领域还有明显短板,根据前瞻经济研究院、Jon Peddie Research,全球GPU芯片基本被英特尔、英伟达和AMD垄断。根据亿欧智库,预计23-25年我国AI芯片市场规模复合增速达31%,我国需抓住AI产业发展浪潮,重点突破人工智能芯片,提升人工智能算力的规模和实力。③算法:算法是实现人工智能的重要途径,是挖掘人工智能的有效方法。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在人工智能算法框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根据电子产业信息网和赛迪智库,Google、亚马逊、微软、IBM等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布局算法框架,抢占技术和市场先机,开发开源了TensorFlow、MXNet、CNTK、Caffe等一批主流人工智能算法框架。我国应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算法框架,抢占核心技术的制高点,率先建立起以人工智能算法框架为核心的生态圈,从而占据长期有效的竞争优势。
得益于AI技术的发展,AI的商业化应用场景或将逐渐落地。其中,自动驾驶或将首当其冲:AI加持下,自动驾驶技术在环境感知、精准定位、决策与规划、控制与执行等方面实现了突破性提升;北京、上海、武汉等地也陆续开展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试点,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明显提速。未来AI的商业化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入,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2025年人工智能带动的相关产业规模将达16648亿元,21-25年期间CAGR超过20%。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新技术发展和应用速度低于预期。
附录-总量类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1、《高风险资产更优——23年中期大类资产配置展望-20230712》.
2、《M1与M2背离的剖析及对资产价格的启示-20230706》
3、《未来可期——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展望-20230626》
4、《出口的区域和行业分化——中国经济的几个背离现象3-20230617》
5、《为何狭义财政支出增速高,但投资未及目标?——中国经济的几个背离思考2-20230610》
6、《高货币、低投资的原因和出路——中国经济的几个背离思考1-20230608》
7、《中国消费的韧性:没有日本式资产负债表衰退-20230506》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名称“股市荀策”,微信号“ht_strategy”)为海通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团队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欲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须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团队对本订阅号(名称“股市荀策”,微信号“ht_strategy”)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团队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团队官方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