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A说丨看《活动变人形》,如同“噩梦”一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老炮张学军 Author 锦瑟华年001

8月20-21日在北京,8月28-29日在广州,王蒙同名小说改编舞台剧《活动变人形》首轮演出圆满结束,收获大量好评,送上张学军的一篇剧评,一起重温这出好戏!


看戏多年,未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太累了,不过就是一部戏,看得人身心俱疲。前几天,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话剧《活动变人形》演出结束后,原著王蒙先生登台,笑着说有点儿对不住大家,让大家陪着他做了一晚上的噩梦。确实是噩梦,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是这样的,那么他早就该结束了。不过,王蒙先生还说,那样的噩梦不会再有了。这句话我有点儿不敢苟同,时代变了,人性变不了,倪吾诚家里的悲剧依然免不了还在上演,就在这个时代。



现在看戏或者观剧的人中大体分为两类人,一拨儿是原著粉儿,一拨儿是白丁儿。前者忠实于自己理解的原著内容,相比一般观众他们对故事情节逻辑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带着满脑子的问号和好奇走进剧场,看看戏剧工作者到底是如何将他们喜欢的原著进行二度创作搬上舞台的;后者则是对原著一无所知,最多是在网上看一下剧情简介或者相关新闻,他们就是想看一部新戏。而我则属于后者,事实上,王蒙先生的《活动变人形》在我上学的时候就听说过,在现代文学的考试题里也会出现,但遗憾的是小说却从来没有读过。


起先是在网上搜索了《活动变人形》的百度百科,里面的简介是这样说的:“该小说以倪吾诚的儿子倪藻作为语言学家于1980年出访欧洲,拜访父亲当年的朋友开篇,回叙几十年人间沧桑和倪吾诚的一生经历,从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概括了数十年间中国的历史风云和社会变迁,反映了生活的形形色色及其本质的诸种矛盾,揭示了民族性格中的痼疾,以及长期以来积淀的陈腐观念。”如果单独看这样的文字,我是不会对这部戏感兴趣的,因为主题太过沉重。如果说,这是一部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家庭战争大戏,我想很多观众都会趋之若鹜的。事实上,我的理解是对的,就是一个男人确切的说是一个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如何试图以一己之力改造自己的妻子以及身边家人的思想观念的故事,不过最终他以完败告终,他短暂的一生其实就是一场噩梦。跟着他一同经历噩梦的,以前是捧着书的读者,这一次是坐在剧场里的观众。


倪吾诚是一个封建地主家的后代,赶上反封建新思潮的时代,他向往外面的世界,他向往有一个他理想世界的人生,于是他要出去。但是他的一生注定要毁在女人的手里,先是他那位冥顽不化的母亲,因为抽大烟的老爷临死前只留下倪吾诚这一根独苗,她希望儿子延续香火为倪家开枝散叶,这样就算她死了也对得起祖宗。她受人蛊惑,试图用一杆烟枪和一个媳妇收住想要革命的儿子的心,结果差一点要了他的命。无奈之下,母子各退一步,母亲答应儿子留洋,儿子答应母亲先娶了会识字、不裹脚的媳妇。倪吾诚是善良的,他并没有像那个年代很多逃脱父母包办婚姻那样抛弃发妻一走了之,而是在学了洋文之后依旧回归故里。向往理想幸福生活的他有一个执念,他希望用自己学到的所谓的新思想新知识改造家人改造社会。不过,这完全是他的一厢情愿,他的噩梦从一踏进家门就开始了。
如果说,倪吾诚的母亲为他打开了通向噩梦的通道,而用噩梦毁掉他的则是与他斗争了十余年的另外三个女人——他的妻子姜静宜、妻姐姜静珍还有他的丈母娘。妻子姜静宜虽说断文识字还解放了缠足的小脚,但是她的脑子跟她的祖辈没有丝毫区别,一心只想着多生孩子,勤俭持家,恪守妇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木头我也得守着”,这是她的信念。按理说,在那个年代这个女人没毛病,而且是个好女人,但她不是倪吾诚盘儿里的菜。在他的想象中,他希望把媳妇儿改造成喝咖啡牛奶吃冰激凌还会唱歌跳舞的“新女性”,可在姜静宜的眼中,“一天刷两次牙挺着胸走路,那是窑子里的玩意儿”。本来两个人的思想就是水火不相容,马勺碰锅沿儿的吵架拌嘴能成家常便饭,再加上来家里为姜静宜撑场子的岳母和大姨子,这一个屋檐下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斗争是免不了的。他们的斗争从倪吾诚的岳母随地吐痰开始,他骂她龌龊,于是姜静宜逼着丈夫下跪道歉,这一跪开始他与她们长达九年的争斗。夫妻俩面对面的互掐,岳母和大姨子又从旁出谋划策火上浇油,这个家被搅得闹得鸡犬不宁,上演了一幕幕婚变、自杀、出走的闹剧和悲剧。


其实,如果说成人世界的斗争还能让倪吾诚容忍甚至苟活,但是这个家里女人们的"恶习"竟然要传给下一代——倪藻和倪萍身上,而且那些陋习已经在他们开始成长的身体和大脑里萌芽和成长,这是让倪吾诚感到心寒和恐惧的。尤其是当倪家另一个孩子降临后,倪吾诚更是觉得生而无望,于是选择了轻生。倪吾诚是悲剧的,他的一双儿女同样是悲剧的。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给他们的相互撞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他们无所适从,他们没有判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尤其是女儿倪萍,她是一个心底善良的乖乖女,她希望所有人和善幸福快乐,但是所有的好事儿跟她没关系,所有的坏事儿或者埋怨都放在她身上。接近戏的尾声,她终于爆发了,在大年三十开始一场撕心裂肺肝胆俱裂的大哭,哭的观众都有些心悸,在弟弟倪藻的记忆中,“姐姐的哭是哭死自己哭死全家的哭”。小姑娘的遭遇,令人想起最近网络上那封因家庭不幸导致自杀的十四岁小女生的遗书,那字里行间仅有十四年悲惨短暂的人生竟仿佛历经了七八十年的一辈子,她选择自杀是逃脱和解脱,而剧中小姑娘倪萍却以那种“哭死全家的哭”作为反抗的方式,竟然得到了一丝丝的尊严。剧中,有一段戏精彩而又绝对是全剧的痛点和泪点,那是倪吾诚和倪藻父子俩斗拳的环节,父亲的泪,儿子的泪,父亲的笑,儿子的笑,都无不戳中观众的心,这是一种人人心里都有的孤独和远离人群的痛。

  

这部戏组成了一个异常强大的创作班底,原著是王蒙先生,编剧是曾创作话剧《蒋公的面子》《繁花》的90后编剧温方伊,导演是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李伯男,加上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灯光设计邢辛、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舞美设计刘科栋,这个强大阵容为这部戏的成功提供了基础保证。其他的也不必说了,就想说说我非常很欣赏的舞美,刘科栋的设计果然是出人意料。说实话,一开始我还真有点不适应这个舞台,六角转台,几面墙壁,五个场景,几个长袍马褂的工作人员扶着墙转换场景。随着剧情的深入,方知道这类似旋转木马的舞台的妙处。从场景一到场景二毫不违和的贯穿起来,剧情的连贯没有幕间,剧中人与观众的情感和情绪也都毫不停顿的一气呵成。就连那几位时不时地出场推动旋转舞台的工作人员也愈发的与剧情毫不违和,因为他们的角色绝不仅仅是“检场”的工作人员,他们更是剧情的看客、推动者与旁观者,或者道德层面的审判者。正是因为主题和剧情过於沉重,三个小时不停顿没有中场的演出,观众心中那块压抑的石头随着剧情愈加的沉重,以至于临近终场近乎窒息。难怪有观众感慨,看这部戏,三个小时如同过完了倪吾诚的一生。我理解中的“旋转木马”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倪吾诚身处的残酷的现实世界,同时也是他理想主义的精神世界,二者在同一个戏剧空间里形成鲜明的对撞和冲击。

这两年的话剧舞台上,启用有名气的大演员或者演艺明星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一个作品出来还是要面对市场面向大众,名气就是票房嘛。不过,这部戏不然,他们不追流量,而是选择是实力派演技派,他们用最好的演员带来一部好戏。在这里很想说说剧中几位非常优秀的演员,尽管我不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但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他们演的是真好。他们的表演真实自然,台词功底深厚,倪吾诚和与他有关系的四个女人——母亲、岳母、妻子姜静宜、大姨子姜静珍甚至那个只出场两次的爱嚼舌头根子的邻居“热乎”,每个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个性表现都被活脱儿的展现在舞台上。他们演的那么自信,演的洋洋洒洒,演的自由自在,看得观众从心里叫着过瘾。还有那俩孩子倪藻和倪萍的扮演者,后来知道他们并非是两个儿童演员,但是他们的表演很见功底,他们扮演的十几岁的少男少女毫不做作而且极具爆发力。当然,必须要感谢王蒙先生笔下生辉的文字,那些个精绝曼妙的对白和极具烟火气的风味语言得以让演员们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部戏的名字和那个舶来品的玩具读物“活动变人形”同名,它像是一本书,全是画,头、上身、下身三部分,都可以独立翻动,这样排列组合,可以组合成无数个不同的人图案,所以叫“活动变人形”。王蒙先生以此为这部戏设置了深刻的主题,就如同剧中的一段台词:“每个人都可以说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他的欲望、希望、理想,是他的头。他的本领、行为、成就,是他的身。他的环境、地位是他的腿。这三者能和谐,哪怕只是彼此相容, 他就能活,也许还活得不错。不然,只有烦恼、痛苦。”因为这部戏的名字,我本以为这个叫做“活动变人形”的道具或者意向会反复的出现或被提及,没想到只是在剧中轻描淡写的出现了一次,不知道这样设置的寓意为何?没看过原著,不知道那本书中这个玩具是如何处置的?有时间一定去读一读原著,弥补一下这里面无知的遗憾。最后,还想说几句感想,《活动变人形》是一部立足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反映的是旧时知识分子面临世纪交替以及新旧文化交替的十字路口,他们试图革命但又找不到方向,同时也试图借助所掌握的西方的新知识新文化去改变现实。但是他们的思想过于偏激对于西方文明过于盲从,一味地接受和相信了西方那一套,却从骨子里反对甚至摒弃老祖先的传统文化,这是非常要命的同时也是悲剧的根源。中国人永远不可能变成西方人,不仅是我们的外貌还是我们的内心,我们有我们的生存之道立世之本,即便变成了倪吾诚想象中的“喝咖啡牛奶吃冰激凌还会唱歌跳舞”,但我们依然还是我们。所以,倪吾诚们是空谈主义者,要想改变旧时代中国的现状,只能是用更加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当然就是后来让中国翻天覆地的共产主义思想以及行动能力极强的共产党人去改变一切,一步步将旧中国带入崭新的新时代。不过,即便是时代改变了,但倪吾诚这样的人以及倪家的悲剧依旧不可能避免的存在,于是这个人物依然有着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用导演李伯男的话说:“这部剧所对应的那种文化困境,在今天有增无减。透过本剧的创排和上演,就是要引导观众对自己所处的人生境遇进行理性审视,以求达到让观众在同故事主人公命运的共鸣与共情中实现反思。反思,是社会进步不竭的动力源泉。”


 很难想象,当年在门头沟西峰寺正殿边缘角落的那间小土屋里,王蒙先生如何度过的那一个多星期孤独的写作生活。一项主张快乐文学、快乐创作的他是在怎样痛苦地景况下完成的这部作品,用他的话说是“是流着血写的,是撕裂着灵魂写的。”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最终的结果都是带给观者精神上的滋养和愉悦,《活动变人形》也是一样。很喜欢这部戏最后舞台上的那一抹彩霞,也是全剧昏暗沉重戏剧氛围的一抹亮色,那是创作者心中的希望,就像王蒙先生所说,噩梦已经过去了,我们必将越来越好。


撰稿 张学军

编辑 张学军

摄影 夏冬 陈晓斌


错过了首轮演出的观众
舞台剧《活动变人形》全国巡演即将开启
想在哪里看到这部好戏
在留言许愿,说不定就会成真喔!



*扩展阅读:
吵架,痛苦,逃;文明,眼泪,变!从好书到好戏,“活动变人形”将再次华丽变身今日开票!王蒙先生也来为这部舞台剧打CALL生活·戏剧·温方伊·戏剧·生活
他们生长在一块“羊㞎㞎蛋,上脚搓”的土地上……
一个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事可做的人是多么羞愧啊……
如果可以,我选择原谅童年所经历的一切
导演李伯男:文艺作品关注的永远是“人”王蒙登台向观众“致歉”,愿这样的噩梦一去不复返
震撼首演:一部“有记忆的小说”首次被搬上舞台看这些生动鲜活的人,从《活动变人形》中走来!

盛大开演!“难道我们今天不应该看一出这样的戏吗?”

好评如潮!《活动变人形》给你160分钟不间断酣畅淋漓观剧体验!



或许你还喜欢




【浦发银行购票优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