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柏拉图到马克思(六)——马克思主义经济观

赵皓阳 大浪淘沙 2016-11-06

本文首发于凤凰新闻客户端,系特约独家稿件,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按照本系列文的一贯思路,不去讲哲学领域(因为实在太多了),只是沿着财富分配、两极分化、政治道德的中心顺下来。我们终于要开始接触人类历史上最有战斗力的思想了。

 

自从欧洲告别中世纪、人类进入近代文明至今,整个世界的政治的指导思想只有两根主线: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其中自由主义从霍布斯、洛克,到密尔、休谟,到边沁、康德,到卢梭、罗尔斯,再到哈耶克、诺齐克,是资本主义的最高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毛泽东,是社会主义的最高指导思想。

 

经济学上也是有两条非常明显的分野,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穆勒、马尔萨斯、马歇尔到凯恩斯、米尔顿·弗里德曼、萨谬尔森、卢卡斯、斯蒂格利茨,这一套经济学的体系和理论基础都是一脉相承的;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治经济学,则是另一套不同的架构,这就是本文所讲的内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观最核心的一句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最核心的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西方自由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人类原始状态是什么样的”相比,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套完全不同的对现实世界的诠释,这也是纯纯正正的唯物主义思想第一次体现在政治哲学领域(霍布斯的唯物思想更多的是反宗教、反教会,跟他的政治哲学根基还是有差别的)。什么是纯纯正正的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反映到经济学和政治学上,就是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一切。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二者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具体内容高中课本都有,我也就不赘述了。这一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马克思从纯正的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列宁选集》第16卷,209页)。马克思明确指出,判断一个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应当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中去解释。

 

我们对马克思改造社会理论的一点误解,是这样的逻辑:因为农民受地主欺压、工人受资本家剥削,这是非正义的、不公平的,所以我们要打倒资本家、要土改、要实行公有制。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应该是:资本主义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会不断产生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和私有制这种生产关系不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实行公有制,解放生产力。

 

至于解放穷人,追求公平、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之一,像毛泽东也会说“我看见穷人受苦,就会流泪”,但这些绝不是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永远是经济基础、是生产力。我们后来看到的诸如对残忍地主的控诉诸如周扒皮、黄世仁等,更多的是宣传角度的考虑。这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术”而非是“道”。

 

其实这个也好理解,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没有什么是发展生产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现在有这么多矛盾、这么多无法处理的困难,说白了还是生产力不够发达或者生产关系不够先进。通俗点说,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钱,都有很多很多可以购买的物品和服务,是不是这个社会的矛盾就解决了绝大部分了,想想就很有道理嘛。所以说,与其谈什么道德啊、伦理啊、纲常啊,让所有人都挣到很多钱绝对是王道。


 


因此,马克思强烈反对将任何社会问题道德化,他也从未介入过近现代主流伦理学的任何学术论争(而无论是康德、休谟还是卢梭,都是伦理学中的先锋人物)。马克思认为道德的讨论是空洞和虚伪的。他说:“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道德说教……不向人们提出道德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友爱,不要做利己主义者等等。”对马克思来说,爱自己或爱他人,关注私利或者追求美德,“那是完全次要的问题”(康德一脸黑线),而最重要的问题“是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03—104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尖锐批评了康德伦理学,因为康德把法国大革命中的资产阶级革命意志驱动力解释为自由意志和善良意志,而忽略了法国资产者的革命意志是以现实的物质利益为动机的。马克思反对把政治问题变成道德问题,而坚持把政治问题理解为经济问题,更确切地说,是把经济问题政治化,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叫“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以生产力为基础,以生产关系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为基本的关系,在继承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基础上,创立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理论,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该理论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根源,并通过剩余价值学说推导出资本积累理论和资本主义根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依据,上述这些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个整体的逻辑。从大的角度上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构建了一整套经济运行架构和诠释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一种可操作的生产关系实践;从小处讲,就解释了两个问题:问什么工人过的这么惨,为什么会频繁爆发经济危机。



2剩余价值


在那个年代,欧洲工人过的,不是人过的日子啊。具体多惨,我们放到政治那部分说。马克思就说了,为什么这么惨呢,因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剥削了。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不同于奴隶制社会的人身从属关系,也不同于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是自由的,但是“自由得一无所有”,只能将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用马克思的话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所有者手里的。”


马克思说:“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76页)劳动力价值具体包括三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而劳动力作为商品,不是一个普通的商品,它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劳动力创造的新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当劳动力变为了商品,货币变为了资本,我们也就迎来了波澜壮阔的资本主义时代。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也就是劳动使价值增殖的过程。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第二,劳动的成果、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工人的劳动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可以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可变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是不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用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比,即“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因为“可变资本=必要劳动”所以,“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必要劳动”。因为不变资本和必要劳动都是相对固定的,资本家要想获得更大的利润,就必须提高剩余价值率。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通俗来讲,就是,加班。在英国,从14世纪到18世纪,政府就曾颁布过各种劳动法令演唱工人每日工作时间,到19世纪中期,工人平均劳动时间达到每日12-18小时。后来,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用不断地罢工、斗争甚至于革命,让资本家明白了,压榨人不能压榨的这么狠,我出让点利益你过得也好一点大家也不必你死我活嘛。直到1886年芝加哥工人大罢工工人明确提出“八小时工作制”的口号,这一制度才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慢慢确立,延续至今。而这也是五一劳动节的由来。除却延长工作时间,还有增加工作强度,设立严苛的监工制度,迫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让他们在同样长的劳动时间内比以前消耗更多的脑力和体力,这和延长工作日没有本质的区别。

(轰轰烈烈的芝加哥工人大罢工)

 

为了最大限度的攫取剩余价值,资产阶级发明了花样百出的血汗工资制度,如臭名昭著的“泰罗制”和“福特制”。这些制度用列宁的话讲“意味着榨取血汗的艺术的进步”(《列宁全集》第23卷,19页)。有趣的是,在西方管理学理论中,泰罗和福特的管理思想都被奉为圭臬,这就典型的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占主流的思想永远都是精英创制、为精英服务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电影《悲惨世界》中人见人恨的监工。芳汀的遭遇集中体现了当时欧洲无产阶级悲惨的生活状况。)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劳动吸允——通过延长工作日,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正常的发展和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是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过早死亡。他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除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后者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来达到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效果(见上图)。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降低劳动力的成本,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每个资本家除了剥削工人,同样会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力,使自己商品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由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你采用先进技术,我也采用先进技术,你有先进管理模式,我也马上模仿一套,在竞争中,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就提高了。因此,当生活资料等部门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劳动生产率提高,那么我作为一个工人,用来吃饭睡觉、补偿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也就降低了,所以必要劳动时间的相对减少,就代表着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更高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工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工资水平、生活水平并没有显著提升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所获得的报酬,就是补偿自己劳动力的损失,没有任何的盈余,报酬的提升也只是跟社会生产力提升挂钩,而自己创造出多余的价值,都归了资本家了。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这种假象,就是雇佣劳动和历史上其他形态的劳动不同之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79页)。



3资本积累与贫富差距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那么生产就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就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而绝大多数资本家是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一部分再次转化为资本,追加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就是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本来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并未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那部分新价值,现在,资本家有从工人那里剥削来的钱,再来购买工人的劳动力,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这样的结果就是,贫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加剧,无产阶级所能获得的只是维持他们日常生活的工资,毫无积累毫无进步提升的可能;而资产阶级的财富如滚雪球一般不断积累,穷人永无翻身之日。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资本积累的两极,就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无产阶级的贫困分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是指工人工资在新价值中比重下降(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证明了这一规律);绝对贫困是指无产阶级除了自身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同时还会因为经济危机、失业、国家备战等情况下生活发生倒退。无产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虽然越来越多,但他们自己却始终处于被剥削和贫困的境地,这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根源。还记得我《生而贫穷》这篇文章么,不记得了赶紧去复习一下。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资本家和他的朋友穿过资本家的工厂。

朋友问道:你刚才跟那人说啥呢?

我叫他干活快点,资本家答。

你付他多少钱?朋友问。

资本家:一天15块。

朋友问:那你哪里来的钱付他?

资本家:我卖货得来的

朋友问:谁造的货?

资本家:他(工人)造的。

朋友问:他一天造多少钱的货?

资本家:50块钱的。

朋友总结道:那么,不是你付他钱,而是反过来他付你一天35块钱让你叫他快点干?

资本家马上说:但是机器可是我的啊!

那你怎么搞到机器的?朋友问。

资本家答:我卖货的钱买的。

朋友继续问:那是谁生产的货物?

这一回资本家对着他朋友叫道:闭嘴!搞不好就被他们听到了。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一位劳动者所能使用的生产资料也是增加的,因此在资本积累中,总资本中可变资本(也就是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必然相对减少。而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却在绝对增加,一来因为人口增长,二来工人工资往往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一下,为了维持生活,工人家庭中的妇女甚至儿童也被迫出卖劳动力,同时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纷纷涌入劳动市场。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地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在大量的增加,因此就会形成大量失业人口,即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本质就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这种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就是因为它并不是社会发展、生产力发展所不需要的,而是资本增殖所不需要的,因此所谓“过剩”“多余”,只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而言。——这也就引出了,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站在一个上帝视角,来看整个资本主义的。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个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的;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的。在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中,小生产者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并发生两极分化,一部分条件较好的作坊主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添置设备,增加雇佣工人,延长劳动时间,逐渐富裕起来并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而多数作坊主在竞争中衰落,最终和其帮工、学徒一并成为雇佣工人。然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殖民地成为了欧洲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这种方法的蜗牛爬行的速度,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860页)。于是,资本主义开始了他的原始积累,所谓原始积累,跟我们上面讲的资本的积累不同,原始积累主要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土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克兰应为clan,为氏族的意思,此处为音译)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842页)

 

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说,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是发展生产力,那么资本原始积累毫无疑问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诸如羊吃人运动等,马克思还是赋予了它在特定时代中的积极意义。这涉及到两个辩证法的问题,第一个辩证法:要看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对农民、下层手工业者、殖民地人民残酷的剥削;同时也要看到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政府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辩证法,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的进步,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那么当资本主义因为其自身的种种缺陷而成为生产力发展阻碍的时候,自然就应该被更高级的制度所取代。

 

马克思讲资本的罪恶、工人和殖民地人民的苦难,最主要的目的,主要是攻击自由主义者的虚伪,进而反对私有制的合法性。按照当时资本主义主流价值观,欧洲人殖民全世界,给落后的土著带来了文明之光,资本家给工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工人应该感恩戴德。所以马克思有句名言啊:“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按照自由主义者的理论,我对于这一块土地的拥有“先到先得”,我在这块土地上劳动,就代表着我的价值融入进了土地,因此我就对这块土地拥有所有权。那么为什么欧洲人可以强占印第安人祖祖辈辈的土地呢,自由主义祖师爷洛克说啦,因为印第安人只放牧,放牧不属于在这块土地上劳动,只有耕种才算。

 

这就有了那个笑话:一群工人进了老板的办公室,宣称他们已经接管了工厂。

老板说:你没有权这样做,厂子是我的。

一个工人问道:那你是怎么拥有这个厂的?

老板说:我老爹留给我的。

工人继续问道:他是怎么得到这个厂的?

老板说,那是从他的爹那继承的。

工人继续:那他爹呢?

老板说:还是从他爹的爹那里拿来的。

工人不依不饶:他爹的爹呢?

饱含着家族荣誉感,老板说道:他是战斗得来的!

所有工人都笑了,齐声说道:是啊,我们这次也一样。

 

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来,英国先后与1778、1793、1797、1810、1815、1819年发生局部性经济危机,1825年第一次爆发全国经济危机,1836、1847年又爆发了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自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平均每10-20年就要爆发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直至1929年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的确立。

 

因此,当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之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合法性也就存在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7页)

 

资本主义根本矛盾,上面说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而每次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根本原因都是生产相对过剩和需求的相对不足,这二者有何联系呢?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贫穷的无产阶级有能力购买的商品是过剩的,而不是对社会真实需求、无产阶级真实需求的过剩。说白了还是,穷人太穷,买不起。

 

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具体在生产过剩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后一个很好理解,前一个要结合我们整篇文章来看:资本的目的-攫取剩余价值-完成资本积累-生产扩大化和相对人口过剩-贫富差距加大,社会购买力不足-经济危机。

 

再讲一个笑话:小女孩问她爹:家里为啥这么冷啊?

他爹说:咱家没有煤了啊。

小女孩又问:为啥没有煤?

他爹答道:我失业了啊。

小女孩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又问了一句:那为什么你失业了?

他爹回答道:因为煤太多了啊……


因此,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律,再生产周期是从一次危机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这其中经历“复苏阶段-高涨阶段-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四个阶段。历史的走向多次得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我们现在世界经济大致处在由“危机-萧条”的过渡阶段。

 

再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克服经济危机?只有一条出路——消灭生产力。因为生产力过剩了,需求不足了,所以只能通过危机来消除多余生产力。经济危机发生时,无数工厂破产、股市崩盘、工人失业、物价暴跌、金融体系陷入瘫痪和混乱,这样也就消灭了大量生产力,使经济供需达到一种再平衡,然后资本主义再次踏上了“生产发展-资本积累-生产需求矛盾加大”的老路子。


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美国大萧条期间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也不给穷人,网上有人抖机灵解释说“穷人想免费要,还想包邮,人肯定不给”,言下之意就是如果穷人现场去喝,农场主就给了。其实不然,倾倒牛奶、把猪扔进河里,都是在消灭多余生产力,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就是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你这样让饿肚子的穷人喝饱了牛奶,吃了免费的猪肉,依然无法造成有效的需求。所以正确的克服危机的方法就是,一方面消灭过多生产力,另一方面国家牵头进行经济建设,让失业的穷人能够形成新的购买力。我们对经济危机有一种无解,就是国家有多穷要破产了怎样怎样,其实是经济运行卡壳而已,国家、资本家们都是很有钱的,美国能支持田纳西水坝这样的大工程,德国能迅速地让国家走上军国主义的快车,所以他们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很快的找到了一条克服危机的道路。然而大萧条中的国家首次大规模干预经济,也代表着原旨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破产,同时给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支持者们提升了信心。

 

这个跟封建时代如出一辙:土地兼并-农民失地成为流民-天灾引发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改朝换代消灭大量人口-新皇帝安抚流民、劝课农桑迎来治世……详见这篇文章《土地兼并与中国封建朝代的治乱兴替。区别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消灭的是生产力,封建社会直接肉体清除了。

 

这就到了终极论点,为什么要推翻资本主义,因为它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



5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最大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它培养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听起来很有道理嘛,就像为什么说民国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呢,因为它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啊。马克思说:“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78页)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能够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从而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真正可以达到将生产力最大限度发挥的状态。但是我一直在说,只给世界观不给方法论就是耍流氓,伟大如马恩肯定不会把方法论藏着掖着不给你。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都在指导无产阶级怎么闹革命,政治的部分我们放到下一篇谈,先说一说马克思在经济上提出的方法论,如何解决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产生的种种矛盾——计划经济。

 

上文中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两方面固有矛盾引发的,一方面需求不足、贫富差距,另一方面无计划的盲目生产,那么解决方法就要从这两点入手。马克思认为,在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后,一切生产资料应当归全社会所有,每一位劳动者都平等地享有生产资料,这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同时,这也使计划经济就变为了可能。实行计划经济就是人们对社会生产有计划地自觉地调节,而不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盲目的运行,恩格斯指出“只有按照统一的总计划协调地安排自己生产力的那种社会,才能允许工业按照最适合于它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原则分布于全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33页)马恩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一切生产部门将由整个社会来管理,生产直接由社会需要来调节和控制,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被有计划的自觉组织所替代。这样,计划的方式就直接取代了商品和货币,成为了调节生产要素的方式,此时,商品经济消亡,人类进入产品经济时代。(封建社会是自然经济,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是产品经济)

 

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世界上计划经济基本已经销声匿迹,如果用马克思自己的理论来说的话就是生产力还是没发展到那个程度。苏联解体之后,西方马克思学者纷纷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计划经济还是好的,只是苏联用得出了问题,斯大林的那一套不是“计划经济”,而是“命令经济”“官僚经济”。比如西马学者批评苏联计划经济是“外行领导内行”(我没有在黑中国足球),好多领导根本不懂经济,但是命令缺是他们下的,必须服从他们的意志,而真正懂经济的比如大学教授们,又没有这种行政地位。

 

再说一下我的观点,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人是可以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并讲规律为自己所用的。所以真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就是人的智商是可以超越经济规律的,只不过我们现在没达到而已。就像物理学,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从牛顿到爱因斯坦,我们对于客观规律的发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假以时日,随着我们对经济学、经济规律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终究有一天我们可以发现比市场经济更有效的一套经济运行规律。比如现在非常流行的“大数据”,要真放大到社会经济上真有计划经济的影子,再比如我们的超算计算机,有朝一日真能完美模拟出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经济政策就可以先在计算机上进行试验,然后再全社会推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最后,再讲一个小故事作为文章结尾吧。我的祖辈是经历过那个计划经济年代的,他们回忆,建国初期,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都非常高,因为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啦,在你头上作威作福那个监工被共产党打到啦,现在工厂财产共有、民主决策我们是在给自己干活啦,那还不拼了命的干感激一下新时代啊。于是大家就比着赛、叫着劲地干活,什么生产记录啊一天一天地刷新,如果评不上劳动模范、先进个人背地里会偷偷抹眼泪。那个时候也创造出了无数瞩目的成就,什么“鞍钢奇迹”“铁人精神”“红旗渠”等等。但是,老人回忆,七十年代末就已经不行了,按他们的说法,年轻的、新来的,都开始磨洋工了,因为他们没经历过苦日子,不知道现在生活的可贵,反正有国家管分配社会主义又没有失业,我喝喝茶看看报,多么愉悦的生活啊。想一想,三十年,就是一代人啊。当然,老人家的回忆嘛,反正哪一代人永远都是瞧不起下一代的,我们祖辈口中那群不争气的磨洋工一带,掌握了话语权就开始指责80后是垮掉的一带,80后掌握了话语权,又开始说00后脑残、非主流,然后那一群人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扯远了,其实吧,计划经济生产积极性低的问题,是你没有计划好的问题,是你水平差,不能说人家“计划”这个出发点不对。这个锅就让斯大林背了吧。



前五篇:

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一)——古希腊三贤的思想之光


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二)——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灯塔


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三)——阿尔萨斯的斯坦索姆困境


从柏拉图到马克思(四)——卢梭:爱国主义和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五)——为什么说有利于弱势群体的“不平等”才是公正?

大浪淘沙

knowledgewealth

客观   理性   思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