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 测农史 | 古人脑洞太清奇,这样的农具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
点击蓝字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让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已然成为各大直播平台的新风尚。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有超过4亿人次观看了农产品直播,农民成为直播界的新网红,带货能力不断飙升。
“互联网+农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赋能农业产业发展。环境信息传感器、作物长势分析仪、植保无人机,这些“新兴农具”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解放生产力,一靠人,二靠工具。从青铜器时代开始,到铁器时代,工具的发明和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推进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农业生产工具与耕作方式的也发生重大变化,改变着农耕文明的历史轨迹。
古代农具中蕴含着古人极高的智慧
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从劳作和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
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基因和重要资源
而对于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知之甚少 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更无从得知
再比如
现代农民纷纷用上“新农具”奔小康了
古人的清奇脑洞都开发出什么农具来发家致富的?
如果你对农史足够自信,不如自测一下
开始答题吧
1
以下哪种工具是南方江南农民种植水稻的常用工具?
A.江东犁
B.直辕犁
C.水田耙
D.九尺钉耙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
2
自唐代经济中心南迁,江南农民实践出了一套以“耕—耙—耖”为中心的耕作体系,是什么决定了它能成为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核心?
A. 耕作技术可以杀死大部分藏在地下的害虫
B. 耕作技术让土壤间隙增大,存留住雨水和空气
C. 应用这套耕作体系的江南农民,可以减少税收
D. 这一耕作体系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眼睛累了吧,闭上眼睛听故事!
配乐朗诵:王宝英(中国农业博物馆)
南方水田
耕作体系
与北方地区的抗旱耕作相对应,我国南方气候湿润,适合水稻生长,因此自古以来一向以水稻种植为主。水稻种植要求大田平整、田泥糊烂,并需要具备相应的灌溉措施。唐代随着安史之乱,经济中心的南迁,南方形成一套以耕—耙—耖为中心的水田耕作体系。
耕(雍正耕织图)
耙(雍正耕织图)
耖(雍正耕织图)
水田农具
江东犁
这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犁辕短曲的水田专用犁———江东犁,又称曲辕犁,它操作灵活,可随土质情况调节犁地的深浅,便于在南方梯田耕作使用,逐渐取代了汉代以来一直使用的直辕犁。水田耕翻以后,需要灌水浸泡,耙碎田泥,于是发明了一种专用的带滚轮的水田耙,又称为滚耙。泥土经过反复耕耙以后,泥土已经烂碎如糊,这时候还要进行一道工序,叫作耖。耖是由几根硬木做架子,最上方的横木用作扶手。下方有尖齿均匀的排列,两端安装木条用来系挽牛轭。使用时牛在前拉耖,人控制扶手向前推耖,使田泥更加细碎,平滑如镜。
耕田
水田整地
三部曲
耕、耙、耖是世代认同的传统南方水田整地三部曲。先用犁来耕翻水田,通过深耕将杂草肥料翻入土中,经过腐烂分解成为有效肥料。同时被覆盖在土下的虫卵缺氧死亡,减少了翌年病虫害的发生。翻耕之后的土壤,经过灌溉水的浸泡,再用带有滚轮的耙反复滚压,将大泥块变成小块的碎泥。再用耖将水田中凹凸不平的泥巴轮为泥浆,为之后的水稻栽培做好了所有准备。
耕、耙、耖三部曲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成为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核心。在北方耕、耙、耱配套技术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生产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我国的经济中心也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南宋著名画家楼璹绘制 «耕织图诗»,包括耕、耙、耨、耖等篇章,是对南方水田农业生产的纪实描述,促进了南方精耕细作体系的进一步普及和成熟。明清以后水田耕作体系进入了深入发展阶段,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明清时期人口激增、耕地少的矛盾,土地利用率达到了传统农业的最高水平。
耙田
耖田
复制此码 ¥zK5LbAkUpTM¥ 到淘宝App
可直接进入购买页
向上滑动,送你一整个艳阳盛夏
目录页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进入购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