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河三峡》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京举行

《黄河三峡》新书发布暨研讨会现场。摄影:徐申

 

2019年1月15日下午,恢弘长卷《黄河三峡》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举行。


《黄河三峡》作为中国摄影出版社2018年年末重磅出版的一套画卷,全书共四卷。该书作者为内蒙古准格尔旗的摄影家、作家、诗人王建中,作者用长卷的形式、凝重的影调和大篇幅的构图,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黄河三峡(又称准格尔大峡谷)的壮美风光,这里是“黄河水变绿的地方”,这部长卷让我们看到了黄河的壮美风光和中国山水的新地标,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人类进步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本。

 

到场嘉宾翻阅《黄河三峡》。摄影:徐申

 

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朱宪民,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学亮,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盛希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冯建国,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宋靖,中国艺术报副社长孟祥宁,今日头条图片总监严志刚,摄影世界执行主编邢江,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高扬,中国摄影报社社长赵迎新,中国摄影杂志副主编陈奇军,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教育培训处负责人许华飞,北京国勤集团中和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周春桃,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乔明,鄂尔多斯市文联主席、作家武洲以及《黄河三峡》作者王建中等嘉宾一同出席了本次活动。会议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副社长付党生主持。参加活动还有来自光明网、中国摄影家协会网、人民网、中国网图片中心、搜狐网、摄影世界、中国国家地理、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艺网、新浪网、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杂志的各位媒体朋友。


高扬致推荐词。摄影:徐申

 

新书发布会上,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高扬首先致推荐词。他谈到,《黄河三峡》聚焦于我们过往并不熟悉的准格尔大峡谷,将这一中原与草原分界的明显地标和中国大地貌第三阶梯的显著下沉,以别样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是视觉形式和主题内涵、物象景观与时代特征的完美结合,《黄河三峡》的作品呈现,再一次充分证明了这一特点。在视觉呈现上,本书的艺术实践和审美达到了一个足以带给读者惊喜的新高度。作者王建中针对黄河三峡“山河入怀、天地为抱”的地貌特征,独居匠心地选择诗意的摄影语言,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进而展示作品丰富的意蕴与內涵,仅从视觉呈现而言,堪称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摄影佳作。

 

作者王建中介绍拍摄经历。摄影:徐申

 

随后《黄河三峡》作者王建中介绍了自己的拍摄经历。与大峡谷的结缘开始于20年前的一次工作考察,这次结缘让自己意识到身为准格尔人,却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知之甚少,这也更加坚定了其用相机表达自己的发现,因为喜欢一条河,也同时喜欢上了摄影这门艺术,《黄河三峡》四卷总长度达170米,前后拍摄时间跨度长达20年,能够将黄河的历史记录下来,对他而言是一份荣幸。

 

(从左至右)乔明、高琴、朱宪民、李学亮为《黄河三峡》新书发布揭幕。

 

新书发布仪式后,到场嘉宾及学者分别从自身学术角度,围绕本书进行了各自解读。


 


朱宪民谈到,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符号,透过《黄河三峡》再现了其独特的风貌。我本人是从1978年开始拍摄黄河两岸的,我的关注点在于黄河两岸的老百姓,而王建中的关注点在于风光,是“黄河水变绿的地方”,以长卷的形式将黄河的风貌展现于我们眼前很震撼。




李学亮谈到,《黄河三峡》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黄河风景,这本摄影集中的作品十分壮观,以长卷的形式表现黄河的独特景象,与以往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让观者更加细致地近距离观看。

 



许华飞从三重风景的角度解读《黄河三峡》,第一重风景是作为旁观者看到的风景,就是实实在在的物象,准格尔大峡谷的地貌风光。黄河三峡堪称黄河最为曲折、险峻的地段,是中原和草原之间最为明显的界标,如同一条巨龙盘旋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之间,作者王建中在文字当中,将之形容为“山河入怀、天地为抱”,这一景象的特征,突出体现了一种大气魄、大格局,是一种粗粝之美、阳刚之美;第二重风景是作为历史观看者,看到人类活动的痕迹,看到文明传承为我们带来的风景。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每一条古老的河流背后,都是一个民族的兴衰;第三重风景是当历史行走到今天,站在此时此刻,站在一个历史起点上,看到今天的中国故事,再抬头看一看未来,又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我们从三重风景回头再看,《黄河三峡》这本风光画册绝不能是一己悲欢、绝不能是小情小趣。


 


盛希贵谈到,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心中都有黄河情结,对于黄河都有着敬重之情,我之前只知道“长江三峡”,通过这本书第一次知道有“黄河三峡”,王建中以作家身份拍摄了黄河,为未来研究黄河三峡提供了视觉参照。我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在天、地、人三个要素中,人的要素最为重要,在刚才的介绍中也提到,黄河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未来也可以深入进行采访、挖掘、追溯其背后的历史;此外,从时空变迁的角度,在黄河变绿之前和之后,对人产生的影响,也是一个挖掘的角度;最后,可否考虑将开本变小,便于面向大众读者,同时拍摄相应的纪录片让风景背后的丰富的内容提供给大家。


 

 

在赵迎新看来,王建中的黄河影像是一种有文化的山水、有情怀的影像以及深入的历史表达,书中的作品没有局限于风光摄影,而是在风光摄影之上,艺术层面的表达,收录在书中的作者本人写的诗也十分有气魄,文字诗意的表达和影像的诗意完美契合。此外,这本书在开本和装帧的选择上,也完全符合收藏级的要求。


 

 

冯建国谈到,《黄河三峡》作者王建中本身有文学基础,选择用摄影表达心中的黄河,作为历时20多年沉淀的一部作品,确实特别震撼。未来可以考虑深入挖掘其拍摄地点的居民,壮阔风景之外,关注风景背后的人文元素,拉近读者与画面的关系,同时推荐美国摄影师埃里克·索斯(Alec Soth)的《眠于密西西比河畔》(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他便是把镜头对准密西西比河沿岸的普通居民和风景。


 

 

宋靖谈到,作为一个河南人,自认为对黄河十分了解,今天才第一次知道准格尔大峡谷,原来黄河还有这样一处独特的地貌,刚才听作者谈到自己的拍摄经历,他本身不是摄影家,但选择用影像的方式来记录和表达,我想这就是以摄影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对于这本书,后续可以从风景之外,更广的维度去延伸这部作品,从人文的角度丰满眼前的黄河。




严志刚谈到,自古至今中国人与河的关系十分密切,与黄河的关系就更加亲密,从《黄河三峡》这部作品感受到准格尔大峡谷的磅礴风景,十分震撼。此外诗词的介入也很好地实现了作者本人的内心表达。冯建国老师提到的埃里克·索斯拍摄的密西西比河,他之后还有一本摄影集《尼亚加拉》(Niagara),是表现一条瀑布与人的关系,更加丰富和细腻,我想这些都可以给眼前这本《黄河三峡》的延续提供一个参照。


 


孟祥宁谈到,在这本《黄河三峡》中,王建中实现了和生态、文化、历史的一次握手,透过影像,对风光有了很好的表达,透过诗词,同时与风景进行了对话,也对我们这些不了解准格尔大峡谷的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普及。

 

 

 

邢江谈到,在我看来摄影师的情感和胸怀决定着作品的高度,从《黄河三峡》的文字及影像中我们能体会到这份高度,这种高度体现在作品的拍摄形式、图书的装帧方式等等,也期待日后作者创作更多与黄河有关的作品,让大家再次感动,让中国人看到不一样的黄河。


 


研讨会尾声,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嘉宾乔明谈到,十分感谢参会专家学者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王建中通过《黄河三峡》给了大家有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精彩片段,在鄂尔多斯不仅有美丽的黄河,还有更多的美景,比如黄河冲击平原、荒漠化的草原,鄂尔多斯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地质公园,是一个独特的地方。王建中在100多公里的黄河上,留下了他的足迹和影像,是一个鄂尔多斯人的坚守和努力,是一位摄影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感,也希望通过这样一次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鄂尔多斯,也欢迎更多摄影人关注、聚焦这座城市。




同样来自鄂尔多斯市的武洲也对当地的特色景观进行了介绍。在他看来,作者王建中本人在文学、摄影艺术上的造诣颇深,此次用的长卷形式,展现了四季不同景色下的准格尔大峡谷,画面十分有味道。


把风光放进时代,才能在时代中绽放光彩;把风光放进历史,才能在历史中触摸永恒。《黄河三峡》不仅仅是一本风光画册,在风光之外,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雄奇秀丽的风光,我们看到了中华历史的岁月留痕,我们看到了今日中国的时代发展。

 

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合影留念。摄影:徐申



往期推荐


| 新书 |



| 影集 |



| 对话 |



| 话题 | 



| 影史 |



| 热点 | 




中国摄影出版社|分享影像、阅读与生活

微信ID:cpphphoto

电话:010-65220965

编辑:许瀚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