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37岁,博士,母胎单身 | 三明治

夏槿 三明治 2021-04-12


37岁的夏槿是一位生活在天津的独立日语老师,在3月的女性主题每日书中,她用一系列提问的方式,写下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女人”的故事。


从生理意义上说夏槿是女性,但她又时常感觉自己不是女性,因为今年37岁的她母胎单身,没有性经历,未婚,无子,似乎主流社会认为女性应该有的“身份”她都没有,所以经常会产生疑问:这样的自己,也算是一个女人吗?“我在自己的女性身份面前是局促不安,自卑怯懦的,但我依然渴望诉说,向世人展示有这样一种女性,在传统价值观之外的领域默默努力着,希望让生命有一点意义。”


如果你对这样的女性生活感到好奇,欢迎继续阅读夏槿的故事。




文 | 夏槿
编辑 | 二维酱



真的有无性恋?
非主流就是错误的吗?
 
“我觉得我像是ASEXUAL,也就是无性恋。”

某次和女伴谈到婚恋话题时,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她立即双目圆睁,盯了我好一会儿才问:“你……会来大姨妈吗?”

“废话,当然。”

女伴松了一口气:“那你就是正常人,别瞎说。”

这话反面的意思让我不太舒服,我忙解释道:“网上说ASEXUAL也是一种性取向,就是身心都正常,但对性不是那么感兴趣,觉得可有可无的一类人。”我觉得这是对我37年单身生涯绝好的注解,但女伴却打断了我:“咳,你现在说这些毫无意义。你只是没遇到对的人而已,等遇到了想法自然就变了。”

果然,她搬出了经典名句“没遇到对的人”,我也应对自如:“的确,我承认这一点。但如果‘对的人’不出现,我也无法证明我对性是感兴趣的,那句话同样是一句空话,不是吗?一切都是‘可能性’,我也只是提出了一种可能性而已。”

看,这就是我面对主流价值观的一贯反应:通过一段看似理性实则毫无意义又让人无法反驳的言论来达到尽快结束对话,又不伤对方面子的目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这让我很难与人深入交流,至于建立亲密关系,更是天方夜谭。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呢?我想不出确切的时间或具体的事件,大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日积月累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其实我有浪漫情节,也不排斥亲密关系,只是觉得这个世界上除了男欢女爱还有许多生趣盎然,意义非凡的事,人与人之间的吸引也是基于灵魂,而非肉体。这不是因为我天真幼稚理想主义,就是天性。

但大多数人不这么想,我知道自己无法与他们沟通,也得不到想要的反馈,渐渐地就不爱表达了。比如我曾和另一位女伴说我认为相爱与性别无关,女性我也能接受,后来她再见到我时便说“我记得你说过你是同性恋。”。

当我在网上流传的代表性取向的一串字母缩写中看到A(ASEXUAL)时便觉得很有共鸣,但我确实无法证实,也没必要去证实。我不是非要给自己贴标签,只是觉得有时标签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告诉我有人跟我是一样的,我们这些不属于主流价值观圈子的人同样能够得到关注和肯定。

不止婚恋,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在主流社会的框架之中,很难找到能够交流的人,久而久之便把所有与人交往的欲望都压抑了下来。压抑久了,自己都不知道有没有欲望了。

如果我在表达时听到的不是“你不能这样想”,“这种想法有问题”,“你太奇怪了”,而是“哦,你是这样的人”,“这也挺好的呀”,我大概会比现在开朗和真诚些吧。



母胎单身
是不是有毛病?
 
母胎单身,指从出生到现在从未谈过恋爱的人。这个充满自嘲意味的词语听起来凄惨又悲凉。但通常情况下,如果你自己不主动提起,是没有人会知晓的。

然而相亲就不属于这个“通常情况”。从30岁前后开始,相亲活动会变得非常现实,男嘉宾们一上来提的几个问题里往往会包括女方的情史,当听到我说没谈过恋爱时,他们会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问:“为什么?”

这时那句万能的“没遇到合适的人”也不起作用了,因为男嘉宾们根本不相信这种敷衍之词,而会进一步追问道:“我看你条件挺好的呀,怎么没对象?”“上学时也没找一个?”“这么多年就没人追你?怎么可能呢?”而全然不顾他们自己也同样单身,或许他们情史丰富便生出一种优越感来?

我只好举出一些更客观的原因:一、相貌不佳,无人追求。二、性格内向,喜欢独处。三、学历过高,让男性有压力。四、独立,有主见,爱思考,不是一般意义上讨男性喜欢的类型。五、相亲很难碰到合适的。

即使如此也无法解答他们的疑惑,最后他们会给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你不想找。”

或许在他们眼中,女生不管长得多丑,条件多差,性格多古怪,只要想找都能找到对象,因为求偶是人类的天性,性欲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之一,怎么会有人反天道而行之呢?



单身太久
会影响健康吗?
 
在我25-35岁的这段时期是很避讳谈有关恋爱的话题的,特别是提到感情经历时我总是很自卑。母胎单身这种事即使自己不说也能被人看出来,大概是因为我跟“成熟女性”的气质不同吧。

自卑的原因一方面是觉得自己“没人要”很伤自尊,另一方面是大家会用同情且担忧的眼神看着我说:“你快找个男人吧,这样下去会得病的。”说这话的大多是已婚妇女,还有一些中年男士虽不好说得这么直白,也委婉地表达出了类似观点,比如“不结婚会影响健康”,这似乎已经是不言自明的真理。

他们给出的理由也很有说服力:人体的器官都是有相应用处的,比如乳房就是用来哺乳的,子宫就是用来生育的,性器官就是用来感受快感的,你不去用它们,它们就会坏掉。大家如此言之凿凿,导致年轻的我一度生活在焦虑和恐惧中,觉得自己的身体会迅速老化,甚至有英年早逝之忧。

除了性生活之外,生孩子也是人们口中的一件有益健康的事。痛经,生个孩子就好了。乳腺增生,生完孩子喂奶就好了。子宫肌瘤,多生几个孩子就好了……仿佛生孩子就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我以前对此也深信不疑,无奈人类不能单性繁殖,要生孩子就必须找个伴侣但这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看到那些教育你“这样不健康”的男性,我又实在狠不下心……挣扎过几轮后就不了了之了。
 
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我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跟同龄的已婚已育女性相比,我的身体还算是不错的——从不失眠,吃嘛嘛香,姨妈正常,心情愉悦,一年到头连感冒都很少,比同龄人看起来至少年轻十岁。而经历了生产的女性们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后遗症,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她们的眼角泛出了细纹,里面藏着无奈、焦虑、疲劳和一些说不出的东西。

当然两种选择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就事论事,客观评价“不结婚就身体不好”这种说法的话,我发现它根本是错的。人的健康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遗传基因,先天体质,后天发育,生活环境,工作压力,饮食习惯……性生活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每个人情况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论。

但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明明性生活也会带来疾病,生孩子也有很多风险,却从没有人说过它们不好,而只是一味强调“不结婚就不健康”?

因为在大多数人的思想里,结婚生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使命和职责,而不做这些事的人就是离经叛道,是古怪、自私、奇葩,有问题的,当然不可能健康了。被这种思想洗脑的人看到的一切都是偏激的,得出的结论也不可能客观真实。

比如:听到一个未婚女性得了妇科疾病,TA会说:“谁让她不结婚的。”一个已婚未育的女性得了妇科病,TA会说:“谁让她不生孩子的。”一个生了孩子的女性得了病,TA会说:“现在就是生孩子太少,过去都生7、8个呢。”

那万一一个在适当年龄结婚,又生了好几个孩子的女性也得了妇科疾病呢?TA可能会说:“咳,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呢。”



女博士在相亲时
会遭遇什么?
 
在中国传统的男权社会思想里,男人在各方面都要高于女人的:社会、经济、家庭地位,当然也包括学历,因为过去的女人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这一思想在现代似乎仍根深蒂固:男博士想找女硕士,男硕士想找女本科……女博士就这样无奈地被剩了下来。然而吃瓜群众在劝我们时却总会加上这么一句:“你眼光不要那么高,别想着找个学历相当的,那太难了。”多可笑啊,到底是谁有学历歧视?到底是哪方在了解这个人之前就先通过学历的刻板印象把TA排除了?

我在读硕士相亲时,就有男的问我将来要不要读博,如果读博就不考虑了。读博后相亲时,介绍人都会叮嘱“别说自己是博士,说硕士就行,省得把人家吓跑了”,让我哭笑不得。读完博当了老师后情况倒是好转了,因为老师这种稳定又有寒暑假的工作是不少人心中贤妻良母的首选。但我同样只能强调“老师”这个职业,尽可能不提到学历,不然会引来一些不必要的疑问。比如:“你找不到对象就是因为读书太多耽误了吧?女孩为什么要读博呢?”

“日语还有博士?有什么可研究的?”

因为热爱学术?喜欢研究和思考?想逃避社会责任?也不知为啥莫名其妙就读了?这些答案都很危险,比较安全的回答是:“因为想当老师。”

当然对方可能会反驳:“谁说的,我认识的谁家那小谁本科毕业就当老师了。”

“嗯,但是现在的好大学要求越来越高了呢。大学老师更稳定,待遇也好呢。”

 然后对方会表现出可以理解的态度,把对话继续进行下去。

当然我也见过那种一听说我是博士就全程垂头丧气,不管我说什么都不接话的男的,还有直接问“女博士是不是都特变态”的。但我从来没想过听介绍人的建议掩饰学历,这是一件很愚蠢的事。

博士学历是我人生经历的一部分,我没有为此骄傲也不会为此自卑,如果有人从中读出了骄傲或自卑,那也只是他自己内心的反应而已。后来我也把“大学老师”这个唯一加分的标签撕掉了,这令我在相亲市场上变得毫无价值。

但无所谓呀,我又是我自己了。 



大龄女青年
如何面对父母的催婚?
 
我的父母算是比较开明的,他们知道我从小就“不听话”,也没太使劲地催过婚。但在我30岁前后他们也曾多次找我谈这个问题,希望我能尽快解决人生大事,也找熟人给我介绍过对象。但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认识的也都是相同层次的人,那些相亲对象完全hold不住一个留过洋的能言善辩的女博士。我也通过其他途径认识了一些所谓“高端”的相亲对象,但无一例外都带有强烈的男权思想,这又是我无法接受的,所以渐渐都不了了之了。

接近35岁的时候就基本不会被催婚了,因为这时女性已经过了传统意义上的结婚和生育年龄,加上我又是个自由职业者,在相亲市场上几乎没有了价值,催也没用了。
据我观察,面对催婚有以下几种应对方法。

一、敷衍、逃避、冷处理。这种适合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有可能拖着拖着父母的热情就消退了,但万一没有呢?你迟早还要面对。

二、激烈反抗。跟父母硬碰硬,发生口角可不是好办法,往往解决不了问题还伤了感情,落个“不孝”的罪名。

三、归咎于父母。“都是因为你离婚/出轨/控制欲强/你们总吵架/关系冷淡,我才不想结婚的”。这方法确实有效但副作用也很强,会让父母伤心。人无完人,即使老人有不对的地方,做子女的还是多体谅一下吧。

我的应对方法有三点:

一、积极配合家长安排的相亲,把遇到的奇葩对象和糟心事夸张地讲给父母听,让他们意识到在相亲中遇到合适的人的几率是很低的,但是有很大几率会让自己的孩子受到羞辱和伤害,降低他们对爱情的渴望,甚至与人交往的欲望。

二、经营好自己的生活,让父母看到你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不必非得找个人凑合。

三、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以我的经验女生坚持到32岁左右催婚的紧张态势就会缓和了,因为……周围的人已经开始陆续离婚了。不仅包括朋友、同学、同事,还有一些年长的亲戚,甚至还有当初的介绍人本身。

这两年的离婚率增长之迅速让我这个不怎么相信爱情的人也瞠目结舌:世人眼中双方条件都好又特别般配的,离了;年少相识,经历七八年恋爱长跑步入婚姻还生了俩娃的,离了;当初为追求爱情不惜跟父母反目的,离了;磕磕绊绊凑合了大半辈子眼看都要退休的,也离了。而每一段婚姻的结束不是简简单单地签字领证,而要经过各种鸡飞狗跳的折腾,甚至大打出手,对簿公堂,还有许多后续问题(比如孩子归属等),它带来的伤害有可能长久难以愈合,而对女人来说离婚之后想找到合适的对象难度就更大了。像我这样内向、敏感又胆小,情商低又不擅长跟人相处的人是无力应付这样的复杂课题的,这并不是我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客观事实。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父母也只能接受:如今婚姻已经不是年轻人的唯一选项了,还是让子女选择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吧。




2021年,每日书连续第三年在3月开设女性主题班,写作者们根据感兴趣的话题形成写作小组。借由对自身经历和认知的梳理,不同视角的碰撞与互补,更好地理解女性在这个时代的处境,在性别、平权议题上勇于发声,探索更好的可能性。


 · 阅读其他每日书女性主题班作品 · 


《生孩子的头三年,我觉得孩子“吞”了我》

《我有腿毛啊。这讨人厌的腿毛哎!

《三周岁的女儿反给我和丈夫上性教育课



本文来自每日书女性班。在每日书,记录你的生活和情绪5月每日书设有常规班和共写班,并开设新的惊喜主题班,请期待。点击下方“三明治写作学院”小程序参加。或点击了解:每日书是怎样一个世界。










 漂流三明治2021第一站 

 4月10-11日,嘉兴陶仓 

 已成团,报名持续中 

不要做春天里最迟钝的人,和我们一起去漂流




把生活变成写作,把写作变成生活三明治是一个鼓励你把生活写下来的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