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9岁独身,一个人的世界能够完全自洽吗?| 三明治

Daisy 三明治 2021-05-16

世界上没有一个所谓的完美选择,但一个人如果能听从自己的内心去生活,抛弃掉一部分的欲望,接受这种生活方式必有的某种遗憾,就是一种良好的生活。在4月的短故事,作者Daisy写下了自己在39岁时独身的状态。


文|Daisy

编辑|胖粒


前不久,在39周岁的生日蛋糕上,我大喇喇插上数字39的蜡烛并发了朋友圈。不少同龄朋友做惊骇状,问,“有必要这么实诚吗?”


想了想,为什么不呢?大大方方公布真实年龄,不再畏惧和焦虑。是,我大龄、独身,但也渐渐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样的事过什么样的生活。有阅历有过往,也依然有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作为从小到大的学霸、“别人家的孩子”,我一直觉得,比起成年后需要处理的种种关系,读书考试是世界上顶顶简单的事情。因为后者有标准答案有解题思路,前者却是一道道开放式命题,没有统一答案,更没有对错。


而在种种关系中,长时间来始终无从把握的,是和异性的亲密关系。


其实逢人自来熟的我一点也不羞涩,和男同学的关系也很好。只是不知从何时起,少年时一起晚自习、一起K歌的那些男孩女孩,如被风吹散的蒲公英种子般,各自飘散。自然而然地,聚会少了,谈论的话题也不一样了,我成了落在队伍最后面的人。


也曾有过暧昧对象,在彼此犹犹豫豫的试探中,终究错失;也曾有过暗恋对象,每天用信纸写下一段感言,凑成13段,作“流水十三章”,跑到他楼下悄悄塞在信箱里。某一年情人节,我念了一首席慕蓉的诗,配上音乐,做成音频文件发给他。收到的是一封长长的邮件,充满尊重、感谢和歉意,末尾写道:“这些声音如同黑夜里的一扇窗,让我可以看见星星”。


在漫长的青春岁月里,我的情感如同海底的海藻,繁茂曲折、枝蔓丛生,它丰盛热烈,却见不到阳光。我期待一份大大方方、确确实实的感情,就像《我是金三顺》里说的那样,我想要的,是一个可以把合影设为手机桌面,可以带去介绍给家人朋友的异性伴侣。


很多年后一直在想,是不是那些蔓生的“海藻”,无形中影响着自己处理亲密关系的范式?一方面向往着真实确定的关系,但与此同时,又在追求那些虚蹈的、缥缈的东西?


20来岁正当最好年纪的我,始终觉得自己身上有某种不协调性:一方面是名校毕业、工作体面、充满干劲的自己,另一方面,是眼看交卷时间快到,却迟迟答不出题目的可怜小学生。


那时候在上海的城市规划馆门口有一块倒计时牌,屏幕上闪烁的红色字符显示距离2010年上海世博会还有几天。每当坐车经过西藏中路人民大道拐角,我总会看一眼显示屏上的数字,心里默念:“啊!到世博会就28岁了,如果那时候还没结婚,该怎么办?”




01


就在世博会召开前一年,我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认识了唐先生。唐的学历背景、工作性质都和我非常般配,更关键的是,他会在情人节送花和巧克力。这是我27年人生中收到的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礼物,也是第一个确定信号。仿佛一夜之间,那些海底的海藻终于能穿破水面,迎接阳光了。


于是像所有刚陷入热恋的小女生一样,我终于也不能免俗地开始在博客上记录腻歪的对话,听梁静茹甜蜜的情歌……但热乎劲儿一过,我敏锐地感觉到,自己和唐之间,似乎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比如,我向往的是紧密连接的亲密关系,一起吃美食、一起旅游看风景。但唐会觉得,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挣扎在温饱线上下,我们为什么要对美食如此孜孜不倦?比起出门,他也更喜欢在家玩游戏。更重要的是,他似乎不需要两人之间紧密的连结。


站在十多年后的今天来看,显而易见的结论是:我和唐,压根就是两类人。一别两宽是最好的结局。但那时候正在被30岁焦虑困扰着的我,压根儿做不到这样理智。一边觉得这是个“看上去不错”的结婚对象。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但至少他不抽烟不喝酒,人也老实啊;一边又默默承受着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毕竟,唐在很多地方的表现,都谈不上令人满意。


不可否认,是纠结的我主导着这段感情的走向。先是闹分手,然后又复合,最后在30岁生日即将到来时,决定和唐结婚。在给闺蜜的信中,我这样写道:“眼下就像是大雨滂沱的夜里等回家的公车。该来的车迟迟不来,眼下有一辆,虽然线路好像不对,但至少先上车再说吧,好歹先离开这个地方”。


这里“大雨滂沱的夜”,既指代女性对于年龄的焦虑,也包括了对父母的愧疚。从小到大,我都是父母的骄傲,唯独在婚恋问题上,年复一年,父母愈发觉得脸上无光,这让我心怀歉意。


我向往紧密连接的亲密关系,这和原生家庭成长环境息息相关。父母都是上海本地工薪阶层,虽收入不高、从没给我报过补习班(我们读书时也不流行这个),但始终在能力范围内给我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更重要的是全身心投入的呵护。正是在这种呵护下,我一路顺遂,父母一路满意。在迟迟不结婚这件事情上,我也很想像小时候拿回一张100分试卷一样,赶紧让他们放下心来,不要再忧心忡忡去人民公园相亲角瞎转悠了。


父母瞒着我去过相亲角很多次,不公开信息,只收集理想的未婚男性信息,然后以“有个同事介绍”为名,让我去和对方见面。其实我知道这些“资源”的出处,一开始大光其火,但出于不想忤逆父母的心,最终都抱着无可无不可的心态去。见过白袜子配黑皮鞋的男人、手戴硕大方板黄金戒指的男人、第一次见面就想与我过分靠近的男人……


一次又一次,见一个个顶着“年龄、职业、收入、籍贯”标签的相亲对象,通过几次见面就要判断是否适合结婚,这对我来说又是一桩难过考试做题的事情。我不喜欢物化别人被别人物化,也厌倦了一次又一次面对不确定。


是的,我想结婚,并不是因为我有多爱唐,而是因为实在不想再相亲,再把自己陷于巨大的不确定中了。




02


然而我终究忘了,这到底是一辆线路不对的车。


婚后,唐的淡漠属性变本加厉,两人之间一旦发生冲突,他不会寻求积极有效的沟通,而是选择逃避。我们像是两个合租一套房子的异性室友而非夫妻。无数个暗夜里我躺在床上,心绪难平。这难道就是向往已久的婚姻生活吗?这就是我的下半生吗?


婚后第一个国庆中秋长假,我们因为对一本科普杂志有不同意见而吵得不可开交(这个导火索真是莫名其妙),几天后唐搬回了父母家。又过了几天,我打电话去,问明天是不是见个面好好聊一下。他安静了几秒,说,“明天我要打羽毛球”。


这句话终究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亲密关系的修复和维护,不应只是我一个人的事。漫漫人生路,他不是那个合适的旅伴。我心意已决。


告知父母这个决定,父亲默默抽烟,母亲悄悄抹泪,最后强自镇定说,“没事,大不了养女儿一辈子”。徒劳感和愧疚感再次涌上我的心头,用一个英语词组,就是努力了很久,but in vain。抱歉啊爸妈,我终究还是不能让你们满意。


跟相熟的友人说。友人听完沉默半晌,答曰:“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


这段关系的结束,依然由我主导。写好离婚协议书寄过去,唐愤愤然打来电话,“凭什么都是你说了算?当初要结婚是你,现在要离婚也是你!”是的,是我一直在push唐,一直在促成一段本不应该发生的姻缘,那么也请允许我在还没酿成更大错误前把它结束。


协议未果,我又冲去唐户籍所在的区法院上诉。开庭那天,我们一家三口坐公车穿越半个城市,郊区田野里的油菜花开得正好。母亲说,天气不错,就当春游吧。所谓法庭,是一间不到10平米的小房间,我和唐面对面坐着,好像是学生时代一人一桌的期末考试考场。双方陈述完毕后的单独调解环节,中年女法官如亲切的长辈般对我说,“这个男孩子不适合你,赶紧离吧”。


就这样,从婚宴到法律意义上的离婚,我和唐的婚姻持续了13个月。其中,从起意离婚到最终完结大约5个月、冷战2个月。


实在是太过短暂的婚姻,但如果可以重来,我情愿它从未发生。




03


原本很想在一切结束之后,给唐写一封信,表达我的谴责和失望,可一旦真的恢复单身,却并没有给他写信。


对于唐,我已没有任何情感,也不想再有任何联系。随着时间推移,我甚至有些隐隐的歉意。某种程度而言,他是当时恨嫁的我的一个“工具人”,要不是我兴兴头头硬拉着他结婚、离婚,他一直活在他淡然的小世界里,无欲无求打着游戏,兴许也挺好。至少不会给他父母和出席婚礼的亲朋好友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经此一役,渐渐开始明白何为婚姻。是,婚姻是柴米油盐,也是爱和忍耐,世上婚姻的动机和形式也千千万万。可至少对我来说,为了结婚而结婚,是不可能的——也是在上段婚姻中最应该吸取的教训。我想要的,是两个人对生活抱有差不多程度的热情,对亲密关系有差不多程度的渴求,彼此身上有些有趣的点为对方所珍视。在这样一个大框架下,再通过日积月累的磨合去寻找更多默契。


以前一直不明白。对于亲密关系,有人说要包容对方的缺点,又有人说要坚守自己的底线。岂不是自相矛盾?那么上面所说的“大框架”,应该就是底线,其他细节上的冲突和龃龉,再用时间和包容去解决。


这大概就是放不下学霸身份的我,强行找出的一条“解题思路”吧。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要求太高了。是的我知道,但,我也不再惧怕什么。离婚后我做了许多以前不敢去尝试的事情。比如,在原单位申请岗位调动,去了一个更有挑战性的部门,然后买了人生第一辆车,把婚前自己购置的小房子添上积蓄,置换一套南北通透、有飘窗、有固定车位,一切都符合我要求的Dream House。


作为父母眼中的乖乖女,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传统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女孩子不用学开车、不必使劲倒腾房子、安安稳稳工作、跟男朋友/老公一起出去旅行……而我正在一条条打破这些“戒律”。


离婚半年后,我正式开启期待已久的欧洲自由行。那时候没有4G网络,没有随身WiFi,也没有网红景点打卡之说。我独自从上海坐飞机经芬兰中转到达罗马。在午夜时分,拖着硕大行李箱搭乘破旧的罗马地铁,拿着一份离线地图问路。在夜色中走了许久,终于到达预定的公寓,和先前到达的两位穷游网上结识的女旅伴汇合。


我和旅伴都是丹·布朗小说《天使与魔鬼》的书迷,小说中,反派在罗马城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留下了五个线索,我们按图索骥,居然一一找到。在那个没有直播、短视频的年代,我们穿梭在罗马城中,手拿纸质地图专心赶路。当最后一个线索找到时,那种现实与虚构相互印证的趣味感和成就感,至今萦绕于心间,回味无穷。


这次旅程是个起点。此后我去了更多地方,认识了更多朋友,也更频繁地回归内心反求诸己。比如,经常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我之为我,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它不是学历职业光环,而是一颗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和说做就做的行动力。正是这一点,让我勇于采取行动结束一段错误的关系(尽管我也是事故责任方之一);也让一个个遥远的目的地不再仅仅停留于“等有空了就去……”的口头,而是变成一张张机票、一份份攻略,和一段段美好回忆。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养老和育儿压力,自然可以潇洒地说走就走。可是,恰恰是这一点,让我始终有种紧迫感。因为父母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天天老去,我的未来随时也会有新的不确定因素加入,眼下的自由时光能过一天便是赚一天,哪里还容得下犹豫和彷徨?




04


恢复单身几年后,父母好像忘了当初愤尔许下“养女儿到老”的诺言,又开始操心我的婚姻大事。于是免不了又相了几次亲,又因为屡次无果而和父母冲突了几次。其实也算不上冲突,只是一听到他们的灵魂拷问“你倒是说说到底要过多久才能领个人回家”,我有千般思绪却无从表达,只能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门了事。


也许我是个讷于言的人,比起笔下洋洋洒洒的文章,在最亲近的人面前,反而不知道如何用简洁准确的口语表达所思所想。于是转而尝试在微信上交流,实践证明似乎线上沟通效果的确略胜一筹。他们依然不能完全接受我的观点,但也会说,只要我开心、幸福就好。


接下来第二步,是要转移开父母过于集中在我身上的精力。我独自居住在自己的Dream House里,退休在家的父母无所事事了几年后,终于也慢慢开拓出自己的老年生活。跟老伙伴唱歌、旅游,参加社区活动,日程渐渐丰富。


节假日,也会带他们旅游、住景观酒店,拍美美的照片让他们发朋友圈炫耀。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一种弥补手段,虽然心中清楚地知道,只要依然独身,他们的心中就始终有一根刺,但至少,可以让他们快乐的时间更多一些。


这是否意味着难题已解决,一个人的世界已完全自洽?并没有。在周五的傍晚看到闹市街头约会碰面的情侣,或是一个人去周末商场看到超市购物的年轻三口之家,依然还是会感到孤独,彻骨的孤独。这一点正如我为自己感到骄傲的那些事那样,无需隐瞒。


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更让我意识到,依然有必要和一个人建立紧密的连结。


就在一个多月前,我住院接受了一次微创手术。病症是常规病症,手术也很顺利,如今恢复得也已七七八八。术前谈话环节,医生告知,在全麻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情况,需要有人替我做出决定。这个在突发情况下决定我身体和人生的人,这一次,是我妈。那么下一次,如果是很多年后,父母都已老去无法担此重任,那么我又能把自己托付给谁?


术后,母亲略带后怕地说,在术前告知书上签字时,手在微微发抖。而在3小时的手术过程中,她也一直不安地踱步,担心万一真有突发情况该如何应对。所以哪怕是这一次,对她来说都有点“超负荷”了。术后恢复期每天在医院走廊里由母亲搀扶着慢走,我看着落地窗中母女俩的影子,母亲的身影比我整整瘦弱一大圈。仿佛健壮的我才是陪护家属。


很多年来第一次,心里冒出了一句使用虚拟语态的句子:如果早点跟一个男人结婚,这个时候就可以由正当壮年的“他”来照顾我了。当然,这个“他”的意义,也不仅仅是生病时陪个夜签个字。这次手术是个契机,让我意识到自己依然向往,也确实需要这样一个人,彼此可以无条件地把身心托付给对方,两条生命轨迹线在剩余的漫长岁月里紧紧纠缠。


那么到底还能不能找到?这个,还真没把握。可人生有把握的事又有多少呢?尽最大的努力,做坏的打算。凡人能做到的也就是这点吧。


不过前几天听说,一位跟我同龄的独身女性做胃镜全麻时,是让护工签的字。看来,问题总归会有解决办法的。





作者后记


写过很多文章,却很少写自己的故事。十几年职业训练习得的冷静客观叙述,用在自己身上,会是怎样?如果不冷静不客观,是不是也可以呢?


这次写作之旅,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梳理,更明白了自己何所自、何所去。也埋了个小小私心,想通过这种打开心扉的方式,认识更多朋友,同性或异性。

谢谢三明治学院,特别是胖粒老师的耐心指点。每一句点评,都是孤独写作之旅中值得珍视的回声和陪伴。


好久没有好好写点什么了,那么是时候重新开始了。



✏️✏️✏️


本文来自短故事学院。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以阅读更多短故事作品。你也有一个想写下来的故事吗?加入短故事学院,导师会在14天时间里,指导你完成它。


点击了解什么是短故事学院,或直接咨询三明治小治(little30s)。5月短故事学院5月16日开班,正在报名中,戳下方小程序报名吧!






·  ·  ·  ·  ·




35岁是一个生理拐点与社会角色拐点叠加的时期。被婚姻、生育和事业夹在中间,有些困扰是相似的。总有人在耳边劝导“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在衰老的迹象到来时难免会不自信,对自己的选择充满怀疑。如果过了35岁依然单身,真实的生活可能会是怎么样的?这是一件值得担心的事情吗?

几位35+的三明治作者写下了他们的故事,让他们的状态有了被看见的可能。只有被看见了,那些在故事之外正在经历相似状况或提前为这个年龄线焦虑的人,才能拥有“遥远的团结”。我们彼此理解,彼此鼓励着前行。

目前大部分是女性作者在讲述,我们也期待更多的男性作者来写下自己的故事。点击阅读更多。

1、35岁未婚女性在职场跳槽,需要面对什么?
2、结束22年的婚姻,我搬进了一间单身公寓,一切都是新的
3、45岁未婚未育,我决定一直独居
4、我,37岁,博士,母胎单身








 5月短故事学院今日开班 

 最后报名机会 

 欢迎你来从0到1写下自己的故事 


那些往事不再能够轻易地伤害到我 | 三明治



 三明治正在招募全职与实习新伙伴 

 点击图片查看职位需求 




把生活变成写作,把写作变成生活三明治是一个鼓励你把生活写下来的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