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害怕自己随时会“掉下去”|三明治阅读俱乐部

三明治阅读俱乐部 三明治 2023-11-12

“三明治阅读俱乐部”是三明治线上写作社群每日书社区的共读共写活动。我们会在当月的写作社群内更新选书资讯,书籍范围包括非虚构、文学、历史、社科类。参与每日书的作者可报名申请获得赠阅。在三明治阅读俱乐部,你可以:


获赠精选书目

尝鲜还未上市的新书

和每日书小伙伴们共读,交流阅读感受

●获得编辑推荐的延伸阅读

共写书评,你的阅读体验被更多人看见


本期阅读俱乐部与大家分享三辉图书的新书《维塔》。这本令人难以忘却又不安的书记录了一个名叫卡塔里娜的女人的经历。她的身体逐渐瘫痪,被人当作疯子,在维塔消磨剩下的人生。


维塔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生命”,它是一家收容所,位于巴西的阿雷格里港。这是个相对富裕的、约有200万人口的城市。在巴西,像维塔这样的社会遗弃空间到处浮现。



人类学学者若昂· 比尔开启了一段侦探小说般的探索卡塔里娜人生的旅程:通过与卡塔里娜对话、寻访其亲属、追踪她的医疗档案,解开卡塔里娜编写的“词典”中神秘的、诗歌一般的词句,追溯她的见弃命运和病理状况背后的家庭、医疗、国家和经济的复杂网络。


维塔里的人,仍回忆着当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叔叔、阿姨、祖父、祖母的经历,却被排除在现实世界之外,成为无人认领的生命。


在这个由官僚机构和亲属关系共同认可的社会性死亡的语域,药物成为家庭治理的工具,诊断斩断了道德义务,收容成为剥夺人之权利的终极名义。《维塔》不仅仅是又一个关于遗弃的故事⸺环绕卡塔里娜的一切成为一种见证,它向任人死亡的社会逻辑发出质询,也试图夺回人之为人的意义和尊严。


对于读者,《维塔》是一本略有些艰涩的书。阅读时,要在异国的社会景象中理解与自身经历差异极大的人,也要穿梭于历史、性别、社会公平等议题。而对现实世界的关照和对他人的关心,能越过语言和地理的障碍,为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加入本次三明治阅读俱乐部的作者

在阅读中有怎样的发现?



吴老师

坐标:上海

职业:退休教师

维塔的故事发生在巴西,但也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


《维塔:社会遗弃下的疯癫与文明》是一本沉重的书,一如它漆黑的封面设计。


“维塔”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生命”,讽刺的是,以“维塔”命名的地方却是一个任人死亡的人间地狱。卡塔里娜——维塔的受难者被人类学家若昂·比尔发现并追踪其人生故事,这部民族志揭示了巴西在八十年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为人知的黑暗一面。


作者指出:“维塔即是这个世界上属于前人类的地方。......作为一种国家政治经济和国内调整的延伸与折射,如维塔这样的遗弃区出现了。它们断了被遗弃者重生的可能,把他们向死亡逼近。他们的社会性死亡,会在他们的生物性死亡之前到来。”而对于卡塔里娜的故事的追踪与书写正是为了“索回一个注定失落的世界”。


在这个悲剧里,我们看到两条线索:一方面,我们跟随若昂追踪卡塔里娜的看病记录,发现家庭、药物和医疗机构如何联手“杀死”这个女人。另一方面,卡塔里娜身陷令人绝望的维塔,却通过书写词典顽强地活着,“尽管所有希望都已破灭,她仍有一种将内在生命赋予形式的能力,这越来越令我惊奇。‘我渴望在场。’这是我一次次听到她说的话。”正是这种求生的渴望让卡塔里娜被看见、被记录,并最终从精神病人的污名中解脱。


那么,是什么力量把卡塔里娜一步步推向了死亡?“亲属纽带正在经历彻底的崩解,倡导社会包容的政策实际上十分脆弱”,正如一位卫生专家所言:“它们主要暴露了一种普遍的贫瘠——财力匮乏,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总体上,是人类价值的贫乏。”“国家在一个精神病人身上花费的每日开销还不如一条狗在一家兽医院里的每日开销多。”


作者在采访卡塔里娜婆家的亲人时,他们对卡塔里娜新婚时的美貌记忆犹新。“卡塔里娜是作为一种外貌、男人的财产和家庭劳动力的一部分进入这个新的家庭单位的。”而当卡塔里娜因为健康原因最终被遗弃在维塔,“诸多亲属关系、心理、医疗和经济因素相互交错,形成了一种信念:卡塔里娜永远不可能回来。”


“只是因为我不能行走,我必须待在石器时代


就在这里,在阿雷格里港我们的声音与疾病相连,因此变得不被察觉......”


维塔的故事发生在巴西,但它也可能发生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这个世界继续物化人的价值,那么卡塔里娜的悲剧就不会结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赵耀辉教授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数据显示:“70岁以上的农村户籍老年人的就业率超过了50%,这个就业率包括在家务农以及外出打工。这意味着依然有一半以上的高龄农村老人需要依靠劳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很难想象,当这些老人完全丧失劳动力之后会面临怎样的困境。即使是生活在城市里的老人,也同样面临养老的难题,我曾亲眼目睹养老院中无人探望的绝症患者,也读到过独生儿子在生病的父母和岳父母之间疲于奔命的辛酸故事,更感受到丧子的老年同事的无助。


在一个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社会,养老的需求如何满足?丧失了劳动力就是丧失了价值吗?当传统的孝道已无法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新的价值体系? 维塔不会出现在中国,但隐形的遗弃又如何避免?


曾经创造过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0.1%的巴西,也创造了惊人的贫富差距:国内前5%的人拥有剩下95%的人的所有财富。《维塔》一书是黑暗的警示牌,它展示了人类不能弥合物质和精神、贫穷和富裕之间的鸿沟所制造的人间地狱。


特蕾莎修女的话犹在耳畔:“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


维塔,是一个疯癫社会的缩影。在这里,人类创造了最丰盛的物质,也创造了最丑恶的贫穷。






周诗琪

坐标:东莞

职业:无业

当已无容身之所,

我用什么证明自己的存在?


类似的感受

还没完成阅读。见缝插针的读了几个篇章。发现本书的翻译很流畅。其实很易读下去,不断地。

 

我有时候会清理房间里的衣服。有段时间,我买衣服买得很多,可以做到几个月不重复穿着。过了那段时间,我对这些衣服不再有热情。它们有贵的、有平价的,有过季的、有当时的,基本都完好无破损。改掉拼命购物这个习惯以后,我一开始决心上二手网站处理它们,让它们发挥剩余价值,但决心易逝。


它们被洗得干净柔软,散发出一股洗涤剂的甜香,囤积在阳台的储物箱中。过了许久,今年我决心断舍离,也因为阳台的空间要留给宠物,最后分批次把这些衣服丢掉了。开始还会心疼,后来越发顺手,大袋大袋的丢弃。而实际上,在我不再需要、不再穿着以后,它们的生命已经在阳台上走向终结。



读《维塔》时我在想什么

维塔在巴西是“生命”的意思。生存在维塔中的人们,过着的却是垃圾般的日子。作者在书中写,这是一座“人类垃圾场”、一间等死的人类收容所。那么其中的人,都是再无救也无药可治的人类吗?卡塔里娜给了我们答案。她有文化、有家庭,在作者初见她的第一面,她在运动,期待自己的腿会康复,有基本的表达能力,也言及期待回家和见到孩子。这样的卡塔里娜被弟弟和丈夫的亲友送来了维塔。于是她就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消失的人了,一个被遗弃的人。


“人”是什么?我们以往对人类的定义是否涵容了这些社会语境中的子民。她们的物理生命仍在延续,精神生命似乎流亡,社会生命已经所剩无几。处境犹如我们阳台上不需要的衣物,同样的做法,在衣服上,是一种浪费行为,而对于人类,是抹杀的残酷,将人变得不再是“人”。抹杀的原因,既有社会医疗化施治背景,也有所在机构无力改善其处境的残缺,还有家庭共谋。当角角落落都可能出现我们“患病”的风险,要如何保留住自己的健康,和对健康的解释权?


维塔的形成和扩大,始于社会需要。医疗化本是带给民众的福祉,在演变中因滥用、简便、师出有名而成为一种管控手段,造成许多人药物依赖。人们无力解决自身的问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又会曝露在被遗弃的风险里。维塔里不乏像卡塔里娜这样原本生活过得还不错的人。恐怖处也正在于此。


书中序言引郭金华教授研究言:家庭对精神病患者的遗弃从“非己”概念的形成开始。更令我想到造疯女人的过程,开始是“你变了”,你不像从前那个你了。当冲突进一步扩大后,就升级到“你病了”,你不正常了。



言灵

长期在维塔中的人们,她/他们的存在本身,已经是一种力量。残破的力量也是力量,对于巴西是那所有中的2500位(数据出处——见导读与序言)跌破贫困线的人口,对于看这本书的人而言,是一段文字、一个词语、一张照片,一个遥远警示的意向,而对于她/他们自身,脏污的指甲盖,皲裂的脚掌,患病的身体,不够稳定的精神,炎热天气里躺在地面上……每一天,每一处,活着就是活着。


书的导读与序言中,间插了卡塔里娜的写作片段。她使用短句,书写自己生活的现状,观察、记录,指责、诘问。她编写一本患病词典。


读到这里会想起“语言的力量”。文本的力量、词汇的力量……外文里有许多我们中文语境里没有的词汇,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反之亦然。一个常见的词汇背后可能是一部人类的编年史。而在维塔中编撰患病词典的卡塔里娜,制造出自己存在的证据,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


当已无我容身之所,我用什么证明自己的存在?所经历一切即是。所言一切即是。我本身即是。惨烈的境地里我还有自身,一无所有时我还有自己。不知道这些在卡塔里娜身上是属于天然的信念还是病人的执拗,给予我唯有静默的撼动。





不语

坐标:潮汕

职业:哄骗青少年

他们似乎成了一群

只能等待死亡的生物


只看了导读,序言看了一部分,就觉得沉重。一本沉重的书,导读说是巴西的《狂人日记》。整本书看得很辛苦,一直计划,一直看不完,一直进不了看书的状态。我的习惯是一口气看好几章。但这本,故事太窒息了,看几页就会被感官拉出书外,做点什么事缓解情绪。看《狂人日记》、《活着》,你可以骗自己这是小说,虚构的,但是这一本是非虚构,是纪实。地球的某一个角落,有一群人他们自成一个社会群体,似乎还在社会的某个角落存在,实际是被社会舍弃,被家庭舍弃,他们似乎成了一群只能等待死亡的生物。


如果没有维塔,卡塔里娜会不会更早离开人世,而等不到病情被确诊的时候?谁也无法给答案。但是,即使最后病情被确诊了,她也已经被误诊许久,错误用药许久,身体早已经受到严重的损伤。维塔的存在对她是否有意义?不能说没有,她的求生欲那么强。


如果没有深入知道具体的实例,会觉得维塔是一个不错的地方,给这些不幸者一个庇护所。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认为没有劳动力没有价值而遗弃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让他们不流落街头。实际是,他们是在被剥削的。比如,机构利用他们获得更多的捐赠,但能够提供的资源却很少。像卡塔里娜,如果能早些时候,确诊她的病情,她的腿是有力的,走路完全没有问题,只是平衡感不好。她是不是不会被遗弃?除去社会制度的缺失,更多的原因是家庭在整个过程的缺位。家庭的缺位又指向贫穷。


“卡塔里娜落魄下去的每个阶段,都存在着一种经济缘由。”几乎每一个留在维塔的人,背后都有着一个贫穷支撑不起照顾一个非劳动力的家庭。有句俗话,久病床前无孝子。从更现实的角度,也很难简单地去指责,家庭的遗弃。在物资充足的前提下,也许能展现人性,但在物资不足的前提下,人首先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动物性,因为活下去才是首要任务。像鲁迅笔下的吃人的世界。当所有人的认知都趋于一致的时候,再不合理的存在都是理所当然的。不管,家庭成员还是机构人员,都各自揣着自己的心思和算计。被视为无劳动力就变成了没有价值的存在。


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建立制度和机构来为社会兜底。维塔,应该是有一定的医务资源保障,而不是连一个正式的精神科医生都没有,就可以随便给病人开药的地方。是资金的问题吗?不是。贪婪的人性,是兽性的延伸,弱肉强食是生存的本能,当高层建筑的设计者,不能摆脱贪婪的人性,当高层建筑的管理者不能摆脱贪婪的人性,弱者被视为累赘,受到整个群体遗弃,被社会性死亡,生物性存亡也就可有可无。这时候,人和动物的区别又在哪里?





Shang

坐标:北京&楚雄

职业:咖啡成癮者

我害怕自己随时会“掉下去”


《维塔》其实读起来不容易,因为感受到从未想象过“人类的垃圾场”是这般模样。


命运的走向有时是如此难以预测。卡塔里娜和作者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背景相似,但人生轨迹完全不同。这不由得让我思考: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我们的命运?是家庭背景、教育、个人抱负,还是单纯的机遇?我能理解作者小时候努力读书的“恐惧”,即使是现在,我也有,我害怕现在的生活是幻想,是摇摇欲坠,自己随时会“掉下去”……


而新汉堡的发展历程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从一个小农村演变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贫富差距、机会不均和权力斗争。这一点在卡塔里娜的经历中尤为明显。她的故事并不只是个体的经历,更是这个城市、这个社会的缩影。我成长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小时候也在农村长大,而“现代化”推平了小时候的记忆和玩耍的果园;现在距离家乡很远,有时甚至不知道如何与家乡自处,我有家乡人火一般的热情与诚恳,但是也有无法融入的时刻和冲突,这样复杂的思绪,如何诉说呢?


一个真实、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世界;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故事,卡塔里娜的经历,如同一个照儿,反映出这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于我而言,是一种无力感,还联想到自己生活的社会里,“老人”是否是被“青春万岁”口号中的社会遗弃的人,我们害怕衰老,我们要保持年轻,而老人的空间和声音,又在哪里?如果邀请他们写一首诗,又会写出什么呢?我不太敢想。






喵啊

坐标:北京

职业:打杂闲人

带着好多没看懂的问题,

打算再读一遍


沉甸甸的一本书,比我想象的医学人文故事难读许多。进度也慢了许多。


作者在序里不止一次提及民族志,好奇之下问了度娘。


民族志(Ethnography),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和写作文本,是基于实地调查、建立在人群中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往往指称描述社群文化的文字或影像。其作为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的记录资料,可区分为“巨观民族志”;研究复杂社会、多样社区、多样社会机构或含有多样生活型态“单一社区”;“微观民族志”,单单描绘某个异国小部落、中产阶级社区中一小群人的单一社会情境,或单一社会制度却含有多样社会情境者。


带着好奇看完卡塔里娜的故事,在一个下雨天。昏暗的环境让我也产生错乱的幻觉。整本书叙述的过程时而第一视角和卡塔里娜的对话,如果小说故事一般,时而又跳脱出来,从医疗记录的追寻,到巴西医疗制度的溯源,卡塔里娜那位被疾病和药物折磨的妇女形象,彷佛上一秒是和我从面对面的聊天的距离,下一秒消失在马路穿梭的人流车海里,她的腿不太好,所以和周遭人的速度都不一样,虽然眼窝深陷,眼里却有光。


书里不仅写了卡塔里娜的故事,也提到在维塔遇见的,不知名的人,他们的故事。总有些类似的状况,使得他们都到了维塔。在拉丁语中,“维塔”是生命的意思,现实中维塔是一间收容所,帮忙病患的地方,然而读到的现实是很多人生命的终点在维塔,从社会性死亡到生理性死亡。为什么卡塔里娜因为精神失常就被简单得判定为精神分裂,继而被“社会性死亡”。社区,社会,制度,这一系列是如何运转造成这样的结果。在维塔这样一个被遗弃的环境中,在他们所谓都是精神病人的社区里,是不是又有了一种新的社会属性呢?带着好多没看懂的问题,打算再读一遍。




· 往期三明治阅读俱乐部 ·

📖《阿尔戈》明室Lucida

📖《厌女》读客文化

📖《最好朝南》译文出版社

📖《唐行小姐》格致出版社

📖《两度》好·奇文化

📖《女性的力量》浦睿文化

📖《未完成的手稿》好·奇文化

📖《盐镇》新经典

📖《无情之地:冰峰168小时》新经典





Open Call



欢迎有意加入「三明治阅读俱乐部」的出版机构与我们联系,每日书期待与大家共同促进读者、作者、编辑与出版机构的交流,让好的书籍被更多读者看见。


咨询请添加三明治明仔

微信号:ming30s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