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侏罗纪世界2》来了丨恐龙是如何被发现并拍成电影的?

点击蓝字关注→ 中信出版集团 2018-12-26


恐龙迷的福音来了!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监制,“帕帕”克里斯·帕拉特、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领衔主演的侏罗纪系列新篇章《侏罗纪世界2》内地定档6月15日,领先北美一周上映!


《侏罗纪世界》第一部于2015年上映,最终全球报收16.7亿美元,票房成绩位列影史第四,同时也成为当年中国电影市场外片年度票房季军,共揽获14.2亿人民币,曾创下多项记录。


《侏罗纪世界1》,克里斯·帕拉特饰演恐龙驯养师


《侏罗纪世界2》的监制将继续由侏罗纪系列缔造者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担任,主演克里斯·帕拉特、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再度携手回归。在曝光的“入侵版”预告里,基因的“潘多拉之盒”正式开启,变异恐龙接连涌现,恐龙物种实力愈发强大、不受控制,这也让人类与恐龙之间的族群之争再次“白热化”上演……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636w03i6m&width=500&height=375&auto=0

《侏罗纪世界2》预告片


预告片很燃很爆有没有,这必须要去影院围观啊!不过,在你看电影之前,阿信为你准备了深度科普一篇。你看我多体贴,约朋友看电影,等着进场之前的“显摆”话题都帮你备好了~哈哈~


那么问题来了:看了那么多恐龙科幻片,见过那么多恐龙逼真模型,恐龙是怎么被发现的呢?又是怎么一点一点复原的?电影里,有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构?


关于恐龙背后的故事,还是得请古生物学家给我们好好讲讲。



理查德·福提


理查德·福提是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资深的古生物学家。福提教授曾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嘉宾主持,拍摄多部纪录片。


由于在公众科学上的杰出贡献,福提获得刘易斯·托马斯科学作家奖、迈克尔·法拉第科学贡献奖和英国古生物学会的终身成就奖。他应该就是那个有资格跟我们讲人类出现之前的世界模样的“专业讲解员


关于恐龙,在福提教授的经典之作《生命简史:地球生命40亿年的演化传奇》一书中,有大篇幅详细的介绍。看《侏罗纪世界2》前,跟着古生物学家了解一下恐龙的相关知识吧~




恐龙是如何被发现的?


人们普遍认为地质史的进程是从一种绿色的原始汤状态迅速进入恐龙时代,然后恐龙神秘地灭绝了,穿兽皮、露肩膀、手持棍棒的人类接管了世界。这段历史中最清晰的就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距今约6500万至1.9亿年),也许除了菊石,它们的数量最多。


早在发现恐龙之前,人们就迷恋稀奇古怪的妖怪。希腊神话里怪物云集,例如美杜莎把看见她丑陋外表的人变成石头,堪称地质奇才。北欧传奇、印度寓言集和因纽特人的传说中巨怪也屡见不鲜。人类似乎天生喜欢怪物,每个小孩都相信窗帘后面可能藏着凶猛的巨人。


弗朗西斯科·戈雅有一幅让人心绪不安的蚀刻版画,刻画了一位疲倦的学者伏案而睡的情景,背景是天空,黑压压的,充满恐怖的幻影。他把这幅画命名为“理性入睡催生梦魇”。或许这就是潜意识里的巨魔、神龙和妖怪吧,它们对人类漠不关心,但总是试图打败我们。


理性入睡催生梦魇


恐龙的发现把噩梦变成了现实,把恐龙化石从岩石的深层挖出来就好像唤醒最深层的潜意识一样。与此同时,学者在侏罗纪岩石里还发现了鱼龙和蛇颈龙一类的海洋爬行动物,不过它们都不是真正的恐龙,恐龙是完全陆生动物。


约翰·马丁在1840年绘制了第一幅侏罗纪海洋蜥蜴的艺术图像,它们和萦绕在戈雅梦境里的画面一样神秘。


但是恐龙和潜伏在窗帘后面的怪物不一样,它们令人安心地灭绝了,牙齿已经没有用武之地。它们是当之无愧的巨怪,但是安全无害,这也许就是儿童对其着迷的原因。他们去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会看到恐龙的骨架摆在锃亮的底座上,它不像巨怪,更像一座纪念碑,让人目瞪口呆。


19世纪恐龙被发现之后, 它们的历史一直被改来改去,直到1825年发表的《禽龙》一文才确定了它们的身份。


1822 年,乡村医生吉迪恩·曼特尔的妻子安·曼特尔在苏塞克斯旷野靠近库克菲尔德的采石场里发现了一块带有发亮的褐色牙齿的砂岩。牙齿长达数厘米,呈奇怪的楔形,一侧有凹槽。那个时代的专家都是狂热的自然主义者,曼特尔医生也不例外。他有独到的地质鉴别能力,知道采石场的岩石属于白垩纪时期,而且意识到那里的沉积物是围绕着一个大的淡水湖积累起来的。


他坚持要把那些牙齿和现在生活在美洲中部的鬣蜥蜴的牙齿进行对比,并且固执地把它们命名为“禽龙”(Iguanodon,don在希腊语中表示“牙齿”)


他的执着如今受到世人的敬重,但是当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巨型蜥蜴曾经在地球上兴旺过,而且世界也没有做好迎接这么大的冷血陆栖动物的准备。


起初,解剖学家并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当伟大的法国解剖学家乔治·居维叶接受了他的解释之后,大家开始接纳这一说法,这些巨型爬行动物迈出了成为流行文化的第一步。


通常一个新发现总能带动一系列疯狂的搜索,获得显著的成果。十年间,人们陆续找到禽龙和其他动物更完整的骨架。科学家清楚,虽然收集了很多恐龙的骨架,但是它们的意义还没有被完全发掘。


巴克兰牧师在曼特尔命名禽龙的前一年命名了一只侏罗纪的恐龙——斑龙,如果按照时间而不是认知顺序排列,它应该是最早获得命名的恐龙。

 

到1841年为止,研究人员共计发现了9种不同类型的大型爬行动物。同年,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在普利茅斯会议上通过了理查德·欧文的提议,将它们命名为“恐龙”在希腊语中,恐龙意为“可怕的蜥蜴”,而不是鳄鱼、鱼龙或者爬行动物。理查德·欧文也由此成为英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现在,那里还收藏着很多更早被发掘出来的中生代(从三叠纪到白垩纪)恐龙骨骼化石。

 



从化石到模型,恐龙是如何复原的?


恐龙的复原工作在20世纪末刚刚起步,我们是凭借对细节的猜测把肌肉、肌腱和皮肤装饰在这些曾经鲜活的巨怪的骨架上的。


经过研究人员最近一个半世纪的努力,恐龙骨骼和真身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曼特尔一开始很自然地把他的动物塑造成一只巨大的短腿四脚蜥蜴。后来理查德·欧文对他的复原模型进行了修正,使它成为伦敦南部水晶宫的常规展品。


水晶宫是一座风景优美的花园,里面有一个开阔的湖,湖中有长满松柏的小岛,隐约可以看见树林间有一只和原物大小一样的禽龙模型,它被喷成迷彩绿色,嘴巴微张,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蜥蜴。它的四条腿粗壮无比,稳稳地扎在地上,圈出一个四方形的空地。这只禽龙是沃特豪斯·霍金斯用多种材料制成的。


1853年,水晶宫内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晚宴,十多名嘉宾应邀坐进了还没完工的恐龙肚子里。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被当作美食,感觉肯定非同一般。


继续前行,你就会看见霍金斯想象中的斑龙,它也长着四只脚,被重塑成两栖动物的模样,像一只硕大且有着笨拙尾巴的青蛙。这些和实物大小相当的绝迹动物模型立在环湖小路旁,成就了第一座主题公园。虽然所有的复原模型在细节上无一正确,但是时至今日仍然引人注目。


复原的模型同时记录了我们对历史认知的改变过程。1877年,研究人员在比利时的贝尔尼萨尔发现了新材料——完整的禽龙骨骼。以前只能凭借猜测和与现存动物对比才能被描述的碎骨现在有了真正完整的骨骼。


肢骨和髋骨相连,每一节脊柱都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尾巴越接越长,最后才看出来它不但体形结实,而且末端细长。大多数恐龙都长成这个样子,我们现在早已经习以为常,但在当时可是一大新闻。


更稀奇的是,它的后腿明显比前腿长很多,似乎霍金斯设计的笨家伙是靠后腿弹跳行走的。这种占据统治地位的、绝迹的爬行动物绝对不是蜥蜴,它们一定已经成为两足动物。同时,牙齿也泄漏了秘密:禽龙真的是巨型食草动物。曼特尔最早的模型有一个奇怪的细节,他把禽龙的大拇指放在了鼻子上,这个姿势仿佛寓意着:科学家在证据面前应该保持谦卑的态度。


骨架搭建好之后就要填“肉”了,这项工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虽然肉在骨架上无迹可寻,但是爬行动物的躯干基本如实地反映了它们的内部结构。韧带的衔接处清晰可辨;可以通过对现代动物的了解轻而易举地推断出它们关节的运动方式;从腿骨的尺寸和肌肉附着留下的痕迹判断肌肉的大小;通过胸廓确定胸部的位置;至于爪子,必须记住只有中间的骨骼才能石化,它们活着的时候,爪子上可能长着和巨鸟或者龙一样锋利的角鞘。


最后是皮肤:应该是干燥和坚韧的,关节处富有弹性和褶皱。有人以为皮肤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在加拿大发现的埃德蒙顿龙化石就带着皮肤,像鳄鱼皮一样布满精细的小网格。


现在只剩颜色了。我认为把大型食草恐龙的颜色说成和现存厚皮类动物,比如大象和犀牛一样的暗褐色或者灰白色是一种偏见。它们的生活方式没有那么招摇,所有暗淡的颜色似乎都合适。也许有的恐龙是鲜红色的,有的长着斑马纹,有的像彩虹一样色彩斑斓,毕竟,很多蛇的颜色也是光彩夺目的。


有些事情需要我们面对,不能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就置之不理,这是非常危险的。也许有朝一日,我们会发现褪掉的颜色,那将唤醒一个色彩缤纷的白垩纪时代。


复原的工作永无止境。我们以恐龙的尾巴为例体会一下。早期的两足恐龙复原模型中,尾巴像个累赘似的耷拉在地上,让人感觉萎靡不振。大部分恐龙的头部比较小,和庞大的身体不成比例。这个整体印象被一个完全错误的观点进一步加深,有人提出巨型恐龙,比如梁龙,长有“两个脑袋”——一个长在头上,据说是因为太笨了,所以需要在脊柱上再长一个,反正长出第二个“脑袋”不比鼻子上长出胳膊麻烦多少。


辅助“大脑”其实就是恐龙背上的神经节——动物身体后部的神经中枢,也许是它太大了,给人以“头”的感觉。从机械学的角度考虑行走和奔跑的运动原理,尾巴就不再是身后的累赘了,它在动物运动时起到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那些恐龙用两条腿走路和奔跑的时候,尾巴高傲地摆出各种姿态。很多用四足行走的恐龙,尾巴和脖子正好前后呼应。


有人嘲笑恐龙行动迟缓,这也许是个天大的错误,和像坦克一样披着盔甲的种类不同,缓慢是它们的优势。对于恐龙而言,血液从相对较低的心脏运送到高处的身体需要强大且结构复杂的心脏,或许哺乳动物和鸟类特有的两腔室心脏才能够保证肺部的高效运转。对恐龙尾巴的了解,标志着恐龙从神秘走进了现实。


由此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恐龙的复原模型必须再一次被修正。自曼特尔夫人发现恐龙化石到20世纪90年代的170多年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从来没有对主展厅里的展品进行过修复,威严的梁龙骨架一直站在那里。它是巨型食草恐龙,四条粗壮的“象腿”支撑着庞大的身躯。这是一只货真价实的巨龙:脊柱大概有25米长,相对这具大骨架而言,脖子细长且优雅;头很小,显得有些另类;牙齿凸出,像一排钉子。


多年以来,观众总是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直奔它而去,既漫不经心又心怀敬畏。因为有了它,博物馆客流不断。我忘不了这个大东西像垂头丧气的灰狗那样拖着尾巴的样子,长尾巴下面竖起很多支架,看起来像是萨尔瓦多·达利的油画作品。


对梁龙所属的蜥脚类恐龙的最新研究证明,它们的结构堪称完美:长尾和长颈遥相呼应;整根脊柱弓起圆润的弧线,并能保持平衡;沉重的身躯像一座吊桥被安置在由圆柱形的四肢搭建的桥墩上;它活着的时候,尾巴一定可以抬起来。的确如此,现在有更多的证据表明它们的尾巴是悬空的,可以自如地左右摇摆,像鞭子似的,也可以说是得意地摆来摆去。


它们的风范完全变了:不再是笨头笨脑的巨怪,而是信心十足、悠闲地啃着嫩叶的动物。随后,它又多了一点现实意义:过去总是有人偷走梁龙的最后一截尾骨(当然是塑料的)。博物馆只好在后面藏了一盒子复制品,以便早上在第一位观众进门之前及时补充。现在,这根来自侏罗纪的尾巴高高在上,终于远离了“智人”游客的骚扰。


恐龙影视化背后的故事


1940年,迪士尼推出了大片《幻想曲》,这是当时制作成本最高的动画片,现在看起来仍然令人震撼。迪士尼的音乐和画面完美融合,稚嫩童真的画外音伴着活泼的背景音乐响起,阴影里管弦乐队的阵容让人心潮澎湃,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真是大师中的大师,他举起手中的指挥棒,充满魔力的时刻到了!


我最早的记忆之一便是被带到牛津街看这部电影,我当时激动得无法呼吸,滚烫的双手死死地扣住膝盖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幻想曲》中,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制作的《春之祭》篇最精彩,是另一部生命传记的“独家告白”,我们看到的恐龙颜色和动作完全符合1940年古生物学家对侏罗纪和白垩纪世界的定义。


他们总是讨人喜欢地把动物拟人化,比如梁龙一类的大型动物在一望无际的沼泽地里沉醉地吃着鲜嫩的水草;鸭嘴龙也差不多,咀嚼着水生植物;从长长的头冠起,副栉龙的背部扬起一张帆;还有善于奔跑的小型食草恐龙,可能是棱齿龙,三五成群地举着尾巴东蹿西跳;会飞的爬行动物—显然是翼龙—爬上高高的悬崖,像信天翁一样纵身一跃,潜入大海抓鱼。


所有这些动物都在逃避可怕的暴龙,它的猩红大口和锋利的白牙形成鲜明的对比。动作迟缓、披着鳞甲的剑龙迎战残忍的食肉恐龙注定逃不出死亡的结局,垂死挣扎时它用长钉似的尾巴拍打着地面,仿佛在为自己敲响丧钟。从万物初始到恐龙可爱地漫步行走只是弹指一挥间,设计远古世界的动画师一定从斯特拉文斯基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受到了启发。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50多年之后,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将迈克尔·克莱顿的小说《侏罗纪公园》改编成电影,红遍世界。


与《幻想曲》对比,两者的不同充分地证明了我们对过去的认知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两部电影里的恐龙几乎一模一样,白垩纪时期的恐龙比侏罗纪的多,不过没那么好区分。斯蒂芬·斯皮尔伯格通过逼真的影像使它们复活,活灵活现的恐龙很难让人相信它们和曼特尔或迪士尼的一样,都是假想的复原。


20世纪90年代的导演在古生物学家,例如鲍勃·巴克尔或杰克·霍纳(恐怕他就是电影主人公的原型)等几十年前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创作,既有新发现的影子,又明显带有时代的烙印。


比如梁龙一类的大型食草恐龙在迪士尼的片子里总是埋头在沼泽中觅食,在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中则昂首阔步地结队在平原上啃咬树尖。这些巨大的蜥脚类动物大概有27吨重,重量级超过了现存的厚皮动物,是它们所处生态圈中的巨象。它们的腿像粗壮的柱子一样支撑着庞大的身躯;脚趾为了更好地受力变得很短。地面在它们的脚下颤抖,尘土在它们的巨掌下翻腾。它们的生活习性在两部电影里简直有天壤之别,但是在黑暗的电影院里,痴迷的观众似乎全盘接受。人们曾经以为这么笨重的身体必须依靠水的浮力支撑,一旦被水淹没,它的长脖子可以伸出水面自由地呼吸;它的牙齿应该不够锋利,只适合咀嚼糊状的水生植物。

  《侏罗纪公园》剧照


事实并非如此,让我们一个一个地纠正:


精确的计算表明,水的压力会阻止肺部正常工作;它们像柱子一样的腿、脊柱的结构和保持平衡的尾巴只对陆栖动物具有实际意义;还有,它们的足迹在同一个方向是重叠的,说明这些巨龙肯定是成群结队地出行的。


接下来,顺理成章地要将它和大象对比一下。现在看来,它们的长脖子可以令其轻而易举地从树冠取食,和塞伦盖蒂平原上的大象用鼻子从大树取食是同一个套路。不过,对于它们的体形而言,恐龙算是细嚼慢咽的——相比之下它们的牙齿实在太精致了。由此推断,它们的胃已经进化成了一个微生物的“桶”,可以通过发酵帮助消化。另外它们的粪便也可以做证:石化的粪堆被称作粪化石。


就这样,真相总是变来变去:虽然电影和纪录片言之凿凿,但是揭示已逝生命的本来面目只能依靠科学。最终,还要回到“识骨寻踪”的路上。


这两部影片里,暴龙的差异不大,不过斯皮尔伯格的暴龙更吓人一些,眼神里带着一丝狡黠和强烈的渴望。只有学究才会注意到迪士尼的暴龙长着三根指头,而不是两根。


麦克尼尔·亚历山大教授对动物身体构造的了解就像车迷熟悉捷豹的每一个零件一样,他告诉我斯皮尔伯格对暴龙追赶摩托车的夸张设计感到内疚:以它的身材,无论是肌肉还是骨骼都不能承担那么快的速度;也许哥斯拉的步伐与暴龙更般配。


《侏罗纪世界1》,克里斯·帕拉特饰演恐龙驯养师


有一种像鸵鸟的恐龙(比如似鸡龙)和它们的现生后裔惊人地相似:它们都是不会飞的鸟,大摇大摆地走在草原上,而不是沼泽里。跳跃前行的小恐龙差别最小,显然,它们借鉴了瞪羚和其他精力充沛的食草动物的生活习性。


斯皮尔伯格把最凶猛的掠食者命名为迅猛龙(更准确地说,它们是“恐爪龙”。唯一的一块化石于1964年在蒙大拿州的白垩纪早期岩层里被发现)。它们喜欢集体出击,追赶猎物。看完电影之后,它们穷追不舍的旺盛精力和超常的智慧总是出现在我的噩梦里,挥之不去。


影片甚至设置了它们思考问题的情节,当然,这是制片人的特权,因为没人知道它们到底有多聪明,我们总不能像赶着老鼠和小鸡那样让它们走迷宫吧。如果能看到这一幕,真是太棒了——但是你会信以为真吗?


无论真相是什么,总之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彻底消除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大型爬行动物在人类不甚了解的世界里既不愚蠢也不迟缓。这些动物结构精密、适应力强、喜欢群居。


众所周知,未来的电影会从另一个视角展现历史,我们不能凭借熟悉的现实生活去确定过去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历史就是小说,详细阐述了从已知到未知的神秘过程。《侏罗纪公园》永远没有结局。


-------------------

更多有趣古生物请关注福提教授经典科普著作《生命简史》



相关书籍推荐

《生命简史:地球生命40亿年的演化传奇》

[英]理查德·福提 著丨2018.6

购书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人类出现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模样?在《生命简史》一书中,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福提跑遍了世界五大洲,以轻松老辣的笔调向我们展开了一幅用40亿年的生命书写的宏大画卷,解释了地球生命演化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用化石还原每一颗好奇心都想知道的生命源头故事,堪称《人类简史》前传。


可以说,《生命简史》是一座纸上生命博物馆,它的向导是专业的古生物学家,它用化石为我们描述40亿年地球生命传记,进化、生命大爆发、生命大灭绝、恐龙称霸、古猿出现、人类诞生……只需一颗好奇心,你便会发现用化石讲述的故事,竟如BBC纪录片一样好看。《生命简史》是一部没有终章的传记,进化从未停止,生命总有对策!


近期好文推荐

「历史」这首方文山作词 S.H.E的经典之作,一直没听懂

「旅行」去过那么多地方,还是忘不了鸭川

「书单」不可不看 · 每周新书丨2018年第23周

「影视」豆瓣9.3《使女的故事》:看内心的乌托邦如何碎了一地

「历史」那部被谋杀的豆瓣高分电影,不了解历史根本看不懂

「生活」不吃主食,只吃水果不能减肥!



-End-

2018.6.15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中信出版集团」微信公众号

中信出版集团

我们提供知识,

以应对变化的世界

关注

近期新书一览,点击书封即可看到有关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