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路上的8个大坑,第1个就难倒了无数人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面临着数不清的难题和烦恼。尽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却是相似的。这些问题卡在日常养育过程中,让父母们头疼不已。
比如,你一定遇到过这种疑惑:
孩子一哭就得抱吗?
长期接触女性,会影响男孩子的性格塑造吗?
孩子学不进去到底该怎么办呢?
从小教孩子背古诗古文,有益处吗?
......
阿信总结了最令父母困惑的8个问题,看看你是不是也有一样的苦恼呢?
宝宝哭了要抱吗?
曾几何时,市面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婴儿哭了不能马上抱,他们哭一会儿就会自己睡着,这时绝不可心软去抱,尤其是男孩,因为这会使男孩长大后个性软弱、依赖心重,不能独立生活。
大脑的秘密:
温柔的声音会活化大脑的愉悦中心,孩子会转过头去注视声音的来源,低沉的责骂声音会使婴儿恐惧。最近的研究表明,出生四天的婴儿在核磁共振仪中听到大人吵架声音时,大脑负面情绪中心的杏仁核(Amygdala)就活化起来了。
触摸的好处更多,被抱、被抚摸的孩子免疫力会增加。所以“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去抱,等到不哭才能抱”的理论,实际上,是完全不符合大脑发展原理的。
◆ ◆ ◆
寻求关爱是天性。人有被关爱的需求,很小的婴儿都会寻求大人注意,若眼露凶相,即使没有出声骂他,婴儿也会恐惧。婴幼儿对触摸有原始的渴望。
当孩子哭时,抱他、拍他、抚摸他,以温柔的声音对他说话,对他的情绪有抚慰作用,这种刺激会增进他大脑的生长,尤其是管理情绪的部分。因为情绪回路要被刺激才会活化:一个从小没有被刺激过,或刺激不足的孩子,情绪反应会比较迟钝。
从小教孩子背古诗古文,有益处吗?
孩子还不认识字,也不能理解古诗古文的意思,让他背诵对他的大脑发育有作用吗?如果有益,多大开始背合适?古诗、古文选择有讲究吗?让孩子背古诗的时候,需不需要给他解释意思呢?
大脑的秘密:
人的大脑是由十万亿左右的神经元组合而成,它们在脑中透过轴突和树突来互相传递信息,所以神经科学家对智慧的定义是神经连接的方式和神经连接的密度。
从神经科学的观点来看,背书就是重复地活化同一组神经元,使它们紧密连接,好像两人的手已经紧紧地牵在一起了,只要听到“人之初”,后面的“性本善”就会自己跳出来。
所以孩子若是了解背诵的内容,通过意义的帮助,他会学得容易、记得牢,若不懂意义,只靠音的力量结合,这些表征的形成就困难得多,以前私塾都要大声朗诵,就是要靠音来帮助记忆。
◆ ◆ ◆
不讲解意思就强迫孩子去背,对他的大脑没有什么好处,只会增加他对学习的恐惧与痛恨。大脑若未成熟,硬去催熟,则事倍功半,而且还会误解诗文意义,得不偿失。
任何事都有它的“时刻表”,万能如上帝,也不能强令百花在冬天开。时间到了,大脑成熟了,水到渠成,一切自然圆满。
教育需要耐心,父母不要着急。
带3岁孩子去旅行,对孩子智力发育好吗?
现在很多人都特别推崇带孩子旅行,仿佛旅行是万能的,能开阔视野、改善孩子的性格、促进孩子学习能力,等等。这是真的吗?尤其是三岁以前的小朋友,有必要带出去旅行吗?
大脑的秘密:
三岁前的孩子,他掌管记忆的海马回(Hippocampus,又称“海马体”)尚未成熟,一般要孩子长到四岁半、五岁左右才成熟,而且登录记忆最好的代码——“语言”的能力也尚未成熟,因此,绝大部分孩子不会记得小时候去过什么地方玩。
当三岁孩童随着父母出游时,他不会记得看到了什么,除非是强烈的情绪体验,如走失找不到父母,因为他的大脑还没有准备好。
◆ ◆ ◆
能带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当然很好,因为经验促使神经连接,而神经连接得越密,触类旁通的机会越多,越能举一反三。但是带还没有“事件记忆”的三岁幼儿去远行,就要考虑它的代价和收益。
其实不必跑很远,只要是新奇的体验,对孩子都有利。反而是长途旅行,对大人、孩子都是折磨。
至于说旅行可以开阔眼界,若三岁孩子根本没有事件的记忆,这句话就不成立。而且我们通常要知道看什么,才看得见。若没有先备知识,即使在环境中,信息也会变成“视而不见”。
音乐胎教真的有用吗?
关于音乐胎教,很多报导都说,听音乐对宝宝大脑发育有益,于是很多准妈妈从怀孕开始就听胎教音乐,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音乐胎教真的有用吗?一定要听古典音乐如莫扎特吗?有些妈妈其实自己都不喜欢古典音乐,听到交响乐就会犯困,又该怎么办呢?
大脑的秘密:
有一个研究是看学音乐跟大脑发展的关系,研究者找了十五名平均年龄六岁的孩子,再找十六名孩子作对照组。然后给实验组孩子上十五个月的乐器课。对照组只是听音乐,没有动手去弹。十五个月后,再把他们找回实验室做智力测验,结果发现学过乐器的孩子,在智力测试上与实验组并没有差别。也就是说,学音乐的孩子并没有比没有学音乐的孩子聪明。
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学音乐并不会使孩子变得比较聪明,但是它能陶冶孩子的性情,因为节奏会促发大脑的愉悦中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及内啡肽,使孩子心情好。
◆ ◆ ◆
只要能让心情愉快,都是胎教好音乐。
胎儿的听力在胚胎七个月就成熟了,因此母亲在怀孕时听的音乐,的确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偏好。但如果母亲不喜欢古典音乐,也不必勉强。因为母亲心情不愉快所产生的压力荷尔蒙,对孩子大脑发育的伤害比不听音乐还更糟!
至于胎教时是不是一定要听莫扎特的音乐?这答案是“否”。莫扎特在的音乐简单明快,有普遍性,大家都能接受。但是听莫扎特音乐并不会使右脑发达、孩子变聪明。
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将来就会成功吗?
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因此买了很多辅助工具,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他们认为,想要拥有一个成功的未来,小时候就必须出类拔萃。当父母劳心劳力地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整装出发,究竟是帮了孩子,还是害了孩子呢?
大脑的秘密:
创造力需要绵密的神经连接做后盾,使电流在通过神经回路纤维时,能出其不意地活化到第三条本来不相干的神经回路,产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现象。
而实验证明促使神经连接最好的方法就是游戏和运动。因为游戏时是想象力的发挥,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故事内容、扮演游戏角色时,会使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突然连在一起,所以“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根本”。更不要说,游戏时大脑会产生重要的神经营养素,所以越会玩的孩子脑筋动得越快,心思越灵活。
早早让孩子学知识,若不会用,学再多也是枉然。记忆像个硬盘,它需要软件去把相关的知识组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太早学习会使孩子失去思考的弹性。
◆ ◆ ◆
游戏才是学龄前孩子的最佳教育。
不强灌知识,只要掌握学龄前教育三重点:
一、不可使用暴力、不可大声喧哗。
二、凡事尽量自己动手做。
三、控制情绪、培养领袖能力。
第三项最重要,情绪控制必须在团体中培养出来,所以学龄前的儿童不宜关在教室中学ABC,而要通过游戏,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很多北欧国家的幼儿园是混龄,就是让孩子学习跟不同年龄的同伴一起玩。
益智类的电子游戏对孩子有益吗?
电子游戏是洪水猛兽,伤害孩子的视力,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必须强行制止?
大脑的秘密:
玩电子游戏跟下棋很像,也是心智游戏的一种,但比下棋还更刺激。玩电子游戏的确会改变大脑,因为大脑是个演化来的器官,它一直不停地在模拟外面的环境,修改里面神经元的回路。
在游戏中,事情发生得非常快,物体如敌人、障碍物等移动得更快,注意力一刻也不能放松。这些快速的眼手训练、剎那间作决定的需求都会改变大脑的神经系统。所以很多研究发现玩儿电子游戏的孩子在视知觉以及认知上比没有玩儿电子游戏的孩子优越很多。
◆ ◆ ◆
人生的道理,也能从游戏中学到。好的电子游戏可以益智,就像孩子学习下棋等传统游戏一样。
当然这里指的是非暴力的电玩子游戏。消除了暴力与色情的一般电子游戏,会增加孩子的认知能力,如工作记忆、执行计划能力、空间能力,以及动机、情绪和社交技术。
对一个众人皆在玩的东西,父母的态度不是抗拒而应该是疏导, 教会孩子纪律,使他可以既没有罪恶感地玩,又不会耽误到功课。其实很多时候,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只要我们的态度肯改变。
要给孩子买手机吗?
现代人人手一部手机,到底要不要给孩子买手机呢?但如果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呢?又如何在不破坏亲子关系的前题下,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呢?
大脑的秘密: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学生只要在附近的树林中散步90分钟就可以改善负面的情绪。学生随机被分成两组,一组在大学附近公园的绿荫处散步90 分钟;另一组是在校外靠近高速公路旁的街上走90 分钟。
他们在散步时,不能听音乐也不能有同伴,然后回到实验室再做一次问卷,并接受大脑扫描。结果发现公路组的学生心情比较浮躁,对原来处理情绪的方式没有改善,但是公园组的学生明显地改善他们的情绪,反思使他们心智健康,精神比较愉快,不再一直去想不愉快的负面事情。
◆ ◆ ◆
父母应该先确定孩子有自制的能力才能手机给他。尽量带他到没有电插头的地方去玩,让他原来紧密的电子游戏神经连接可以被爬山、溯溪所取代,用大自然的美把孩子从虚拟幻境中吸引出来。
很多妈妈说先生要上班,只有周末才有可能出游。其实只要去树木多、空气新鲜的安静地方散步、骑自行车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去旅游景点。散步时可讲故事或教孩子赏鸟、看虫,总之不会感到无趣就可以了。
父母带孩子去户外,一方面隔离了电子游戏,一方面也增进了他的身心健康,在拥挤的都市生活中,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父母不妨试试看。
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是什么时候?
要成就任何事都需要抓准时机,教育作为百年大计,其对于时机的要求更是显著。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呢?
大脑的秘密:
研究发现,孩子不会因为父母制定规矩和限制而感到难过,相反地,这些规矩与限制形成了一个规范,让他们有安全感,知道父母在乎他们;我们是通过被人管理,才学会管理自己。
孩子的自信心来自同伴对他长期的肯定,不是虚假的“你好能干、好厉害”可以达到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依年龄而有别:小的时候,父母要管教他;进了中学后,父母要慢慢放手。
◆ ◆ ◆
孩子会察言观色,就可开始教育工作。
管教孩子不必打,只要沉下脸,让孩子知道你生气了,他就意识到自己惹父母不开心了。因此《颜氏家训》才说:只要会察言观色就可以开始教,不过这个方式的前提是孩子敬爱父母,一旦他不在乎父母时,就无效了,这是为什么要从婴儿期就开始教孩子。
和孩子沟通,父母只要蹲下来,眼睛看着孩子,耐心地听他把话讲完,沟通就不是问题。父母是孩子的表率,史怀哲说“教育无他,榜样而已”, 父母一定要得到孩子的尊重,他才会听你的话。
每个孩子不一样,教育的方式也会不一样,俗语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教育孩子是大智慧,父母不必十全十美,只要尽心尽力便好。
以上内容选择洪兰教授新书《给父母的科学养育课》
洪兰教授
台湾著名教育家、加州大学脑科学,撰写教育类杂志专栏逾二十年,其教育理念与方法红遍两岸。
台湾金石堂书店年度教育出版风云人物,著作和译作超过50本,著有《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自主学习,决定未来》《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教育成就未来》等,译有《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幸福五部曲(套装共5册)》《重塑大脑,重塑人生》等。
火爆全网的TEDx演讲《脑科学揭露女人思考的秘密》播放量1000万+。
相关书籍推荐
《给父母的科学养育课》
洪兰 著 | 2019.3
购买请点击“书封”
从大脑发育及运转谈养育,直击情绪管理、学习能力、品格教育、亲子关系常见痛点,提供科学简单的解决方案。
近期好文推荐
-End-
编辑:Yoyo 责编:YQ
2019.3.16
更多经典书单和深度好文
欢迎关注「中信出版集团」公众号
近期新书一览,点击书封即可看到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