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展望:东西哲学视角下的“中美冲突”
如果说“哲学”很高深、离普通人很遥远,那么“中国哲学”却应该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
前阵子我写作的关于“祖宗崇拜”和“英雄崇拜”的两篇文章,小有议论。今天想和大家推荐《中国哲学简史》的第二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将中国传统学说的基本精神讲得更加透彻。
中国哲学的精神
十几年前上大学时读过他的另一本《中国哲学小史》,特别受益,至今仍对我颇有影响。后来又认真读完他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冯先生原作是20世纪在美国出版的英文版,中文版最常见的是北大版,是冯先生的学生涂又光先生将翻译,但这个版本其中很多语句比较生涩,对于没有好的古文基础的读者很不友好。建议读:岳麓书社出版、赵复三翻译的版本,即下面推荐这个。)
这一章是在西方哲学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哲学的源起和底层逻辑。文中冯先生讲到了几点:
1. (在中国古代)由于经济的原因,一家几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组织得很好的制度之一。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种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论说明。
2. 经济条件打下了它(家族制度)的基础,儒家学说说明了它的伦理意义。由于这种社会制度是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产物,而这些条件又是其地理环境的产物,所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种制度及其理论说明,都是很自然的。因此,儒家学说自然而然成为正统哲学,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现代欧美的工业化侵入,改变了中国生活的经济基础为止。
3. 诺思罗普(Northrop)教授说过,概念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直觉得到的,一种是用假设得到的。……学中国哲学的学生开始学西方哲学的时候,看到希腊哲学家们也区别有和无,有限和无限,他很高兴。但是他感到很吃惊的是,希腊哲学家们却认为无和无限低于有和有限。在中国哲学里,情况则刚刚相反。为什么有这种不同,就因为有和有限是有区别的,无和无限是无区别的。从假设的概念出发的哲学家就偏爱有区别的,从直觉的价值出发的哲学家则偏爱无区别的。……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哲学所用的语言,富于暗示而不很明晰。它不很明晰,因为它并不表示任何演绎推理中的概念。哲学家不过是把他所见的告诉我们。
上文中有些哲学术语读起来比较艰涩,大家可以不用细究,具体可以回到原文再细看。只要理解:
1、儒家学说是基于对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理论说明而发展起来的;
2、相较于希腊哲学,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哲学,热爱追求“无”和“无限”,富于暗示而不很明晰。
这一点在我们古代的山水画、山水诗中就常常能体会到。
3000年前的三大文明差异
说到中西哲学的区别,我们先来看一道高中历史题目: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大文明在哲学思想上各有侧重,其内容大致可分为:甲、参悟生死问题;乙、探索人的理性;丙、规范社会秩序。与上述内容相对应的国家应是 [ ]
A、中国:甲;印度:乙;希腊:丙
B、中国:丙;印度:甲;希腊:乙
C、中国:丙;印度:乙;希腊:甲
D、中国:乙;印度:丙;希腊:甲
这个题出得很有意思,时间很特别,这个时代都很原始,根本就说不上哲学思想。我特地查了一些资料。
1. 公元前1000-600年,是中国的西周,西周闻名至今的周礼,即是一种规范社会秩序的系统和学说。
2. 而在古代印度,主要哲学是《奥义书》,它讲的有两点,一个是梵我同一(即类似天人合一),另一点是轮回业报,也就是生死问题了。佛教创教是在公元前400到前300年这段时间,显然也是受了奥义书的影响。
3. 至于希腊,公元前1200-前800年是“黑暗时代”,前800年-前600年古希腊进入奴隶时代,这个阶段主要是发展城邦文明。古希腊文明也是到了公元前6世纪才开始探究世界本源问题,前5世纪才开始探索人类政治伦理。古希腊哲学的起源,也可以说是理性主义,是起源于泰勒斯。泰勒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死于前546年。
所以答案很明显,选B。
题目本身不难,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哲学侧重规范社会秩序,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古代哲学追求探索人的理性。中西两个文明之前的差异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种下了。
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
我们翻开历史的迷雾去看,这种差异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根源在于中国传统上都是一个大陆文明,只有少部分地区在少部分朝代深度参与了亚洲地区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而希腊是一个海洋文明,直到今日,西方大部分国家依然是海洋文明。
海洋民族生存于不确定性之间,他们对于确定和肯定有天然的热爱,由此有了明确的定义、判断、界定。而农耕民族生存于确定性之间,在他们心中,自然的不确定性和无限性反而是美好而有无尽想象空间的。
不是说海洋民族不擅长应对不确定性,也不是说农耕民族不喜欢确定性,恰恰相反,农耕民族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太过于熟悉,所以那些熟悉的东西在他们的日益精进、群体交流中不具备稀缺性。
所以在学说的传承、理论的研究中,一代代留下来的恰是对自己民族生存中缺少的那一部分的探索。是以中华民族多追求阴阳和虚空。毕竟天天坐地望天,算明白几个数字,做好几个定义,别人也不认为你有多厉害。
在农耕民族的哲学家的学说讲授中(比如孔子、老子),他的众多表达可以简单是因为他和他的受众和很多共同的先导信息,他的言简意赅,是因为他已经默认了对方已知道了先导信息,不需要更多的解释。
甚至,随着信息的进一步传播,这种学说从春秋战国的一国扩展到中华全域,以致整个东亚的中华文化圈,都一样是通用的,因为大家共享一种生活方式,车同轨,书同文。
这种不确定的表达,在讲者心中也是确定的,因为他默认了对方能够会心地理解和解读这段“加密”过的信息,也许他的一个字,对方就能从中读到了“一段长视频”,是以有“微言大义”。
一切文化都是植根于民族,依托于环境,应用于生活的。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的经济基础天然不同,所以两种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也就自然地有所不同。
从历史差异看未来中国
从当前时势来看,中国正在从深度参与国际贸易转变为高度依赖内需,过往几十年逐渐萌芽和发展的商贸文化必然让步于工业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社会经济循环中,工业与农业的生态位并无不同,工农业都是民生的基础。
在国际超级大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多重封锁之下,中国必然会先求自保再图反击。所以看起来,中美的贸易战,必然导致中国更加“大陆文明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管后续如何,作为这个文明的参与者、建设者,我们都需要深刻地理解这种经济、政治变化带给我们的深层次影响。
上面我只是掀开话题的一角,更多内容,再次推荐大家读一下《中国哲学简史》。
延伸阅读
中国离真正崛起还有多远?
这是我2018年写的一篇文章,文中讨论到中国的百年国耻及其影响、为什么中国会落后 、中国离崛起还差什么等话题。
参见:中国离真正崛起还有多远?
大英帝国为什么衰落?
上面提到了中美的大国之争,不禁让人好奇:当初大英帝国是如何衰落的。读了一些文章,我有几个总结:
1. 最早超越英国的并不是美国和苏联,而是德国,德国认真发展工业升级,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超越;
2. 英国与殖民地之间距离遥远,无法控制,而禀赋好的发展之后就会脱离(如美国),或者人文条件差(印度),条件不好的,只能靠卖资源经营,总之只能发展弱连接;
3. 英国工业发展受限,陷入了资源陷阱,高福利政策、自由化去工业化政策等,过度依赖金融业和服务业
参见
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439539/answer/222834775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83293891
思考&讨论
中美大国之争,从贸易战算起也已经好几年了,在可见的未来4年,甚至8年、20年,都可能会持续下去。
这种争端,对我们的国家经济、创业、个人生活工作,已经/将会有什么影响?
欢迎留言讨论。
全文完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行者慎思”。作者陆树燊,行者慎思科技咨询、慎思学社创始人,微信创始团队成员(微信:shensinside)。
原文完成于2021年8月,未经公开发表,今略有修改。ChatGPT对文章标题也有一定贡献。
题图基于ChatGPT+Dall·E 3生成。
由于微信平台规则的调整。许多读者很难收到我的新文章更新。请老读者记得把“行者慎思”公号加上“星标”。也麻烦点下文章下方的“赞”和“在看”,让更多的人看到❤️
相关阅读:
本文源于我的每日写作分享计划“Shens前沿观察笔记”,目前免费开放读者加入。欢迎扫码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