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丨那些从设计院离开的同学不会告诉你的事
1
2
1.人员结构上看各年代人的生存百态,各自盘算,矛盾重重。
2.90后遵从内心,思想自由,与设计院陈旧的氛围格格不入。
3.行业萎缩,业务减少,工作强度大,员工幸福感逐渐降低。
4.设计院转型阻力大, 机构庞杂,人才流失,业务水平下降。
5.80后&90后纷纷上演设计院风云之逃出重围
(设计院众生相,按发际线上升高度及头发浓密程度,从右至左以次为90后、80后、70后、60后、50后)
其实大多行业都如此,朝气蓬勃的时候,大家闷声赚钱,各自安好;行业不景气时,大家心里不痛快难免互相掐,设计院是个既醒目又庞大的目标,大家在戾气中学会了相互慰藉。 而这些,给原本就衰颓浮躁的行业更添一丝乌云,设计院的“围城困境”向四周蔓延,刚从象牙塔里出来的设计萌新更无所适从,刚上大学选专业那会儿可不是这么说的啊,怎么才几年,变这样了。
3
要不要逃离设计院?离开设计院还能去哪里? 这些众说纷纭的背后,让我们不禁想问,到底是被妖魔化的设计院还是被怂恿的设计师? 下面想说的是#我有一个朋友……#系列
我有一个朋友,14年毕业的,大四时很勤奋,东奔西走好不容易进入当地一家设计院实习,毕业就留在那家设计院了,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但好景不长,15年时整个建筑行业塌陷式萎缩,业务断崖式减少,身边前辈纷纷转行,另谋出路。设计院没活干,日子过得异常清闲,但这种刚毕业就无所事事的处境对于一个心怀野心的年轻人却是致命的打击。 为了不使自己输在职业生涯起跑线上,为了多攒经验长本事,我这个朋友按耐不住,在各种消极丧气的行业资讯中,随大流离开了“混吃等死”的设计院,可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啊,后来在一次同学聚会中看见了他,令我们大跌眼镜的是,他在家里人资助下回老家开了一家麻辣烫,见面时,问我有没设计上的私活,自己还没死心,麻辣烫里没有他的理想。 我是觉得怪可惜的,设计院不会为你的理想买单,外面的世界依旧不会。
我另一个朋友,认识他的时候,他在某大型市政设计院做结构工程师,由于平台优势明显,项目扎堆,曾连续两个半月一天未休,每天工作到晚上十点,可以说是充实过头了,女朋友从珠三角到内陆城市漂洋过海来看他,他居然要被单位临时调去长三角出差。 去年国庆假期后,深感加班画图画不动了的他跳槽去了沿海城市某知名地产公司,春节期间他和我们哥几个促膝长谈,设计院学到的本事在地产公司是一点没用上,性格内向的他在应酬中不会推诿,白酒喝到高烧不退,都说地产公司是甲方爸爸,不用画图,还可以指手画脚,谁知领导的魔爪是甲方的甲方,每天左右逢源的生活,让他离“中年油腻”也不远了。 那晚,我们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玻璃杯碰到一起时,都是设计理想破灭的声音啊……
我的设计院朋友还真不少,都是自己当年混在设计院时攒下的,虽然大多早已失散,各奔前程了,但下面说的这个既是我的朋友,更是我的前辈。我写这些文字的前几天,看到她朋友圈发了一张繁茂的香桃木树林,地址定位显示在巴西巴拉那州。 她是大我十多岁的大姐姐,她刚进设计院的时候,正赶上行业井喷式增长的劲儿,十几年前的薪酬待遇放现在都还具有竞争力,这些年设计院由盛转衰,可以说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奶酪越分越少。 那这些年她做了什么呢,设计院学习氛围还算浓郁的,是什么专业就能学到对应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不会像一些小型事务所,要练就一身“万金油”的本身,她利用单位资源优势,短时间内就将自己专业技能提升到同龄人达不到的level,同时还考了建造师证和注册城市规划师证等一大堆能证明专业素养的证书。
私下里研习花草植物、摄影、写作、烹饪等各方面技能,并且各自领域都做到在社交网络上小有名气,当大家都在抱怨设计大环境不景气的时候,她已经把爱好发展成另一条谋生之道。据说,她现在在学小语种,拿着相机在地球各个角落里拍一些喜欢的植物摄影作品,她说如今的梦想是去国外念书,静下来,回炉重造。 我想对于她来说,设计院不过是一处工作场所,离开与不离开,也没什么重要的。
我列举的这几个例子,只是我身边关于设计院故事的几个切片,我其实无意去触碰他们离开了设计院之后过得好不好,冷暖自知,能了解的都是片面的,况且真过得不好的,人家也不会和你说的。如今网上讨论关于设计院的话题,多半是消极批判,成了怨念情绪的倾泻场,仿佛离开了设计院就能怎么样了。
4
与现在设计院大量大龄单身画图狗过年被家人亲戚到处逼着相亲的尴尬处境不一样,过去设计院的工作稳定且光鲜,是丈母娘最青睐的那种。 如今的设计院按产值计算,薪酬待遇没太大竞争力,隐性福利也逐渐减少,原有优势也随着资本市场的冲击,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而互联网时代成长下的设计新生代对前沿新鲜、颠覆认知的知识有天然的认同,而这些东西,在大院里那些早已脱离设计一线多年的专家那儿未必学得到。 有些综合甲级大院有背景,有技术垄断,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活得很好,它们会寻求变革也好,“苟延残喘”也罢,那是由诸多不可控的因素决定的,设计师更多的还是要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没有哪一条准则适应每一个个体,许多自媒体以为嗅到了人群中的“风向”,喜欢说一些迎合大众的话。 年轻人是最容易被鼓动的,给年轻人讲一万次道理不如让他亲自摔个跟头,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你“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另一种注解吧。
5
1. 那些离开设计院之后混得风生水起的同事,即使留在设计院里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反过来一样。
2. 设计院不是你平庸无能的遮风港,更不是你怀才不遇的遮羞布。
3. 设计院需要慢慢熬,有些人熬成了“温水煮青蛙”,有些人却熬成了厚积薄发的跳板。
4. 跳槽或转行要趁早,但要明白,离开只需要一纸申请,再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早作打算,作长远打算比消极观望更有意义。
5. 不要在心灰意冷时跳槽,处于低谷时,急于离开往往容易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在意气风发,豪气万丈时离职,才显霸气。
6. 设计院之外的世界没那么好也没那么糟,有时候不是平台限制了你,是你固有的思维,逐渐消磨了你的斗志与激情。
7. “离开设计院”本质上是一种无奈,是个人选择,有时却被某些人用作标榜自己理想与独立精神的噱头,每个岗位都是社会大协作的一份子,重要的是要创造你的价值。
8. 生活是你的,道理是别人嘴上的。有时候,选择保守,未必不是睿智的决定。有时候,不冒险一搏,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你看怎么说好像都没毛病
9. 如果你能力平庸,却又野心勃勃,你的问题不在于离不离开设计院,而在于有没有勇气面对生活的难。
10.不要被朋友圈热文迷惑,包括这一篇。
变故可以是打击,也可以是转机,最后引用一句张泉灵在离职央视,投身创业投资领域时面对公众说的话: “人生时不时的是被困在玻璃缸里的,久了便习惯了一种自圆其说的逻辑,高级的还能形成理论和实践上的自洽。从职业到情感,从人生规划到思维模式,无不如此。我要跳出去的鱼缸,不是央视,不是体制,而是我已经在慢慢凝固的思维模式。” 愿设计师都能不辜负年华。
来源:设计院长,获授权转载。
推荐
阅读
推荐
阅读
“结构有约”栏目开播!首期嘉宾同济院张峥:关于职业道路上的那些事儿
“结构有约”第2期丨悉地国际高颖:我就是在一次次的批评中成长的
“结构有约”第3期丨华森公司游健:传统设计和创新理念相互碰撞时的选择
“结构有约”第4期丨中国建研院赵彦革:谈谈新人薪酬体系和培养模式
“结构有约”第5期丨中建西北院车顺利:应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
“结构有约”第6期丨南京大学设计院冷斌:高校设计院的工资体系和培养模式
“结构有约”第7期丨gad杭州吴映栋:争做管理与技术的综合型人才
“结构有约”第8期丨甘肃省院江重阳:美术生的结构工程师之路
“结构有约”第9期丨北京冬奥组委桂琳处长:这场冬季的盛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结构有约”第10期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冬奥场馆的可持续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结构有约”第11期丨清华院杨霄:冬奥首钢大跳台可变剖面赛道转换技术巧思
温馨提示
1)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侵权或原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立即删除。
2)转载须知:原创内容转载及开白要求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
温馨提示
1)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侵权或原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立即删除。
2)转载须知:原创内容转载及开白要求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
近期关注
直播平台
学堂·订阅·查新
在线教育课程
欢迎关注微博及短视频平台
联系我们
投稿/转载:QQ:80327128;Tel:01057369042/8785
招商/合作:QQ:2099526103;Tel:01057369049/8783
订阅/发行:QQ:605811676;Tel:010-57368777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注册“结构·云学堂”,享受海量学习资源。
你在看我吗?
近期关注
直播平台
学堂·订阅·查新
在线教育课程
欢迎关注微博及短视频平台
联系我们
投稿/转载:QQ:80327128;Tel:01057369042/8785
招商/合作:QQ:2099526103;Tel:01057369049/8783
订阅/发行:QQ:605811676;Tel:010-57368777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注册“结构·云学堂”,享受海量学习资源。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