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基建背景下的投资新贵(上):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发展

陈瑶 蒋小鸟 等 中伦视界 2022-08-01

作者:陈瑶 蒋小鸟 曹艳铃 刘冠男


系列序言




随着新基建热潮的到来,作为新基建代表之一的数据中心一时风头正盛,成为了新基建背景下名副其实的投资新贵。简单而言,数据中心是为了满足信息化需求而构建的集数据存储及数据计算于一体的信息基础设施。穿透来看,数据中心的传统业务系通过房屋提供物理空间出租,这与办公、商业、仓储物流等传统地产存在异曲同工之处,但由于数据中心的信息化特性,对于出租的物理空间环境有着高于传统地产的诸多细化标准,比如温度与湿度、能源供应保障、楼板承重力、安保防护措施等,因此数据中心的附加值及专业化程度显著高于传统类别地产,这种集IT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地产工业的组合,通常我们冠以“数字地产”的称谓。对于新进入数据中心的投资者而言,存在相当程度的准入壁垒。系列文章的上篇对数据中心行业进行介绍,包括数据中心的定义、分类、发展阶段、上下游产业链,以及近年兴起的绿色数据中心;中篇主要探索IDC牌照的准入及申请规则;在下篇中,我们对数据中心项目的建设与运营所涉及的合规重点进行简单梳理。我们同时梳理了全国及各地与数据中心相关的法规及政策,以附录形式附于文章后,供读者参考。






(一)行业发展综述


根据互联网公开资料显示[1],从全球分布看,数据中心市场中,北美地区占据半壁江山;其次为亚太地区,占比30.3%;第三位西欧占比15.8%。但从增速上看,亚太地区潜力最大,连续三年增速超过30%,其中以中国、印度等国的增长最为迅猛。海外市场以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为主导,这些运营商拥有大量数据中心资产,亦需要大量资金进行数据中心的资源自建和收购,包括行业龙头公司美国的Equinix、Digital Realty等。


赛迪顾问数据[2]显示,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约有7.4万个,超大型数据中心(10,000机架以上)、大型数据中心(3,000至10,000机架数量)数量占比达12.7%;规划在建数据中心320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36.1%。从目前国内数据中心的分布显示,大量数据中心布局在一线城市及周边,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终端客户大多布局于一线城市;二是一线城市的网络传输保障性强,网络带宽价格相对较低。但这些区域土建成本高,能耗指标紧,项目审批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虽然土地宽裕、能源富集且当地政府对数据中心的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较大,但因其距终端用户较远,存在网络延迟且跨省网络带宽成本相对较高的问题,在这些地区投资建设的数据中心相对较少。


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及数字化浪潮下的海量数据存储需求下,数据中心作为算力基础设施能妥善解决数据“存不下、流不动、用不好”等问题,加速实现数据价值变现,也可加速带动包括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最终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中国数据中心的前景及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数据中心定义


1.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


从法律层面而言,数据中心的定义一般援引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颁布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2015年版)》[3] (“《电信目录》”)中对其所作的解释。根据《电信目录》,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业务(B11类)是指利用相应的机房设施,以外包出租的方式为用户的服务器等互联网或其他网络相关设备提供放置、代理维护、系统配置及管理服务,以及提供数据库系统或服务器等设备的出租及其存储空间的出租、通信线路和出口带宽的代理租用和其他应用服务。


根据《电信目录》,B11类增值电信业务还包括互联网资源协作服务(IRCS)业务。互联网资源协作服务业务是指利用架设在数据中心之上的设备和资源,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协作共享等方式,为用户提供的数据存储、互联网应用开发环境、互联网应用部署和运行管理等服务。 


2.

数据中心分类


通常国内对数据中心有两种划分依据,一是以数据中心的规模进行划分;二是以数据中心运行受阻导致的影响进行划分。


(1) 以数据中心规模划分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等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通[2013]13号]),数据中心的规模按照下述标准划分:


类型

规模

超大型数据中心

大于等于10,000个标准机架[4] 

大型数据中心

大于等于3,000个标准机架小于10,000个标准机架

中小型数据中心

小于3,000个标准机架


(2) 以数据中心运行受阻导致的影响程度划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7年5月4日颁布的现行《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 50174-2017),数据中心划分为A、B、C三级。





(三)数据中心发展阶段


数据中心的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 第一代数据中心以提供场地、机柜、机架等基础物理空间租赁和服务器托管服务为核心;

  • 第二代数据中心在第一代基础上,拓展包括数据存储管理、安全管理、网络互联等在内的增值服务;

  • 第三代数据中心则开始向云计算及边缘计算数据中心发展,更加注重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等虚拟化、设备维护和管理的综合化以及需求的差异化。


由于传统机房只是将原来电脑里的数据集中在机房进行备份,但无法实现数据和系统的打通,该种“数据中心”既占用了大量IT投入,又难以提供真正的大规模计算服务,且无法被整合至公共云平台。近年来,我国开始推广并鼓励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国务院于2015年1月发布的《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即已提出,加强全国数据中心建设的统筹规划,引导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优先在能源充足、气候适宜、自然灾害较少的地区部署,以实时应用为主的中小型数据中心在靠近用户所在地、电力保障稳定的地区灵活部署。……支持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建设绿色云计算中心。所谓云计算数据中心,是一种基于云计算架构的,计算、存储及网络资源松耦合,完全虚拟化各种IT设备、模块化程度较高、自动化程度较高、具备较高绿色节能程度的新型数据中心[5]




(四)数据中心产业链


数据中心的完整产业链包括上游基础设施、中游数据中心业务运营和下游最终用户,形成了以基础设施为底层架构,以数据存储及计算为核心,并以电信经营业务为终端的多行业融合与跨越的产业。



1、上游基础设施:数据中心项目的基础设施包括土地使用权、房屋、消防系统、空调系统、电力系统、湿度管理系统等,可以概括为“地、房、电、水、风、火、网”[6]七大方面。


2、中游数据中心业务运营:在我国,数据中心业务运营主要由基础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及专业的云服务商组成。其中,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凭借其天然的资源优势,占据了中国目前数据中心较大的市场份额;但由于数据中心并非基础运营商的核心业务,随着市场对数据中心计算能力的需求提升,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开始崭露头角,包括万国数据、世纪互联、有孚网络、光环新网等;同时,当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云服务市场(尤其是公有云市场)近两年迎来了突进式增长,以阿里云、腾讯云、天翼云等云服务商为主的服务商异军突起。近年来,一些来自制造业、钢铁、房地产等传统产业的企业则基于自身优势和需求,通过收购或转型等途径进入数据中心行业。前有先行者宝钢旗下宝信软件的数据中心业务发展不俗,后有沙钢集团以63亿英镑全资收购欧洲最大数据中心运营商Global Switch,令业内瞩目。



3、下游最终用户:最终用户面向全行业,包括所有数据存储需求的企业,如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传统行业等。




(五)绿色数据中心


近年来,国务院、工信部、发改委、国管局等国家部委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7],引导数据中心产业健康、有序、绿色发展。


目前,国内现行涉及数据中心分级标准的文件为《互联网数据中心技术及分级分类标准》(YD/T 2441-2013),该标准从绿色节能、可靠性和安全性三个方面分别对数据中心进行分级。绿色节能部分对应的等级为G1-G5,其中G1为最低等级,G5为最高等级;可靠性部分对应的等级为R1-R3,其中R1为最低等级,R5为最高等级;安全性部分对应的等级为S1-S5,其中S1为最低等级,S5为最高等级。通过对数据中心在上述绿色节能、可靠性和安全性三个方面的分级分类,数据中心最后得到的级别应为:GxRySz (x=1、2、3、4、5;y=1、2、3;z=1、2、3、4、5)。但实践中,该标准在行业内较少使用,我国监管部门通常使用PUE值[8]作为数据中心的“绿色标准”[9]


2019年1月21日,《关于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节[2019]24号)已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绿色数据中心标准评价体系和能源资源监管体系”,但截至本文发稿时,相关体系标准尚未正式出台。


而全球层面,对于数据中心的认证机构并不多,其中涉足国内比较知名的全球数据中心认证标准主要有三种:TÜV TSI认证;CQC认证;及Uptime Tier认证。实践中,行业内对于数据中心的绿色标准,通常会采用国内比较知名的 “Uptime Tier认证”标准。该标准由全球公认的数据中心标准组织和第三方认证机构Uptime Institute进行认证。Uptime Tier认证的依据主要为《Data Center Site Infrastructure Tier Standard:Topology》和《Data Center Site Infrastructure Tier Standard:Operational Sustainability》,通过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用性、可靠性及运维管理服务能力认证,把数据中心分为Tier I-Tier IV四个等级,其中,Tier IV最高。 


级别

评判标准

Tier I

可用性99.671%,年平均故障时间28.8小时

Tier II

可用性99.741%,年平均故障时间22小时

Tier III

可用性99.982%,年平均故障时间1.6小时

Tier IV

可用性99.995%,年平均故障时间0.4小时


结 语

以上为《新基建背景下的投资新贵(上):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发展》的相关内容,中篇将聚焦IDC牌照的准入及申请规则,敬请期待。


* 本文提及“我国”及“中国”,为本文之目的,主要指中国大陆地区。为免歧义,本文所指的数据中心,即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








扫描二维码可查看

《附录:数据中心相关法规政策梳理》


[注] 

[1]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2001/826117.html,最后登录于2020年4月14日。

[2] 根据赛迪顾问总裁、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孙会峰于公开场合的发言摘录。

[3] 《电信目录》已经依照2019年6月6日颁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订<电信业务分类目录>(2015年版)》的公告》进行了修订,该《电信目录》在A类“基础电信业务”,“A12蜂窝移动通信业务”类别下,增设“A12-4 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业务子类。其他业务维持不变。

[4] 此处标准机架为换算单位,以功率2.5KW为一个标准机架。

[5] 引述自《浙江省数据中心“十三五”发展规划》。

[6] “地”指“场地”、 “房”指“机房”、“电”指“电能供应,包括备用供电系统”、“水”指“冷却系统及防洪、防水”、“风”指“制冷空调”、“火”指“消防”、“网”指“网络资源”。

[7]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强“十三五”信息通信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关于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等。

[8] 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电能利用效率)为国内外数据中心普遍接受和采用的一种衡量电力使用效率的综合指标。根据YD/T 2543-2013《电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能耗测评方法》的规定,PUE的计算方式为:PUE = 数据中心总耗电/数据中心中IT设备耗电。该比率的基准是2,越接近于1代表节能水平越高。

[9] 但我们亦注意到,部分城市的监管部门开始使用WUE 值作为考核数据中心的节能指标之一。根据《上海市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导则(2019年版)》中提及“水资源使用效率(WUE)”,WUE为数据中心水资源全年消耗量与数据中心IT设备全年消耗电量的比值,单位是L/kWh。


新基建主题系列阅读

点击下列文章标题可查看原文

1. 《新基建主题系列——关注特高压及新能源项目的用地法律风险》

2. 《新基建主题系列——IDC行业有关运营和架构的法律考量》

3. 《“新基建”风口下投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项目的法律问题》

4. 《新基建主题系列——智能家居出海的八个数据保护关键词》

5. 《“新基建”投资背景下PPP-ICT项目交易结构设计要点》

6. 《新基建主题系列——数字金融的应用、监管及合规思考

7.  《新基建主题系列——人工智能之间达成“垄断协议”?算法合谋的反垄断法律风险分析

8.  《新基建主题系列——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中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9.  《新基建主题系列——大数据从何而来,涉足大数据业务需留意的网络爬虫技术合规风险》

10.  《新基建主题系列——移动互联网产品跨境出海的合规风险与对策》

11.  《新基建主题系列——机器学习行业如何避免个人信息合规风险?

12.  《新基建主题系列——IDC工程建设的“危”与“机”(上)

13.  《新基建主题系列——IDC工程建设的“危”与“机”(中)》

14.  《新基建主题系列——IDC工程建设的“危”与“机”(下)》


The End


 作者简介

陈瑶  律师


上海办公室  合伙人

业务领域:房地产, 建设工程与基础设施, 收购兼并

蒋小鸟  律师


上海办公室  合伙人

业务领域:房地产, 收购兼并, 银行与金融

曹艳铃  律师   


上海办公室  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部

刘冠男  律师   


上海办公室  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部

作者往期文章推荐:

《外商投资境内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之牌照风险及应对方案浅析》

《仓储物流地产的投资及运营简析》

特别声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任何形式之法律意见或建议。


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请私信沟通授权事宜,并于转载时在文章开头处注明来源于公众号“中伦视界”及作者姓名。未经本所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使用该等文章中的任何内容,含图片、影像等视听资料。如您有意就相关议题进一步交流或探讨,欢迎与本所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阅该专业文章官网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