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索达吉堪布第98次网络开示“厌世歌—杜鹃妙音(二)”
皈
依
发
心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阅读前,让我们一起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笔录过程中有任何过失,向上师三宝真诚的忏悔!各位道友以智悲佛网最终的发布为标准学习版本,感恩!)
法王如意宝:厌世歌—杜鹃妙音
今天我们学院下大雪了,很好是吧。好长时间没有下雪,比较干,不过路不好走,刚才路上我都滑了好几次(上师笑),有一个人回复我,他自己也滑了好几次,这也是一个运动是吧。我们晚上在这里上课的时候,可能有各个班的出家师父,基本上按照前一段时间堪布堪母给大家交代的那样就可以,也不能特别的死板,比较灵活性,有些特别想来现场听也是可以。只不过原则上是这样的,也不一定要一道起,实际上都可以,基本上按照这样来就可以,这是一个事情。
还有一个事情,法王如意宝的《厌离之歌》,也是《厌世歌》讲三堂课是吧?还有那个欢歌,我看好多人,学院里的更不用说,在城市里的这些包括学会、不是学会的很多人,在听课时很积极,几乎以前每一堂课都没有落下来,应该说是比较听话,比较好吧。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自己认为学习佛法,通过前后的发愿文、回向文,还有《自在祈祷文》等等一起念诵、一起学习,这种机会在我们人生中,我认为是非常难得。哪怕是你这节课没有听懂,但是这么多的菩萨,这么多的发心人员,一起来做一个前后的回向和发愿,这也是特别有功德、特别难得!因此希望以后,各位道友在各方面因缘具足的情况下,也应该一如既往、认真地闻思修行。
在闻思修行当中,闻法的功德不可思议。法王如意宝在零散的教言当中也讲了很多,听讲每一堂课的功德,哪怕只讲一堂课的功德,所以我自身只要稍微有一点时间能空出来,无论是在大范围当中,还是小范围当中,都尽心尽力给大家讲一些课,自己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不被外面的各种事物诱惑从而迷失方向,对自己来讲这也是个很好的提升机会。
我想对相关的人来讲,通过学习之后,至少也是在讲课的这一两个小时中,自己的心有所净化,即使你没有听懂,没有特别专注,但前后念诵《回向文》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说以前上师如意宝的习惯,他老人家每次对上课是非常重视,他老人家从1990年到最后2013年圆寂之前,他眼睛看不清楚文字,但后来全是通过我们录音机里面的声音来重复,然后不断的传法,这种精神我想我们追随上师的这些传承弟子们,也应值得甚深思维。如果我们一旦在生活中,真的遇到那样的情况我能不能坚持?我们有些堪布堪姆、法师眼睛都好好的,什么病都没有,但是有些特别懒惰,我身体不好,我心情不好,尽量这个课不上就不上为好,这样不是很好,一定要有一种大乘佛教的精神。
在我们生命当中确实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也许我们这个人身是很圆满、也许是在中间显现各种情况,包括有时眼睛也好、你的身体在哪一个五官当中出现什么问题也很难说,我经常会自己问自己:比如说我眼睛看不见怎么办?我耳朵听不到怎么办?我不能说话怎么办?我不能动怎么办?在这时我会怎么修行?我会怎么利益众生?这个很重要的!不是说我眼睛看不到,我怎么存活下去,我怎么吃饭,我怎么……这可能是小乘的不是大乘佛子的想法。
因此我想这几天,我们并不是正式的上课,但是在过年期间,在我们有益的空隙时间当中给大家讲一些零散的教言,有很多人也特别积极地参与,这样对我也有一种鼓励心。你们这样努力,我也愿意给大家念传承,其实我想法王如意宝的一些教言,菩萨的这种教言和金刚语,仅仅是在耳边听受,也有很大的加持力,会对我们远离世间,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方面有非常大的一种力量,依靠这神奇的力量,让我们的这个自相续逐渐逐渐可以改变,因此我就不多说了。今天我先把该传的藏文传承全部念了,然后再讲具体内容。
【上师开始念《厌世歌—杜鹃妙音》第12颂---第24颂的传承】
“今天要讲《厌世歌》是不是?啊。。。怎么不说话,这个老和尚有点坏。”上师以开玩笑的口气与坐在一旁的道友说。“装着不说话,是吧?老和尚、老觉姆。(众笑)谁是老觉姆?一说老觉姆大家都不高兴,对吧。(再次众笑)开玩笑,没有老、没有老。”
下面我们讲法王如意宝的《厌世歌》,其实这个《厌世歌》,看起来也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文字也并没有那么生涩,读起来也不是很拗口,再加上它有一种按照藏传佛教诗学的风格,读起来也是很舒服。
以前这些高僧大德们,会在自己修行的同时、证悟的同时,或者是在度化众生的同时,经常做一些道歌。我们也学过很多不同上师所做的厌世歌、证悟歌,还有一些无常之歌等等。所以我们会发现,不仅仅学习大经大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利益,有时候学到这些教言、一些零散的道歌、念诵文,也会自然而然有一定的收获。包括像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全知无垢光尊者还有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以及噶玛巴第三、四、六世等等,他们都有很多很多的这种教言,学了这些以后,好像对自己的相续有很大的帮助。
这次我们利用短短的时间,学习法王如意宝的这个教言。昨天我们讲到的内容,主要是地位财富,可能法王如意宝对财富、金钱这方面教言讲得比较多一点。昨天好几个颂词阐述的意思都是人在拥有财富时,要多做一些功德,而不要特别去耽着它(指财富)、也不要用它造恶业。并不是让我们对所有的财富都不要去争取、不去挣钱,尤其是作为在家人,的确也是需要生活,要生活的话如没有这些资具也无法生存,因此作为佛教徒并不是否认这些现象(指正确的挣钱)。
作为出家人,除了自己的生活资具外,应不需要过多的受用。因此如果出家人自相续中并没有清净的戒律、闻思的功德,还肆无忌惮地享受一些信财,则会有非常大的过患。的确也是出了自己生活的资具以外,就不需要,因此自相续当中没有清净的戒律,闻思的功德肆无忌惮的享受一些信财的话有非常大的过患。所以作为信众在供养的过程中,如果出家人真正做了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情,那么就这些事情而作供养,并没有什么不可以的。除此之外,如果只是他个人享受供养,这样也许不一定有非常大的意义了。除非是有一些真正的觉悟者、高僧大德、大菩萨,相续中所有的烦恼障、所知障几乎都已消失,那么以此觉悟的功德是完全可以享受的,不论是信众的信财、亡人的亡财,还是其他各种财富都可直接享用,如果到达了这种境界应该是可以的。除此之外作为出家人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在上师法王如意宝的很多教言中也都讲到。
今天讲无常。我们在世间中对今世的生活耽着,如没有懂得无常道理是很可怜的。
品味花汁小蜂蜜,随不想离美花园。
秋末寒风突袭时,忧伤满怀亦无奈。
这里是说平常品味花汁的这些蜜蜂。尤其是在藏地夏天满山都是野花。那么野花里面有非常好看、各种五颜六色的,蜜蜂到花园里面享受花蕊中的花汁,它象征着一种特别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些蜜蜂虽然不愿意离开这么美好的花园,一直尽情的享受着,可是到了秋末的寒风来临时,怎么样想待着也是没有办法的。这方面我还是很有经验,以前经常去山上放牛,夏天的时候看着漫山遍野都是五颜六色,特别美丽盛开地鲜花,这个时候有特别多的蜜蜂在那里不断尽情地享用着花的花汁,看起来确实像天堂一样,它所唱的声音也是极其美妙动听,然后他们非常放松的在那里飞来飞去。
可是临近秋天的时候,所有的花瓣全部掉落、凋零、枯萎,然后有些蜜蜂会在蜂窝里、有些在花朵下一只只的死去。一般到秋末时,很多蜜蜂特别可怜,全已死去,所以在夏天边放牛边看这些蜜蜂飞来飞去时,会情不自禁的想起来:哦。。。再过一个月、两个月它们都会死去,那么多的蜜蜂好可怜啊!因为它只有一个夏天的寿命,就是不可能活到冬天。冬天一只蜜蜂都无法生存下去,这是一个很好的无常比喻。
同样的道理,这个意义说明我们耽着今世的财产、地位、名声、感情还有各式各样其他事物,人们就是觉得今世特别好,这样的人们其实现在根本没有任何念头想:我会死亡,死的时候怎么办?死了以后怎么办?这方面几乎没有想过。现在跟世间人讲佛法很难,而且讲出离心没有人听、讲菩提心更没有人听。菩提心也好,我要度化众生,我要先成佛,像“我要成佛”这样自私自利的心,这种想法也不是那么容易生起的。然后我要出离,从三界轮回中出离也没有。很多人是连人天乘、人间佛教的意念都没有。就是很现实的,能不能给我心态转变、能不能让我现在发财。
现在很多学佛人,就是要在现实生活当中现世现报,就像马上吃安眠药或是吃止痛药一样,立马在生活上有所改变,哗!这个加持很大,这个上师是很棒的,你能不能再给我加持一下?你那天给我加持的时候我心好舒服,一晚上都在发高烧。(众笑)这样的上师,他们都喜欢。真正讲来世什么样、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可能就没有啥感觉。我们很多耽着现世的人们,现在都是这样的自由自在、放松怠慢。
可是你死了以后,见到面目丑陋的死亡阎罗卒,遇到他们时,你到那时会想起什么呢?
耽着今世之众人,亲见怒目死主使。
回想一生放逸时,心生悔意岂非迟。
这个时候回想起自己在一辈子当中,并没有很好地认真修行、学习。虽已遇到了善知识,等到了大乘佛法,并获得了特别殊胜的窍决,有这么好的机缘、机会应该可以修行了,可是因为自己的愚痴、忙碌、各种各样的原因,每天都是忙着世间当中一些没有意义的琐事,最终将自己包括宝贵的生命在内全部用完后,那到时一定会生起特别大的后悔之心。觉得如果他想到这个,我死了可能会堕入恶趣、可能没有任何解脱。
本来是我即生当中转生到南瞻部洲,因为是业力之地,如果我一辈子当中行持善法,那我转生到善趣,或者是获得解脱,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前辈这些高僧大德,很多都是依靠一生的努力才成就,并获得持明果位。那这样我这方面不敢说,但现在我连不转生恶趣的把握都没有,所以很多人都是在死时,特别特别后悔。觉得自己没有好好修行,一辈子就这样空耗了,太可怜惜了。但在这时已经晚了,人已经死了。那个时候可能你想,尤其是在临终的时候特别后悔,有些是到了阎罗卒面前的时候是特别后悔的。当然我们有些人,尤其是现在的唯物论、无神论在这样的学习教育下成长的有些人,可能对来世都并不是很清楚,好像有点怀疑,这种人根本不可能为来世做准备和修行。
一般像真正有信仰的佛教徒,他就比较明白。有时候我看到藏地一些没有文化的老人、他们是真诚的信仰。我刚才在门口碰到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他(她)给了我十块钱,他(她)说:‘你一定要为天下无边的众生做回向。’我想这个十元钱费用不是很高,但是他的发心非常非常大。我们并不是说以这个收费(说开玩笑的话),但是拿十元钱来做功德,他回向天下无边的众生。我们可以依此想一想,我们到寺院里、到佛学院、到佛像面前,去供个十元、百元、千元,我们会不会想到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全天下的众生)?
可能我们大多数人想到的是:我肚子痛、我心脏,菩萨保佑我!我心情不好,可能很多人是这样的,所以说按照大乘佛教有些思想或发心,现在我们有些老人,他们确实是,虽然他们没有文化,但的确他们有个很好的信仰,这些信仰也特别适合大乘教义。虽然他是文盲,没什么文化,但他选择的路是特别的高尚。虽然我们中有些人是大学生、博士生、在国际上的哪些国家留学等等,说起来自己也认为非常了不起,走路的姿态、姿势都是不同的,特别特别觉得我是天下第一的感觉,可是我们的心,发心的时候是什么样?我们可能连为很多的众生,为他们回向有没有也很难说,所以有些人只知耽着今世,死时一定会后悔。当然不相信因果的人,可能没有什么后悔和不后悔的事吧,对吧!
这是刚才讲耽着今世的过失,下面讲耽着身体、眷属、受用这些也是无常的。
与生俱来毕生养,自身尚亦无权带,
亲戚受用如繁星,定留身后自独往。
与生俱来、毕生自己辛辛苦苦养育的我们自己的身体,骨肉组成的臭皮囊,这个身体到死的那一天也要抛弃,没办法带走。华智仁波切在前行里讲:我们死时,所有的亲朋好友、所有的财产等等,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放在人间,就像一根毛发从酥油中抽出来一样,丝毫不染地前往后世。
他(指法王)这里说的也是这样,我们很多人在死时与生俱来会对身体特别特别的执着。当从母胎来到人间的那一刻开始,一生当中自己一直辛辛苦苦保养、爱护,不管是有钱的人、没钱的人,天天都想着身体,如何保养、如何保护?吃一些各种各样的健康药、营养药,白天晚上都在想保养这个身体,可是这个身体也不会特别长久,到一定时他(指身体)也会离开。神识一离开的当天,身体就会开始腐烂,所以待不住很长的时间。
那么我们的身体也是没办法待住,而身体都不能耽着,我们的亲戚朋友也好、自己所积累的各种金银财宝、受用也好,这些即使拥有再多,像天上的繁星一样,有些富贵的人,可能眷属特别多,名人、有地位、有钱财的这些人,可能有像繁星那么多成千上万的眷属。现在有些名人、高官,确实跟随他的人是特别特别多,但是当你死时,这些全部都留在人间,自己独自前往后世。“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无量寿经》里所讲的一样,那个时候,我们谁也没办法带走任何东西。这时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想到,观察现世的状况,我们每一个人总有一天会死亡,但是这样的死亡什么时候到来?自己也没办法确定,死期不定。死亡是决定的、死期是不定的、死缘也是不定的。
我们要不要保护身体呢?需要的。我们要不要保护眷属和金钱呢?也需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太过于贪执它(指身体、眷属、金钱等),太过于贪执它也没有用,到一定时,也会离开这个身体、离开我们的眷属,离开我们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财产。其实财产也是很多人特别耽着的,在活着时你可以用着它,可是你一旦离开时,你所积累的所有财产,可以说无地供养、无福享用,给其他人在享用。我们现在世间人所享用的财富,许多人其实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这样积累而带来的,这样依各种因缘而来到我们手里,我们在用。
现在我们手里的所有财产,再过一段时间,也会流转到别人手里,像河水一样,河流一个地方、一个地方不断都在流转。这一点意识作为佛教徒也应该有。我们在这些教言中佛讲的道理,可能不一定所有的内容你都认可,在所有的内容中,对每个众生来讲都有不同对症下药的教言。但是,你每一句也可以深深地去思维一下,他为什么这么讲?这样讲的确是对我们自身的修行有什么帮助吗?这个时候你不能太悲观。
我刚开始也讲,佛教里面的出离心并不是现在世界的悲观主义者,最后很多名人都是因
为太悲观了,实在没办法,最后吃毒药或者是自己可能用枪把自己打死、自己跳楼自杀等
等……这样的悲观主义者。可是佛教里面的这种出离心,它完全知道了万事万物的真相,包括我们生活的这些真相。在知道这个真相以后,他并不是特别贪执,但是它要该努力的地方他也会做。现在有些佛教徒有些过份的悲观。跟家人关系也不好、不好好工作、不好好发心、每天好像就是特别伤心的,然后也不好好看书,念一些咒语,最后自己所谓的闭关,闭关也不好好闭关。天天都是痛苦的哭着。有些佛教徒是很不正常的,这不叫真正的佛教徒,这不叫出离心。
华智仁波切在很多教言当中也讲:真正的出离心,其实我们跟世间人的智慧完全可以接
受的。世间当中的生活对他来讲应该是可以完全接受,并不是所有世间的人跟他敌对、矛盾,不能这样的。有些佛教徒在行为上一定需要有智慧和善巧方便,否则有些人在旁边观察你学佛之后的行为,观察你的行为以后,就发现你原来很乐观、很开心的人,不管是你的穿着也好、你的生活也好,你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后来学佛之后,好像你的言行举止不但对别人没有起到一个积极和鼓励的作用,反而给别人带来一种恐惧,带来一种畏缩,或者是很害怕。于是观察的人就会想:不能学佛不然就会像他一样。他以前那么好看、那么庄严,然后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很好的,自从学佛以后变成乞丐一样,就这样很多方面要注意。
下面讲“雄伟装潢”,它主要讲房屋!下面我们对这个建筑的颂词:
雄伟装潢多美宅,终不稳固成废墟,
细致思择此情时,贪执乐境自消失。
特别雄伟壮观,还装修装饰好很多美宅,一些皇宫、一些建筑物,看起来特别好,但到最后的时候都不稳固执。有些看到历史之后已经变成废墟,以前是特别好的,后来就是经过
历史,或者是其它的因缘变成废墟。 然后我们好好地、细致地思维、思择这种状态时,确实发现我们世间特别贪爱的对境也没什么可贪执。我今天比如说有个很好的房屋装修,我三室一厅的房子现在装修好了,我很想找一个人来加持加持,我马上要搬进去,我看还有一个佛堂,还有我一个……现在我们也可以,我们现在对人间自己这个像蜜蜂屋一样的房子,有很多执著吧。不管你买了什么样的房子,有些买的别墅,这样大家都执著,这也是正常,我们佛教确实也不反对。
我们现在藏地把很多小房子稍微装修一下,然后喊很多人来,在柱子上贴一些东西,我房子装修了你们过来听课,听课的时候要每个人给我捐一点钱。虽然现在有很多不好的状况,但这些我们作为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你要知道,你特别特别地去耽著,恐怕也没有什么必要。像历史上包括一些皇宫,如吴哥窟,世界七绝之一,刚开始它就像教堂、寺庙一样,后来有好多吴哥王朝把它变成皇宫。其实那时没有像现在科技那么发达,但那时的建筑还是很有特色,现在我们去看了以后,觉得是很浪费时间,有很多的装潢。前段时间,在有些资料上看到,现在美国总统川普,他在纽约有六十多层的大厦,叫川普大厦,然后上面六十六层以上都是他家里自己享受,什么里面所有家具全是24K的金子。还有另外一个地方有一个别墅,看起来我们不但不羡慕,觉得现在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耽著这些,他特别喜欢黄金,特别喜欢这些,然后我心里想证悟空性多好!他如果有证悟空性的话,一定不会特别特别的贪执了,其实历史上也有很多的现象。
以前,在汉地大明宫,就是唐朝有十七个皇帝在那里办公过,应该在西安那个地方,说是历史上经过二百三十四年,整个唐朝有22个皇帝,其中有17个皇帝都是在那里办公,特别地庄严,应该说是金碧辉煌,非常非常好,从一些历史史记当中来看,特别好。但最后也是在战火中全部变成废墟。其中有十七个皇帝在那里办公过,在西安某个地方,说是历史上有234年,整个唐朝有22个皇帝,其中有17个皇帝都在那里办公。特别庄严,应该说是金碧辉煌,从一些历史和事迹当中看特别奢华,最后在战火中变成废墟。看过国际上的一些特别辉煌的建筑,当我们建成一个小经堂或是自己一个小小的佛堂,“我佛堂装修好了,今天金刚道友们全部到我这里来,我这个是如何如何......”其实这样做可能是有必要,但也不应太贪著。
世界上那么坚固、那么庄严的一些建筑,包括欧洲以前的一些皇帝、国王建造出来的特别雄伟的建筑,经过时光的飞逝,最后有些变成一个纪念堂,有些变成废墟。想到这些之后,好像就没有什么应该特别贪执。在这方面我还可以,每次看到一个建筑,一个寺院都不生贪执,“哦,这个房子还可以,但是这是无常的”。只会在第一刹那就是觉得这个很好的。
比如说我去一个修的特别好的寺院,花了好几个亿的,现在汉地很多寺院特别好,老和尚也是特别开心“啊,我这个寺院花了1.5个亿,23年中依靠我的信徒,我的这些宝贝们的功德,建成了......”但是后来一看,这个老和尚也已经老成这个样子了,几个亿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哦,很了不起”。我就装的很不错的,“哇,你功德无量啊,哇,很好啊,那么结实啊!”一边看看,这个结实也不一定很结实的。
真的这样,我们还是要随顺世间,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内心当中要明白无论是自己的房屋还是别人的建筑物,都应该知道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再过了几十年几百年的时候,“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送到火葬场,全都化成灰,你一堆、我一堆,谁也不认识谁,全都送到农场做化肥......”当时我们把这个歌编成一个笑话。所以再过20年的时候,不知道这些建筑变成什么样?人变成什么样?大家应有无常观念。
下面是第16个颂词:
我等父辈祖辈人,终求现世亦无成,
我亦再勤仅此故,修深妙法岂非喜?
这里讲,我的父亲啊,我的父亲的父亲啊,祖祖辈辈,一直是到祖辈上面的多少多少的人,比如说爷爷的爷爷、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其实他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年轻,都追求过自己的生活,都为了成办自己的家业、种族等等努力过,也有梦想也有理想。可是,到现在轮回的事情也没有完成,最后他们也是在没有完成的情况下离开了世间。
我也是继续着前辈们的方式生活,也是成家,立业,也是对现世的生活不断地努力,但是到最后不但没有成就,也许在轮回中造了很大的恶业,而不断地漂泊在恶趣当中,会有这种可能性。所以说,看看我们人类一直到今天,虽然对现世的问题都很重视,可能我们生活的方式不同,比如说我们的爷爷的爷爷,他当时不一定有手机,不一定有什么现世的各种各样的电器,但是他当时的生活方式,他依然是真正去执着的,也许他是从事农业、工业,也许牧业、商业。但是他在当时跟现在的我一模一样的,特别执着感情、生活......最后也是离开这个世间,离开世间时真的给我留下了什么?大家也应该清楚的。
所以想到,还是应该去修甚深的大乘菩提心啊,空性啊,无上妙法等等的,这样不是更好吗?因为我们如果以发菩提心的方式修行,将来也许不用流转到轮回当中,有解脱的机会,能获得无漏的智慧。有漏的快乐变化得特别快。现世当中有没有快乐呢?我们承认有,无论是吃饭还是旅游,现世当中有漏的快乐是有的。但是有漏的快乐很快就流走消失了。所以就像前辈无数的成就者一样,获得无漏的智慧和快乐是最安全的。
下面第17个颂词:
早年怨敌晚年友,今日密友明杀手,
如是亲怨悉不定,贪嗔此等有何用?
我年轻的时候不共戴天的怨恨的敌人,好像到了晚年的时候非常亲密,成为亲密无缝的密友,特别好的密友。以前我们互相都想暗杀对方,经过后来不同的因缘变成了最好的朋友;而今天最好的朋友,也就是形影不离的特别好的朋友,连上厕所都是一起去的不能分开的朋友,关系特别好,明天因为种种原因,也许是小小的一些事情,可能就变成了真正的对手、仇人,反目成仇。所以,亲怨是不确定的。
世间中,今天的好友很有可能明天就成为敌人,今天的敌人很有可能明天就成为朋友。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贪著自方和嗔恨他方,应该知道轮回当中,不必太执著,不要说别人的过失。你今天说过失,明天又很后悔,又在他人面前忏悔。现在国际上很多国家也是,其实国家就像两个人一样,以前俄罗斯和美国关系特别不好,现在一起打击恐怖分子,关系还不错;以前中国和朝鲜关系还可以,我们小的时候天天都看一些电影,啊,朝鲜志愿者来到中国怎么怎么,现在好像也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比如印度和中国关系、美国跟日本关系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这些都是利益关系。
以前丘吉尔也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是对的,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永远的利益,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关系就比较好,如果本国利益受到一些损害,关系就不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当今现实主义的社会中,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利益化了,相互之间只考虑利益关系,有利益,关系就好,没有利益,关系就不好。而超越利益的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感情和关系是很少的,如果建立起这样的感情和关系就是很真诚的、很珍贵的。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想到,无论是感情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确是无常的。今天你的心态特别好,明天可能因为一点儿小事情变成跟原来的心态完全不同的,而且没有证悟之前,人的心态变化也特别快,这是连自己也无法把握的。有时候,有智慧的人可能会说: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现在的心态不一定能持久,可能会有变化的,确实如此。根登秋佩大师也说过,从小到今天我们的心态改变了无数次,所以自己的心没有什么可靠的,不应该有任何安全感。
下面是第18个颂词:
亲身所生众孩童,爱护备至如心宝,
身强指望报恩时,岂非无益增失望?
这里主要讲子女。很多父母亲生的孩子,法王如意宝那个时候说的是众孩子,不是一个孩子,不是独生子,听说现在藏地有些人家十几个孩子,十五个孩子的也有。其实父母特别关爱这些孩子,呵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心宝一样,把自己所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东西全部都给孩子。就像《前行》里面所讲,其实父母是很可怜的,自己的全部都给孩子,精心地抚养,希望子女长大之后,身强力壮的时候能够报恩。可是到了那个时候,并不像父母原来所想,儿女不但不报答恩德,反而让他特别特别失望。
这种现象如今特别多,可能是因为现在新闻传播太方便了吧。孩子不孝杀害父母,有一个大学老师因为父母的钱财没有给他,捅了父亲几刀,把母亲的皮肤剥下来,特别残忍。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的,很多人对父母是报恩的,但是,把百分百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也是有一点危险性,因为有一部分孩子会报恩,有一部分孩子确实是不但不报恩,反而到最后让你无比的失望。传统上,习惯上,我们觉得自己有孩子应该有希望,将来老的时候,死的时候,病的时候,会有一个依靠处。很多在家人尤其在中国,会有一定把这种传统延续下去的想法,实际上,这方面我们应该有两手准备。这里并不是让你不要孩子,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不愿意生子,尤其是新加坡、英国等很多国家,他们现在的心态跟以前完全不相同,所以很多老人也特别担心下一辈的子女。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可能不能特别去强求,无论怎么样,世间有些孩子特别好,有些孩子不但不报恩,还让父母特别艰难。最后甚至把父母所有的财富全部拿走,父母辛苦一辈子,最后死在街头上,这种现象也是相当多的。因此,对世间的种种状况,我们应该弄得特别明白。法王当时从方方面面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悲剧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下面是第19个颂词:
青春年少同龄间,微笑睨视含情恋,
虽求同心长相守,喜忧难测我生悲。
法王如意宝说,世间的爱情使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实际上存在很多危险性。法王如意宝说,青春美满的这些少年,同龄之间感情特别强烈,刚开始时含情脉脉,用微笑啊,用睨视的表情说话等,关系非常的亲密;而且他们的愿望也是一直同心(上师模仿:我们有一个领导就是“同心同德”),所以他们共同的心愿是永远的在一起生活,互相发誓啊,互相说誓言啊,互相用各种各样的一些行为来表达,“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汉地好像有个什么诗?意思就是说:我们虽然不能同一时间来到人间,但是死的时候一定要一起死。如果不能一起死的话,我先死。有些人又在这上“啊?你先死啊?你先死我怎么办?你就太无情了!”又开始吵架,打架……有些人因为太执着的原因,一点一滴特别脆弱或者敏感,这样一来最后感情全部都毁了。
最近看到加拿大多伦多中国留学生感情出问题杀了另外一个中国同学,被判刑十四年;前两天英国留学生(好像中国的年轻人到各个国家去的很多),一个女孩子身价是一亿,后来跟她的男友发生肢体冲突还是怎样的,最后就是那个女孩子被男友杀了,也受到法律的制裁。年轻人刚开始的时候感情特别好,最后因为种种原因甚至最宝贵的生命都葬送了,特别可惜,也很可怜的。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受各种电影、电视等文化的影响用生命的代价来置换感情,特别可怕。其实感情在人类生活当中应该是一部分,但是不一定是全部。如果他们之前懂得一些无常、一切没有实在的意义等方面的道理的话,最后也不一定能落到那样的下场,也不会演那样的悲剧。
所以法王如意宝在这里说,最后感情是变成喜变成忧苦呢?是很难以测度的。法王如意宝看到年轻人特别执迷不悟、贪执,看起来好像很重情,实际上它的背后有一种因缘的支配,有一个因缘的“指挥员”,它所带来的是幸福还是痛苦呢?也很难说的。所以说在我们这个世间中,尤其是欲界众生,更重要的是有些人,可能在当今的这个娱乐时代中,就有依靠一些娱乐活动和娱乐文化,使我们的很多心态完全都已经变了。这时很多人应该要想到保护自己,至少也应该对自己的心态加以保护,也不能伤害对方,这个很重要。
下面讲第二十个颂词。(上师读颂词):
长伴不定一家人,如集市客瞬间聚,
宿业不定投六趣,彼此不知今何方。
这里主要讲一些家庭。比如说我们很多人,他们已经结了婚,成为一家人之后,觉得永远会白头偕老、什么什么。。。有很多的“发愿文”(众笑),他们一直想是这样的、很美好的,但真正到白头的很少,在黑头发时就已经离婚了、有各种情况(众笑)。那么不一定、不一定是长期相伴的,有些是可能活着的时候离开、有些是死者离开、有些是中间种种因缘,然后中间。。。现在很多这个情况,有一些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都已经离婚了,这种现象越来越多。那么其实一家人就像是我们这个集市当中的过客一样,像超市里面的客人:来了一会儿,一起在那里集聚一会儿,一会儿又各自各奔前程。那么瞬间的这种集聚,其实我们人世间可能有些是:比如说一起四五十年、二三十年,有些可能短短的时间当中集聚,他们每个人背后都有一种宿世的业力,善业和不善业。依靠这个(指业力),一家人他们也会各自造不同的业,最后到底他(她)投生到什么地方很难说。
所以我们作为一家人,不管是夫妻关系也好、兄弟关系也好、母子关系也好,凡是一家人集聚在一起的时候应该珍惜这个缘分,到一定时,你家人可能有些就已经离开了世间,不知道他(她)已经在什么地方。比如说你的家属已经离开了世间,他现在在六趣里面的哪一个地方也不知道;你的父母在一起时,当时如果是吵吵闹闹,父母离开以后,现在他(她)在六趣当中的哪一个地方也很难说。所以不管是父母也好、夫妻也好,家人在一起时一定要尽量大家和合,和睦相处。
我那天在云南给一些居士开示时,我说:我们一个人其实扮演很多很多的角色。比如说他在工作当中,在领导面前他扮了一个角色,然后在与下属之间、跟同事之间,那你扮演的这个角色之间是不同的。比如说我是一个老师,在学校里面面对我的学生,我是班主任,我很了不起;面对我的同事、其他的老师,我是一个同事关系,我要学会做同事的事;面对我学校的领导,我则是他下属中的一位老师;然后我在家里的时候,可能我有家人,那么我是一个上有父母、下有孩子、然后中间有兄弟姐妹,这样,我对每一个人要学会对他的适应方法。否则,如果我一个人搞不好任何人际关系的话,会对自己产生很大的痛苦。
现在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包括在学院当中的这些道友,就是希望大家学会:虽然我们是过客、人际关系是无常的,但即是无常我们也要做好,这一点很重要。如顾客到超市去买东西时,你从里面偷东西走了,可能就有点危险,所以你买东西也有它的规定。所以我们这里讲:并不是因为无常的原因,我们就不用珍惜,不是这个意思。包括师徒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
下面讲师徒之间的关系:
虽欲不离依上师,宿业安置谁能挡?
如临南行杜鹃聚,金刚道友定别离。
就是说虽欲不离依上师,宿业安置谁能挡?如临南行杜鹃聚,金刚道友定别离。他说虽然我们有些人不愿离开上师,想永远都是依止上师。上师此时唱到:“生生世世不师。。。”,很多人一直就是这样想的。但你的这个宿业,就是前世的这个业把你安置到什么地方就很难说了。虽然你现在念的生生世世不离师,但是还没有死之前,你可能明天就离开了,有些是活着离开、有些因各种各样因缘而离开、有些生邪见而离开,各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所以就像杜鹃鸟,它要临近南行的这个时候,集聚的话很快的,虽然是你今天很快地集聚在这棵树上面,但是明天就都飞往到不同地方去了。同样的道理,在一个上师身边、一个道场当中,这些金刚道友一定会别离的、一定会是离开的,就像《窍诀宝藏论》当中也有。那么我们在一起时,就一定要珍惜这个缘分,他这里并不是说是永远不能离开,这是谁也没办法阻挡的,这是一个规律。
我去全世界各个国家,就比如欧洲、荷兰、新西兰、澳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等,我们原来法王如意宝的弟子,汉族、藏族各个地方都在,到了那里以后,发现业风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业力的风使他们很多人飘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当中,我问:“啊。。。你是怎么来的。”他回答:“啊。。。我首先是跑到印度去了,然后印度待不下去了,然后从什么时候已经到了这里了。”然后我问,“你是怎么来的?”“我是首先到日本去,然后在那里好像不行,我就到美国来了。”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业力,所以比如今天我们聚集在这样的一个地方,那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业力,最后它就像一棵树上成千上万的叶子,最后风一吹的时候,每一片叶子就飘到各个地方去一样,因此一切都是无常的。虽然,我们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生生世世的这种发愿,但实际上业力的这种力量是特别特别的强大。不知道会把你推送到什么地方去。因此当你拥有时应该珍惜。一旦离开时,你也知道这种现象是无常的。
下面讲二十二个颂词。
敬上君主无法喜,维护下属难取悦,
轮回琐事无完时,岂非悠然安心憩?
颂词这里说:我们世间人就是在世间当中,当然在这里可能是按照出家人,如果是按照上等修行人的这种状况来讲,那么对世间轮回琐事会生起极大的厌烦心。为什么生起厌烦心呢?如尊敬上面的什么领导啊、董事长啊、或者老师,自己怎么样地当牛做马,对他们一心一意地承侍,他们都不欢喜。让上者(指领导)欢喜还是很难的。“我怎么样对他好、我怎么样用我的身口意、我的一切表现都为他好,但他始终是欢喜不了。所以呢,算了。。欢喜不了我就走了,就不理你了。”这样,让上者(指领导)的欢喜也是很困难的。
然后,对下属如何如何地去维护,每天都是对他关爱啊、关心啊、就是关怀备至、无微不至地去关心、呵护他。可是他就是不高兴,如攀比这样那样的事情,然后一直是没办法,对下属也很难以取悦,所以说对上属的关心、对下属的关心、对同等朋友这种人的关心都是很难很难的。每天都是对这些方面,耽误时间的话,我修行的时间可能都已经没有了,所以不如还是到一个寂静地方去,然后悠然地把念诵课本打开,什么都不管、抛弃了,这样不是更好吗?不过,这是比较上等的修行人,暂时你们不要这样做。不然你在工作当中稍微有点为难时,就想前往寂静地,法王如意宝不是说了嘛:“对上面的关系也搞不了,下面也不可能取悦的,家里人也是一个个的……”
原来有个人对我说:“要想出家。”我问:“为什么你要出家?”他说:“家里的爸爸妈妈也讨厌我、家里的妻子也讨厌我、孩子也讨厌我,我现在哪里有依靠处啊,我现在还是想出家。”所以这样的话也是不对的,对吧?
我原来在一个地方讲《佛子行》,当时在座有两个人的感情不是很好。然后丈夫准备想出家。这个故事我好像原来也跟你们讲过吧,在《佛子行》讲完了以后,那位丈夫讲:“堪布不是讲了嘛,刚才提到,要远离故乡佛子行。”然后,他妻子脸色马上就变了,不高兴地说:“《佛子行》里面有三十七条,你现在是愿意出家想去,在三十七条里面其它都不说,偏偏说远离故乡,你就是想要舍弃我!”他们两个又不行了。(众笑)
所以我们有时候远离故乡,或者对上面的人也没办法讨好、高兴;下面的人也不高兴,这个法王的意思是世间当中就是很难,不如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好好地安住、修行,也不用看别人的情面,因为高兴、不高兴是他的事情。主要就是要好好修行,这种就是一个上等修行者会有的样子。但是现在我建议:有些人因为家里、生活上都有很多压力,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什么都不顾就想马上去出家、马上就去修行,最后就是家里也变得很可怜。
从大乘菩提心的角度来讲,如你自己不能变成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修行人、一切都放弃了的话,那比如说孩子就没办法读书,父母就没办法,尤其是已经成完家以后的话,两家人的整个家庭都已经崩溃了,那就非常困难了。
所以尤其是出家,现在汉地的寺院里面,有闻思的地方也不多、藏地寺院里有闻思的地方也不多。如果没有闻思,光是穿个袈裟到处去漂泊的话,那就变成济公和尚一样了。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注意一下,在生活中稍微有一点压力时,就不要想出家,华智仁波切讲:这是叫做临时的出离心、不稳固的出离心,这种出离心不是很真实。所以我们的建议:就是稍微遇到有点痛苦时,就是想出家的时候,很多电影里面常有的情景,可能并不是真正出家的这种想法。
一般来讲,我们要求大家还是尽量地对上面作恭敬。如果你实在是不愿意恭敬,也可以装着“我很喜欢领导,你很不错的、你讲的很好、你的观念很不错,我看到你的时候特别特别的开心,好像你吃饭的时候,觉得你吃得太香了,我也想以后学你,像你一样吃。。。哇!对有些领导讨好关系的话会好一点吧,就算内心当中讨厌他,然后是不是就变成口是心非了呀?(众笑)”不过有时候善巧方便很重要。
不然现在我们佛教徒,包括我们有些堪布、堪姆就是在出去弘扬佛法时,人太直了,处处都碰壁,就是一点不会做事,然后自己想什么就说什么,比如说到一个道场里面去,本来很多很好的因缘,然后就是:“唉,你们这个地方没有闻思,闻思修行是佛教的精华。”那就得罪别人了,本来是很多好的一些因缘,然后一句话就……现在很多人是很脆弱的,只听一句话,还没有听完三句话的时候,就已经怒火冲天了,这就很危险,所以我们有些法师们也需要善巧方便,就是在什么场合当中说什么话、讲什么样的语言,就是诸佛菩萨有时候也需要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当中有了义和不了义的两种,对吧。
下面讲一两个颂词就可以了。前面可能讲得太广……
降伏仇敌反增多,慈护亲属多苦乐,
佳肴多餐增不净,今当欢喜乞人行。
我们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当中,降伏敌人说越降伏越多,就像以前印巴关系一样,越杀敌人就越多。然后护持亲友,事情也会越来越多,苦苦乐乐。比如我要关心我的亲人、弟弟妹妹、姐姐哥哥等等,越关心他们,他们就越在乎、分别念越多,然后事情就越来越多了。那么吃最好、最高等的那些食物,吃得越来越多,其实会有越来越多不净粪、越来越胖、越来越血压高、越来越不舒服。所以吃得越多也不好,降伏敌人越多也不好,护持亲属越多也是不好的,还是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做一个知足少欲的,就算没有很多的这种资具,自己当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就好了。“乞人”其实并不一定要当真正乞丐的意思,就一般头陀行,一般有些修行人的话,也有乞人这样的说法。
如心呵护亲友伴,亦非回以真情意,
一心倾注新少年,无伴独处岂非喜?
他说:“有些人一心一意地呵护,就像自己的心脏一样呵护,呵护着这些朋友。其实这些朋友,对你反馈的时候并不是那么的真心,他很有可能是喜新厌旧,他一心一意专注于其他的一些所谓的年轻人,所谓的什么其他人。所以,无论你怎么样对他好,他不一定也会对你是如此的好。不如到没有朋友的地方,还是独自好好地修行为好。
以前寂光论师也说过:“一个人的修行成佛道,二个人的修行成善缘,三个、四个人以上的是增长贪嗔痴的因”。在讲解《开启修心门霏》的时候讲过。所以有时候独自安居没有什么烦恼、没有什么痛苦。但是有时候晚上有点害怕,会不会晚上来老虎呀?会不会有魔鬼来啦?会不会敲门呀?有点害怕,知道吧。我要不要讲一些鬼的故事(众笑)?好吧,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祈祷上师 · 加持日光——索达吉堪布2017年第94次网络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