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 在伪科学的海洋中, 种上不自量力的逻辑之花 | 宁静访谈录
为什么要写作?尽管新媒体让写作已不再神秘,但每一个写作者背后,都可能深藏着与众不同的答案。
【你为什么写作】系列访谈,邀请医/药圈里有影响力的写作者,聊聊“为什么写作”这件事,聊聊他们写作的初衷,对写作的坚持与执着,还有与写作有关的喜怒哀乐。
世界那么大,内心那么深,跟着宁静去问问——你为什么写作?你
【第7期受邀作者】菠萝,本名李治中,清华生物系本科,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美国诺华癌症新药开发部资深研究员;爱好科研、科普和公益;《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一书作者;公众号“健康不是闹着玩儿”运营者;公益平台“向日葵儿童癌症”发起人。
很早就答应了宁静,来谈谈写作癌症科普的初心。从2015年中拖到了年底,圣诞节都要到了,终于腾出点时间来写点东西,也总结一下自己这一年来“不务正业”的心得。
▌初心
都怪自己高考分数太高,我进清华学了生物。如果分数稍微差一点,我应该就学计算机了(没错,当年清华生物比计算机系收分高)。虽然大家都说学生物的是折翼的天使,无非是收入低,工作不好找,但我一直很喜欢,因此从清华,到杜克,到诺华,越走越远。30年河东,30年河西,当年煤炭不好卖,煤老板也曾经是折翼的天使。
我一直喜欢给其它专业的人讲生物学,尤其是癌症生物学,我特别爱看其它专业高收入的朋友听到“蛋白质降解”,“致癌基因”,“信号通路”这类词后,脸上露出的不明觉厉的表情。
就写作来说,我是个新手,仅仅写了一年半左右,一共也就50多篇。我的主业是开发抗癌新药,写作癌症科普纯粹是个业余爱好。
我开始写作,完全要归功于微信,感谢它带来这么多的伪科学,在家人开始分享各种伪科学文章,尤其是癌症方面伪科学文章,并且愈演愈烈的时候,我的忍耐到了极限。自己学了10多年癌症生物学的同学,家人却天天转“不吃饭就可以饿死癌细胞”,“只要吃得好,癌症死不了”,我感觉每天都被啪啪打脸。
于是开始写点癌症基础知识给家人朋友看,从癌症发生机理到治疗方法。最开始文章仅仅是发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十多篇后被人转到微信,于是被一诺师姐看上,开始在“奴隶社会”连载,阅读量大增,各种盗版层出不穷。再后来和小伙伴一起做“健康不是闹着玩儿”,邀请身边更多科学家和医生朋友来写科普。
搞了这么多,从头到尾就一个目的:在伪科学的海洋之中,种上一朵不自量力的逻辑之花。
中国的教育弊端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没有教如何独立思考,尤其是用逻辑的思维来独立思考。多少人分享“xx致癌”“xx防癌”这类伪科学文章前考虑过“这符合逻辑么?”
▌困境
我最愿意科普的对象是我们的父母一辈,因为他们是伪科学最大的受害者。每每看到老年人拿着全部积蓄到神医那里去买神药,或者是得了癌症拒绝化疗,而去生吃蚯蚓,蟾蜍肝,麻雀胆,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但我是悲观主义者。我觉得目前伪科学对我们父母一代的影响已经不可动摇。
由于其后面强大的利益驱动,各个营销号伪科学文章做得比科普文章还要用心,从文字到形式,从插画到视频,都是老年人喜闻乐见的。科普则全靠情怀,完全不挣钱,怎么比?有些科普新媒体给作者一定的报酬,算是一个好的开始,但钱无法买来大量好的科普文章。能写出好科普文章的人,并不缺钱,缺时间。
当然不是完全不可能影响老年人,我自己也确实改变了好几位家里长辈的想法,但就全社会来说,无论我怎么鼓励自己,但真心不觉得能啃动30后,40后,甚至50后的这个大群体。
我因此决定换个思路,向60后,70后,80后,90后的人下手。第一:我坚信中国年轻一代普遍更愿意接受科学,并且有好一点的逻辑思维训练。第二:老一辈人的积蓄已经被房子榨干。以后父母的健康医疗还得年轻人出钱,所以影响了这帮人,掐住源头,也算曲线救国。
从“健康不是闹着玩儿”最近搞得问卷来看,这个思路基本是对的,我们绝大多数读者都分布于20到45岁之间,正值壮年。我相信大家一起科普个10年20年,还是能影响很多人的。
▌思索
我完全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人读我写的东西,更没有想过会不用倒贴钱就出书。意外确实发生了,现在回头看,我可能就是那只站在风口的猪。
一直感觉癌症毕竟是大家不愿多谈的话题,不太吉利,因此没有市场。表面看,事实的确如此,除了鸡汤文和伪科学,世面上极少有给大众看的癌症科普文章,或者书籍。
但需求实际比想象的大得多,中国癌症发病率逐年提高,并且“感谢”香烟和环境污染,这个趋势未来30年不可能下降。平时大家可能不看癌症相关知识,觉得很遥远,但一旦自己,家人,或朋友得病后,立刻进入抓瞎模式,想开始恶补知识,但却不知道从何补起,找百度看到的也多是广告和伪科学。
“菠萝”这只猪出现了。他写的东西还算科学,至少每篇文章都给了引用文献;他写的东西还算正能量,至少举了很多成功的例子;他写的东西还算公正,至少没有让你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菠萝的淘宝店。他写的东西还算能看,虽然文笔并没啥艺术性,至少能读懂。
论文笔,论专业知识,都有太多人比我强,只是没人写而已。
最近我关注了一下中国的科普书排行榜,无论京东,亚马逊还是当当,科普类前几名永远都是外国翻译作品把持,几乎没有发现中国作者独立完成的科普书籍(果壳的很不错,但算合集)。什么时候才会出现“中国制造”的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马丁·加德纳 (《精巧的宇宙》),理查德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悉达多•穆克吉(《众病之王:癌症传》)?
“菠萝”是一个笔名,也是一个试验,它本身微不足道,以后看最多算是“存在过”。它存在的最大价值是证实了中国大众是可以接受,甚至渴望科学知识的。
我们需要一群人,一点情怀,一点时间。
本文版权归【宁静访谈录】所有
转载请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