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报刊亭变身café?! | 想象 · 一座城

2016-05-10 807创新空间




Catarina Portas 將自己品牌中葡萄牙特色茶点

帶到城市生活裡,

以城市为本,

不仅复刻城市记忆,

更希望创造城市不朽的历史痕迹。 




报刊亭曾经是资讯更新最快的地方。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纸质媒体优势逐渐被削弱。而报刊亭这个销售纸质媒体的场所,在各种移动端的面前,显得越来越不重要,它的书刊饮食零售功能已被便利店取代,社区交流功能也让位于连锁咖啡店、书店或城市广场。国内甚至有的报刊亭因为位置不合理而引起市民的反感,也给了政府“影响市容”的理由,对报刊亭进行拆迁。据公开数据,2008 年至 2012 年底,全国共已拆除 10468 个邮政报刊亭。

 

这个除菜市场和博物馆以外,独具特色也最能承载共同记忆的公共空间——这个可以自由自在用方言闲聊、打公共电话,充值公交卡,或者顺道买点本地烟、都市报及本地特色冷饮,比如上海的光明冰砖,西安的冰峰汽水,或是北京的喜乐和北冰洋的地方怎么样才可以继续在这个更新快捷的都市继续存在?

 

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报刊亭”(Kiosk)也正在经历同样的问题。



▲1985 至 1992 年间在葡萄牙流通的报刊亭邮票

由葡萄牙画家 Maria de Lourdes Ribeiro 设计


在里斯本,它们曾经是最具城市文化特色的建筑之一,最初经由土耳其进入欧洲,后又从巴黎传入里斯本。1896年第一个亭子在城市中心的罗西欧广场建立,随后又有 30 多个散布在广场、公园和街道边。它们色彩鲜艳、图案细腻,带有明显的伊斯兰风格,专门售卖Calipe(一种用铁线蕨叶子汁和橘子花蜜做的酒)等当地特色饮品小吃,因此也被称为点心亭。不过,这些亭子从20世纪初开始失宠,虽然还留有原来的结构,但年久失修。




▲葡萄牙A Vida Portuguesa的小店,在一条小巷子里。2004年,Catarina Portas眼见部分葡国产品备受廉价入口货的威胁,经典品牌逐一消失,于是开始在全国搜寻经典品牌,数年后自立门户开设这家店(店名意为“葡萄牙生活”)

 

Catarina Portas 是葡萄牙特色产品品牌 A Vida Portuguesa 的创始人,自 2004 年以来一直在全国各地四处搜寻被遗忘的传统品牌或工艺。她觉得这些小亭子也有被重新发掘的潜力,因此在 2009 年找到建筑师 João Regal 一起写了个提案,说服市政厅翻新了市中心五个区域的小亭子,以 café 的形式重新开放。




翻新后的小亭子混合了东方传统建筑风格和欧洲新艺术,尽管整体形状依然古典,用色却很大胆,像是给平淡的街道加了个几何色块,显得生动而诙谐。这些亭子就像里斯本街道生活和城市文化的美丽碎片。它们让人感受到城市对公共空间的尊重,同时又创造出新的社区中心,让这里的人有机会一起享受这座城市的美。





不仅如此,Portas 还翻新了菜单,撤去毫无特色的冰激凌和苏打水,把传统茶点又加了回来。想喝点什么的话,有柠檬汽水、甘露酒、Calipe 以及加了肉桂和柠檬皮的冰牛奶;吃的是玉米面包配本地特色浓汤。


 

“亭子看上去挺小,对周边社区却有很大影响。”Portas 说,“它们好像帮助我们重新发现了葡萄牙的身份标识。”


 

当地居民和游客又回来了。中午常有学生或附近的店主来吃午餐,放学早的孩子们则喜欢来吃下午茶。晚上附近邻里也爱呼朋唤友来喝一杯。




翻新后的小亭子混合了东方传统建筑风格和欧洲新艺术,尽管整体形状依然古典,用色却很大胆,像是给平淡的街道加了个几何色块,显得生动而诙谐。摄影师 Richard John Seymour 在拍下这些照片后说:“这些亭子就像里斯本街道生活和城市文化的美丽碎片。它们让人感受到城市对公共空间的尊重,同时又创造出新的社区中心,让这里的人有机会一起享受这座城市的美。”



翻新后的报刊亭甚至也吸引了一波竞争对手的注意。里斯本大厨 José Avillez 打算也在自己的 Mini Bar 餐厅旁建一个复制版,卖三明治、芝士和本地酒。他说:“这些亭子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晴朗的天气正相配。”




▲Catarina Portas


Catarina Portas 將自己品牌中葡萄牙特色茶点帶到城市生活裡,以城市为本,不仅复刻城市记忆,更希望创造城市不朽的历史痕迹。 

 

在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报刊亭。透过不同的报刊亭,可以看见不同的城市文化:

 

巴黎:城市一道亮丽风景




“别碰我的报刊亭!”这是法国《费加罗报》2013年一篇有关巴黎市报刊亭报道的标题。据2013年3月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巴黎大区人认为,巴黎报刊亭是首都的象征。“巴黎没有报刊亭,这就像巴黎没有埃菲尔铁塔。伦敦没有红色电话亭,纽约没有黄色计程车一样”。的确如此,巴黎市现有的300余个报刊亭在移动互联网和即时通讯时代,再次焕发新的生机,仍旧是巴黎市内一道漂亮的文化风景线。




作为奥斯曼男爵改造巴黎城的成果之一,法国第一家报刊亭于1857年出现在巴黎大道,随后两年涌现了60家报刊亭。1859年起,第一批报刊亭逐渐替换为一种新的风格:八角形凉亭样式、带有圆顶、上耸箭头。1874年,此前作为私人企业财产的报刊亭转卖给巴黎市政府。到1892年,巴黎市内已有报刊亭350家。这种八角凉亭式的建筑美学风格此后少有变化。

 

如今,巴黎市每天最早开张的报刊亭早上4点30分亮灯,最晚的报刊亭凌晨2点关门。报刊亭不仅只是报刊的零售点,更在社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显示,88%的巴黎大区人认为报刊亭是社区生活的一部分,81%的人认为报刊亭是社区的地标之一,67%的人认为报刊亭是良好生活品质的一种表征。50%的巴黎大区人还将报刊亭作为约会和见面的地点。

 

巴黎报刊亭业主茜尔维表示:“当你在报刊亭中时,其实你就位于了社区的核心位置。客人们自然向你涌来。在销售商品之外,我们也发挥着社会性的作用。”


东京:培养国民阅读习惯



日本是世界报业大国,以其1.26亿人口的规模,不仅有《读卖新闻》这样销量近千万的报纸,还有多份如《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和《每日新闻》这样销量在数百万份的报纸。与其人口相比,如此发行量蔚为可观。而这背后的原因不仅涉及日本人的阅读习惯,也有报纸发行与销售体系的支撑。




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如果你想买一份报纸,是极为方便的事情:街头随处可见的便利店,都会有专门销售报纸和杂志的长货架,而且种类颇为丰富;车站入口和站台上,也大都会设有出售饮料和报纸的售货亭;在一些稍有历史的社区,还可以看到风格古旧的书报铺。此外必须提及的是,即使在数字时代的今天,日本的实体书店仍很发达,市内主要的地铁站边通常都可以找到颇具规模的书店,这里也会兼卖杂志和报纸。


在这其中,便利店、售货亭与书报铺,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便利店是东京社区生活的核心。在东京,通常在社区徒步范围内都会有不止一家便利店,这里的报刊最新、最快,而且基本涵盖各种常见种类。购物时可以随手买下心仪的报刊。




地铁等处的售货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方便。乘客在站台候车时,想起今天报纸还没看,或是对哪份报刊的标题比较感兴趣,就可以顺手买一份,以便乘车时阅读。在新干线上,在通勤地铁上,一车厢的日本人各自安静地阅读各自手里的报刊,曾经是令很多外国人到日本后印象深刻的场景。即使在手机阅读、电子阅读人数不断增加的今天,也仍有很多日本人坚持阅读纸质报刊。


首尔:“獬豸商店”美化市容 


十多年前,韩国街头有很多专门的报刊亭,但最近几年数量锐减。遍地开花的24小时便利店逐渐取代了报刊亭售卖报刊的角色,报纸杂志电子版的普及也让电子订阅成为主流,智能手机的出现则挤占了更多人的阅读时间。



不过,一种名为“獬豸商店”(Haechi Shop)的街边贩卖台,依然充当着报刊亭的作用。在首尔市区的一些繁华地段,可以见到这些棕色的、装潢一致的街边贩卖台,店铺内主要出售饮料、香烟、彩票、电话卡等日常杂物,还在上班时段提供早餐,同时也配备了售卖报刊的货架。


这些贩卖台其实是首尔市政府为美化市容、同时扶助弱势群体而出台的政策成果。为了美化市容,2007年,首尔市政府通过公共设施标准设计征集方案,推出了四种新式贩卖台,内部还设有换气扇和冰箱等。每个贩卖台的造价达7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4.2万元)。



2008年3月,首尔市首先安装了四个设计不同的示范性贩卖台,随后开始进行阶段性安装。2008年建了1000个,2009年建了500个。到2009年底,首尔市内的新式贩卖台“獬豸商店”已全部建成。


▲首尔吉祥物“Haechi”


獬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提醒大者如牛,小者入羊,类似麒麟,全身长者浓密又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还能辩是非曲直,能实善恶忠奸。是非常公证,智慧的象征。这些新式的贩卖台上都有“Haechi Shop”的字样,并印有獬豸的图案,与整个首尔市政的形象设计系统是完全一致的。贩卖台的整体颜色设计也采用了“古宫褐”,与这座遍布古代宫殿的古都相得益彰。贩卖台背面墙体则成为首尔市发布公益广告的空间。

 

根据《首尔市公共设施内设立报纸彩票贩卖台、商铺和自动售货机的条例》规定,残障人士、老人和单亲家庭、国家有功者及其亲属有优先租赁贩卖台的权利,通过出售报刊、饮料等维持生计,市民也可更方便快速地购买所需物品。


通过其他城市报刊亭管理的例子可以证明,报刊亭的存在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价值。


报刊亭的存在与否体现了公众对于纸媒体的态度。一些决策者、支持者认为,网络时代报刊需求量已开始下跌,智能手机和电子书的普及,更让纸版报刊逐渐被边缘化,即便取消报刊亭也无伤大雅。然而事实证明,阅读习惯是长期的、顽固的东西,智能手机再发达,总有人宁肯捧着纸版,即便在智能手机、电子书更普及的欧美,公交车和地铁车厢里,也照样随处可见阅读报刊的乘客,商场门口和地铁出口,也照样摆放着免费取阅的报刊箱,更何况,许多报刊的深度内容,是app所不载的呢?




一些地方打着“和国际接轨”的旗号,试图以便利店、超市代售报刊,取代“有碍观瞻”的报刊亭,这种构想虽然不错,但现实却未必能如人愿:报刊发行利润普遍较单薄,而便利店则面积有限,寸土寸金,这样做的结果,能够在便利店“存活”的,只能是那些利润较丰厚的时尚杂志(事实上各国便利店报刊销售都是如此),加上“隔行如隔山”,便利店老板对报刊、对报刊发行渠道的熟悉程度、钻研精神,都势必远不如专业报刊亭经营者,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市民阅读的多样性,影响整个城市文化的厚度。

 

对于报刊亭的利用,需要因地制宜,这意味着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研究城市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但以“影响市容”为借口,一刀切地把报刊亭这种本应珍惜、感激的事物赶出城市,丢离市民生活,是最蛮横、最懒惰、最糟糕的办法。




参考资料:

【游记】旅欧寻牙记——2014西葡之旅

Life 时尚|报刊亭还能成为“城市名片”?/ 今日头条

对报刊亭城市应存感激之心 / 陶短房

她把报刊亭做成了城市名片,也做成了一门不错的生意 / 好奇心日报

世界大城市如何管理报刊亭 / 参考消息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淡定



❖ 想象 · 一座城 ❖
往期回顾


河上变村



村终将变城而未变城



↑ 印度: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


↑ 广州:你有你拆,我有我high ↑


↑ 送你一张老照片↑


福州:打嗝,为城市发声



↑ 猴子 • 杀手↑


↑ 西关:我梦到我间屋在这老街上↑


大理周城:爱上这抹蓝


↑ 巴基斯坦:她们让壁画填满世间的恐惧↑


喀什:古老之城的改变与新生



↑ 广州:“鸡公榄里”的市井味道 ↑


印度:一座建在火上的城市

广州:摄影师镜头中的“非洲城”

大阪:连垃圾焚烧厂都美得像公主房

被消失的公共空间 | 想象 · 一座城

浙江金华:我仿佛被吸进这块巨大的海绵里


黄印武:连接历史和未来的造城者


「807创新空间」

多元×跨界×公益×生活

以空间为平台

传播有趣另类的公益文化

遇见多元跨界的公共生活


「勾搭贴士」

807图书馆长期面向公益团体

提供会员机构服务
成为会员机构可享有免费申请场地的福利

此外,申请成为807图书馆的会员

可第一时间获得图书馆最新活动信息

享读书会、放映会、主题沙龙、公益课程

等等活动的优先参与权
在807图书馆豆豆分馆消费,还可享88折


如何成为会员?
如何成为会员机构?

点我了解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