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潮声 | “雪花论”为什么遭年轻人反感

新潮 新潮 2022-11-26



2019年10月14日,韩国艺人崔雪莉被发现在家中死亡,网络上随即掀起了对雪莉死亡原因的讨论。由于雪莉生前曾坦言自己深受网络恶评的困扰,且经纪人透露雪莉患有抑郁症,雪莉因网络暴力加剧抑郁症而自杀的推测便广泛流传。“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被大量网友转发评论,用来指责之前曾经在网络上批评、辱骂过雪莉的人,表明雪莉的死亡正是他们恶评累积造成的结果。在对雪莉事件进行反思的同时,铺天盖地的“雪花论”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反感。


(“雪花论”在平台“霸榜”)





   “雪花论”来源


在网络上搜索“雪花论出处”,大量的内容都与伏尔泰有关。很多人都认为这句话出自《伏尔泰语录》,但并无人具体说明这是伏尔泰在什么时候以及何种情境下说的。另一种更为可靠的说法是“雪花论”出自波兰诗人斯坦尼斯洛·耶日·勒克(Stanisław Jerzy Lec)诗作《更凌乱的思绪》,其中的一句诗中文译作“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斯坦尼斯洛是一位波兰记者,二战时期纳粹入侵波兰后被抓到捷尔诺波尔集中营,在这里他被带到树林里,被迫拿铁锹给自己挖墓穴。趁看管自己的守卫不备,斯坦尼斯洛重击卫兵脖子杀了他,逃出后继续参与反抗纳粹的斗争,直到战争结束。结合斯坦尼斯洛的人生经历,可以推测“雪花论”是在反法西斯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具有特殊含义和指代意义。







 “雪花论”为什么遭人反感?


雪花论深刻地揭示了平庸者之恶,用于评论网络暴力事件具有一定合理性,旨在呼吁大众反思自我。不过,在雪莉事件中,不乏有网友对于雪花论表示反感与质疑。



其中的原因是此次广泛传播的雪花论脱离了具体背景,或者说没有在正确合理的背景下发挥作用,因而偏离了传播它的初衷。

雪花论以战争为背景对人性进行审视与反思,不仅具有启发性,更具有严肃性。对于雪莉事件,网友从最初的震惊,到自然而然地将雪莉死因归结为抑郁症自杀,再到将自杀原因归咎于网络暴力,这个认识合情合理。在悲剧事件的场景下,有些人缺乏自我反思,没有真诚哀悼,而自私地认为“别人是施暴者和盲目者,我是旁观者和明眼人”,误用、滥用“雪花论”,于悲伤的氛围之中大范围地发表看似悲伤实则空洞的“无病呻吟”,言论的严肃性被消解,一场发人深省的悲剧俨然成为群体盲目、消费逝者的闹剧

雪花论泛滥引人反感的核心是道德伪装。事件中雪花论的误用,除了没有自我反思,还从道德角度谴责他人、自我开脱,变成“我没有错,要启发别人思考他们的过错”,通过自我标榜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正义标兵”,冠冕堂皇地将语言的“枪口”对准广大网络群体广泛“射击”,引人反感。

作为事后诸葛亮式的警句,雪花论没有起到聚焦事件的作用,反而让大众的注意力扩散甚至偏题。雪莉的死亡原因尚不明朗,直接将责任归结到作为个体的“雪花”身上,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很不公平。一些网友甚至在不了解雪莉是谁、生前做过什么事、网友对她为什么会有负面评价的情况下,就在盲目的“雪花论”风潮下,直接给别人扣上或是被别人扣上一顶网络暴力的帽子。

在社交网络上,“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三种角色的界限并不明晰。当初对雪莉或多或少施加网络暴力的人群,和如今感慨“当你开始死去,全世界突然爱你”,大谈雪花论的人群之间并非没有重合;曾经评价雪莉“放飞自我”和现在祝福逝者获得安宁的,也可能是同一批人。

“雪花论”引起反感之后,另一个群体化极端也随之产生:以暴制暴,无辜者迁怒于无辜者。滥用雪花论谴责他人是错误的,一批反对雪花论的网友涌至热依扎等艺人社交网页下批评谩骂——由于“反对网络暴力”,采用同样无理智的方式酿成新的网络暴力,着实荒诞不经。



在这场关于“雪花论”的观念撕扯中,人们纠结于正义的天平究竟会倾向哪一方。其实,若人们在理应悲伤肃穆的环境下拿起高音喇叭针对彼此,从这一刻起正义的天平已然不复存在。社会事件发生之后,查明真相、传播真相才是当务之急

雪莉事件尚无定论,如果网络暴力和抑郁症是自杀的重要诱因,整个社会层面上应该思考如何从法律上、制度上着手,创造一个能够自由表达意见同时避免网络暴力现象的网络环境





如果说每片雪花都有责任,

每个人的责任位于何处?

如果阿尔卑斯山的雪崩与你我无关,

那你我过去是否引发过,

将来是否会引发长白山的雪崩?



反感“雪花论”,不是否定它的内容或是他人的观点自由,而是反感不经思索地利用某个“金句”,对他人不负责任地进行指责。世界上不只一位雪莉。没有人知晓下一位雪莉是谁,亦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曾加害于雪莉、不会成为雪莉。但是进入大众话题中心的“抑郁症”、“网络暴力”、“名人压力”、“娱乐圈乱象”,不应沦为一时谈资,热点过后,便被抛于脑后。



往期推荐

     先锋书店 | 纪实72小时 | “双城记”




撰稿 | 陈思君  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

          杨经琦  人文科学试验班2019级本科生

图片 | 来源网络截图

美编 | 马怡群 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

责编 | 陈丽敏 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本科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