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相约下午的美好时光,我们一起步入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教育天地。每天,李秀伟校长将如约为大家奉上教育的千字文,如果您愿意,我们每天,不见不散。


主体间性教育:生命的自觉(九)



人多不一定成“群”,单人一定是个体,运用于当代社会学“主体间性”解释的理论,在学校教育中可以获得广泛的共识,在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学校努力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然的和谐共振,在学校设计、学生主导的交流互动中实现学生的发展与改进。


这样的教育认识来自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不论个体以何种方式,在何种条件下生活,人并不是孤立的,人的生活是与他人有着主体间性的生活、生存关系,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成人”的,成就个体的人与成就群体中的个体人是一个整体。德育面对的当然也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以类主体形式存在的具有内、外在关系的人的群体。是建立在一种“我—你”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方法,以人的主体间性以及内在于人的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作为根本理论依据。用涂尔干的话说:“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是所有有意识的生命的两个共存并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方面。”承认这样的综合性的观点,也就是对学校里主动、群体发展的学生的无限生命状态的尊重。



9. 立身:每一天都有考试与世界对话

现代社会、包括未来社会,对人最大的考验就是考验,用教育的视角来看,就是考试,可以说,生活在社群中的人,须臾离不开有形无形、有意无意、有得有失的考试,广义上的考试是无处不在的,考试也构成一个人于这个世界对话的最广泛又是最残酷的方式。


学校教育的应试倾向已饱受批评,但是正如比尔·盖茨说的“你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却仍在作出类似区分。在某些学校已经废除不及格分;只要你想找到正确答案,学校就给你无数的机会。这和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没有一点相似之处。”现实生活中的考试、甄别、比较是无处不在的,因此,理性的学校教育虽不是“应试”的,但一定是“考试”的,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走向世界,一定是不惧怕考试的,这就是“立身”的教育,身立才可以以坚定的信念对话世界。


在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每一名学生明一天都要经历考试,学校将考试定义为“一场推理”,也就是说,“考试是为了获得支持学生师生成长要素的证据”,是通过一次次的考试来呈现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找到促进学生成长、立身的教育密码。推理考试的特点是考试假设、即时考试、分类考试、自考考试、渐进考试、推理考试。


这一观点来自笔者的朋友陈静萍教授,她认为,一个好的考试背后必然有一个强大严谨的逻辑来支撑证据与结论之间的联系。Mislevy, Almond, & Lukas (2004) 提出了一个名为“以证据为中心的考试设计架构”(Evidence-Centered Design framework ,简称ECD) 来帮助我们对考试背后的逻辑进行分析。


陈教授还举例论证:比如中国的科举,证据“p”是考生写的文章的质量,结论“q”是该考生是否是国家需要的行政管理人才,而背后的逻辑则是以治国韬略为题目的命题作文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行政管理能力:文章写得好,则做官没问题。再比如中国的高考,证据“p”是考生的分数,结论”q”是该考生是否适合进入大学学习,而背后的逻辑则是考生的分数能够形成证据链来反映学生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潜力。而如果该逻辑受到挑战,就意味着考试本身需要调整。例如现在的中国公务员考试不再是一篇四书五经的命题作文作为考试题目,意味着出题者否定了命题作文反映施政水平的逻辑。而托福考试几年前从旧的纸笔考试(paper-based)变成基于网络系统的新托福(iBT)的时候,不单在考试手段上进行了改变,考试的题型也做出了很大调整,取消了原有的语法测试,听力、口语和写作的内容更贴近美国大学生活现实,同时难度增加,在口语、写作的考试中都增加了听力的内容。这些改变都是基于原有的托福考试逻辑受到了极大挑战:能够在旧的托福纸笔考试中得到高分的学生往往不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不能够适应美国大学学习生活。


将考试定义为推理,构成了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正确面对考试的基本逻辑,学校教育不是一厢情愿,也不是主观臆断,是建立在对学习者基本学习状况了解下的推理考试。


这个推理考试有三个要素:


一是对考试本身价值的验证,既然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每天都有考试发生,那么,研究考试的价值和意义,研究考试是否基于正确的推理论证就是极端重要的学术过程,这也是在学校建立起了(1)“先学做人”的目标系统,建立起了(2)“关联万物”的课程系统,建立起了(3)“问学课堂”的教学系统,建立起了(4)“身教言传”的师道系统之后,又建立起了(5)“推理考试”的考试系统,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示范性教育格局就此搭建完成。


二是对学生发展目标的推理,牢记每个学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需要,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构建考试系统,让学生的发展随时随意转化为考试的目标、考试的内容和考试后反思成长的依据。因此,对于考试的定义又可以重建了,不仅仅是纸笔考试,还有面谈式的考试,材料提供式的考试,过程观察室的考试,而学生的德、智、体、群都可以通过考试反映出来。


三是基于成长的考试效用,用证据推理支持学生和老师的成长,学生在学科成绩、行为习惯、道德发展、审美素养等各个方面都会有数据呈现,这些数据就是考试结果就此,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是构成自我反思,包括构成人生方向和信念确立的依据,考试结果意味着学生找到了新的生长点;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可以构成老师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基本依据,对教学总体设计以及具体环节内容都可以依据考试结果作出调整。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新高考改革已经启动,主要内容是: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二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判断是,综合素质评价不仅仅是参考,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护已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的多元录取机制。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


三是开展改革试点。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及时调整充实、总结完善试点经验,切实通过综合改革,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沿着专业的方向,走专业的道路,做最懂教育的学校,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群际”为核心的“主体间性”教育进行时。




往期精选


罗浮校长日书千字文113—— 等待:每一个生命需要生态的萌发

罗浮校长日书千字文112——平视:同学们惟一感同身受教育

罗浮校长日书千字文111——卓越:克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

罗浮校长日书千字文110——余地:为他人让出命运的路

罗浮校长日书千字文109——反身:改变同学要靠他们自己的经验

罗浮校长日书千字文108——转寰:用另外的事情去惩罚这一事情的错误

罗浮校长日书千字文107——尊重:批评源于对生命成长的认同

罗浮校长日书千字文106——主体间性教育:生命的自觉 (一)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罗浮国附微信公众号

您就可以了解学校的一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