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医疗原创】庞涛:自我发酵才见效
想说点儿什么?欢迎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留下您的精彩观点。
从今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概念以来,“互联网+”席卷各行业,所有人都在唱着同一句歌词“想和你一起吹吹风”。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更是为“互联网+”的有序发展指明了方向,看上去,新一轮的“互联网+”运动即将拉开大幕。
在BAT的介入和传统HIT企业纷纷寻求转型的契机下,“互联网+”与医疗已经有过一轮“变革”及 “圈地运动”,医疗行业如何进行“互联网+”?目前来看,医疗行业对“互联网+”的自我发酵和主动吸收是最有效的途径。
先从自诊、问诊这个场景多在院外的环节来看。这一环节的主要推动者来源于BAT和一些医生资源深厚的门户网站和行业网站,例如新浪微博上的“爱问医生”和作为双层巴士车身广告在北京满大街跑的“春雨掌上医生”。但就目前的广泛认知来说,无论如何“口吐莲花”,最后一句“请到医院就医”的说法实在无法满足大众预期,也被很多医生所诟病。
“掌上医院”或者医院的App,其功能大体一致:预约挂号、导诊、化验单查询、科室/专家介绍等。这一领域的企业在“雨后春笋”似的快速发展后,在2015年就大浪淘沙剩下了几家主要企业。然而事实上,这些系统承载的功能对一些医院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医院信息化建设得不错的医院在其网站端早已实现这些功能,只不过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医院需要将这些功能进行迁移而已,所以因此基于移动终端的“掌上医院”和医院App是现在看上去发展较好的领域。
网上购药在BAT的发力下正发生着变化。网上购药在医保问题不解决的情况下,即使有了所谓的平台,医院方也不会参与进来,那么大量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还是无法在网上进行购买,患者也就无法完全得益于此。
远程会诊主要以第三方平台和医疗机构主导两种模式为主。先说第三方平台,很多企业看到了其中的利益点,纷纷做起了相关的平台,但其专家的真实性问题是广遭质疑的核心,影响了这一平台的进一步发展。再说医疗机构主导的远程会诊,各方利益分配问题是焦点,平台利用率完全与利益分配认同率相符。
健康管理还是以“热闹”为主。没有行业标准、没有获得CFDA认证,医院就无法认可任何健康产品所得出的数据,大家也就只能停留在“玩一玩”的阶段。
医疗行业作为传统行业的代表,受行业特点、政策法规和利益分配的影像,很难在短的时间内改变现有模式和相关习惯,在此种情况下,医疗机构内部发酵自主改变在当前阶段来得更快、更实际,即:医疗机构本身主动拥抱“互联网+”在现阶段更能看到实效,获得成功。
以上内容来源:e医疗2015年7月刊
推荐阅读“电子病历的‘三化’——实战与困境”系列报道,点击阅读往期精彩:
【e医疗原创】王秀民:通过“智能化”电子病历录入病历是一种什么体验?
推荐关注e医疗2015年7月刊
“e医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e医疗
医疗卫生信息化资讯平台
微博 | @ e医疗
微信 | e-healthcare
杂志 | e医疗